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花鸟画中的写生意识探究
2023-03-21王昕
摘 要:宋徽宗赵佶,是北宋时期的第八位皇帝,也是一位著名的书画家,在书法绘画方面有着非凡的天赋,尤其擅长花鸟画,其画风充满了富贵的气息,自成“院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写生一般是指花鸟画,强调花鸟画中的“生生之气”。以《芙蓉锦鸡图》和《腊梅双禽图》为例,分析画面的内容、风格特征,进而深入探究宋徽宗花鸟画所具有的写生意识。
关键词:宋徽宗;花鸟画;写生意识;《芙蓉锦鸡图》;《腊梅双禽图》
据史料记载,宋徽宗赵佶从小酷爱绘画和书法,并且表现出极高的天赋。赵佶在艺术上发展得非常全面,人物、山水、花鸟皆精,尤以花鸟画成就最高。宋徽宗在位期间,创办了翰林画院,使宫廷绘画得到了发展。宋徽宗要求画院的画家具备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并且强调以写实为主要目的。宋代书画艺术在宋徽宗的推动下迎来了一个发展高峰,并且他的绘画创作及审美理念更是对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徽宗的作品以宫廷花鸟画为主,代表作品有《芙蓉锦鸡图》《腊梅双禽图》《瑞鹤图》等。
一、《芙蓉锦鸡图》和《腊梅双禽图》的艺术风格
(一)《芙蓉锦鸡图》和《腊梅双禽图》画面概述
北宋时期的花鸟画呈现出一种富丽华贵的景象,这主要得益于宋徽宗所提倡的绘画要追求真实地描绘客观物象,并在此基础上融入画家的情感进行构思创作,进而生动表现出花鸟画中所蕴含的气质。
《芙蓉锦鸡图》和《腊梅双禽图》是宋徽宗具有代表性的两幅花鸟画作品。《芙蓉锦鸡图》为工笔重彩花鸟画,立轴,绢本设色,纵81.5 cm,横53.6 cm,画中有两枝芙蓉花从画面的左侧微微探出,其中的一枝由于一只彩色锦鸡站立在枝头而略微向下弯曲,画面的左下角有两株菊花轻微晃动,芙蓉花的枝叶与菊花的枝叶仿佛随着微风的吹动在摇曳,此时站立在枝头的锦鸡猛然回头,随着锦鸡的视线可见画面的右上角有两只正在翩翩起舞的蝴蝶。作者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花朵、锦鸡与蝴蝶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富有趣味的画面氛围。作品设色富丽典雅,秋意盎然。此画的构图经过画家的精心设计,充满了生机与趣味。另外,画面的右上角是宋徽宗亲笔用瘦金体题写的一首诗,曰:“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翳。”画面的右下角落款“宣和殿御制并书”,并有草书“天下一人”。此画的妙处在于将诗、书、画结合在一起,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腊梅双禽图》为绢本设色花鸟画,纵25.8 cm,纵26.1 cm。画中描绘的是一枝梅花从画面的左侧深入,另外一枝柏树枝向画面的右上方伸展,枝头盛开一朵梅花,还有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两只山雀立于梅枝的枝头,一只山雀呈正面,另外一只呈背面,但是两只山雀头部相向,互相望向彼此,其中一只嘴巴微微开启,彷佛正在进行交流。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山雀的动与梅花的静相结合,使得画面充满了生气。梅花清新淡雅,山雀色泽漂亮,整幅画优美动人,色彩清秀雅致。画面的右下角题“御笔天下一人”,并有葫芦印“御书”,画的左下角有“于腾私印”。整幅画的印章与画面相得益彰,可谓是书画结合的一幅佳作。
(二)《芙蓉锦鸡图》和《腊梅双禽图》的艺术风格
《芙蓉锦鸡图》中的花用的是折枝的构图手法,两枝芙蓉花呈“<”形。芙蓉花处于偏上居中位置,并且叶子偏大。另外,菊花交叠呈“X”形,虽然处于不太显眼的左下角,但是也摇曳多姿。画中锦鸡站立于芙蓉花的枝头上,毛色鲜亮,其身体与芙蓉枝呈“X”形,作者对锦鸡的羽毛及眼睛进行了细致刻画,使其充满生气,仿佛是一只真的锦鸡立于画面上。画面中随着锦鸡的视线可以看出芙蓉枝、菊花、锦鸡的整体走势皆是由左下朝向右上角,通过观察画面中芙蓉叶的翻动及花的朝向可以感受到画面中隐约透露出的“风”。而位于画面右上角的两只飞舞的蝴蝶是整个画面动态的部分,起到填补空缺和压住重心的作用,同时与静止的花鸟产生一种呼应,使得画面透出一股生气。画面中其余空白的地方被赵佶的一首诗填满,使得花鸟与诗相结合,右下角的题款,看似不经意,却是画面的重心,画家对于诗、画和印章的结合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宋徽宗创造出瘦金体这一全新的书法艺术风格,在书法历史上是占一席之地的,“天下一人”是对自己书法自信的体现,也透出皇帝的踌躇满志[1]。整个画面构思巧妙,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极具美感。
