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区里的“三味真火”
2023-03-22江苏省丹阳市埤城中心幼儿园朱玉武
江苏省丹阳市埤城中心幼儿园 杨 霞 朱玉武
开学初,我园在教师中做了题为“说一说让你困惑的区域”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角色游戏区”被教师们列为最受困扰的区域。我们也发现幼儿在角色游戏区常常处于“自由活动”的状态,角色游戏区几乎等同于“唱歌跳舞自嗨区”。教师对如何区分、把握游戏性和表演性的关系,何时介入,怎样指导幼儿游戏缺少思路。因此,我园开展了以阅读专业书籍为理论指引、聚焦问题、优化游戏为导向的教研活动,开始在角色游戏区里进行“园味、研味、情味”的“三味真火”试炼教研活动。
把握“园味”,寻“真”问题
一、书海寻“真”理
向教师推荐《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幼儿教育的原点》《幼儿园自主性区域活动》三本必读书目。首先由教师自主阅读,关注整章内容的设置框架,摘抄出本章节的知识点;其次聚焦每章的核心问题,并结合自身的困惑进行研读。如创设角色游戏区时,有必要为幼儿划分各种角色区域吗?通过研读推荐书目,教师们明白了创设角色游戏区时,教师只需帮助幼儿创设游戏空间、提供游戏材料,不需要限定幼儿游戏的主题,幼儿在区域中玩什么样的游戏主题、扮演什么角色都应由幼儿自主决定。
二、实践现“真”相
有了专业知识的储备,教师们便开始了实践。如在创设小班娃娃家时,老师将“家”隔成厨房和起居室,可谁知幼儿们都愿意挤在厨房小小的空间里不想离开。游戏中幼儿们争抢着烧饭,游戏结束后却不会整理。针对这样的现象,老师们在一起研讨:多数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其游戏水平仅限于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教师可以多投放几套厨具和餐具,用于幼儿们感兴趣的烧饭游戏,同时把煤气灶、勺子等的图片粘贴在玩具柜上告知幼儿物品的收纳位置,既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求,又让幼儿学会了整理。
把握“研味”做“真”教研
一、环境打造显真章
有了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教师们还需针对班级环境调整进行系列教研活动。
1.思考问题一:幼儿想玩什么
用儿童的视角自主创设游戏场景。通过前期调查教师们发现中、大班的幼儿想要做医生、想吃火锅、想扮演公主和王子……于是根据幼儿的需要,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收集游戏材料,创设了不同的角色游戏环境——小医院、美食馆、表演舞台、美发店等场景。
2.思考问题二:幼儿应该怎么玩?
丰富幼儿的经验,拓宽游戏情节发展。如:疫情期间,中二班的幼儿对如何做好自身防护很感兴趣,该班教师便带领幼儿收集相关信息,引进家长资源(医生妈妈、爸爸)帮助幼儿拓展与医生相关的职业经验。幼儿从单一的职业到相关职业的体验,并且随着幼儿生活经验的逐渐丰富,以及教师提供游戏材料的增加,幼儿们的游戏情节也越来越丰富,从简单的打针配药,到学开救护车、下班后去餐馆吃饭、饭后回家照顾孩子等角色扮演,角色游戏区逐渐形成了有初步主题故事线的活动区域。
二、材料投放需多元
从角色游戏区场地环境调整到材料投放的研讨,教师和幼儿开启了“有效”的角色扮演到底需要什么的讨论——“怎样选择剧本”“如何呈现戏剧”“怎么整理角色资源包”等一个个问题也破茧而出。于是,教师针对班级角色游戏区的材料投放,从幼儿的游戏中寻找关键信息进行梳理。
小班基础材料:主打温馨的家(娃娃家),以高结构材料为主结合辅助材料、丰富幼儿生活经验的同时提升幼儿语言、动作等技能。如小班幼儿对烧饭比较感兴趣,标配锅碗瓢盆、电磁炉、迷你蔬菜水果等一应俱全,一道道“美味佳肴”由此而出。
中班基础材料:以互动式角色体验为主,鼓励幼儿以物代物,多提供模拟形象材料、相似替代材料、多功能材料——如角色扮演“医生游戏”,幼儿们的救护车是桌椅拼搭的,输液管由吸管连接而成,药品用不同颜色太空泥自制等。
大班设置材料超市,提供固定的材料,如幼儿按自己的游戏需要选用材料;动态的材料——如半成品材料、读写道具等。当幼儿们想表演绘本《蚂蚁和西瓜》时,没有现成的游戏材料就自己制作了西瓜、蚂蚁的头饰和服装等。
三、教师介入有策略
在大部分角色区域活动中幼儿只是蜻蜓点水般地玩耍,或者游离在区域内。因此,教师需要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抓住契机及时引导,让游戏深入开展。
1.观察并读懂幼儿
