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学术期刊出版流程优化研究
2023-03-22黄庆发蒙薇
黄庆发,蒙薇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22)
0 引言
在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它可以全面采集海量数据,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实际需求。“亚马逊”“当当”等电商平台都开始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的浏览记录、收藏记录,为用户画像,以便向用户推荐其可能感兴趣的书籍。当商业模式发生一定的转变后,工作流程方面也有所不同。科技学术期刊出版行业受大数据影响,传统的出版流程已经不适合当下,需要针对大数据背景下的科技学术期刊出版情况进行分析,基于大数据进行全面的行业研究,发现科技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一步优化科技学术期刊出版流程,从而推动科技学术期刊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科技学术期刊的传统出版流程
科技期刊主要是基于期刊出版内容、出版方式、出版周期等进行划分,有着多种不同的类型。按期刊内容分类,科技期刊包括综合性期刊、学术性期刊、技术性期刊、检索性期刊、科普性期刊。科技学术期刊都有固定的编号、名称、出版时间。科学技术期刊可呈现出某一个研究课题或是成果的全过程,帮助人们了解当前的科研情况,掌握科学技术发展动态,有利于向人们阐述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形成一套新的理论、观点。科技学术期刊具有较好的科技传播和学术交流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科技水平的提升。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学术期刊的发展,期刊管理者应当基于当前的背景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学术期刊出版流程[1]。科技学术期刊出版流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做好选题策划工作。编辑人员要基于当前的社会科学发展实况及科研热点创新选题,进行适宜的方案策划。其次,在确定好选题策划方案之后,编辑人员要进行组稿,需要登记稿件的基础信息,包括题目、收稿日期、作者信息等。再次,由专家进行审稿,确保稿件质量,通常要经历初审、复审、修改、终审等环节。最后,在完成审稿工作之后,还需要对稿件进行相应的加工,查漏补缺,消除错别字,对全文进行润色,并做好校对工作。
2 大数据背景下科技学术期刊出版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背景下,科学技术期刊出版流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的科学技术期刊出版流程未能满足科学交流需求。互联网技术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在线交流服务,能够快速进行主题检索。而且,科研人员在应用社交媒体的时候也会于网络中留下大量的行为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和科学分析,有利于全面了解科研动态。但在实际组稿、约稿过程中,编辑人员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数据,因此无法有效掌握科研工作人员的动向,以至于在组稿方向不够精确,而且未能做好选题策划工作。二是当前所采用的科技学术期刊出版流程已不适应大数据应用趋势。传统的出版流程中并没有重视选题策划和审稿专家选择环节,通常仅依靠编辑人员的个人经验判断,未能挖掘出其中的隐性知识,以至于影响了科技学术期刊出版质量和效率[2]。
3 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学术期刊出版流程优化措施
3.1 构建合理的工作机构,完善期刊出版规章制度
大数据背景下,为优化科技学术期刊出版流程,应当先构建合理的工作机构,以保障期刊出版流程的通畅性,做好各岗位、各工作的分工,提升编辑出版人员的工作效率。科技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类型多样化,不同类型的期刊出版单位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期刊出版单位的实际情况优化部门工作,完善期刊出版流程。还要基于不同模式优化部门设置,并结合新形势有所创新以便于期刊出版工作的顺利进行[3]。
与此同时,应当制定完善的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规章制度。在科技学术期刊出版行业发展过程中,主办单位、管理人员的认知程度会对出版工作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需根据实际情况及相关要求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出版工作有据可循、有法可依,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期刊出版工作。在管理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时候,需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进一步优化出版流程。管理人员应当注重日常工作的开展,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贯彻落实相关规章制度,提高出版工作效率[4]。
3.2 加强选题认证,优化选题策划
在进行科技学术期刊出版的过程中,应当优化选题策划,利用大数据技术发现学科热点,使选题策划方案更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21世纪是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我国越来越重视科研工作的开展,投入于科研方面的经费日益增长,科研成果产出越来越多,涌现了大量的新技术、新成果,科研新课题也随之增多。在这种情况下,编辑需要准确把握学科热点并加强选题认证,据此优化选题策划。选题策划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和隐藏的发展趋势,从而使科技学术期刊选题策划方案更科学,保障决策的正确性。在进行科技期刊选题策划的时候,应当充分发挥先进科学技术作用,利用现代网络工具采集大量的相关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归类整理数据并优化分析,从而开阔选题视野,使期刊选题内容更加丰富[5]。
例如,在实施汽车类期刊选题策划的时候,可登录中国知网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知识服务平台中进行数据搜索,然后选择科研服务这一项目,搜索学术趋势,通过检索关键词获取相应的曲线图,以便于了解用户的关注度和学术关注度。所谓学术关注度,指的是基于关键词搜索出的文献,在时间变化下的被关注程度,重要指标是被引频次;用户关注度则是指基于关键词搜索出的文献,在某一时间段中被用户研读的频率,重要指标是下载次数。前者能够反映出文献的受重视程度、使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在科技学术交流方面的地位;后者则反映出文献在网络环境中的传播影响力。当某一个文献的用户关注度和学术关注度都非常高的时候,则表明其可能成为热点文献。编辑在完成学术趋势搜索之后,可准确了解选题的热门程度,分析读者的喜好和关注热点,以及判断文献是否能够被高频引用。
