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陈全之诗碣浅析
2023-03-21吴涛
吴 涛
天龙山是一座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山。其境内的天龙山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涵盖了我国东魏、北齐、隋、唐等几个朝代的25 座石窟,造型优雅、技法娴熟、比例得当,被誉为“天龙山式样”,对后世中国佛教造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天龙山的自然风光亦别有特色,其中蟠龙松、凤凰松多为举世奇珍,这些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师造化,留给我们后人优秀的景观资源。除此之外,其中还有一类古迹值得引起我们重视,那就是镌刻在禅堂院内的诗文碑碣。这些碑碣中有明朝时期闽中陈全之的两首唱和诗作,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它们对天龙山的重要意义不容被忽视。现就其碑碣相关情况研究分析综述如下。
一、陈全之其人
陈全之(1512—1580),陈叔刚曾孙,名朝蓥,号津南,晚号梦宜居士,福建省福州市闽县(今闽侯县)大义村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 年)进士。后授礼部主事,提督四夷馆,升员外郎。出知荆州府,筑堤治水利民,民间称陈公堤。后任山西右参政,致仕归乡,耕读于义溪。著有《蓬窗日录》《游杂集》《巴黔集》等传世。
据上所述,陈氏籍贯为福建省福州市闽县(今闽侯县)大义村。在古代,有一种观点认为福州即是“闽中”,如明代“闽中十子”即指福州地区的十位诗人。现在从概念上来讲,闽中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闽中即福建,唐朝中期前闽中即闽的名称。因闽处在吴越(浙江北部)和南越(广东大部、广西、越南中北部)中间,故称闽中;狭义的闽中指地理位置上以莆田(大洋)为中心的“闽中革命根据地”(福清、莆田、仙游、惠安四县),处于福建中部的地区。唐代“闽中”专指福建省,明代“闽中”指的是福州市,狭义的“闽中”则是近代的说法,在近代以前“闽中”并无广义、狭义之称。陈全之是明代福建省福州市闽县(今闽侯县)人,因此也可说他籍贯是“闽中陈全之”。
二、陈全之和诗碑碣及其形成原因
陈叔刚是明代著名的文化人,陈全之作为陈叔刚曾孙,其家学渊源,一时享有盛名。陈氏亦曾在山西为官,和山西有一定的感情,他为天龙山所作的和诗,自有一定的境界。要明白和诗碑碣形成的原因及要读懂他的诗,就一定要从当时的原诗和其他和诗入手,推本探源,来逐渐还原这一段诗文唱和中的文人雅事。
(一)陈全之与乔白岩和诗诗碣
八月十八日至天龙洞次乔白岩大老韵
人向蓬莱顶上行,岩花涧草灿秋英。
横空白鹤腾孤翮,穿树黄鹂弄好声。
洞古藏龙常出没,山深窥鸟更分明。
西庄有客嗟萍梗,何日桃源隐姓名。
——闽中陈全之
陈氏这首和诗的题目为“八月十八日至天龙洞次乔白岩大老韵”,那么我们可以知晓,陈氏此和诗所和之人叫乔白岩。
乔宇(1464—1531),字希大,号白岩,乐平(今山西昔阳)人。明成化二十年(1484 年)登进士第,授礼部主事,官至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世宗即位,召为吏部尚书,他善诗文,兼通篆籀。嘉靖十年(1531 年)十月卒,年六十八。有《乔庄简公集》《游嵩集》等存世。
