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脱贫人口的就业问题研究
2023-03-22李继红
□李继红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人事处,河北 保定 071000)
农村脱贫人口的就业水平事关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不妥善解决农村脱贫人口的就业问题,将会对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结合农村脱贫人口的就业问题,我国政府有必要逐步扩大农村脱贫人口就业空间,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发和综合利用农村脱贫人口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脱贫人口的就业困境,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乡村产业的经济效益。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脱贫人口就业的重要性
1.1 农村脱贫人口就业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21 年,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顺利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任务目标。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成为现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开启了新的征途,加快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脚步。
脱贫攻坚的成果要得到保护、巩固,不能仅依靠政府的帮助和扶持,而是要从根源上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目标,解决脱贫人口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促进脱贫人口发挥个体价值,有利于增强农村地区劳动力的稳定性,保证农民群体有稳固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以此缩小城乡之间生活质量的差距,大大提高农村经济的建设水平。农村脱贫人口就业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防止出现农村返贫的现象,打造稳定的农村脱贫人口就业链,最大限度地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经济水平,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行与发展[1]。
1.2 农村脱贫人口就业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推进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是主要的参与者、实施者,作为主体,农村脱贫人员的就业是对乡村振兴战略发挥支持功能的有力推手。
在稳定农村脱贫人口就业的形势下,农村劳动力主体获得了稳定的就业环境,有了保障性收入,将会更有干劲,积极、主动地创造、生产,这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增强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力资源效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村经济和人才共同振兴与发展,为农村脱贫人口的就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在农村脱贫人口就业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我,强化自身的行业技能、专业素养,拓宽视野,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本领,构建了良性循环的农村脱贫人口劳动力就业模式,为乡村振兴助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有了人才支持;在脱贫人口资源的基础上提高了人才振兴水平,增强了乡村的经济发展能力。
1.3 农村脱贫人口就业有利于维护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就业问题是民生问题,是民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大的民生工程就是就业。在农村脱贫人口就业实践的探索中,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性和长远发展有了稳固的根基、保障。在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的过程中,农村脱贫人口获取稳定的收入,将会为农村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可以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在农村经济建设产业增值中,农村劳动力是重要角色,作为发展主体和农村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在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下促使脱贫人口就业,创造内部价值,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脱贫人口就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脚步,稳定社会环境。在改善脱贫人口就业问题的过程中,农民群众获得了安全感、幸福感,在稳定就业环境和社会治安的同时,农民收入提高,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环境稳定[2]。
2 农村脱贫人口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2.1 保障机制不健全
在城镇化的建设中,政府部门应加强关注农村脱贫人口就业问题,大力开发和保护农村劳动力,致力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民众生活差距。但是目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脱贫人口就业仍存在保障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这是受多种因素影响造成的现象,例如工作种类、人员户口、就业保障意识等方面的差异性,使得企业区别对待农村脱贫人口,区分开城市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在工伤保险、医疗保险、教育等多个层面体制不健全。就业保障体制不完善,无法改进和解决农村脱贫人口就业问题,例如,在医疗方面形成巨大差距,使得农村劳动力经常面临就医难、看病难等问题。
与城市医保相比,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医保城镇职工享受的待遇不同。农村人口社保断缴甚至未缴的现象普遍,一旦出现了重大疾病,很有可能导致农民返贫、致贫,削弱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积极性。缺少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是目前我国农村脱贫人口就业中必须补充的短板。
2.2 农村脱贫人口就业创业积极性不足
农村脱贫人口就业创业积极性不足,是其思想保守所导致的。创业作为一种就业渠道,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重要版块,在农村脱贫人口中有胆识、有头脑、创业灵活的人才有限,这是因为农村脱贫人口的文化水平有限。农村脱贫人口的劳动力、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思想保守,对诸多行业缺少了解,与外界新鲜事物接触少,对创业渠道、创业信息等认识有限,因此创业积极性较低,缺乏思考和探究创业就业路径。农村家庭的收入普遍较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脱贫人口创业难以普及,整体农村劳动力创业积极性不足,在农村地区的基层政策宣传中,存在断层问题,目前有很多关于退伍军人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政府加大对农村就业问题的扶持力度,例如用地支持政策、贷款支持政策和有关的财税倾斜政策等。很多年龄较大的农村劳动力缺少获取信息的渠道,农村基层组织的宣传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对政策措施的了解,形成了农村脱贫人口就业困境,降低了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的积极性[3]。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脱贫人口就业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建立健全就业保障机制
