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 “岗课赛证”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23-03-22张靖雯甘代伟
张靖雯,冯 帆,甘代伟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0)
国家十四五规划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定位为战略新兴产业,汽车产业生态正向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方向发生深刻变革,产业相关岗位的不断更新对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现代职业教育正向着“岗课赛证”互融互通的趋势发展,实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职业教育能够与区域产业经济协同发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如何在实施职业教育改革中探索1+X证书制度下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岗课赛证”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重要实践课题。
1 构建“四层级”模块化课程体系, 跨界开发行业领先优质资源
依据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职业岗位群人才需求,按照“强素养,厚基础,精技能,宽口径”人才规格要求,对接技能“双标”,基于“岗课赛证”思路,校企共同开发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造新形态优质课程资源库,开发以虚拟仿真实训为核心的智慧课程中心,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研制国内一流水平的专业教学标准,修订“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完善专业群课程标准、制定顶岗实习标准,形成专业群标准体系,有效支撑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落实“1+X”证书制度改革。
1.1 融合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构建“三全 育人”新格局
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格局,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融入军工精神、工匠精神;遵循“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理念,校企“双元”共建立体化教材;遵循“去芜存菁,推陈出新”理念,以双高建设为契机,持续推进教学改革;依托智慧课程中心进行“泛在教学”,打造职教“金课”,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遵循“育人为本,质量为先”的原则,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育人体系,完善三全育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课程分类,明确各门课程在工匠精神方面的价值塑造点,完善课程标准,使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体系中融入和体现思政元素。
1.2 基于职业培养路径,构建专业群“四层级”模块化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群人才培养“四阶段”培养路径,结合“1+X”证书制度、课程思政教育与创新教育,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军工文化、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美育教育,基于“书证融通、教培共用、育训一体”理念,构建专业群“四层级”模块化课程体系[1]。
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认知共享、专业方向、专长定向和顶岗实习四个层级。其中,第一个层级基础认知由专业基础模块和基础能力模块组成,专业基础模块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交通概论、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文化等课程,基础能力模块包括思政教育、军工文化、公共基础、信息基础、个人素养、职业就业六个子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岗位群核心零部件生产测试、维修销售、整车制造与测试、智能网联功能调试等核心岗位的实际需求。第二个层级专业方向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确定核心课程,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展开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知识学习。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主要学习动力电池技术、驱动电机技术、混合动力汽车、高压用电安全等课程;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主要学习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故障诊断、汽车维护与保等课程;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主要学习汽车装配技术、汽车焊接技术、汽车钣金技术、汽车涂装技术等课程;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主要学习汽车电控技术、车载网络通讯技术、汽车电路分析、车载上位机UI及接口技术等课程。第三个层级专长方向分为复合型模块和工匠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专业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实现适应学生自身特点的分路径培养模式。复合型模块课程主要以核心零部件生产测试、整车制造与测试、智能网联功能调试及后市场维修销售为主,工匠型模块课程主要是比亚迪、戴姆勒、巴斯夫等现代学徒制订单项目化培养课程。第四个层级顶岗实习阶段,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选择适合的企业岗位进行生产性顶岗实习,熟悉企业的组织及整体运作模式,掌握汽车售后维护服务的工作程序与专业技能,以及新能源汽车生产流程、装配工艺,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同时,在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专长方向模块课程中落实“1+X”证书制度。与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直接相关的“X”证书主要有汽车运营与维修技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新能源汽车装调与测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汽车喷涂技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汽车维修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非直接相关的“X”证书包括低压电工证、二手车评估师资格证等。
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完善各专业教育教学、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实习实施等标准[2]。
1.3 紧贴岗位技能需求,构建“三类型、一平台”智慧课程中心
校企协同,紧贴企业对岗位技能需求,建设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培训考评资源、行业学习资源等教培相辅的专业资源平台和共享服务平台,按照“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专长定向”思路建设三类课程,打造行业领先的“三类型课程、一个平台”智慧课程中心[3]。
1.4 校企协同跨界开发,共建行业领先优质教学资源
“技研先行、跨前开发”,以职业能力标准为纽带,国家技术标准为引领,聚焦新能源汽车领域关键技术,服务区域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将新技术开发和服务成果转化成优质资源,建成国家级资源库。以中外合作项目为载体,与戴姆勒、巴斯夫等国际500强企业深度合作,开发国际化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跨界开发”,与政府、行业、企业、研究所、培训机构合作,发挥学校职教集团纽带作用,建设实践项目优质资源。形成专业群优质教学资源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更新机制,保证教学资源的持续更新,持续推进专业群优质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职业培训中的应用与推广,服务能力达到省内领先水平[4]。
