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生活课程目标的培智学校“农事劳动课程”开发

2023-03-22刘春生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1期
关键词:农事智障劳动

王 琦 刘春生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职前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通过劳动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形成热爱劳动的情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农事”是指耕耘、收获、贮藏等农业生产活动。“农事劳动课程”是通过有计划的“学农”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田间农作物的种植、管理、收获、售卖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农事生产知识技能,形成热爱劳动、投身劳动的积极情感和社会担当的课程。江苏省高邮荷花塘特殊教育学校地处江苏里下河地区,招收的智障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校针对生源特点开发农事劳动课程,既让来自农村的智障学生学会简单的农事知识和技能,也让那些没有机会接触农业生产的城区学生有了近距离了解农业、农事的机会。通过农事劳动课程的学习,智障学生在辛苦劳作的过程中收获了劳动成果,掌握了劳动技能,锤炼了劳动品格。这些是他们未来学习职业技术技能的基础,也是他们提升生活能力,乃至未来拥有一技之长,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基石。

一、农事劳动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

农事劳动课程是在落实《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2016年版)》背景下开发的一门校本课程。从课程的定位来说,这是一门在7—9年级开设的旨在强化学生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农事劳动技能和职前意识的职业陶冶课程。它是1—6年级开设的劳动技能课程的再提升和7—9年级劳动技能课程的专门化,也是职业中专阶段职业课程的先导和预演,是一门连接宽泛的劳动技能课程和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的过渡性课程。

学校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智障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农事劳动课程的定位,将课程总目标确定为:培养智障学生具有一定的职前农事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和职业适应能力。

二、农事劳动课程的教学原则

(一)实践为主

作为以培养智障学生农事劳动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课程,农事劳动课程将实践作为重要的教学理念进行贯彻,让学生用实践的方式去认识、去体验、去练习、去巩固。如在“菠菜的种植”一课中,尽管会有少量理论知识的讲解,但学会菠菜的种植方法最终还是要靠实践,靠学生自己动手在田间播种、除草、浇水、施肥。

(二)学生为本

陶行知在谈到儿童的学习自由时提出,“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使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农事劳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知识技能等,以提高他们未来的生活适应力和职业适应力。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解放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如在“卖蔬菜”等学生易做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商量怎么做,只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支持。

(三)能力本位

生活适应能力不足是智障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一大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适应力是培智教育的核心任务。只有真正落实生活能力培养的课程,才是有益于智障学生未来发展的保障性课程。能力本位是指农事劳动课程的教学活动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活适应和职业适应,加强对学生农事劳动能力(栽种、浇水、施肥等)的培养,并使之迁移到其他生活领域的劳动中。

(四)协作支持

农事劳动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农作物的照护、管理等工作,需要多人之间的协调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校要注重发挥“大带小、一帮一”“小组手拉手、齐步向前走”小组协作等合作形式的作用,及时为学生提供个别化支持。农事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教务处与后勤部门、学校与社区之间需加强合作,共同为农事劳动课程的实施提供协助和支持。

三、农事劳动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建设实践基地,完善教学基础设施

农事劳动课程的实施需要相应的田园、果园、菜园等土地设施。尽管校园面积不大,但学校充分利用楼前屋后的“余料地块”,将其建设成可以利用的“农事劳动课程实践基地”。学校将生活楼前一块作用不大的灌木丛清除,开辟成可以种植的田垄,命名为“小蜗牛希望田园”,作为学生开展农作物种植的“试验田”;在校园东北角的一块闲置的角落种植上秀竹,并开挖出可以养殖的鱼池,命名为“乐池”,作为学生开展养殖活动的实践场地;同时在旁边添置了养鸡屋,命名为“小小养鸡屋”……这样,集种植、养殖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事劳动课程实践基地便成型了。在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学校综合考虑了安全、无障碍、方便劳动等因素,并根据课程需要及时调整建设内容,使实践基地更加符合师生的需求和课程实施的需要。

(二)组建教研团队,完成课程内容开发

农事劳动课程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国内开展这方面探索、形成课程体系的学校不多,可供借鉴的经验极少,学校需要立足自身条件和资源进行课程开发。为此,学校成立了“长善课程”校本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农事劳动课程开发教研团队。教研团队成立后,首先,做好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的梳理,研定农事劳动课程的结构框架、学段总目标以及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其次,做好课程内容的设计,精心挑选责任心与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承担农事劳动课程的具体研发工作。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求教师按照学校制定的《校本课程建设指引》进行课程的建设,避免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目标、内容的偏离。再次,做好课程的规范化实施,把农事劳动课程纳入课程规范管理的轨道,确保课程实施质量。最后,做好课程的评价与改进,定期对农事劳动课程的实施情况及教师执教、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并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使农事劳动课程不断走向规范和完善。

(三)加强农事实践,落实课程育人目标

农事实践是农事教育的重要一环。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较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练习,才能将学习的知识转化成简单环境下的劳动技能,进而形成复杂环境下的生活适应能力。智障学生的农事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种养技能实践。种养技能实践是对田间农作物,鱼池中的小鱼、乌龟,养鸡屋里的小鸡,教室里的花草等的日常管理照料,如田间农作物的松土、栽种、浇水、施肥、除草、捉虫,动物的饲喂、打扫、换水等。二是采收技能实践。采收技能实践是对农事收获物进行采摘、收割、捕捞等实践活动。三是售卖技能实践。售卖技能实践是将农事劳动课程中收获的农作物等拿到市场上进行出售的实践活动。在这些农事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动手、动脑的活动小主人,教师只需负责做好活动的设计、管理和指导,必要时提供帮助即可。

(四)提供农事秀场,展示课程学习成果

劳作的过程是辛苦的,而看到自己辛勤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时的喜悦之情又是难以言表的。在农事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注重让学生经历这样的情感过程,让他们在分享收获成果的过程中感受幸福的“巅峰体验”,懂得“幸福从汗水里来”的道理。学校一方面为学生的收获成果开辟售卖平台,在每年农产品收获季到来的时候,组织学生将田间的农作物采收下来,清理干净并包装好,置入自制“爱心售卖亭”推到市场上售卖,售卖所得作为奖励物及时分发给参与劳动的学生,让他们享受劳动带来的喜悦;另一方面为学生的收获成果提供展示平台,在“生活节”“展能节”等节庆活动中展示学生辛勤劳作的照片和满满当当的劳动成果,让他们秀一秀自己的风采。此外,学校还通过“向爸爸妈妈汇报”学生成长展示、“善美小主人——劳动能手奖”评选等活动,及时给予学生表彰和奖励,激励他们更好地投身农事实践,提升生活适应能力。

四、农事劳动课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课程系统信息以科学的方法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学校对农事劳动课程的评价主要包括课程实施评价、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业表现评价等几个方面。

课程实施评价由学校课程处负责,一般每学年评价一次,主要是对农事劳动课程的开发、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包括课程的计划、实施和结果等,用以作为课程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依据。教学质量评价由课程处、授课教师共同组织实施,主要是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学业表现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由教师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兴趣、能力、努力、成果等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学生平时的学业表现评价主要采用表现性评价表,根据学生每次参与学习活动的实际表现进行客观的记录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每学期做好学生学业表现的终结性评价。

猜你喜欢

农事智障劳动
农事 处暑
农事 大寒
农事 惊蛰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