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随成长的脚步
——关于班级区域活动设置的思考

2023-03-22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实验幼儿园周香兰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3年1期
关键词:设置技能班级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实验幼儿园 周香兰

区域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准备的环境中进行的自由、自主、自选的活动。开展区域活动的前提需要一个特定的“有准备的环境”,它通过幼儿对游戏材料的摆弄、对规则的遵守以及与同伴的交往互动进行相互学习,从而获取经验、获得发展。教育家蒙台梭利强调“环境是第三任老师”,这句话重点强调了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因此,教师在材料的提供、学习技能的积累、环境的创设等方面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更新。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手段,更是幼儿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它和集体教学活动相辅相成,以不同的活动形式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正因为区域活动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我们在设置区域、提供材料、选择内容时,往往会根据主题、季节等进行设置。以美工区为例,在同一主题中,每周设置不同的活动内容——第一周绘画活动“运动的我”;第二周手工活动“运动的小人”;第三周折纸活动“运动的器械”,这些内容看似与运动都有关系,但是在技能上却毫无联系。等到了下一个主题,绘画活动的内容可能改为了画花、树或是其他。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设置区域活动内容时,并没有根据学科的特点、幼儿的发展来考量。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在进行区域材料的准备、内容的确立上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内容设置随意、缺乏系统性;材料提供随机、缺乏针对性;环境设置千篇一律、缺乏欣赏性——综合上述问题,教师在设置区域活动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按照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设置

1.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区域设置

幼儿是在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生活的交互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个性与禀赋。教师要“根据幼儿自身的背景和经验,为他们提供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此,我们在设置区域活动时,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要根据其生活经验以及当下的活动主题设置相应的区域游戏,激发幼儿入区游戏的动力,引导幼儿凸显自我价值。如小班刚入园的幼儿最需要的就是情绪安抚,考虑到幼儿与父母分别时的焦虑情绪,开学初,我们可以在班级中多设置几个娃娃家,娃娃家的玩具、娃娃要尽可能多一些,空间要尽可能大一些,以便幼儿进入班级后,很快就会被娃娃家中丰富的玩具、娃娃吸引,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达到安抚幼儿情绪的效果。小班幼儿除情绪安抚以外,提高自理能力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幼儿情绪稳定后,可以根据幼儿需要,在班级设置生活区,如通过剥香蕉皮、练习扣扣子的技巧等逐步帮助幼儿解决衣服上需要扣纽扣的难题。观察幼儿的需要并根据需要进行区域设置,能有效促使幼儿沉浸到学习中去,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及学习能力。

2.根据幼儿的兴趣进行区域设置

在幼儿园,尊重幼儿主体的教师会观察他们的行为,并利用各种沟通方式了解他们的兴趣、琢磨令其着迷的事情。即使在同一年龄段,因为幼儿的经验不同、兴趣不同,区域内容的设置也应不同。因此,在进行班级区域设置时,我们要观察幼儿的兴趣点,根据幼儿的兴趣进行相应的活动设置。如中班幼儿在科学活动“沉与浮”后,对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捕捉到这一兴趣点后,教师对科学区进行了调整,不仅增加了有关沉浮游戏的材料,让幼儿通过再次实验了解了更多关于沉浮的秘密,而且增设了小水车等游戏材料——通过水车履带的转动、水的流动带动叶片转动等实验现象,幼儿感受到了水的力量以及水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大班幼儿对雨后彩虹产生了兴趣,教师根据这一兴趣在班级科学区添置了许多平面镜、三棱镜,幼儿通过摆弄、组合,发现镜子的折射、反射等科学现象。

