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未病”思想与中医体质辨识在崩漏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2023-03-22王娜天津市河西区中医医院天津300201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4期
关键词:偏颇治未病调理

王娜 (天津市河西区中医医院,天津 300201)

崩漏又被称为漏下及崩中,多见于青春期以及围绝经期女性,发病急骤,大量出血即为崩;发病缓慢,少量出血但淋漓不绝即为漏。该病具有迁延难愈的特点,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贫血、感染以及生育功能受损等,少数患者最终会进展为恶性病变,极大程度上威胁患者身心健康[1-2]。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之女性社会地位的逐渐提升,女性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不断增大,从而可能出现特殊的病理生理变化,导致其发生崩漏的风险增加[3-4]。故此,如何有效降低崩漏发生几率、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是女性崩漏防治的重中之重。“治未病”思想与中医体质学说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已在临床多种疾病的防治中得到广泛应用,且效果显著,这为崩漏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5-6]。基于“治未病”思想,以调节偏颇体质为手段,可能对早期预防以及治疗崩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本文通过对“治未病”思想与中医体质辨识在崩漏防治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崩漏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1 “治未病”思想在崩漏防治中的指导作用

“治未病”思想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瑰宝之一,是影响中医学数千年发展的具有独特深远意义的重要学说之一[7]。“治未病”思想最早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其中《周易》记载:“水在火上,既济,君子思患而预防之。”充分表明人体处于健康状态下需预防病患的重要性。有关“治未病”概念的记载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即治未病。”东汉末年中医名家张仲景则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并详细阐述“治未病”的核心法则,证实了已病防变的重要性。两晋时期的著名医家葛洪认为“是以胜任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前,不追于既逝后。”上述思想理论在日后的中医学疾病预防保健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为后世中医学者预防、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之后,“治未病”思想得到后世中医学家广泛应用,发展至今,“治未病”思想已被应用于临床多个学科及多种疾病防治中。青春期以及围绝经期女性在上述人生阶段中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以及心理变化,加之受内外环境的共同作用,如体质偏颇、精神萎靡以及社会环境改变等,极易导致阴阳平衡被打破,最终引发崩漏。若不予以及时有效的干预,随着出血时间的延长,可能会导致其他脏器功能出现损伤,导致病情复杂程度的增加[8]。中医认为“血崩日久,损耗气血,久变为漏;久漏不止,病势加剧,进而成崩。”由此可见,崩漏的发生以及发展往往气血同病,两者互相转化,缠绵难愈,并形成恶性循环。故此,“治未病”对于处于上述时期的女性崩漏防治极为重要[9]。药王孙思邈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由此可见,“治未病”思想核心包括三个方面:①未病先防;②既病防变;③愈后防复。其贯穿了“治未病”思想始终,在疾病防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中医体质辨识在崩漏防治中的指导作用

中医体质学说的中医相关记载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其主要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人类的差异性体质特征作为切入点,分析差异性体质人群的生理、病理特征,并以此明确疾病相关反应状态、类型以及进展趋势等,进一步为医者开展疾病预防、治疗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案[10]。《灵枢·论痛》记载:“筋骨之强弱……各不同,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同。”充分证实了不同个体存在显著不同的体质特征。《素问·逆调论篇》有载:“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说明体质形成直接受先天因素影响。《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五行不同个体分别有着不同的体型、秉性以及疾病易感性等。”清代中医名家叶天士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首次在著作《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体质”一词。中医体质学说指出体质具有可分、体病相关、可调等特点。国内中医体质学研究学者经多年的研究分析发现,中医体质可分为9种:①平和质;②气虚质;③阳虚质;④阴虚质;⑤痰湿质;⑥湿热质;⑦血瘀质;⑧气郁质;⑨特禀质。上述不同体质类型在生理状态下对各种外界环境刺激表现出差异性反应,且在适应方面亦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其中机体内的有关发病因素则直接决定了部分疾病获得的易感性、倾向性以及疾病类型。此外,体质形成后虽然相对稳定,但亦可通过相关手段对其进行适当的调节。可通过对有关体质进行合理科学的调理,继而达到早期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医学者通过有机结合“辨体、辨病、辨证”,从而创立了“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11]。其本质是在体质、疾病以及证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以辨体论治为核心原则,将辨体、辨病、辨证密切结合并综合运用,从而实现了对疾病本质的全面了解,进而为临床诊治起到指导作用,提升临床防治的效果[12]。