陈全之嘉靖二十三年(1544 年)进士及第后授礼部主事,提督四夷馆,升员外郎。而乔白岩横跨正德、嘉靖二朝,亦曾当过明朝的礼部主事,据此推论,其年龄自然要比陈全之大得多,作为同僚,本就会受到陈全之的注意,亦因陈氏适时又见到了乔白岩写天龙山之诗,那么他与乔白岩作诗唱和即是在这样的感情基础和情感共鸣之下,而后又身临其境有所领悟进而创作完成的,这便是这首和诗形成的背景。对此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何乔白岩原诗没有形成碑碣或者可能形成碑碣却已漫漶不清而其和诗却有碑碣并流传下来了?乔白岩是否还有其他和诗?其他和诗为什么亦和乔白岩原诗一样未在天龙山刻碑立志予以留传?这就非常有必要把乔白岩原诗及王朝立(明代兵部尚书太原人王琼之子)、王朝翰其他二位唱和者摘录出来,一为方便解读陈诗碑碣,为其提供旁证;二来可以顺便领略诗人笔下天龙山的绝妙风景。
戊子岁腊日王乃贤约游天龙留题①高汝行:《太原县志》,广陵书社,2009。
白岩乔宇 乐平人少保 吏部尚书
一
岁晚天龙洞里行,千崖积雪炫瑶英。
孥云似奋蜿蜒势,出雾先传喷薄声。
境胜林峦开紫翠,岩幽台殿凿空明。
花□②本文中□都表示碑上此处文字不清。句曲多相类,不及江南早著名。
二
空门沙岛踏云行,为忆乡僧有□英。
灿灿昙苍澄水色,萧萧木叶下溪声。
病余辞酒心方寂,闲里看山眼倍明。
两具盘蔬供野馔,袈裟休问客何名。
奉同白岩乔公游天龙寺二首③高汝行:《太原县志》,广陵书社,2009。
王朝立 邑人 右军都事
一
涧边修径几行行,常溯春流数绛英。
三宿饱曾甘蕨味,五年来忽诧松声。
一觞岁晚天□□,灯火更深月避明。
拟借禅房分一榻,野僧攀引共逃名。
二
列骑穿林小队行,煌煌飞盖出玄英。
星辰暂下尚书履,村巷真传宰相声。
雪乳冷沾斑管润,岚光齐护锦衣明。
却怜百尺摩崖字,也许山人写姓名。
据乔白岩诗题及诗作内容所述:戊子岁(即嘉靖七年,公元1528 年,此时陈全之尚未进士及第)腊月的一天傍晚,天龙山景区冰雪封天,作为吏部尚书的乔白岩受王乃贤之邀,来此游览观景,深感天龙胜境之魅力,感慨之余,当即作诗一首,后存世。王朝立作为随从,闻之亦感慨异常,依韵和了两首。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乔宰相此次出行规模之大、随行之多,在天龙山的历史上也是少有的。由“村巷真传宰相声”可知,村民们对天龙山有此高官的到来感到格外兴奋,竞相传呼。不仅如此,“两具盘蔬供野馔”“拟借禅房分一榻”,乔白岩一行人当时还在天龙山寺庙也就是圣寿寺吃了晚斋野菜,并在禅房里住了一宿。
关于和乔白岩之诗,亦有一首同样比较重要。
次壁间韵④高汝行:《太原县志》,广陵书社,2009。
王朝翰 邑人锦衣 正千户
几度寻幽向此行,招提花正吐奇英。
月笼台殿高低影,风送松杉断续声。
石洞闭时僧入定,龙湫深处水偏明。
城居多少红尘客,谁肯山中道姓名。
我们据王朝翰和诗内容及季节来推断,王朝翰不是乔白岩的同行者,又据陈全之诗作的季节和陈全之本人年龄来分析,他们也不是同行者。
(二)陈全之与周文端和诗诗碣
上毗卢阁次周文端公韵
山形突兀插天奇,上有开皇古字碑,
日影参差笼佛宇,松荫掩映护龙祠。
惊猿渴鹿旋溪涧,芳草斜阳绕殿基,
独上毗卢筹往事,不知人世几兴衰。
——闽中陈全之书
陈全之的第二首和诗题为“上毗卢阁次周文端公韵”,关于周文端此人,据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所说:“正德中大学士曹元,京师人也。其妇翁周文端,则山西阳曲人。”由此可知,周文端也是山西籍文化名人。与乔白岩同理,我们亦把周文端原诗及太原人高汝行的唱和诗录至如下,方便讨论。
