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论坛》2023年总目录
2023-03-21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新时代国家安全思想的历史演进、现实涵摄和实践指向 曹海军(1)
全过程人民民主对西方自由民主的批判性超越——以民主的意识形态功能为视角 亓 光 张 翔(1)
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逻辑必然、核心意涵与实践路径 黄志斌 娄博华(2)
强基、融合、安全:以系统观念认识现代化产业体系 王云鹏 程恩富(2)
监督发展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监督机制 吴永生(3)
复杂科学视域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系统:逻辑必然、运行机理与构建路向 张会庆(3)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生成、本质规定、世界意义 陆晓娇 杨学功(4)
共同体之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伦理构境 刘 勇 郭静伟(4)
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宏观政策联动及其进路 阮成武 郑梦娜(5)
城乡融合中的县城:战略定位、结构张力与提升路径 陈文胜 李珊珊(5)
建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治理制度的新型理论范式 唐亚林 郝文强(6)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逻辑、科学体系及原创性贡献 范丽娟(6)
名家新论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及其世界性贡献 陈红娟(1)
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佟德志 林锦涛(2)
黑格尔和康德对待法哲学的两种态度 邓晓芒(3)
领域化:一种国家情境中的空间治理机制 金太军(4)
逻辑是心智的免疫系统:与约翰·范本特姆的对话 [克罗地亚]尤里·佐夫科/文 李莉/译(5)
中国民族问题治理的理论阐释 周 平(6)
政 治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对中国式现代化之启示——以“论犹太人问题”为视点 李 振 龙 燕(1)
黄老学派任道尊法无为的政治伦理思想 张师伟(1)
古代政治整合对华夏文化共同体形成的促进作用 赵 威(1)
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情感治理的机理与路径 方 雷 弓 豪(2)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科学”话语的构建 吴汉全(2)
技术适配治理:政府治理数字化的限度与人的主体性回归 孙海军 张长立(3)
“制度—价值”关系:对地缘共同体政治效能转换的考察 张雨暄(3)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发刊词彰显历史主动精神探赜 任 苒 陈殿林(3)
论组织韧性视角下基层政府治理负荷的消解 李 伟 陈那波(4)
创造性执行的有效性:县级政府审批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的优化 宋林霖 陈志超(5)
认同违背和控制感威胁:行政组织内部关系冲突及其修复 彭小宝 李梦莹(6)
哲 学
论赫尔穆特·莱希尔特对历史辩证法的新黑格尔式阐释 代利刚(1)
由梦体道:《列子》“神游”梦寓言发微 李秋菊(1)
论民国时期的戴学“升格”运动 徐道彬(1)
在观念与行动之间的法家 任剑涛(2)
论周秦之变背景下的韩非“虚静无为”思想 李友广(2)
论韩非政治伦理的整体转向与深层机理——以吏治为中心的考察 焦秀萍(2)
由出土诗经类文献论孔子删诗 李 锐(2)
拯救价值规范的普遍性——从科恩的分析方法看 李毅琳(3)
《老子》经典化考述 谭宝刚(3)
《庄子·天下》“不可与庄语”辩正 辜天平(3)
论《管子》中内圣与外王的离合 夏 茜(3)
中国古代逻辑的文化实践取向及当代价值——知识论视角的证明 张学立 张存建(4)
礼与法律逻辑的关系——基于中国率先走出神判的考察 郑天祥 王克喜(4)
老子之道“大”还是“小”? 谢路军 崔安源(4)
从生平与刑政思想论《荀子》中“子弓”是仲弓 陈颖飞(4)
清代《大学》诠释的主旨、特质与启示 李敬峰(4)
缺乏知识图谱构建能力的ChatGPT 徐英瑾(5)
董仲舒“救文以质”论——基于《春秋繁露·王道》篇的经学诠释 余治平(5)
清中晚期今文经学与朱子学 徐公喜(5)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新探——王家嘴楚简《孔子曰》的新线索 魏逸暄(5)
洪水与戡乱:清华简《五纪》中的两个重要元素 曹 峰(6)
《文子》的“四经”说 裴健智(6)
政治建构主义中的历史与规范性——基于反思平衡的协调性诠释进路 张祖辽(6)
“真”之功能与说谎者悖论 赵 震(6)
经 济
宽带中国试点政策赋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 潘 颖(1)
基于数字素养与技能的韧性治理 陈桂生 徐铭辰(1)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中的农民主体性参与 毛 铖(1)
混合所有制企业差异化管控模式研究 石 颖 张晓文(1)
认知资本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及其批判 施灿业(1)
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姜长云(2)
数字技术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机制与效应——基于中国265 个城市的实证检验 刘家树 顾为都(2)
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 的数字经济风险及应对路径 李 颖(2)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监测预警体系的构建 杨泽夏 郭树华(3)
数字金融对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杜 蓉 乔 均(3)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职业替代风险的影响 巫 强(4)
金融服务精准对接新市民需求的困境、成因与优化对策 张 珩 张 洋(4)
