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阳冰《上采访李大夫论古篆书》蠡论

2023-03-21王梦笔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12期

摘 要:李阳冰是盛中唐时期的篆书名家,其书法思想主要集中在《上采访李大夫论古篆书》一文中。盛中唐时期的书论主要体现儒、道思想的结合,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影响巨大。另外,《上采访李大夫论古篆书》全文使用“形象喻知法”的批评方法,推崇“意象论”,体现出李阳冰的书学观及其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其是唐代“意象论”思想的代表之一。

关键词:李阳冰;《上采访李大夫论古篆书》;书学观;“意象论”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度繁荣期,从初唐到盛唐,大部分书家以师法晋人风尚为审美基础。盛中唐之时,以张旭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和颜真卿在创作上融合南北书风之大成为转折点,将晋人书法的潇洒流美风韵转化成一种洒脱奔放、气势宽博恢宏的审美新倾向。由于帝王的倡导,这一时期的隶书呈现出兴盛的大势,行书以李邕最为典型,楷书有颜真卿、徐浩,篆书著名者当首推书写“玉箸篆”的李阳冰。

唐代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当时的书论在六朝书论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开拓,其中包括书法创作论、审美论、鉴赏品评论、书法本体论等等。唐代楷书的兴盛,无疑对书法理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对书法的讨论从整体的印象和要求转入对细部的剖析和对创作规律的总结,正体现了艺术的趋于成熟[1]。盛中唐时期的书论以张怀瓘为代表,体现了儒、道思想的结合,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影响较大。继而出现了崇尚道家自然观的书法家,如《述书赋》的作者窦臮,“意象论”的崇拜者李阳冰、张旭、蔡希综等。“意象论”是盛唐时期主要的书论观点之一,对盛中唐以后的书法创作和书论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李阳冰的生平及书法

李阳冰,字少温,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窦臮《述书赋》曰:“通家世业,赵郡李君。《峄山》并骛,宣父同群。洞于字学,古今通文。家传孝义,意感风云。”[2]其兄窦蒙注曰:“李阳冰,赵郡人。父雍门,湖城令,家世住云阳,承曰门作尉。冰兄弟五人,皆负词学,工于小篆。”[3]据周祖谟考证:“此云‘家世住云阳,唐书地理志云阳属关内京兆府,今之陕西泾阳县北。”[4]说明李阳冰后徙居云阳,成为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李阳冰的生平事迹在新、旧唐书中均无详细记载,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赵郡李氏下有其名。其生卒年月及仕途经历,据朱关田先生考证,约生于开元九、十年(721—722年),卒于贞元初年(785—787年)。乾元二年(759年)官至缙云令。上元二年(761年)移官当涂”[5]。

李阳冰在古文字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刊定许慎《说文解字》。李阳冰在唐代大历年间(8世纪下半叶),曾刊定《说文》,“这对于《说文》一书的保存和流传,是起到积极作用的,是有功绩的”[6]。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曰:“李阳冰篆迹殊绝,独贯古今。自云:‘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此言为不妄矣。于是刊定《说文》,修正笔法。学者师慕,篆籀中兴。”[7]

李阳冰对《说文解字》的整理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刊正形声。对形声字的构件进行改换。《说文解字》曰:“忍,能也。从心,刃声。”李阳冰认为“刀非声,当从刈省” [8],即把“忍”当成了形声字。其次,修正笔法。对篆文中一些形体容易混淆的字进行区分。例如《说文解字》中的“王”字下引李阳冰曰:“中画近上,王者,则天之义。”“玉”字下引李阳冰曰:“三画正均如贯玉也。”[9]最后,别立新解。对许慎的释义提出新解说。如《说文解字》曰:“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而李阳冰认为:“子在襁褓中,足并也。”[10]

李阳冰的篆书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成就颇高。窦蒙注窦臮《述书赋》曰:“初师李斯《峄山碑》,后见仲尼《吴季礼墓志》,便变化开阖,如虎如龙,劲利豪爽,风行雨集,文字之本,悉在心胸,识者谓苍颉后身。”[11]

