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伟大抗疫精神普遍认同机理及其培育路径*

2023-03-22马俊程文玉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医学生抗疫育人

马俊,程文玉

(西南医科大学,四川 泸州 646000)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1]培育医学生对伟大抗疫精神的普遍认同是新时期医科院校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

1 认同的定义及机制

认知心理学认为,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对事物的心理接纳和行为依从,包括三大要素:认同主体、认同对象、认同结果。认同分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指个体对自我现况、生理特征、社会期待、以往经验、现实情境、未来希望、工作状态等各层面的觉知、统合而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结构,即追求自我统一性及连续性的感觉。社会认同是“个体从他感知到的自身所属群体那里得来的自我形象,以及作为群体成员所拥有的情感和价值体验”[2]。认知心理学将群体对社会共识的普遍性社会认同称之为普遍认同,即群体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达成共识与统一评价。认同的发生既可以是个体自发形成的个别认同,也可以是社会强力推动形成的普遍认同。社会强力推动的普遍认同要满足四个条件:共知对象、思想共同、价值趋同、行为协同。共知对象指社会强力推崇的事物为社会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只有热点问题才能吸引群体的注意,这是普遍认同的首要前提。思想共同指社会强力推崇的方式必须符合社会群体共有的认知习惯,才容易为群体所接受,这是社会普遍认同的重要途径。价值趋同指社会强力推崇的认同符合群体的共同价值评判,能为群体愉悦遵从,这是社会普遍认同的决定因素。行为协同指社会强力推崇的认同必须具有持续稳定的维系条件,才能为群体长期秉持(“内化于心”、“中固守志”、“外展于行”),这是社会普遍认同的维持基础。

普遍认同的机制是群体对共知对象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感觉并形成一般性认识,在一般认知的基础上依据共识性的价值判断,归结出普遍结论,由此指导群体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医学生作为弘扬、践行伟大抗疫精神的重要力量和健康中国战略未来的“主心骨”,培育其对伟大抗疫精神的普遍认同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医学生伟大抗疫精神普遍认同的特定机理

培育医学生对伟大抗疫精神的普遍认同,既要遵循普遍认同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结合医学教育的特点(重理性、重科学、重实践)和当代医学生的特征(惯于理科思维、注重客观成果、追求现实应用)的特定机理。

2.1 伟大抗疫精神内涵与《中国医学生誓言》相统一,这为医学生普遍认同伟大抗疫精神提供了天然条件

“《医学生誓言》是将医务工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使命担当精神高度融合的凝练表达,是对医者仁心、勇毅无畏的优秀传承。”[3]伟大抗疫精神内涵与《中国医学生誓言》高度统一:“生命至上”与“献身医学”思想观共同、“举国同心”与“热爱祖国”价值旨趣趋同、“舍生忘死”与“不辞艰辛”职业追求藕同、“尊重科学”与“精益求精”职业道德意同、“命运与共”与“救死扶伤”行为协同。伟大抗疫精神内涵与《中国医学生誓言》的高度统一,这为医学生普遍认同伟大抗疫精神提供了天然条件。然而,这一天然条件还需要在遵循医学生伟大抗疫精神普遍认同特定认同机理(“辩其道”“明其意”“行其理”)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培育医学生对伟大抗疫精神的普遍认同。

