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
2023-03-22□文/铁铮杨涛
□ 文/铁 铮 杨 涛
新时代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积极响应和实际行动。
第一,引导大学生“想什么”。大学生几乎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他们熟知互联网逻辑、渴望拥有局部或区域空间的网络影响力。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及时了解大学生群体的现实诉求和思想动态,通过议程设置,科学设计话题议题,着力将校园媒体平台打造成权威的传播阵地,构建自上而下的宣传引导教育梯队,促进校园媒体平台议程议题的同频共振,发挥校园媒体平台的教育辐射传播作用,引导在校大学生了解国情、关注民生,全面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与面临的挑战,激发在校大学生的爱国之心,砥砺强国之志,实践爱国之行。
第二,引导大学生“怎么想”。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在内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根本任务开展,归根结底是要做好人即大学生的工作。要发挥校园媒体平台应有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通过精心策划,结合在校大学生所关心关注的时政热点、社会新闻进行深入挖掘,以此作为校园媒体平台的议题进行策划、编辑,采用陈情说理、讲好故事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从而使大学生产生共鸣,坚定正确立场。
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阵地建设层级错位、优质内容缺乏、技术支撑阙如、队伍本领恐慌等问题,影响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阵地建设成效显著,但层级效应发挥不够。当前,各大高校相继出台《新媒体平台运营管理办法》,对多种校园媒体平台从注册、认证、运营、管理、注销等各阶段进行把关,需由党委宣传部进行备案登记,且须开展周期性的自查与年检工作,并定期组织相关的政策、理论、技术方面的指导学习活动。至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形成了较为稳定且辐射面广的传播矩阵。同时,在校大学生日常关注浏览校园媒体平台的习惯逐渐养成,校园媒体平台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舆论引导阵地格局已经初显。
但在现实工作中,往往以一条信息作为素材源头,简单修改后即在各个校园媒体平台几乎以同一个面孔再次出现,没有考虑各个平台的传播规律和受众人群,缺乏整体、系统的内容布局和议程设置,以致吸引力不足[1],关注度降低,导致大学生大部分的注意力被其他社会化互联网平台所吸引。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着重内容平台建设,着力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在校大学生的注意力分配和兴趣爱好程度进行实时调整。
第二,内容建设规范有序,但尚未形成长效机制。长期以来,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和话语表达的研究都认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僵化,传播的内容偏政治化、文件化、灌输化,趣味化、具体化不够,互动性、参与性不足,不会讲故事,没有突出社交媒体的优势。然而,当前校园媒体平台内容建设总体规范有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已经逐步摒弃了自说自话的传统模式,转向以用户为导向、更加注重内容创意和用户体验,政治化、刻板化、文件化特点减弱,趣味化、故事性以及互动性逐步提高。也就是说,高校正在尝试并逐渐形成新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话语体系,只是尚未形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固定模式和稳定风格。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面临的短板,不再是话语表达的僵化和刻板,而是尚未形成优质内容稳定输出的长效机制,与大学生价值认同娱乐化、浅层化和惰性观望、摇摆不定等价值观心态相比,具有思想渗透力和理论说服力,能够真正打动他们的优质内容仍然不足。
第三,运营团队配备到位,但专业化须继续加强。目前,校园媒体平台主要以党委宣传部主要领导负责管理、相关科室行政人员负责运营、学生团队共同参与的运营模式为主。运营团队基本由“教师+学生”构成,且大都是1位~2位指导教师和数十名学生的团队模式。指导教师一般是由学校党委宣传部负责宣传工作的人员担任,学生基本以学生组织的形式选拔加入。从校园媒体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来讲,校园媒体运营团队不仅仅是一支宣传队伍,更应是一个掌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传播学理论和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运营团队,才能够肩负起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从当前校园媒体平台运营团队的实际来看,人员的数量、分工、专业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多不足。例如:人员的专业性不强,鲜少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指导教师,以致于对网络思想政治的参与力度不够,存在着媒介素养不强的本领恐慌,对用户需求理解不足,对网络传播规律掌握和运用不够。同时,加之人员流动大,具有周期性,如工作人员轮岗、学生毕业或考研等,难以保持校园媒体平台运营风格的一致性。
第四,新技术的应用相对滞后、慢人一拍。信息技术手段的相对滞后、慢人一拍,已成为严重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和平台建设的最大短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体系对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普遍落后于互联网行业3年~5年。以个性化推荐技术为例,得益于算法、算力和大数据的突破性发展,以“今日头条”在2014年前后兴起为标志,个性化推荐技术逐渐成为互联网平台的标准分发模式,智能分发实现了人与新闻信息的精准匹配,节省了信息获取的时间成本,提高了用户阅读的体验感受,大幅度提升了信息分发的效率和精准度[2]。但是,至今为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供给未能实现千人千面的智能分发,仍然停留在千篇一律的大众分发阶段,严重影响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