李阳冰的传世书迹主要有《縉云县城隍庙碑》、《怡亭铭》、《拪先茔记》、《滑台新驿记》、《般若台记》、《三坟记》(图1)等。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中曰:“右,怡亭在武昌江水中小岛上,武昌人谓其地为吴王散花滩。亭裴鶠造,李阳冰名而篆之,裴虬铭,李莒八分书,刻于岛石。常为江水所没,故世亦罕传。鶠,不知何人,虬,代宗时道州刺史。韩愈为其子复墓志云:‘虬为谏议大夫,有宠代宗朝,屡谏诤,数命以官,多辞不拜。然唐史不见其事。李莒,华弟也。治平二年正月十日孟春荐飨摄事,致斋中书东阁书。”[12] 由此可知,目前李阳冰存世的书法真迹仅有《怡亭铭》。

二、李阳冰《上采访李大夫论古篆书》

及其他书论

李阳冰的书论在历史上有记载的主要有三篇:《上采访李大夫论古篆书》《说篆》《冰阳笔决》。《上采访李大夫论古篆书》收录于宋代姚铉编的《唐文粹》中,此外,清代人编写的《全唐文》亦收入该文。《说篆》一文据学者陈滞冬考证为伪作,曰:“今本此书从韦续《墨薮》中抄出,原不题著者,《说郛》径题为李阳冰著,益显其陋。”[13]《冰阳笔决》一文据陈滞冬考证亦为伪作,曰:“文中摘取宋·陈思《书苑精华》卷二《永字八法》中文句改编而成。”[14]鉴于此,本文主要对《上采访李大夫论古篆书》进行研究。朱长文《续书断》曰:“尝贻书李夫人,愿刻石作篆,备书《六经》,立于明堂,不刊之典。号曰《大唐石经》,使百代之后,无所损益。”[15]可见李阳冰作此文之意。

《上采访李大夫论古篆书》一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李阳冰在研习篆书过程中通过观察文字的艺术形态,联想到自然之中的物象形态的情形。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篆书自汉代末年以来,基本退出了实用文字的使用范围。六朝以后的篆籀之学日趋衰微,到唐代的时候,由于没有证实古文字的可靠依据,以至于当时习篆的人,多更改古文字。虽然写的是古文篆书,但与严谨意义上的古文字已经相去甚远。李阳冰正是看到当时文字的讹变,鱼龙混杂现象极其严重,就以秦代的篆书为法则,刊定古文字。第三部分主要讲述李阳冰写这篇书论的起因和过程。李阳冰的这篇书论,是他通过观察篆书的象形意趣之后,将篆书的审美状态追溯到文字的初创之时,并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书法和文字美的构成要素,是当时崇尚“意象论”的一篇代表书论。

三、李阳冰的书法批评与书学观

(一)书法批评

李阳冰在《上采访李大夫论古篆书》中将文字比喻为人或者物理形象来进行书法批评,这在传统书法批评方法中被称为“形象喻知法”。何为“形象喻知法”?丛文俊曰:“能把对书法艺术的经验和感悟用各种形象性的联想比喻表达出来,以说明其形式美感、风格特征、构成原理等,并暗示其符号的生命特征。这就是形象喻知法。”[16]

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基于“形象喻知法”的书法文论有很多,如袁昂《古今书评》,而后的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李嗣真《书后品》、吕总《续书评》皆为模仿袁昂《古今书评》之作。宋代以后,出现了米芾《书评》、赵孟頫《评宋人十一家帖》、祝允明《评胜国人书》、桂馥《国朝隶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等书法批评之论。随着社会文化和书法品鉴方法的变化,“形象喻知法”逐渐被“经验描述法”代替。