幼儿的兴趣是产生无限可能性的催化剂,追随幼儿兴趣设置的区域内容,为幼儿的自我学习提供了有准备的、适宜的环境。

按照动态的、可变的原则进行设置

1.根据情况进行动态区域设置

一般来说,一个班级的区域一经确定便很少调整。但是,由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总是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区域空间设置上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及时变换或增设新的区域活动。小班幼儿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后,对于娃娃家渐渐失去了兴趣,他们需要新的活动材料来进行游戏。架子上放置的彩色印泥引起了幼儿的注意,于是教师对教室的格局进行了调整——原本大而宽敞的三个娃娃家变成了一个两居室的娃娃家、一个生活区、一个点画区和一个彩泥区。新增设的点画区满足了幼儿对简单图形和色彩的探索,在点画游戏中,幼儿尝试了将点排列成圆形、三角形等不同的图形,并和大班的哥哥姐姐们合作将它们变成向日葵、大狮子等一幅幅富有童趣的作品,进而激发了幼儿对色彩的探索兴趣。随着主题活动的推进、季节的变化、幼儿能力的发展等因素对区域进行调整,使得班级的区域呈现动态新变化,为幼儿的活动提供了有准备的环境。

2.根据情况进行内容、材料等设置

“做中学”的目的在于让幼儿亲历学科探究的学习过程。区域学习活动正是利用这一特点,让幼儿通过自己摆弄材料、自己观察、动手操作来习得技能,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以美工区为例,在每次活动前,教师的准备必须精准、有序,既要让幼儿有不同的选择,还要符合区域活动的需要。如折纸活动“知了”,教师提供了许多不同的纸张供幼儿自主选择,殊不知这些看似丰富的材料却不利于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我们在提供材料的时候,将适合此次活动的纸张以及需要用到的一些辅助材料放置在幼儿方便拿取的地方,让幼儿能够就近取材,久而久之,幼儿对于各类活动分别需要什么材料就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想法,进而能比较精准地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另外,为了使幼儿的不同技能得到巩固,在同一区域,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或是主题,将能训练不同技能的游戏材料进行有序轮换,这样的调整可以使幼儿的各项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按照阶段性、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

1.根据阶段性发展目标设置

幼儿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延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幼儿发展的阶段性同样适用于区域活动的创设——幼小衔接活动是大班幼儿了解小学生活的“窗口”,在和幼儿一起讨论区域设置时,我们更倾向于熟悉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作为一个小学生要遵守的行为准则。为此,我们在进行区域设置时,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进行阶段性分类,采用逐步推进的原则进行活动设置。以阅读区为例,在幼儿学习书写名字时,我们可以举办有趣的认识偏旁部首游戏,在认识简单的偏旁部首后,找找好朋友的姓——看看谁的姓是有双人旁的,谁的姓是有三点水的,逐步推进,进而让幼儿找到自己的名字、好朋友的名字,以及尝试写自己的名字等,为进入小学书写名字做好准备;在生活区中,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在校要求,让幼儿自己尝试整理文具盒、书包,或在区域设置任务卡,让幼儿自己取放书本、文具等,另外,我们还可以在区域中设置红领巾角,利用图示、视频等多种方法,让幼儿尝试自己学系红领巾等——通过阶段性的区域活动设置,让幼儿对于小学生活有所了解,并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2.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幼稚园的课程》中提出:课程应是连续的发展,而不是孤立的。在设计区域活动时,我们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幼儿在活动中不仅能获得有效的知识,而且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样以美工区的印染活动为例,我们常常会利用纸巾、宣纸等材料的吸水性,经过简单的折叠,再通过浸染或是点染的方法,使纸张呈现出不同的花纹,当幼儿掌握初步的印染技能后,常常会随意折、染。这就使得区域活动失去了进一步的教育意义,幼儿也不能从活动中习得技能和方法。因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对印染作品和扎染作品进行比较,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工序中的扎、缚、缀等不同的工艺。再次活动时我们发现,幼儿作品的颜色比较集中,没有晕染的感觉,在回忆分析了工艺流程后,我们发现幼儿缺少了将坯布打湿这一环节。在掌握了扎、缚等技能后,幼儿尝试将印染活动中习得的技能迁移过来,经两种甚至是三种颜料的扎染,作品的色彩和花纹越来越丰富,由此幼儿在习得扎染技术的同时,学习能力、分析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学”理论适合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同样也适用于幼儿教育工作者身上,只有不断地实践、思考、总结,才能让我们紧跟时代的脚步和幼儿一起成长!

猜你喜欢

设置技能班级
班级“四小怪”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班级英雄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