2.2 医学生伟大抗疫精神普遍认同的特定机理

2.2.1 “辩其道”——医学生普遍认知中国抗疫故事的机理

医学教育重理性的专业特色和医学生惯于理科思维的认知方式决定了医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特点——“辩其道”。所谓辩其道是指医科院校开展伟大抗疫精神教育时教育主体需要辨别伟大抗疫精神蕴含的大道精神,将“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4],由此引导医学生普遍认知中国抗疫故事。抗疫斗争涉及到医学教育的多学科、多领域、多层面,不同的学科、领域和层面都可以将抗疫中呈现出来的医学知识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第一,将抗疫故事编入思政教材,为医学生提供了解中国抗疫斗争的史料,并充分解读伟大抗疫精神内涵(如文化渊源、具体内容、社会影响和历史价值等),例举具有代表性的抗疫事例和人物事迹,从人文精神层面营造优良的育人氛围。第二,将抗疫所涉及到的医学知识融入到医学教材,通过抗疫科学知识丰富和加深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比如新冠病毒形态学的研究成果写入《病原生物学》教材、新冠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成果写入《病理生理学》教材、新冠病毒基因检测技术写入《分子生物学》教材,而将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和抗体检测技术写入《医学免疫学》教材,新冠疾病的流行与防治策略写入《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和《卫生法学》等教材。第三,开展抗疫故事的宣传教育增强医学生对常态化抗疫的切身体验,诸多医科院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抗疫宣传教育,比如开展线上和线下抗疫宣传、组织编写抗疫手册和制定抗疫方案、组织学生进行抗疫演练、邀请亲临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开展抗疫经历分享、组织学生志愿者参加抗疫志愿者活动等,这些宣传教育用事实说话、以亲身体验感知现实,为医学生普遍认知常态化抗疫提供了素材和机会。

“辩其道”是医学生普遍认知中国抗疫故事的前提,而“明其义”是医学生普遍认可中国抗疫成就的关键。

2.2.2 明其义——医学生普遍认可中国抗疫成就的机理

医学教育重科学的教学特色和医学生注重客观成果的价值评判决定了医学生对事物的认可态度——“明其义”。所谓明其义是指阐明伟大抗疫精神蕴含的深远意义,通过对比教育引导医学生普遍认可中国抗疫成就。如何才能让医学生内心深处真正认可中国抗疫成就的价值意义呢?首先,对比中西方抗疫情况[5](如患者发病人数、治愈人数、死亡人数、经济增长率等),以权威数据证明中国的抗疫成就,以此引导医学生承认和认可中国抗疫成就。其次,宣传中国抗疫奇迹,可选取武汉抗击新冠疫情阻击战、“火神山”和“雷神山”方舱医院等典型抗疫举措,使医学生折服和赞赏中国的抗疫成就。再次,展现中国抗疫策略(如“统一领导”“动态清零”“复工复产”“大数据监测疫情”等),使医学生赞同和诚服中国制度优越性、中国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中医药在抗疫中的巨大贡献,从而增强医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同[6]和对医学专业的自信。

“明其义”是医学生普遍认可中国抗疫成就的基础,而“行其理”是医学生普遍认同伟大抗疫精神的结果。

2.2.3 “行其理”——医学生普遍认同伟大抗疫精神的机理

医学教育重实践的育人特色和医学生追求现实应用的职业习惯决定了医学生对事物的认同态度——“行其理”。所谓行其理指遵行伟大抗疫精神蕴含的厚重理趣,通过抗疫实践引导医学生普遍认同伟大抗疫精神。医学生对伟大抗疫精神的普遍认同要通过抗疫演练学习、抗疫志愿活动和临床实习等现实途径加以提升、强化和展现。首先,医科院校要高度重视常态化抗疫工作,以常态化抗疫引导医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抗疫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可建立疫情防控教育基地[7],编撰抗疫教材、抗疫手册和抗疫故事集等教育材料,展示本校师生参加抗疫的史料,组织抗疫模拟演练,使医学生接受到真实的抗疫教育,从而增强医学生对伟大抗疫精神的感性认知。其次,医科院校要积极组织抗疫志愿者活动,比如战“疫”课堂、社区防疫志愿服务活动、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社区义诊活动、参观医院防疫工作等,从而激发医学生对伟大抗疫精神的思想认可。然后,加强对临床实习生参加疫情防控工作的宣传和报道,搜集师生抗疫的典型事迹[8]和树立抗疫典范,营造“全员”抗疫、“全过程”抗疫、“全方位”抗疫的浓厚氛围,从而提升医学生对伟大抗疫精神的心理认同。

从医学生伟大抗疫精神普遍认同的特定机理不难看出,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9]是医科院校培育医学生伟大抗疫精神普遍认同的现实有效路径。