除此之外,编辑在进行科技学术期刊选题策划的时候,还可以充分发挥大数据研究平台的作用,通过学术热点查询模块进行内容检索,以便于了解热点主题,采集热度值、文献数量、研究人员、研究机构等各项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全面分析,找准科技学术研究热点,确定适宜的选题方向。比如,以“新能源汽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进行关键词搜索,可获取学术关注度、用户关注度两个方面的曲线图,两条曲线都呈现出上升趋势,说明无论是汽车业界学者,还是读者都十分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新闻将会成为业内热点,基于此编辑人员便可以向相关学者就这一内容约稿,抓住时机[6]。
3.3 专注挖掘作者,促进有效组稿
为优化科技学术期刊出版流程,应当重视组稿环节,需洞察学者动态,提高期刊组稿的精准性。在确定好选题之后,还需要选择适宜的作者完成选题内容。在传统的科技学术期刊出版流程中,稿源大多来自作者的自主投稿,大数据背景下的科技学术期刊开始转型,不再是传统的编校模式,而是采用全新的选题策划模式,那么曾经的组稿方式也不再适用于当下,需要予以变动。除等待作者自主投稿外,还应当主动向作者约稿。为了提高组稿的精确性,一定要重视主动约稿工作的开展,这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编辑人员应当洞察学者的学术研究动态,根据所采集的作者信息选择适宜的作者约稿,同时约稿的目的要明确。就目前而言,全球科研人员数量颇多,每一年所产出的科研内容也非常多,科学家、工程师的数量成倍增长。基于此,在出版科技学术期刊的时候,为了能够寻找到最契合的撰稿人,则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掌控科研人员的基础信息和研究动向,以便于科学分析,为组稿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保障组稿的精确性[7]。
此外,要建立健全作者信息库,方便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在组稿的时候更快地寻找到适宜的约稿作者,实时了解作者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根据组稿需求提出相应的约稿要求。与此同时,对于我国所开展的重大科技研究项目及权威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应当予以长期跟踪和关注,充分挖掘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把控重要专家在科技领域中的研究动向,寻找重点内容约稿和适宜的约稿时机。同时,应当定期实施回溯分析工作,对科技学术期刊中过往论文情况进行相应了解,对于被关注程度高、影响力大的论文作者,可以予以一定的奖励,鼓励其继续为期刊创作文稿。
3.4 精准遴选专家,缩短审稿时间
在出版科技学术期刊的过程中,编辑人员应当构建学者画像,选择适宜的审稿专家,以避免撤稿事件的发生。撤稿事件的频发,反映了当前科技学术期刊出版流程中审稿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旦所选择的同行评审专家人数不足,便会因为审稿不严格或是其他问题而引发撤稿事件。基于此,需进一步优化审稿环节,所选择的同行评审专家应当规避论文作者的推荐,制定完善的同行审评制度,并将其贯彻落实于审稿工作中。编辑人员自行选择审稿专家,建立健全的审稿专家信息库,以将论文交由适宜的同行专家进行审稿,对稿件提出相应的审稿意见[8]。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对审稿专家进行学者画像,具体是指编辑根据学者提供的相关信息或是所挖掘的学者信息,给每一位学者绘制画像,在此基础上创建完善的专家学者信息库,可通过标签化的方式标识专家学者的注册信息、行为信息,以把握专家学者的特征,同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要筛选数据,加强对审稿专家实际审稿行为的研究和分析,充分挖掘大数据,找到其审稿规律。
基于此,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全面采集专家学者的基础信息数据,由编辑人员提供专家学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学历、研究方向、职称、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并做好信息分类和整理工作,进一步了解专家学者的实际情况。二是要创建专家学者的行为模型。行为模型应当包含学术行为模型和审稿行为模型两类。在建设学术行为模型的时候,则要采集学者的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进行学者画像,全面把控学者的研究动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视学者发表论文总数、核心期刊论文数量、重大科研基金项目等相关数据。还应当从学者的导师及其合作人员、机构等方面了解学者的学术关系,通过分析学术成果的被引频次等了解学者的学科影响力。创建审稿行为模型的时候,则要对专家学者过往的审稿行为进行分析,了解审稿专家的事件安排、审稿速度、态度、退稿率、研究论文偏好等信息,以便于在选择审稿专家的时候有参考依据。三是要绘制学者画像,将学者的相关信息与之行为信息相匹配,明确学者的真实科研能力、审稿意愿等。绘制学者画像的时候,可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如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它可为平台中的万方学术圈服务,提供学术文献分享、科研档案展示、文献个性化推荐、学术认知交流等功能,营造轻松、友好、专业的学术氛围,帮助学者们进行成果管理、学术探讨与交流互动。
3.5 辅助编辑加工,提高编校水准
在科技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编校工作是重要流程之一,保障编校工作质量,有利于提高期刊出版效率。在编校科技学术期刊的时候,要校对好参考文献,校对内容应当包括格式、内容等方面。一方面,要确保所列参考文献的格式符合规范,文中的序号标注要具有连续性;另一方面,参考文献中的引文内容要准确。过去,参考文献的编校主要是通过手工完成,容易出现人为失误,而且工作时间过长,效率偏低,影响科技期刊的出版,为适应大数据背景下的科技学术期刊出版,应当转变这种人工模式,可利用大数据技术辅助编校。比如说,利用参考文献比对库进行稿件参考文献的自动校对,快速判断参考文献内容是否真实准确,格式是否完整、规范,同时能够审查文中参考文献序号标注是否连续,是否有遗漏等。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大数据背景下,应当转变传统的科技学术期刊出版模式,进一步优化出版流程,既要满足于科学交流的需求,又要顺应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趋势。基于科技学术期刊出版的实际情况,改善其中的不足,做好选题策划工作,进行精准的组稿约稿,选择适宜的审稿专家,提高编辑校对工作效率,从而保障科技学术期刊出版质量,促进科技学术期刊出版行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