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政用产学研”多元协同的视角

2023-03-22芦胜男丁传伟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国际化武术育人

□ 文/芦胜男 丁传伟

“政用产学研”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是围绕国家人才发展定位及社会人才需求变化态势,融合科研、教学、创新生产等多维度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体育强国建设重要指示精神与中国武术发展的战略部署的有效推进,都离不开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实现人才的创新培养。新阶段,树立人才培养新理念,构建人才培养新架构,打造具有专业竞争力的育人新质量,建立完善育人路径新体系成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前沿阵地。

发挥政府优化服务的协调作用

作为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认知领域的典型符号之一,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化发展不仅是响应“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路径,而且也是贯彻“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1]虽然参与传播人数得到显著增加,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缺口导致海外教授者滥竽充数、良莠掺杂等乱象,暴露出人才质量不能与被传播主体需求相匹配的“供需矛盾”问题。[2]如果仍然一以贯之地按照现行专业培养模式执行,其效果并不理想。

面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国际化人才紧缺的问题,国家及各地政府、各学校主管部门、武术主管部门应颁布政策法规,理顺各方关系,整合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全局的重要责任,化解院系、教研室等基层单位“单打独斗”的困难现状。具体来讲,应尽快设立专项培养教育基金,通过直接的财政支持帮助学校成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引导和支持专业建设获得可选择的新空间。一方面,搭建学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长效育人合作平台,营造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育人合作环境。另一方面,调动学校、企业等各方主体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中来。

建立深度合作的联合培养机制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国际化人才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类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在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3]。因此,是否具备过人的实践操作能力或职业适应能力是该专业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培养标准。要鼓励学校与海外体育企业或武术俱乐部签订实习基地协议,让本土学生获得海外学习锻炼的机会,在实践中拓宽国际化传播视野。深层来讲,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要依托政府协调,主动与国际学校、海外学校、协会组织或者相关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商定课程设置,做到师资共建。德国在职业教育中所推行的“双元制”双重职业训练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我国现阶段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求。依此,学生既要在国内学校完成理论和技术课程学习,也要在国际学校、海外企业接受特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培训。

除了实践平台与教育资源的国际化,还应高度强调“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做到“外引内培”。可通过举办协会组织联谊会,与世界各地武术成员协会建立良好、和谐的合作关系,创造国际多边交流平台;通过举办武术国际化学者论坛,吸引海外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本土的教师队伍;通过“外派计划”活动,提高本土教师的国际化教学实践能力。合力打造国内、国外、校内、校外多方协同配合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注重实践经验的理论转化与科研创新

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实践积淀多年,通过前人长期反复探索总结出来的传播规律所形成的理论化知识系统,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理论资源。中国武术受传统习武之道的影响,过于偏重实践体验,忽视对相关理论的整理与总结,使得许多丰富的、闪烁着实践理性之光的经验很少得到应有的系统归纳和阐发,大多作为个体心得或武谚格言长期尘封于意识之中,未能形成与自身实践体系相适应的理论体系,从而导致实践与理论发展的严重失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传播理论研究是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础驱动。因此,学校要发挥所拥有的科学研究基础资源的重要作用,注重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传播实践成果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要拓展研究视角,主动与校外体育文化、语言文化等不同领域的单位建立长效互动机制,联合成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传播理论研究中心,突破学科的研究疆域。

“政用产学研”的多元协同还要特别注重与科技企业合作进行科研攻关。学校要积极联合传媒企业进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国际化人才传媒形式、内容、手段的课程研发,进而促进该范畴的职业技能培训与教育发展,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线上+线下”联动聚合。

构建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由基础理论、技能、文化、语言、教法、实践构成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基础理论与技能课程在我国已形成相对稳定的体系架构,其余部分的培养结构则明显欠缺,而这些却是影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可否有效进入他国文化、体育环境的主导因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一,“武术专业英语”课应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修基础课程。语言问题一直是阻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的第一大难题,现阶段国内也并未有几所学校开设本门专业课程,须引起重视并加以实践。第二,差异性设置技能课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技能体系庞大、功能特点多样,要根据被传播地区和受众进行科学统计分析,对学生进行有目的培训,再进行有指向的传播,摆脱过去传播内容单一、单调问题,实现供需协调。第三,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以孔子学院志愿者的委派为例,过去一直将学生“武术运动水平”的高低作为首要选调门槛,一些理论与技术相对均衡、但特点不突出的学生始终无法触及。因此,构建全面的、创新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指标亦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国际化武术育人
聚焦港口国际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武术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