3 医学生伟大抗疫精神普遍认同的培育路径

3.1 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开展生命教育,塑造医学生“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生命教育是医学生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生命至上”与生命教育间存在教育目标的同向性、教育内容的叠加性,这为伟大抗疫精神融入生命教育提供了可能。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开展生命教育,塑造医学生“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这是医学生伟大抗疫精神普遍认同最为重要的培育路径。

“凝练医学类课程思政的特色,就要求我们在开展课程思政时,不盲目照搬其他学校和其他课程做法,而要突出自己‘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因校制宜,因课制宜,因生制宜,精准育人。”[10]自2020年起,西南医科大学依托四川省“三全育人”示范院校和示范院系、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构建了“三入、四融、五评”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三入”就是包括伟大抗疫精神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写入教学大纲、融入教学活动,提高课程思政的政治站位和营造“珍爱生命”的优良氛围。“四融”就是将包括伟大抗疫精神在内的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思想教育、专业教育、心理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实习教学中,从而培育医学生“尊重生命”的行为规范。“五评”就是对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特色、教学质量、教学成效进行综合性评价,强化“五育人”的综合教育理念,从而激发全体师生“护佑生命”的责任担当。实践中,学校凝练出了一些可借鉴和可推广的有益做法,比如编撰“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科普教材——《生命力》、开展了“尊重生命”为主题的拜师仪式——“致敬大体老师(尸体标本)”、医学生课程思政小论文评比、生命微观智慧[11]研究、“护佑生命”为主题的志愿者活动——“抗疫先锋”。

3.2 以新文科建设为依托开展爱国教育,凝聚医学生“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

爱国教育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举国同心”为爱国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素材,这为伟大抗疫精神融入爱国教育[12]提供了契机。以新文科建设为依托开展爱国教育,凝聚医学生“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这是医学生伟大抗疫精神普遍认同的创新培育路径。

2021年,西南医科大学依托四川省新文科建设项目,政产学研协同开展医学生爱国教育。成立了新文科十大育人工作室,包括“睿思优学”工作室(负责课程育人)、“质效有方”工作室(负责科研育人)、“医路相随”工作室(负责实践育人)、“六艺学堂”工作室(负责文化育人)、 “智易微青”(负责网络育人)、“心怡驿站”(负责心理育人)、启航筑梦(负责管理育人)、“乐道安心”(负责服务育人)“助梦空间”(负责资助育人)、“红色e站”(负责组织育人)。目前,各工作室开展了多形式的以“爱国+抗疫”主题活动,如“参观四渡赤水纪念馆”、“拍摄抗疫英雄微电影”、“创作抗疫歌曲”、“制作抗疫中医香囊”、“中医药材绘制中国地图”、“中国版图知识讲座”等,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中”(中国心、中国情、中国味)教育色彩,从而激发、培育和凝聚了医学生“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

3.3 以职业教育为基础厚植敬业精神,锤炼医学生“舍生忘死”的顽强意志

“伟大抗疫精神所展现的尊重生命、尊重科学和尊重人文,与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具有较强的契合性。”[13]以职业教育为基础厚植敬业精神,锤炼医学生“舍生忘死”的顽强意志,这是医学生伟大抗疫精神普遍认同 “内化于心”的重要培育路径。

2017年起,西南医科大学开始实施“思政+职业”综合教育改革计划,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生职业教育相融合,先后申报了多项省级思政精品项目,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富有专业特色的职业精神教育。中西医结合学院开展了“同郊风范”职业精神教育活动,该活动以我校中医肝胆科孙同郊(全国“十大名老中医”)教授行医60年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医德为主题,举办了“同郊故事展”、“同郊风范征文”、“同郊医术研习”等系列活动,激发和培塑了中医学专业学生“大医精诚”职业品质;护理学院开展了“提灯精神”(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提着油灯护理受伤士兵)职业风尚育人计划,举办了“天使风采展”“提灯志愿者服务”“护理抗疫在线”等诸多职业教育活动,培植和增强了护理学生“仁爱济世”的校训精神;人文与管理学院开展了“风雨征程”抗疫行动计划,组织师生和毕业校友捐赠抗疫物资、参加社区抗疫、抗疫分享经历,以“立德树人、和医弘文”的院训精锤炼医学生“舍生忘死”的职业担当。

