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猪肺疫的诊断与防治
2023-03-22周波
周 波
(上蔡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上蔡 463800)
急性猪肺疫是一种以多杀性巴氏杆菌为致病菌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育肥猪,临床呈现典型败血症症状。该传染性疾病的病原分散性强,外部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诱发疾病,且病程较短,治疗不当易产生继发感染,增加死亡率,因此对于该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1 临床诊断
1.1 临床症状
该疾病多见于80~100日龄的育肥猪,病猪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至40 ℃,表皮呈苍白或紫绀色,耳部呈酱紫色,呼吸困难,频繁气喘、咳嗽,部分病猪饮水量略有增长;部分急性病例突然死亡,可观察到鼻孔处有泡沫状分泌物,少数鼻腔内残留血沫;部分病例发展至后期由便秘转为腹泻,局部关节肿胀、按压下凹,机体明显消瘦,且皮肤表面分布出血状斑点,久卧不立。通常急性病例病程约为2 d左右,最终病猪因衰竭死亡,病死率超过60%。
1.2 病理剖检
取病死猪进行剖检,可见胸腔内有纤维素性物质附着在内壁,部分病例胸膜与肺部存在黏连,胸腔、心包内有积液;肺部明显肿胀,表面分布有出血点及纤维素样变化,组织切面呈大理石样;淋巴结明显肿胀,切面湿润、呈红色;气管、支气管内残留黏液;黏膜表面红肿、呈炎性变化。
1.3 实验室诊断
取病死猪肺部组织制作切片,分别接种在普通营养琼脂和血琼脂上,以37 ℃温度条件培养18 h,可观察到血琼脂表面长出中小型圆形菌落,呈灰白色,表面湿润,无溶血环,而普通营养琼脂中未见菌落;取血琼脂表面菌落再次接种至普通营养琼脂,依照同样条件进行细菌培养,可观察到表面长出零星菌落,且经染色镜检后可见革兰氏阴性菌。将动物试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汇总,可见菌株特征与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染色镜检结果保持一致,且分离出菌株的药物敏感性、耐药性均与巴氏杆菌相符。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症状观察与病理剖检结果,最终确定病原为巴氏杆菌,并确诊病死猪患急性猪肺疫。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疾病治疗方法
当发现猪群中出现疑似症状病例时,养殖人员应第一时间采取分群隔离措施,待临床诊断确认后进行病猪病程、症状的密切观察,及时淘汰不具备治疗价值的病猪,并采取焚烧、深埋等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在采用西药疗法进行治疗时,可依照每千克体质量选取30 ml 10%磺胺嘧啶钠溶液对病猪进行每日1 次肌肉注射,连用3 d 即可获得明显疗效;或每千克体质量选取0.007 g 10%磺胺二甲嘧啶钠注射液进行每日2 次肌肉注射,有效缓解病猪症状、收获较好疗效;经药敏试验后,选取阿米卡星注射液对病猪进行肌肉注射,连用4 d左右;或按每千克体质量选取50 mg 盐酸环丙沙星颗粒剂供猪群饮水服用,连用4 d 左右,可有效消除临床症状。此外,还可采用中西药联合疗法,按每千克体质量选取0.1 g头孢噻呋钠注射液与0.2 ml黄芪多糖注射液、0.2 ml 柴胡注射液均匀混合后,对病猪进行每日1~2剂肌肉注射,在3 d内即可观察到病猪症状缓解,此时需及时削减用药量,并将复方电解多维以拌料或混饮方式供病猪服用,通常可在7 d内观察到病猪痊愈。
2.2 疾病预防机制
生猪养殖场应基于“预防为主”原则健全免疫机制,针对适龄猪群选用猪肺疫氢氧化铝甲醛菌苗或猪丹肺二联活疫苗进行皮下注射,通常可在2 w内使猪群建立机体免疫力;或选取猪肺疫口服弱毒疫苗进行口服给药,通常可在1 w 内增强机体抵抗力,落实每年2 次免疫接种或口服用药,降低猪群中急性发病率。同时,对于存在病例的猪群应在隔离饲养后采取严格消毒措施,如选用1∶400碘伏稀释液、生石灰等进行带猪消毒,消灭饲养环境中的潜在病原,并按每千克体质量选取500 mg 土霉素粉拌料对全群喂服,连用3 d左右起到预防性用药作用。
2.3 饲养管理优化
在日常饲养管理工作中,要求养殖人员重点加强标准化养殖环境的建设,基于“全进全出”模式进行引种环节的严格管理,根据不同生育期进行猪群分类养殖、科学设置饲养密度,及时将舍内粪便、尿液清理,适时更换垫草,做好舍内通风与保温处理,用于规避外界因素变化诱发猪群应激现象。在此基础上,还需实行饲料的科学搭配,选取全价饲料与清洁水源,并严格落实食槽、饮水器等饲养工具的清洁与消毒处理,最大限度为猪群提供健康养殖环境,保证猪群的健康发育、降低疾病发病率。
3 小结
近年来生猪养殖业呈现出规模化发展趋势,现代化养殖体系的逐步建构使猪肺疫一类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但仍需聚焦完善免疫防范机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落实日常饲养管理等层面进行生猪疾病综合防治体系的建设,借此阻断传染源、降低发病率,促进生猪养殖管理水平及养殖户综合效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