《芙蓉锦鸡图》注重于渲染。在整幅画面中,作者先用墨线勾勒出芙蓉花枝及菊花的轮廓线,叶子的墨线融于色彩中,似乎看不见墨线勾勒的痕迹,勾勒芙蓉枝的线条匀细挺拔,凸显出枝叶的茂盛与生机;勾勒芙蓉花的线条极为纤细,更多的是对于花瓣的渲染,凸显出花瓣的优美轻盈感。在表现画面的主体锦鸡时,对锦鸡的头部、颈部、尾羽进行了概括处理。头部的羽毛用笔纤细,勾勒出锦鸡羽毛毛茸茸的质感;锦鸡背部的羽毛则是层层渲染,展现出羽毛的层次结构,疏密有致;对锦鸡的尾部刻画较为精细,描绘出锦鸡尾部独有的斑纹状形态及其坚挺华丽的质感。另外,全图除了芙蓉枝叶、菊花枝、锦鸡的背部及尾部和蝴蝶几处运用了较重的墨色外,还提染了白色,使画面看起来松紧有度。同时,芙蓉花、锦鸡、菊花这几处所用到的白色也有所不同:锦鸡颈部的羽毛用不同厚度的白粉,也是画面中最亮的部分,锦鸡的眼睛也是用白粉晕染,显得更加有神;芙蓉花的白色晕染略显淡雅,使得花瓣清新脱俗;菊花的晕染也是用白色进行区分,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较低。此外,锦鸡的腹部用朱砂色晕染,成为画面中最为鲜艳的部分,突出锦鸡的主体地位,也丰富了画面的色彩。
赵佶《腊梅双禽图》在构图上,梅枝穿插在柏树叶中,从而延伸到画面的中心位置,柏树枝呈“爪”字形,枝叶繁密;梅枝则呈折枝形式;两只鸟呈一背一正的姿态立于梅枝上。梅枝的枝干用粗线条勾出,显得更加苍劲有力,其中柏树枝叶的密与腊梅枝的疏形成鲜明的对比,山雀的向背也以对比的姿态呈现在画面中。画中梅枝采用双勾重墨来勾勒轮廓,多次分染出梅枝的体积感及层次感,最后再敷赭石等色彩,显得枝条苍劲有力;梅花则用淡墨勾勒,白色的花瓣运用接染法表现出花朵的层次及清新脱俗之感。另外,作为画面主体的两只山雀,线条勾勒匀称流畅,刻画得十分逼真。一只山雀的身体是以淡墨晕染出体积感,然后进行罩染,鸟羽用墨巧妙地表现出羽翼的层次感,再采用丝毛法将鸟儿腹部的羽毛表现得毛茸茸的,细腻生动;另一只山雀则是着重刻画背部以及头部的羽毛,用不同的设色展现鸟儿羽毛的立體感。赵佶独特的生漆点睛手法,使鸟的眼睛生动传神。邓椿在《画继》中评价赵佶“笔墨天成,妙体众形,兼备六法。独于翎毛尤为注意,多以生漆点睛,隐然豆许,高出纸素,几欲活动”。
二、《芙蓉锦鸡图》和《腊梅双禽图》中的写生意识
(一)宋徽宗花鸟画中写生意识的渊源
写生指的是在绘画中直接以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方式。宋范镇《东斋记事》卷四:“又有赵昌者,汉州人,擅画花,每晨朝露下时,绕栏槛谛玩,手中调采色写之,自号‘写生赵昌。”除此之外,写生即是写出生意,也就是不但要追求外在的写实,更要注重内在的情感,将所要描绘的对象写活。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之一:“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在从古至今的花鸟画创作中,写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宋徽宗的花鸟绘画作品中深刻体现出“格物致知”这一绘画思想,并且这一思想从古至今对许多画家都产生了影响。“格物致知”指的是探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宋徽宗的花鸟画创作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在写生的时候,力求实现“格物致知”,通过观察的物象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例如,宋徽宗在观察写生的时候,对于不同时期花卉的不同姿态都进行了认真观察。他的写生画稿《宣和睿览集》已“至累千册”[2]。由此可见宋徽宗的写生能力。
除此之外,宋徽宗写生意识也受到了多种绘画理论的影响。首先是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论,此理论在一定基础上促进了宋徽宗在花鸟画上的探索。“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指的是强调艺术家创作既要以大自然为师,又要经过艺术家内心的感受和孕育。其中,“外师造化”指画家要从客观事物中汲取创作原料,忠实于他所描绘的对象,进而对他所表现的物象做分析研究、评价、在头脑中加工改造,即为“中得心源”。其中强调了通过摹写客观物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性情。此理论并不是要求一味描摹自然,而是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融入自身的主观情感,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例如,邓椿在《画继》里记载了两个故事,其中一个是:殿前种有一棵荔枝树并且结了果实,宋徽宗非常愉悦,此时刚好碰到孔雀在树下嬉闹,然后宋徽宗就叫来画家进行现场写生观察。