3.4 以专业教育为着力点开展科研育人,培养医学生“尊重科学”的实践品格

专业教育是医学教育的中心任务,“尊重科学”与专业教育间存在价值取向的共性,这为伟大抗疫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尊重科学作为构成抗疫精神的内涵之一,是推动我们战胜疫情的‘着力点’,也是我们赢得抗疫斗争胜利的‘关键点’。”[14]以专业教育为着力点开展科研育人,培养医学生“尊重科学”的实践品格,这是医学生普遍认同伟大抗疫精神“中固守志”的重要培育路径。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专业教学中,需要做到“三结合”,即专业学习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知识创新与社会需求相结、知识运用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三者形成协同效应。

疫情爆发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师生共同研发“清肺排毒合剂”(新冠Ⅰ号),该药获得四川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四川省中药管理局审查通过,作为全省205家医院新冠肺炎首选药方,尔后又将该药方即制作工艺无偿呈献给国家,为中国科研抗疫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开展新冠科研项目,两名医学生利用所学专业发表了两篇新冠主题的学术论文,为探讨新冠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案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此外,学校还积极组织师生申报与新冠相关的各级各类课题,将科研抗疫融入到日常科研活动中,培养了医学生“尊重科学”的“中固守志”科学品质。

3.5 以实践教育为落脚开展实践育人,激励医学生“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

实践教育是医学教育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命运与共”融入医学生实践教育对提升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大有裨益。以实践教育为落脚,激励医学生“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这是医学生伟大抗疫精神普遍认同“外展于行”的实践路径。西南医科大学在抗疫实践教育中,凝练出了三条有效路径:开启上善智慧、培育大爱思想、造就大医品格。

3.5.1 中国抗疫英雄事迹宣传教育,培育医学生的上善智慧

“命运与共”展示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上善智慧,这种上善智慧是实现人民共同幸福的精神动力。我校两所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参加武汉抗疫、援鄂抗疫、吉林抗疫等抗疫战斗,先后涌现出数十名抗疫英雄。为广泛宣传抗疫英雄事迹和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学校组织了50多场次的抗疫事迹宣展、讲座和实践活动。检验系朱喜丹驰援吉林抗疫时,在吉林方舱外的帐篷中开启抗疫空中课堂,通过镜头让学生们感受抗疫现场和抗疫团队的团结、严谨、专业精神,培育医学生“命运与共”的上善智慧。

3.5.2 国际抗疫合作实践案例教育,培育医学生的大爱思想

“命运与共”诠释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大爱思想,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自疫情爆发以来,我校积极开展国际抗疫。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熊洪护士长担任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远赴埃塞俄比亚、吉布提,圆满完成了援外医疗救援工作,被授予“骑士级独立日勋章”。附属医院向阿联酋、西班牙等国捐赠大量抗疫物资,与波兰、意大利等国分享中国抗疫经验,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形象和中国力量。案例式实践具有较强的理论阐释力和现实说服力,有利于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抗疫精神的真谛。学校组织抗疫人员编撰抗疫实践案例,供全校师生分享和学习,其中国际教育学院撰写的抗疫案例收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抗疫优秀事迹案例选集,激发了全体师生“命运与共”的大爱思想。

3.5.3 师生投身抗疫实践的现实教育,造就医学生的大医品格

“命运与共”谱写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守望相助精神,这种崇高精神是实现人类共同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年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15]在抗疫进入常态化后,学校组织师生成立抗疫志愿者先锋队,先后有200多名师生积极投身于抗疫实践中,其中在厦门实习的儿科系30多名实习生临危不惧、冲锋在厦门抗疫一线,受到当地政府公开表彰,充分展现了当代医学生“命运与共”的大医品格。