留题天龙洞①高汝行:《太原县志》,广陵书社,2009。
周经 阳曲人 礼部尚书 谥文端
山灵扶我看瑰奇,直上崇巅拂古碑。
云影低遮黄石洞,泉声轻绕白龙祠。
隋朝寺纪开皇岁,齐主宫存避暑基。
吟倚曲栏生慨叹,悠悠尘世几兴衰。
周原诗诗题为“留题天龙洞”,这足以说明周文端原诗已形成诗文碑碣,只是世事沧桑未流传下来而已。因此诗出自嘉靖版《太原县志》,亦从原诗副标题所述内容“周文端(周经,阳曲人,礼部尚书,谥文端)”来看,嘉靖三十年(1551 年)三月,高汝行编修《太原县志》时周文端已经去世了,高汝行必定不是周文端的同行者。又据嘉靖版《太原县志》所说,周文端曾当过礼部尚书。周氏作为陈全之的前辈,与乔白岩一样得到了陈全之的关注,有其和诗为证。陈全之和诗的诗题是“上毗卢阁次周文端公韵”,说明陈的和诗是在周去世以后所写,陈全之亦不是周文端的同行者。从周文端诗中“泉声轻绕白龙祠”这句话所表明的季节不是冬季来分析判断,陈全之不是周文端的同行者,乔白岩也不是。
嘉靖版《太原县志》的编纂者高汝行,亦有一首和诗值得引起我们重视。
天龙寺和韵②高汝行:《太原县志》,广陵书社,2009。
高汝行
邑人 浙江副使
天龙自古称绝奇,曾见开皇四载碑。
几缕云烟迷佛洞,千秋香火祝神祠。
插旗柳子山留石,避暑高欢殿有基。
作赋登高偿夙志,肯因涂显叹吾衰。
公元1551 年高汝行编撰《太原县志》时,陈全之已经40 虚岁了,而高氏时任浙江副使,和陈全之应为同时期的人,年龄也应相差不是太多,为何陈全之诗刻未录入其所编修的《太原县志》,而其《天龙寺和韵》录入自己所编《太原县志》,难道此时陈全之尚未去天龙山游玩?或者说陈全之题诗应在高汝行《天龙寺和韵》之后?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可以肯定高汝行亦不是陈全之的同行者,前文提到的王朝翰和诗《次壁间韵》(已被录入嘉靖版《太原县志》)就是和乔白岩、王朝立二位的了,而且二位诗作亦已形成诗文碑碣,仅是未得流传而已。
据上可知,陈全之是步众位之后尘来天龙山游览的。
(三)陈全之和诗描述的内容及表达的意境
陈氏这两首和诗所描述的是明代时期的“天龙胜境”:他把天龙山比作“蓬莱仙境”,陶渊明的“桃花源”……可知此时的他已经有了很深的人生阅历,开始向往隐居生活,修文作赋,半耕半读,颐养天年。回想起人世的沧桑,看见了惊猿、黄鹂、白鹤再次穿梭往来,日影参差、芳草斜阳,看着山间鸟儿飞来飞去,俨然绘就成了一幅美妙动人的山水田园画卷。
三、结语
陈全之的这两首诗的写作、刻碑时间因证据缺少,我们难以准确把握,留下了遗憾,但陈全之给天龙山的财富也远远超过诗碣本身。
其一,通过乔白岩与周文端等人参观天龙山留下的诗作和目前留在圣寿寺院内的陈全之诗碣内容来看,历史时期的天龙山风景优美,天龙胜境早已成名,自古尔然,并且明代文人喜欢在天龙山作诗留题已成为一种延续。
其二,通过陈全之等人与乔白岩、周文端的诗文唱和,我们可以窥知明朝时期天龙山的一段诗文逸事。
其三,再试做推想,天龙山的历史上应该还会有许多除了诗文碑碣的重要古迹,可能众多已经不复存在,有的流为传说,有的随着历史湮灭而无迹可寻,如今所幸见到的陈全之诗文碑碣更容易唤起我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实乃不幸中的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