(二)书学观

1.自然物象

自然物象之美是先贤创造文字和书法家创作时的源泉。许慎《说文解字序》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17]此语揭示了中国书法的象形意义。许慎通过对文字起源的理解和对文字构成的认识,肯定了文字的表象特征。汉代蔡邕的《篆势》、崔瑗的《草书势》中也有用自然物象类比书法千姿百态艺术美的记载。这种比拟的方法到晋代似乎成了一种风尚,如卫恒《四体书势·字势》中也有关于自然物象和书法关系的记载,曰:“黄帝之史,……其曲如弓,其直如弦……就而察之,有若自然。”[18]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将汉字的基本笔画以自然物态之象表述出来,曰:“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19]以上例证均是以自然之象比拟书法的观点。李阳冰在《上采访李大夫论古篆书》中曰:“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形;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20]就提出自然物象之美是先贤创造文字和书法家创作时的源泉的观点,强调了书法艺术自身的形态和自然物象之间的关系,推想上古时期先人创造文字的源泉即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云霞草木、禽兽虫鱼,并在此基础上随手万变,任心所成,才产生了文字,说明了文字是具备万物万象形状的一种艺术。

2.“意象论”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用“意象”这一术语来描述文学创作过程:“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21]唐代的张怀瓘是最早将“意”“象”二字并提的,书法美学的价值表现在神采方面,也就是书法家心情的表现,如果不表现书法家的心灵、情感,只是着眼于字体的形式安排,其书法作品便因缺乏神采而不能神气活现地跃于纸上,因此他在《文字论》中曰:“仆今所制,不师古法,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虽迹在尘壤,而志出云霄。”[22]另外,他在《六体书论》中对“法象”一说释曰:“臣闻形见曰象。书者,法象也。……法本无体,贵乎会通。……大篆者,史籀造也。广乎古文,法于鸟迹,……小篆者,李斯造也。或镂纤屈盘,或悬针状貌……”[23]这里所说的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的自然物象,都可以理解为书法艺术要表现的对象,同时也是客观的形象。当这些自然物象经书法家之笔而活跃于纸上的时候,由于书法家主观情感的渲染,将其转化为主、客观统一的书法艺术形象。李阳冰在《上采访李大夫论古篆书》中解释“意象”曰:“随手万变,任心所成,可谓通三才之气象,备万物之情状者矣。”[24]

从以上书论可以看出,文字是以自然为师的结果,那么书法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应追求自然物象之美,这种追求并不是对天地万物的单纯模仿,而是通过人心的感知与想象进行再创造。艺术创作的过程实质就是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对审美认识进行表现的过程。艺术创作的过程可以分为生活体验、艺术构思和意象物化三个重要的阶段,并且意象物化阶段是誕生优质艺术作品的重要环节,这个要点也就是李阳冰所崇尚的“意象论”。

四、结语

李阳冰在《上采访李大夫论古篆书》中提出了“自然物象”之美是先贤创造文字和书法家创作时的源泉,同时引出了“意象”这一书法创作观念,他的书学理论显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历史地位。“意象”观念在书论中的出现,说明了当时的书论家已经普遍重视书法创作中的主、客体因素的结合,继承了我国古代书论中有关重意和重象的传统,同时也对后来的书法创作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合肥:黄山书社,1990:4.

[2][3][11][15][18][19][22][23]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257,258,258,326,13,22,212,210.

[4][8][20][24]周祖谟.问学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6:802,816,806,806.

[5]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3.

[6]姚孝遂.许慎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3:49.

[7]唐兰.古文字学导论:增订本[M].济南:齐鲁书社,1981:353.

[9][10]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北京:中华书局,1963:9,309.

[12]欧阳修.集古录跋尾[M].邓宝剑,王怡琳,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156.

[13][14]陈滞冬.中国书学论著提要[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0:59,60.

[16]丛文俊.传统书法批评“形象喻知法”例说[M]//丛文俊.丛文俊书法研究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374.

[17]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2.

[21]刘勰.文心雕龙[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93.

作者简介:

王梦笔,河南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书法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