当幼儿在自然状态下开展角色游戏时,教师不仅要看到幼儿的行为及过程,还要看懂幼儿行为背后的思维、意图,并以此分析、判断他们现有的能力水平。有一段时间内理发店游戏只有剪头发这一种玩法时,教师发现后就以顾客的身份来到理发店提出想烫头发或染头发等需求。教师以顾客的身份介入并提出这样的需求,为在理发店工作的幼儿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同时推动游戏的进展,引发了幼儿更多更新的创意想法。
2.提炼总结经验
在实践中教师发现,不适宜的介入反而会给幼儿带来压力,打断幼儿的游戏,如何让所有幼儿都能参与游戏,认识角色、理解角色?教师们采用了如下方式帮助幼儿。
⑴充分利用游戏回顾,帮助全班幼儿进行经验连结与提升。如琪琪分享自己将白色泡沫小球当成汤圆,并赋予了不同口味:芝麻味、豆沙味、还有巧克力味的,还进行了 “买一碗送一朵鲜花”“买得多,送得多!买二送三哦!”的促销活动,让冷清的小吃店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⑵游戏中教师及时发现幼儿游戏中的问题或亮点进行引导。如在“超市”的角色游戏中,针对小朋友取了物品不付账的现象,教师以此为契机,引导幼儿讨论“超市”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如超市里货架不够、超市里没有明显的物品分区、超市里没导购、付款时不能刷卡……教师将幼儿们的问题进行汇总归类,然后和幼儿一起开展“逛超市”大调查活动,同时提供问题支架引导幼儿自己选择分组。教师提供相应记录单,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问题调研,帮助幼儿拓展经验、提升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要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正确理解幼儿的行为。而支持幼儿角色游戏的过程就是回顾干预过程、分析干预成败、查找原因与寻求对策以支持幼儿游戏中深度学习的过程。
把握“情味”,做“甜”课程
教师要有双善于发现“课程”的眼睛。只有基于教师实践中的体验、参与、互动的深入探索才能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梳理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让幼儿玩有所获。
例如,大班角色区观察中衍生出“微课程”——我们出发吧!
第一站:公交车的秘密?看,我发现了什么?幼儿乘坐公交车游学时,对“公交车为什么没有安全带”“为什么有侧边坐”的椅子有一定的疑问,他们通过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答案,关于安全带,是因为公交车上人流动性大,且站着的人没办法系;侧边坐的椅子是因为椅子下面有轮胎,所以侧着坐人会更舒服。接下来幼儿们对“车”进行一系列探索,观察、比较、记录不同汽车的异同点,为下一步制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汽车做铺垫。
第二站:我们怎么做一辆汽车?关于做汽车,幼儿们提出了三个问题:怎么做?用什么材料做?谁来做?为了让制做汽车的人更清楚车的结构,幼儿绘制了两张设计稿——第一张是汽车的外部设计图,第二张汽车的内部设计图。同时幼儿们制作了一张材料清单,列出制造汽车所需要的材料,还注明没有的材料可以用什么代替。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幼儿们对材料的选择逐步成熟,从容易断掉的“毛根安全带”到牢固柔软的“泡沫棒安全带”;从不方便的“积木方向盘”到“轻便的塑料方向盘”;从增添了“侧边坐”的椅子到“爱心座位”,他们学会用多种办法解决出现的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站:嗨,坐车吗?在整个微课程探索中,幼儿们又衍生出了新的问题。每位乘客都有各自想去的地方,那么到底应该去哪里呢?对于有了前期经验幼儿,这次通过投票的方式很快就解决问题——设计来回程路线和价目单。
游戏就是这样,在游戏中幼儿有不同的问题出现,有止不住的想法迸发。产生“意外”后,幼儿的能力在解决这些“意外”中得到提升。在“我们出发吧”微课程中教师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聚焦问题进行辨析、交流,并与幼儿在集体讨论中达成一致意见。
由此可见,教师在角色游戏区中把握住了“三味”,也就把握住了教研中应该讨论的问题、目标、形式、方法、节奏,从而促进教师、幼儿在游戏研学中互助学习、思维碰撞、积聚智慧,实现幼儿、教师和课程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