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试点建设的机制探索
2023-03-22宋晓东孙泽斌
□ 文/宋晓东 孙泽斌
高校实施“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体制机制创新。各试点高校积极响应,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西安交通大学依托全员制住宿书院推进开展建设覆盖全年级的学生社区,着重解决党建和思政全程融入问题。[1]浙江大学聚焦低年级本科学生社区建设,构建“空间—主体—服务—技术”相融合的四重机制。[2]复旦大学依托住宿书院推进“一站式”社区建设,书院是学校第二课堂。[3]厦门大学和东北大学以社区功能型党组织为抓手,通过建立实体机构统筹社区建设,提升整合效应。华南理工大学依托“现代书院制+全员导师制”,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汇聚校内外全员育人强大合力,自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试点首批高校以来,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大类培养和书院制建设,持续推进教育培养模式、管理服务体制、协同育人体系、支撑保障机制等改革探索,在构建体系机制、实施精准思政、建设一流社区等方面下功夫,推动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压到学生中间,打造“一站式”试点的北航模式。
党建引领,构建一体贯通新格局
学校党委始终把“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作为思政工作关键点抓紧抓实,从持续强化社区党的建设方面系统谋划、健全体系、创新机制,构建了全校上下贯通、协同联动的党建引领新形态。
第一,强化党委统筹领导。一是党委高度重视。学校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任组长,学校党委常委会将“一站式”建设作为重要议题,党委书记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空间建设、机制构建等关键问题。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纳入《北航新时代人才培养领航行动计划》,在2022年学校人才培养大会上专题报告,凝聚全校共识。三是形成制度举措。相继出台有关学风建设、导师制、学生评价等十余份文件,健全工作机制保障。
第二,提升社区基层党建质量。一是试点设立社区功能型党支部。汇聚全校党建资源,选聘优秀党员担任联系人,创新开设“党史导学”“四史导学”等专题思政课,举办学生成长成才报告,提升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质量。二是打造“书院+学院”协同党建模式。制定书院与学院本科生党建工作协同实施办法,明确各方责任,建立书院学院双向覆盖、培养过程相互衔接、模范作用共同发挥的党建工作协同模式。三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党员宿舍挂牌,设立党员先锋岗、责任区,践行学业辅导、科技指导、社区志愿等,彰显党员“头雁效应”。
第三,加强精准思政建设。一是系统打造工作体系。建立校级、院级、学生基层组织为“三横”,党组织线、学工线、团学线为“三纵”的“三横三纵”学生工作体系,落实工作任务、建强基层组织。二是分级分类压实责任。明确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学院党政联席会等各级会议关于学生工作的议事内容,厘清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支队伍的职责和工作途径,实现校院生贯通、党团班联动,全面提升学校学生工作水平。三是建好学生大数据中心。建立集教育、管理、服务多功能于—体的思政系统及便捷化信息平台,打通学生全域业务应用,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精准服务。
队伍入驻,构建全员思政新体系
坚持用最优秀的教师、最贴心的行动培养、关爱学生,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力量汇聚机制,实现思政、教学、管理、服务队伍与学生零距离。
第一,领导干部深入学生基层。一是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践行“一线规则”。党委书记面向万名本科生、研究生新生主讲“开学第一课”;校长为党校入党积极分子讲授党课。二是全体校领导深入学生一线。全体校领导带头参加班级活动、下宿舍、为学生讲思政课、到课堂听课,授业解惑、关爱学生。三是部处院系领导深入社区。机关部处、学院领导每人联系学生支部、班级,担任专属导师,掌握学生状态和成长需求,帮助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实际问题。
第二,着力推进辅导员驻楼制。一是明确工作职责。制定辅导员驻楼工作指南,专兼职辅导员入驻宿舍楼,每周走访宿舍,至少5天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二是开展主题交流。在社区内组织小组座谈、谈心谈话、导员夜话等,强化思想引领,有效解决学生疑惑,实现“开门办思政”。三是做好重点学生深度辅导。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生活状态,全力化解风险隐患,有效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第三,推动专业力量入驻社区。一是开展思政教师驻楼试点。每周安排1名教师入驻学生社区至少1天,与辅导员协同备课,与学生辨析理论问题和时事政策,实现思政课堂的有效延伸。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制度建设,试点心理咨询师进驻社区,开展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送服务进社区。三是全覆盖配备本科生导师。大一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大二、大三学生配备专属导师,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导学活动,在学业、生活、心理、生涯规划等方面实现导心、导向、导行,学生匿名满意度达98.6%。