新时代,当务之急是打造强有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供给机制和表达方式,增强参与性和互动性,并一改技术严重落后的被动局面,引导师生自觉生成个性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第一,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供给机制和表达方式。一方面,积极鼓励高校与社会网络平台合作,通过共建共享等方式,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区,打造一系列具有网络影响力的精品课程,推出一批大学生喜爱的网络思政名师。例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与某短视频平台合作,推出“宅家充电”等系列直播,邀请了校内外名师大家,课程覆盖国际关系、创新创业、公众表达、心理健康、传统文化、艺术赏析等多个方面,大学生们平时难以面见的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阎学通、入学清华大学就读的围棋天才柯洁等名家学者、青年榜样一一应邀,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让更多学生从中受益,总观看量超3,100万,总点赞数为489万。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大学生的特点和接受信息的习惯,鼓励高校用融媒体思维创新内容生产机制,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有针对性地提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创作接地气、有创意、有温度的原创作品。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一些社会网络平台联合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众多高校发起“洗手舞接力”活动,让大学生们用出镜跳洗手舞示范的方式,通过有趣且实用的短视频形式,向大众传播正确的洗手方法。
第二,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要鼓励高校引入新媒体、新技术,从单向传播转向社交传播,注重学生的反馈和互动;从资讯传播转向生活化场景传播,整合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等资源,利用生活场景、学习场景、社交场景渗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营造润物无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第三,尽快改变技术严重落后的被动局面。高校应当结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把先进技术的媒介应用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先考虑方向。通过设立重点实验室、委托攻关等多种形式,加强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关键技术进行研发,推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技术超市,以模块化、功能化、可选用的小程序方式嵌入,方便高校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选用到自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彻底改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新技术方面严重滞后的被动局面。例如:复旦大学党委组织部推出了“复旦党建·1925”微信小程序,打造资源整合的“党务+思政+服务”阵地,不仅有党费缴纳、组织关系转接等党务一站式办理服务,而且还支持在线专题学习、培训结业考试等“掌上云课程”服务。既推动了学校“大党建”工作格局发展,又推动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化。
第四,打造强有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基于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现状,应当充分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管理工作。通过政策支撑和制度激励,形成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训机制。一方面,要加强教育管理;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才梯队培养,在选拔机制上下功夫。同时,积极扶持和打造IP①教师,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动员、鼓励和引导有影响力的榜样群体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从而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人才队伍。例如:江南大学成立了“宝哥说”辅导员工作室。作为全国首档思政类校园文化育人项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内容载体,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开展了30余期的思政类脱口秀,不仅让学生们感到“有用”“好玩”,更能真切感受到“管用”“受用”,已成为江南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牌活动。
第五,引导师生自觉生成个性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举办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意创新为主题的活动,推动高校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与话语表达,吸引社会化网络平台和新媒体从业人员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提高师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动员和引导师生自觉生成多样化、丰富性和个性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注释:
①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原初意思为知识产权,后来衍生为网络用语,意为“知识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