遵循医学生伟大抗疫精神认同的特定机理,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医学生对伟大抗疫精神的普遍认同,其策略就是将伟大抗疫精神与医学教育相融合,使医学生对伟大抗疫精神的普遍认同达到“内化于心、中固守志、外展于行”。

4 医学生普遍认同伟大抗疫精神的教育策略

4.1 以生命教育为突破,塑造医学生“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护佑生命”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医学院校开展生命教育可培养医学生“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初心和“精勤惟新、仁爱济世”的大医品质。以生命教育为突破,塑造医学生“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并使之内化于心。其策略有三,一是社会营造“珍爱生命”的优良风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评判,以思想教育肃正思想,以道德规范约束行为,以法治手段惩处恶行;二是家庭崇尚“尊重生命”的价值理念,坚持“同舟共济”、“兼济天下”的家教规范,以敬老爱幼为荣,以伤风败俗为耻;三是学校培育“护佑生命”的责任担当,以伟大抗疫精神为指导、“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为载体,开展生命主题教育引导医学生认知生命现象、认可生命道德、认同生命价值。

4.2 以爱国教育为核心,凝聚医学生“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

“举国同心”作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集中写照,它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最持久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医学院校以爱国教育为核心,凝聚医学生“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并使之成为中固守志的精神动力,其策略有三。一是开展中国制度优越性教育,增强医学生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大局意识,培植医学生“举国同心”的思想观;二是开展学习强国和青年大学习培育,增强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政治觉悟,培塑医学生“举国同心”的价值观;三是开展钟南山、李兰娟等抗疫英雄事迹教育,增强医学生的爱我中华、强我中华的时代精神,培养医学生“举国同心”的人生观。

4.3 以职业教育为依托,锤炼医学生“舍生忘死”的顽强意志

“舍生忘死”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震撼的气节,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医学生职业品质的关键性工作,“舍生忘死”与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间存在育人功能的互补性。医学院校以职业教育为依托,锤炼医学生“舍生忘死”的顽强意志并使之成为医学生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能力基础,其策略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新生教育,开展医学生誓言宣誓活动、名医事迹教育活动等,培植新生“舍生求仁”的职业道德;医学伦理教育融入老生教育,开展医学道德、医学法制、医学规范等内容的教学,塑造老生“大爱护众生”的职业风范;职业培训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开展职业规划、职业素养、执业规范等方面的培训,增强毕业生“迎难而上”的执业能力。

4.4 以专业教育为重点,培养医学生“尊重科学”的实践品格

“尊重科学”是中华民族精神最真实的品格,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专业教育是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尊重科学”也是医学生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医学院校以专业教育为重点,培养医学生“尊重科学”的实践品格并使之成为医学生践行好伟大抗疫精神的科学保障,其策略是将伟大抗疫精神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突出医学生课程思政对医学生教育的三大优势,具体做法包括三方面。一是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思政教师对抗疫故事、抗疫成就和抗疫精神的讲解,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亲和力;二是在医学专业教学中嵌入伟大抗疫精神,通过专业教师对党的科学决策、防疫人员的科学诊治以及人民群众的科学防疫等内容的讲解,增强医学专业教学的思想性和魅力性;三是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以伟大抗疫精神为桥梁,实施“三结合”教育模式(专业学习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知识创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知识运用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三者形成协同效应,以增强立德树人的成效性和持久性。

4.5 以实践教育为落脚,激励医学生“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

“命运与共”是中华民族最崇高的道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提升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最终都要落脚到实践教育,只有通过实践教育才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锤炼出医学生“命运与共”的责任意识并使之成为医学生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道义担当,其形式包括两种。一是社会实践活动,比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其主要目的在于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仁爱济世;二是临床实践学习,比如实习、见习和规培等,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厚德精业。医学院校要坚持“专业育才”和“思想育人”并举,尤其要加大医学生临床思维、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注重“三临”理念(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把医学教育落实到实践中,引领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勇敢肩负起“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

综上可见,伟大抗疫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生动诠释了当代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医学生普遍认同和自觉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必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坚实的行动基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猜你喜欢

医学生抗疫育人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画”说抗疫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