学生参与,构建自我管理新模式
学校充分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参与社区建设,推进朋辈辅导常态化和志愿服务全覆盖,形成党委领导、社区搭台、学生唱戏的工作模式。
第一,加强学生社区组织建设。一是设置社区学生管理中心。社区管理实行“预约—审批—使用”机制,由学生团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做好交流空间的运营、维护、装饰和管理。二是组建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学生主动开展疫情防控宣传提醒、校园清扫、退休教师帮扶等志愿服务。三是加大社区学生勤工助学激励力度。修订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提升酬金标准,增加岗位数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
第二,形成特色社区文化。一是突出榜样示范引领。自编自导自演《罗阳》《百年守锷》等校园大师剧,传承“空天报国”情怀,至今已覆盖观众18万余人次。二是营造社区“家”文化。开展学生宿舍行为规范教育,定期举办“同读一本经典”“阳光晨跑”“宿舍文化月”等活动,引导学生共同打造和谐共进的社区氛围。三是强化学生劳动习惯。出台《北航劳动教育工作方案》,开展“五一”劳动嘉年华、劳动教育月、社区网格化志愿服务等,评选社区劳动模范、最美宿舍,持续提升劳动素养。
第三,实施“梦拓”计划。一是配备新生朋辈“梦拓”。选聘高年级优秀学生,按照新老生5∶1组成930个“梦拓”小组。二是组织多样化“梦拓”活动。开展红色宣讲、领学助学、文化欣赏、集体出游等5,500余次,为新生提供情感支持和贴心陪伴。三是评选“十佳梦拓”。分享朋辈互助优秀经验做法,强化新生对“梦拓”的情感认同和工作传承。
条件保障,构建社区育人新平台
学校加快推进沙河校区“一站式”社区功能空间工程,建成2万平米公共空间,提高社区软硬件条件和便利化水平。
第一,建成多功能便捷化住宿空间。一是打造单元式住宿新模式。新建成学生公寓4栋,一层两单元,每单元8间宿舍,配套20平米集体活动空间,用于辅导员与学生谈心、宿舍内学生交流,足不出户办思政。二是建设个性化辅导空间。分类建成党团活动室、师生研讨室、“心灵氧吧”等19间社区活动室。每年开展活动1,200余次,参与师生3万余人次。三是建成社区生活服务空间。设置特色书吧、健身房、24小时超市等设施,学生表示“除了去教室上课,一切都可以在社区解决”。
第二,完善学生社区政策保障机制。一是学业导师职称晋升与学生工作经历挂钩。每年认定32课时工作量,连续两年导师工作合格可认定职称晋级达到学生工作经历的条件,激发教师参与社区工作积极性。二是建立社区工作人员培训机制。组织全体辅导员开展岗前全面培训,每月组织专题培训,在暑期组织集中培训,不断提高工作胜任力。三是建立健全学生社区联席会制度。每学期2次,辅导员、导师、班主任、心理教师等共同参加,通报社区工作开展情况,分享交流工作体会,沟通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汇聚合力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实际困难。
第三,建成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大厅。一是上线“智慧北航”信息化系统。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实现选课、图书预约、自助缴费、出入校申请等一网通办。二是打造“一站通办”线下综合服务大厅。设立公共服务区、自助服务区、24小时客服中心等,为学生办理成绩打印、学籍事务、就业派遣、校园卡充值等业务,实现业务办理最多跑一次。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实践思考
通过“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探索实践,学校思政工作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校上下对学生思政工作的认识更加深化,思路更加清晰,行动更加自觉。
第一,坚持党建引领是根本。持续打造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全员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完善工作体系。抓牢“学习日”制度和功能型党支部建设,党员在社区亮身份、践承诺、办实事、做表率,切实发挥了党员“头雁作用”,让党旗在社区一线高高飘扬。
第二,坚持“一线规则”是关键。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驱动育人资源要素不断汇聚整合,让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深入学生社区,实现学业、思政、校友等导师体系覆盖全学段,不断丰富学生大数据、心理健康教育、学业辅导等专业平台,引领支持学生成长发展。
第三,坚持资源供给是保障。建成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智慧化系统和多功能社区活动空间,树立一批积极心理、学业支持、资助育人等社区品牌,提升社区建设软硬件水平。建立社区工作人员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工作胜任力。优化社区建设人员待遇保障,制定落实工作认定细则、津贴发放标准、激励表彰办法,激发教师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