为了促进农村脱贫人口就业,我国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主体需要积极创新和解决农村脱贫人口就业问题,建立就业社会保障机制,改善当前困境。面向农村脱贫人口提供保障,确保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劳动力可以在健全、平等的社会保障体系中获取一样的权益,例如在医疗资源、教育资源方面,均需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医疗资源为例,结合目前的医疗保障状况,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统筹规划异地就医服务,进一步优化建设农村劳动力保险制度,强化农村脱贫人员抵御疾病的能力。劳动部门要发挥监管主体的作用,在农村脱贫人口就业方面加强监管,尤其是工伤保险,要求用工单位对农村劳动力提供工伤保险,要注意在高危行业如建筑行业基层岗位中的农民工群体要得到劳动部门的高度重视。劳动部门要监管用工单位,严厉惩处对用工单位不履行工伤保险义务的行为,保障农村脱贫人口的就业安全,为其提供工伤保险以及医疗资源。
由于农村脱贫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不均等,严重限制农村人口就业。在建立就业保障机制时,要为农村劳动力的子女教育创造条件,在随迁入学和城市农村待遇同等的政策下,确保农村劳动力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同等的教育资源和待遇。强化农村脱贫人口就业的保障机制功能,致力于解决农村脱贫人口的养老问题、生存问题。在设置保险费用上,尽可能降低脱贫人口保险缴纳费用,提升保额,扩大覆盖面。解除农村脱贫人口的养老焦虑,在健全的农村脱贫人口就业保障机制下,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可持续就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4]。
3.2 加大创新创业就业的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氛围,鼓励农村脱贫人口创业就业,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当地政府需要发挥主体功能,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组织先进科技的培训活动。农村脱贫人口作为主力,可以与互联网时代相互对接,利用互联网创业,推广和销售农产品。目前抖音短视频、淘宝网络平台,在助农直播中已开通了销售通道,衍生了一种新的创业就业模式,有了更多的新生岗位,为农村脱贫人口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在互联网平台上,脱贫人口可以销售农产品,促进农产品销售额增长,通过宣传,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构建完善的农产品产业链,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村脱贫人口收入。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政府要鼓励农村脱贫人口创新创业,开发和建设农业种植园等项目,吸引城市人口来到农村消费,例如很多城市青年会在周末或假期来到农业种植园中,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种植蔬菜,浇水施肥,平时则通过付费的方式委托种植园主照料种植作物。农业种植园项目给农村脱贫人口就业创造了契机。
除此之外,民宿、农家乐等创新创业项目具有浓厚的旅游特色、农村特色,是绿色化的创业项目。脱贫人口可以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和农村独有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将时令果蔬和当地的山水特色美景作为食品产业、旅游产业,开发项目可大力推动建设农村经济,在政府的扶持下,提高农村脱贫人口的就业率,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创业能力[5]。
3.3 提高农村脱贫人口就业素质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政府是主导力量,为了促进农村脱贫人口就业,当地政府需要在培训和教育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农村脱贫人口的就业素质水平,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综合素养。与当地大专院校、中专院校相互合作,开展专门面向农村脱贫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活动,集中利用社会资源,为农村脱贫人口提供信息、培训和教育服务。例如为农村脱贫人口提供就业信息,鼓励其参与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再教育实践活动,从中收获知识、提升技能,增强自身就业素养;农村脱贫人口在就业的过程中应注意保障自身权益,签订劳动合同,提高就业水平。
结合农村脱贫人口的就业需求,开展不同工种的培训活动,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将新技术、新理念引进到培训实践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接触新产业、新技术,在原有意愿下,增强就业能力和素养,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脱贫人口的就业率。政府部门和财政部门作为主导,加大政策支持、财政补贴力度,丰富培训形式,使更多的农村脱贫人口加入到教育培训中,持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建设。
3.4 组织培训教育活动
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要开展组织培训教育活动,以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政府部门需发挥出组织协调的功能,结合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发展目标,整合教育资源,组织和实施培训教育活动,运用社会资源,合理开发和应用当地大专院校、中专院校、成人教育院校等资源。组织和开办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将就业信息、职业技能、培训信息推送给农村劳动力,协助农村劳动力通过签订劳动合同的方式,依法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一条龙的支持和服务。结合农村劳动力的不同需求,面向不同工种分层次培训,使农村劳动力形成较强的适应能力,成为技能型人才,应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发挥专业技能优势,提高就业能力。在开展组织培训的活动中,尤其要注意培训不同教育层次的农村劳动力,优化培训内容,分层、分级满足不同劳动力的需求,结合农村劳动力的意愿,实施有效的培训活动。部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较低,要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情况,制订培训方案,确保培训内容和农村劳动力需求相符。结合市场需要,以此作为导向和依据,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率。适当对培训费用给予政策补贴,采取政策支持、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加入专业技能培训中,接受教育,从而提高就业素养。
3.5 开展农村招聘活动
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开展农村招聘活动,打通闭塞的农村消息渠道。农村劳动力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较少,阻碍农村劳动力就业,因此必须打通农村就业信息渠道。由农村基层组织、乡镇街道办共同协作,担负起乡村振兴职责和使命,加强传播农村劳动利益就业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整合招聘岗位信息,利用劳务中介机构整合信息,召开街道招聘会、社区招聘会,与用工企业联络,广泛开展招工活动,设立咨询服务平台,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提供服务和支持,借助宣传栏、村级的微信群,及时将就业信息发布给民众,开辟劳动力市场[6]。
4 结束语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牢牢抓住乡村振兴所带来的时代机遇和挑战,是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抓手,农村地区的脱贫人口就业问题应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解决农村地区脱贫人口的剩余劳动力和就业难题,大力地倡导本地就业,发展新兴产业、农业产业,为脱贫人口劳动力提供本地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强化我国农业立体产业的发展竞争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