双重网络嵌入、开放式创新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 盛钧俣(4)
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了制造业升级吗?——基于熊彼特增长理论的研究 方福前 马瑞光(5)
期货投资、融资约束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程晓刚 宋 常(5)
跨境电商提升我国出口韧性:机制与实证 陈清萍(6)
数字产业渗透赋能全球价值链重构: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谢 煜(6)
社 会
从“复调”看人类学民族志的书写创新 周大鸣 云 娇(1)
自然志与生态人类学的公共写作 卢成仁(1)
区块链技术赋能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优势与实践路径 张艳国 朱士涛(1)
“复域—数字”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地方感建构的路径优化 张潇潇(1)
社会资本、市民化感知与农户农地转出期限选择 叶 子 钟涨宝(2)
简约抑或复合:乡村治理范式再思考 刘婷婷 罗强强(2)
乡村旅游的空间生产与本质归元——基于湖南省L 村的田野调查 江立华 陈晖月(3)
陕甘宁边区婚姻观念的变革:历史语境与价值指向 卢地生 朱鸿召(3)
从碎片到整合:区块链赋能社区整体性治理 曾维和(3)
包容性发展视域下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的医疗保障制度优化 廖藏宜(3)
网络社会突发公共事件的不确定性演化及其治理 顾海娥(4)
记忆·叙事·认同:重大题材纪录片的象征建构 曾 楠(4)
智慧养老的不确定性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文 军 刘 清(5)
找回村社: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困境与转型 夏柱智(5)
共同富裕视域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的建构逻辑、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金文龙(5)
从“名田”到“庄园”:民生视角下汉朝土地制度变迁研究 郑雄飞 孔贝贝(5)
公共性营造与抗逆力赋能:社区自组织提升社区韧性的路径研究——基于B 市H 社区的案例 尹栾玉 苏博文(6)
激活“乡土韧性”:乡村社会基础重塑及其运行逻辑——以浙北青山村为例 胡溢轩(6)
氛围治理:城市社区治理的新路径——基于对江苏省扬州市两个社区的观察 孙 璐(6)
“老有尊养”:老年友好型养老机构建设的困境及其出路 穆光宗 尹书山(6)
法 律
自动驾驶事故中过失竞合的刑事责任归属 王兵兵(1)
我国反垄断法域外适用体系的优化 魏婷婷(2)
我国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陈 诚(3)
论常态化监管下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的定位和举措 王先林(4)
网络暴力治理视域下侮辱、诽谤罪的同质化评价与选择性适用 罗 翔 张慧敏(5)
算法安全法益的理性构造及其规范展开 赵 龙(5)
论事故调查报告刑事证据能力审查的实质化 张 睿(5)
建设用地指标收益分配机制的瓶颈与突破 汪 莉 王 珺(6)
文 学
《儒林外史》对早期启蒙思潮的回应 李汉秋(1)
西周礼乐与理性精神之形成 韩 伟(1)
论范成大领任宫观官期间的文学创作 张振谦(1)
论舒位的舟渡诗书写 程水龙 傅孟凯(1)
新中国初期文化外交视角下戏曲艺术的对外叙事策略及价值 李 培(1)
论宋四六批评关键词“工”的创作指向与理论意义 陈 果(2)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九种及其新变 王 慧(2)
性别拟代传统与现代中国作家的“男作女声”易性叙事 孙桂荣 王泽正(2)
徐幹“美育群材”的发生意义考察——“美育”是一个外来词吗? 刘锋杰(3)
儒家文论与曹植颂文的创新 丁 静(3)
目录学视阈下孙楷第对通俗小说的现代建构——以“四大奇书”为中心 温庆新(3)
民族斗争精神的图像表达——以新中国黄河主题美术为中心的考察 李 夏 屈 健(3)
论清末民国文言歌词的整理研究及其意义 曹辛华 李飞跃(4)
论孙德谦骈文学的创新及其意义 陈 鹏(4)
论现代上海词学教授群体的形成、互动与开拓 薛方媛 朱丽霞(4)
“现实”的话语重构——瞿秋白对“现实主义”的译介新论 潘天成(4)
“景泰十才子”群体活动与明代文坛的众层化现象 宋子乔 周明初(5)
梅清诗画理念互通及其成因论析 王 兵 陈 倩(5)
论征稿策略在清人编宋诗选本中的运用 高 磊(5)
从艺术到“反艺术”:阿多诺“反艺术”的本质之思 张奎志 刘秀哲(6)
流动的空间:海明威小说中的交通工具与现代性困境 孙明丽 周 尧(6)
陈寅恪《论韩愈》的心曲发 皇贺根民(6)
论刘声木对桐城诗派的接受、提振及其意义 叶 蕾(6)
文 化
文化虚无主义的问题表征及其文化哲学批判 顾友仁(2)
算法修辞:媒介实践新形态与数字人文新取向 全 燕(2)
新媒介空间:资本主义的视听地理及其电子殖民 吴红涛(2)
徽州“健讼”现象的历史实态与文本书写 叶成霞 刘伯山(2)
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探析 唐建兵(3)
城市史视野下的宋代江南城市与文化 刘士林(4)
修辞符号学视域下传承人口述文本的意义生产 张 洁 牛 乐(4)
非遗创新发展中传承人地位的演化路径——基于生态位理论的解释框架 王 忠 胡锐翔(4)
桐城与扬州的对话:从江淮走向世界 狄霞晨(5)
论中国民间音乐资源的多维价值与创造性转化 陆 伟(5)
媒介化治理:数字时代风险社会治理新范式 罗 昕 许嘉馨(6)
从上古神话谱系看黄河文化的源出与演变 田宝祥(6)
教 育
共生视域下区域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现实困境与可为路向 李 璇(2)
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治理耦合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其超越 冯 琳 倪国良(3)
生态位理论视角下我国青年数字素养发展路径 吕 鹏 王 锐 李蒙迪(4)
教育史书写中的诗性与理性 李瑞瑞(5)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信息生态治理机制研究 吕建强 许艳丽(6)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中国教育学话语的三重特性 赵梦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