中医著作《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七岁……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由此可见,女性肾气衰弱,乃至冲任二脉虚弱,机体脏腑、阴阳以及气血功能失调,从而乃至冲任受损,促进了崩漏的发生、发展。另有研究表明,多次产育女性数伤于血,往往处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状态,阴虚内热,或生产用力过度,致使中气受损,久而脾虚,脾虚不固、经血妄行乃成崩漏,临床多见肾虚、脾虚以及血热体质等。此外,围绝经期女性多呈阳虚、阴虚、气血以及血瘀体质。阳虚者可能出现中焦脾胃虚汗,阳气不足,统摄气血能力衰弱,乃致崩漏。精神压力过大或心情抑郁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宣泄,久而易成肝郁,气滞而血瘀,瘀阻经络,血不归经乃致崩漏。尽管体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通过改变后天因素(包括药物、运动、情绪以及饮食等)均可实现对体质的调理,进一步纠正疾病易感体质,实现对疾病的有效预防。而在发病后,通过调理易导致病情加剧以及病程迁延不愈的偏颇体质,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此外,在疾病经治疗痊愈之后,通过纠正或改善易复发体质,可实现对疾病复发的有效预防。

3 “治未病”思想与中医体质辨识在崩漏防治中的应用

①未病先防:崩漏的先防主要涵盖两个方面,其一是在未发病时,重视养生调理,从而预防疾病发生。如《黄帝内经》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积极有效的养生保健可有效预防疾病。其二则是在疾病的萌发阶段,即在发现即将发病的有关征兆时,防微杜渐。发病前针对易发崩漏女性的偏颇体质予以合理的调理,从而降低崩漏发病率。如针对阳虚体质者,配以桂枝、吴茱萸以及附子等温阳药物干预。针对血淤质者,可予以山楂、海带、红糖以及桃仁等食物进行食疗;还可配以丹参、丹皮以及桃仁等活血祛瘀药物干预。针对湿热质者,配以赤小豆、冬瓜以及薏苡仁等进行食疗;亦可选用泽泻、土茯苓以及栀子等药物干预;亦可通过拔火罐以及刮痧等中医外治法实现祛湿除热。针对气郁质者,配以陈皮以及佛手等食疗;亦可配以柴胡、郁金、川芎以及木香等药物干预。《女科经纶·引李东垣》记载:“经漏不止……前虽属热,下焦久脱,已化为寒气,久沉久降,寒湿大胜……”此时应温化寒湿,避免病变。此外,针对女性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饮食指导、运动锻炼等方案,促进其体质的纠正,达到预防崩漏发生的目的。②既病防变:主要是指在发病早期病情相对轻微时,尽快辨证施治,明确疾病发展趋势以及变化规律,调治正常脏器,避免疾病的进展以及传变,为机体康复创造有利条件。如针对崩中日久、阴血亏虚、虚热内生者,应予以清凉、化瘀以及解郁等干预。针对漏下日久、气不统血、脾虚不固、气郁化热、经血妄行者,当以清热、健脾以及补益中气为干预原则。③愈后防复:大病初愈,机体内阴阳平衡欠佳,偏颇体质尚未彻底纠正,若忽视机体调理则可能复发。故此,疾病痊愈后仍需细心调护,改善偏颇体质,避免复发。传统医学认为,崩漏痊愈之后当调理脾胃,化生气血,促进康复,可通过调护机体营养、健脾补肾等方式纠正脾虚、肾虚等偏颇体质,预防复发。如针对脾虚者,可指导其食用清淡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如山药、莲子等),严禁摄入生冷、辛辣等物。此外,崩漏初愈者往往气血不畅、阴阳不衡、正气受损,极易复发,且在巩固干预过程中可能出现无证可辨的情况。针对该类患者,可考虑从辨体质着手,综合评估患者禀赋、形体以及习惯等,有机结合辨病以及辨体质,从而指导临床用药,实现对机体气血营养和体质偏颇的纠正,达到预防复发的目的。此外,可对患者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生活以及工作,并维持良好的心态;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和体育锻炼,以达到和阴阳以及畅气血的目的[3,13]。总而言之,“治未病”思想不但为中医学者提供了较为丰富、完善的养生和疾病防治理论,而且为人类提供了中医治养原则[14-16]。

4 结语

“治未病”思想与中医体质辨识均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璀璨瑰宝,中医药防治崩漏主要是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基于中医体质辨识发现疾病发病规律,从而指导并开展合理有效的体质调理措施(包括调节饮食以及情志,指导运动,促使患者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等),实现对女性偏颇体质的纠正和改善,进而达到防治崩漏的目的。“治未病”思想与中医体质辨识为崩漏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方向,丰富了崩漏防治思想,保证了临床防治措施的有的放矢,从而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猜你喜欢

偏颇治未病调理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流翔高钙系列肥 我能土壤调理剂
“效力”盲区VS尺度偏颇——浅析多元情绪下舆情处置的能力困境
调理聚合物组合在洗发水中的应用
秋季蛋鸡 抓好调理
浅析主持人的主持方式与“接地气”类节目的融合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朱长刚:大医更要“治未病”
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