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探究
2023-03-22寻晓寒刘艳玲
□寻晓寒,刘艳玲
(1.金乡县金乡街道办事处,山东 济宁 272200;2.金乡县鱼山街道办事处,山东 济宁 272200)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是国家对农村发展实施领导和管理的主要手段,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高,因此要把管理工作落实到国民经济和农村发展上来。只有在建立农村生产经营管理长效机制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我国农业地区和农村经济社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1 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概念
农业经济是农业经济关系与活动的总称,它包含着农村国民经济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很多问题,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具有自身规律,其特有的农村经济社会问题也反映到生产性和社会组织领域方面。比如,怎样在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使农村的产品社会关系和生产性相互吻合,如何正确处置好国家整体、团体组织和个别区域的利益关系等,与农村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特点比较,这些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农业经济管理是在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对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社会经营活动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从而确保我国农业市场经济活动的实施和管理制度顺利推行,以及通过对相关人员采取奖惩的方法,实现各种经营管理工作预期目的的统称。农业经济管理对中国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可以逐步明确农村经营发展的方针,进而保障中国农业市场经济活动的开展与管理制度的实施。
2 农业经济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2.1 农业经济管理机制落后
目前,农村农业生产的重点人群主要是农村留守的老人、妇女,以及尚无现代农业开发技术的传统农业家庭,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人员数量不断削减。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为小农户经营方式,已经开始落后于现代化新农业技术发展的步伐,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造成了大量农村生产劳动力的减少。城镇化经济的逐步推进,导致不少农民身份向城市居民转变,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但是,农村目前的农业土地经营承包体系还不健全,在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时,出现了许多流转不规范等问题,不能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1]。
2.2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水平不高
与其他经营模式相比,农业经济经营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要求较高,其要与乡村经营市场复杂、迅速变动形势相适应,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但是,许多地方政府对乡村经营管理的关注程度较低,导致了我国农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另外,由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比较缺乏,导致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信息不对称、对农产品市场认识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因此,地方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其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让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朝着更加主动、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2]。
2.3 农业科技水平低下
目前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主要是因为部分地区政府没有切实推进乡村的发展,也没有及时向农民提供最先进的基础设施与设备,这是由于农村发展没有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落后的乡村发展,只依靠滞后的基础设施来支持,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再者,农村的技术创新能力差,规模化的生产种植不易形成,致使有的地方仍然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来种植生产,如此落后的技术,当然不利于农村的发展[3]。
2.4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现代信息化技术开始运用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使农村经济社会的管理工作变得方便、有效。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地区政府部门在信息化项目上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不够,仍有不少地方政府采取了传统的经营管理方法,再加之政府的宣传推广力量不足,地方相关部门也意识不到信息化发展对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中国农村经营管理水平发展的进度。
2.5 经济管理体制落后
传统农村经济将小农经济作为重点发展内容,由农民自行培育和自主经营,阻碍了农民集约化管理。在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目前更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了去城市务工,由于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者多数是老年群体,无法进行农业专业化生产,而老年人的劳动生产力也不足,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低,造成农村无法进行新科技和先进种植技能的引进工作,也无法达到大规模农业机械生产的目标。
3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村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
3.1 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在目前情况下,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形成科学、健全、合理的农业经济经营体系。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实现各个阶段的管理工作有序推进。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运行管理体系,必然会将管理制度作为指导各管理部门正常开展实际工作的重要依据。科学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可以使农村各部门对照研究各阶段的管理工作效果,归纳新出现的问题,对所采用的管理方法适当调整,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
在管理体制的形成中,探讨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和有关农业生产活动的现状,并构建符合农业实际的管理模式。通过对农村耕地征收、土地流转等方面制度进行规范,能够合理地处理农村闲置耕地,防止造成耕地资源的浪费。此外,市场管理机制的设置也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适时调整农村发展的经济结构和方向,加大农民群众和当地农业龙头企业之间的协调力量,以促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农民的经济收入进一步提高[4]。
3.2 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实践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前提是参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必须具有科学化的素质。第一,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有效提升其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一方面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农村相关的培训工作,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介绍农村有关政策知识,使农民更加清楚地了解农村的相关政策规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农村相关单位与基层农户的信息沟通。第二,政府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素质要进行检查监督,一方面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督促其进一步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可以使其更加关注农村经济发展的科学管理方法,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第三,政府通过招聘具有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主要是通过与专业对口的学校达成培养合同、利用毕业季去有关院校开展招聘等,确保农村经济管理知识专业人才的缺口得以弥补,从而促使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在业务知识和业务水平上有新的提高[5]。