画家们都画出了非常好的作品,但是宋徽宗并不满意,他指出每次孔雀在往高处走的时候通常都是先迈左脚,画家们在认真观察之后发现果然如此,都心服口服了。由此可以看出,宋徽宗对于事物的写生观察极为仔细,并且在他的影响下,众画家在观察事物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升,从而促进了“院画”的发展。“师造化”就是画家要具备观察自然中美的能力,同时也要善于记录这些美的事物,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提升绘画能力。宋徽宗亦是结合了前人的理论经验,并有效运用与结合,为之后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宋徽宗花鸟画写生意识的特点
宋徽宗的花鸟画从自然万物中取材,经过构思和描绘,对物体的真实性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体现了他对描绘对象真实性的高度重视[3]。在其作品《芙蓉锦鸡图》中,通过观察锦鸡站立的姿态、芙蓉枝的生长姿态、菊花随风飘摇的状态以及蝴蝶飞舞时的姿态,将这些物象进行组合,使得这些物象之间产生联系,描绘了金秋时节秋色盎然的景色。另外,宋徽宗一直特别注重诗书画印的结合,此幅图就是一幅标志性的代表作品。宋徽宗在画的右下角题的一首诗看似是为了填补画面构图,实则是为了更好地借助锦鸡这一物象与诗句表达自身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使得画面中的物象与诗、印紧密联系在一起。
写生不是对客观物象进行单纯的描绘,照搬写实,而是要对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取舍。在宋徽宗的《腊梅双禽图》中,仅仅只描绘了一枝柏树枝、一枝梅花及两只山雀,画家通过选取与组合,在表现客观物象的同时也从侧面体现出画家的构图能力。另外,画家并没有将此图的画面画满,而是适当地留出空白,将“计白当黑”这一理论体现得淋漓尽致。“计白当黑”指的是在中国画中最常见的一种渲染和留白相结合的手法。在画中,整体物象居于画面的左中位置,将画面右边的位置做了空白处理,进一步引导观赏者的视线落在主体物——两只山雀的身上,使观赏者仿佛可以感受到两只山雀交流的场面。由此可见,宋徽宗在创作的过程中,对客观事物进行了仔细观察及创作思考,并且将物象的神韵表达了出来,使得画面生动传神。
宋徽宗的花鸟画集形、神、意于一体,不仅是宋朝时期的学习典范,也是当代人学习的榜样。宋徽宗的花鸟画首先追求形似,进而在形似的基础上讲究神似。宋徽宗通常会仔细观察动植物在不同季节下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状态并进行详细记录,在此基础上再赋予其生命力,这就是在形似的基础上追求神似。另外,中国绘画也追求意境及抒情,宋徽宗通过画面的构图、用笔和设色,或者在绘画过程中注入自己的思想情感等方法,使画面具有意境。
三、结语
从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和《腊梅双禽图》两幅图着手分析,对两幅图的画面内容及风格特点进行研究,了解了宋徽宗在花鸟画上所体现出来的写生意识,进而又展开分析宋徽宗的写生意识,其绘画创作融入了“格物致知”“师造化”的理念,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体现了其极强的绘画天赋,影响了一大批的画院画家,因此花鸟画的写实风格逐渐走向高潮,其编撰的《宣和画谱》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宋徽宗向传统学习,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在生活中寻找美,运用到创作中,其写生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我们需要结合现实生活,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进而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
参考文献:
[1]彭代群.从赵佶腊梅双禽图看其花鸟画的风格特征[J].收藏家,2019(5):21-23.
[2]夏晓宇.从《芙蓉锦鸡图》探析宋徽宗花鸟画语言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22(5):34-35.
[3]公丕普.《芙蓉锦鸡图》中的图文关系及其绘画主題的生成[J].艺术探索,2016(2):33-36.
作者简介:
王昕,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