2 打造职业教育“金课程”,引领教材与教法改革
打造职业教育“金课程”,探索“双导师、三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课堂革命,深化教材和教法改革。面向专业群共享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长项目课程,配套开发“手册式、工单式、活页式”教材;聚焦六维度学习成效,完善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教学评价环境。
2.1 实施“金课堂”工程,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实施金课堂工程。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研究成果,以“互联网+”“智能+”信息化手段,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教法改革,着力打造高职“金课堂”探索满足深度学习的项目式、案例式、情境式等教学内容设计。
探索“双导师、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基于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运行经验,建设学校课堂、企业课堂和网络课堂“三个课堂”,组建校企专兼结合的“双导师”教学团队。根据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专长,结合各类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授课知识模块化组合、嵌入式融合,依托智慧课程中心,实现教学数据可视可追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2 实施“三三三”工程,校企合作开发立体化教材
面向专业群课程体系配套开发“活页式”“工单式”“手册式”新形态教材,实施“三三三”工程。教材编写体例遵循“三符合”:符合职业需求、符合认知规律、符合学习习惯;导入“三新”: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融入“三标”:行业标准、企业标准、1+X职业等级证书标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立体化教材,教材纸质版和电子版一体化、教材和教学资源一体化、教材与题库一体化。
2.3 实施“六维度”评价,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聚焦“知识学成度、互动参与度、过程专注度、实操精准度、任务完成度、技能熟练度”六维度学习成效,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教学评价环境,改变原有的学情和学业水平评价方式。聚焦“课前资源推送导学—课中学习全过程记录—课后成果评价反馈”学习循环,记录学生学习状态、学业水平数据、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成绩,实现对学生课业的客观评价和个性化培养,提升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
3 建设“2基地+1学院”产教融合综合体,打造实践育人基地升级版
围绕新能源汽车发展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共建集“教学、培训、生产、创新”为一体的专业化产教融合综合体,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和特色产业学院[5]。
3.1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构建“四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整合专业群内各专业优质资源,聚焦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和新岗位需求,理清人才培养着力点,打造能力模块载体,并以能力为核心,构建新能源技术岗位“基础能力培养、专业技能提升、技术应用实践、创新能力发展”四阶递进式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有效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6]。实践课程分为三大模块,第一个模块学习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电机电池系统、电子电气与空调舒适系统、网关控制系统等汽车电控系统核心技术;第二模块学习汽车车身整形技术、发动机装配技术、制造工艺技术等汽车生产装配核心技术;第三个模块学习汽车动力与驱动系统、汽车电子电器与空调舒适系统、汽车转向悬架与制动安全系统故障综合分析技术。满足企业核心零部件生产测试、整车装配、智能网联功能调试、后市场维修销售等岗位群的实际需求。
3.2 组建“一所一厂四中心”,打造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所、汽车虚拟仿真工厂与4类生产性实训中心,生产性实训中心内建设5个技能培训鉴定中心,集“教学、培训、生产、创新”于一体,服务新能源汽车紧缺人才培养。
1)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所。成立面向辅助研发、产品测试、汽车底盘线控化改装、远程诊断等新领域的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所。
2)汽车虚拟仿真工厂。跟进百度、华为等涉足智能网联汽车的厂商,建立智能汽车仿真实训工作站,实现虚实教学双线交融互通,满足学院新能源汽车专业群和陕西省区域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仿真实训需求。
3)四类生产性实训中心。包括核心零部件开发及装调、整车装配、汽车智能驾驶技术、汽车检修及后市场运营四类生产性实训中心。
3.3 建设多元校外实训基地,打造协同育人服务综合体
与西安骏驰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陕西重汽、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巴斯夫、戴姆勒奔驰、百度Apollo、卡泰克等国际国内龙头企业和区域发展型企业,共建汽车生产制造领域、辅助研发与产品测试领域、高端定制品牌领域、经营模式创新领域、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特种车辆改装领域的6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和技能应用提升。
3.4 建设特色产业学院,打造人才培养创新平台
在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基础上,组建1个公共技术服务中心,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协同创新中心,4个校企合作工作站,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7]。
1个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实现多方信息交流互通、校企人才供求平衡、企业难题招标公示、核心技术转让服务、专业课题研究、行业人才沟通交流等功能。
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引进比亚迪汽车“金徽工匠”和陕汽集团“三秦工匠”,新建诊断维修、生产制造大师工作室2个,实现国家级、世界级技能大赛指导、新能源汽车生产技术攻关与创新、带徒传技等功能,传承和推广技能大师宝贵的实践经验。
3个协同创新中心。与比亚迪汽车企业大师、宁德时代技术能手及管理专家共建“新能源汽车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底盘线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动力电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全面开展产、学、研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在实践中提升师生的技术技能及创新创业能力[8]。
4个校企合作工作站。按照“一专业一工作站”模式,建设“关键零部件设计与测试”“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智能网联调试”“新能源汽车维修测试”4个校企合作工作站。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参与到企业产线升级改造、新产品试制开发、生产工艺优化和新产品开发调研等工作,服务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4 总结
针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需求,面向新能源汽车行业先进制造产业链与岗位群需求,融入1+X证书制度及课程思政育人,构建“岗课赛证”模块化课程体系。联合相关企业、同类高校建设内容新、质量高、应用广、受益广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教学共享共建资源库。培养复合型、工匠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教材与标准开发引领者、“1+X”制度试点先行者,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示范、可推广的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