3.3 大力开发农业技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注重科技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合理运用。第一,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要强化农村技术的协调,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及时更新农田水利工程和农村电力设施等措施,保证农村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取得实效,切实改变农业生产经营环境。第二,要大力提升农村的生产力水平,积极探索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通过对现行农用生产机械的改造与更新,全面提高其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使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农业要积极引入现代化农业设备,大力推动整个区域的农机化技术水平。为全面优化农业装备结构,需要更深层次地分析不同的农业地理环境,研制出适应多种地理环境的先进农业生产装置。
3.4 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
第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既要正确掌握农村市场实际需要,又要合理地应用农业经济的信息和数据,以避免生产活动盲目化。第二,在新时代要积极加大对乡村交通水利等便民设施的建设,还必须积极融入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例如,通过利用网络平台技术,使农业经济管理和市场紧密联系,以保证对农业区域的经营实行网络化管理,实现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第三,地方政府也必须加大力度,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过渡到信息化建设上来,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农村信息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为未来农村信息化改革蓄力。第四,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传统农产品市场实施有效监督,以减少农户由于对信息掌握不准确而产生经济损失的风险。第五,通过推动传统农产品市场向网络农业转型,利用互联网对传统农副产品实施营销管理,使传统农业的生产和营销活动实现网络化,推动传统农产品的发展逐步走向信息化[6]。
3.5 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不仅要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完善农田水利设施,还要加强农机道路网及变电配套设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农村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工作的良好发展。同时,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应选择合理的措施保障各项工程顺利进行,使农村各项工程建设效果充分发挥。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为实现农村农业生产机械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要扩大农机装备规模,提高农机化工作能力,减少农业劳动力消耗,以提高农业生产品牌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农机装备质量管理水平。乡村技术人员要结合实际,做好相关的农机具研究,针对某些不适合实施机械作业的重要农产品进行研发创新,如油菜、棉花等。对于农村生产经营者,严格遵循农业装备安全体系,保证机械装备利用安全,充分发挥机械装备功能,注重提高生产作物的机械化管理技术,规范农机维修市场,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水平,从而获得更好的农业经济管理效果。
3.6 调整产业结构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以社会主义新型农业建设为前提,改变农业生产的内部结构。第一,全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化解方法,使农业产业结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步减小,从而使农户的生存能力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农业企业管理者也要增强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不但要重视农作物的产出效率,还要关注农业生产的内部结构问题,并做好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节,以此改善农业内部结构单调化的问题,增加自身的经营收入,从而实现农业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第二,注意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使农户在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3.7 强化适应性建设
第一,农业的经营管理应当增加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当前农产品的生产率不能有效提高的主要因素是缺乏足够的基础设施,而且设备不健全导致陈旧的状况。基于此,农业经济管理者必须加强技术力量的投入,健全完善辅助于农业生产的基础系统,如农业供电网、国家电网、防护网等,以达到更大面积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要克服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水利设施严重缺失的问题,农业经济管理者要增加政府对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以建设一体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第二,在农业经济管理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化机械的投资,以增强农村机械化能力,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耕种,建立有地方特点的生产方式。如果农村生产中使用难度较大的农业设备,农业经济管理者就应该做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运用与研究,引导更多农产品设备进行农业机械化创新发展。使用农业机械化器具时,必须要严格按照农业使用技术与作业方法,确保安全使用,同时农业经济管理者也要建立农业设备维修保养机制,包括完善的质量认证管理体系以及专业维护技术。
另外,在农业建设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体系也面临着相应的问题,国家需要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来支持农业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各种渠道。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已经从传统劳动力密集型逐渐转化为资本密集型,而在实际转化过程中又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使得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力,这就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做出改革优化,给广大农村居民、乡镇经营者创造出更多的投资服务渠道,如此才能保证中国农村经济长期平稳发展。
4 结束语
根据我国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的形势,无论是政府体制问题还是农民整体素质问题,都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在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国家政府和农民利益的交集中,对每一项政策的改变都必须小心,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建设和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难点。我国建立农业经济经营体系,对农业经济全局发展意义重大。国家在科学技术和其他领域均为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平台,农民可以尝试改变以往传统的经营模式,并借鉴其他国家的经营模式,唯有如此中国的新型农村经济才能构建得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