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差异解读和有效运用

2023-03-21牟文星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14期
关键词:体态语身体语言手势

□牟文星/文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学术界很多研究关注其分类和功能,对于大分类里的小分类存在论述不足的问题。此外,对国际中文教师和志愿者如何有效运用非语言交际的建议也存在研究不足的问题。基于上述两个问题,本文以手势、身体接触、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姿势五个大类体态语为切入点,解读不同国家使用体态语的文化差异,从而补充小分类相关论述,并为国际中文教师和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提供跨文化生活参考和教学建议,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和得体性。

1 体态语在使用上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民族性格特征和社会风俗造成了各国在体态语的使用上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为: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体态语的使用上存在共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体态语的使用上存在差异。体态语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在世界各国被广泛使用,但手势、身体接触、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和姿势五个方面在具体意思的表达上却存在着文化差异,下文将从这五方面进行论述。

1.1 手势

在手势使用频率方面,百度百科大数据显示,南欧地区国家在交流过程中使用手势更为频繁且动作夸张,典型国家如意大利、希腊、西班牙;中西欧地区国家在交流过程中使用手势频率中等,典型国家如英国、德国、荷兰;北欧地区国家在交流过程中使用手势的频率远低于前二者,很少会使用手势来表达信息。

在手势分工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东亚国家以双手接受和赠送礼物表示尊重,但印度和一些伊斯兰国家的左右手分工值得注意。印度人习惯右手徒手用餐,一方面是为了感知食物温度,另一方面,印度人认为用手进餐增加了对食物的触觉,能够增添用餐的愉悦感。同时,一些伊斯兰教国家认为右手清洁,左手肮脏,因此在接受或赠送礼物时必须用右手以表示尊敬。

在手势文化差异方面,有的手势在一种文化中是正面的、幽默的、无害的动作,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就是负面的甚至是冒犯的动作,很容易引起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1]。例如,竖大拇指在中国、英美、澳大利亚等文化中意味着“好”“了不起”等赞美意义,在北美文化中是“搭便车”,在希腊表示“够了”的中性意义,但在阿拉伯文化中,该手势与美国人伸中指手势一样,是一种侮辱性动作。

1.2 身体接触

在接触程度方面,学者胡文仲将身体接触文化分为“接触性文化”和“低接触文化”[2],也有学者参考国外学者的研究,将接触文化分为“接触文化”和“非接触文化”(祖晓梅,2015)。归结来说,普遍认为北欧国家身体接触较少,较注重个人空间和私人隐私;拉丁美洲国家身体接触较为常见,人们可以互相拥抱、接吻和握手;一些亚洲国家对于身体接触的程度较为谨慎,人们尽可能避免直接接触陌生人。

在接触对象方面,各国在对待异性、长幼的态度上存在的文化差异较大。例如,很多阿拉伯国家的男性和女性见面不握手,不进行身体接触;地中海国家,男性与女性或女性与女性行贴面礼,男性与男性之间不行贴面礼;西方国家不随便触摸或亲吻小孩子,哪怕是朋友邻居家的小孩;佛教国家如泰国,小孩子的头部是神圣部位,除僧侣、国王和自己父母可以抚摸以外,陌生人不允许触碰,甚至连理发师都需要在理发前对其说“对不起”。

在接触方式方面,各国依据不同文化习惯,做出不同接触选择。古代中国拱手作揖,当今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陌生人见面普遍行握手礼;日本人初次见面,习惯鞠躬,以示尊重;柬埔寨等佛教国家,见面、离别习惯行双手合十礼,颔首并伴随身体微微前倾;俄罗斯人拥抱、亲吻比较常见;欧洲人多行贴面礼,但贴面对象和贴面次数在不同国家仍有差异。

1.3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在使用频率和使用方式上存在差异。对于频率,外国学者加里·埃尔森(1988)曾提出拉丁美洲人、南欧人面部表情多,美国人次之,亚洲人少。对于使用方式,在表达情感时,西方文化中的人更倾向于使用开放性的身体动作,而东方文化中的人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收敛性的身体动作。从文化层面进行分析,使用频率和使用方式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中国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习惯表现出含蓄、内敛和谦让的一面,不将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日本人一定程度上受“耻”文化的影响,内心比较敏感,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习惯在公共场合克制兴奋、悲伤等强烈情感;但对阿拉伯人来说,伊斯兰宗教文化培养出他们外向的性格,他们更喜欢以夸张的表情来表示自己的喜怒哀乐。

面部表情的使用在性别方面有差异。对此,跨文化学者们做了大量研究。国外学者艾金斯(1982)通过男人和女人在观看不同类型的幻灯片时的面部表情变化的实验,分析异性情绪表达的不同;亨利(1982)通过男女回应陌生人的微笑实验来分析男女对于情绪回应的差异。国内学者邓雅菱、周仁来(2016)通过分析79名男女志愿者观看不同类型的视频所表现出的情绪,从志愿者填写的主观报告和实验人员记录的志愿者心率变化分析异性情绪反应差异。这三个实验都可以得出相似的结论:男性习惯掩盖情绪,一般不通过表情来表达,而女性更习惯通过表情传递出自己的情绪状态。

面部表情在含义方面有差异。以哭和笑为例,汉民族以开怀大笑喜迎贵宾,表现出见面时的激动与喜悦,而美国印第安人却以开怀大哭欢迎客人;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男性哭泣被视为自然行为,而中国人认为“男儿有泪不轻弹”。

1.4 眼神交流

西方文化普遍重视直接的眼神接触,以表达自信和诚实,东方文化习惯避免过度的眼神接触,以表达尊重和谦虚。例如,在英国,交流时双方注视彼此的眼睛是礼貌行为;在法国,将目光停留在异性身上,是对异性的欣赏,是一种公认的文化;在美国,孩子从小就要培养在公众演讲中使用眼神与听众进行直接交流的习惯;在阿拉伯国家,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阿拉伯人交流时,双方常常凝视着对方且要传递出目光的热情;在瑞典,用目光上下左右打量对方是一种习惯。但在东亚和拉美一些国家,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说话时,直视对方是不礼貌的行为,正确行为是避免直视对方眼睛。例如,在日本,他们的眼睛看的是对方的鼻子、下巴或脖子,不会眼对眼地直视对方;在中国,交谈中重视眼神交流,认为直视对方眼睛代表着尊重对方、重视此次谈话,但若互不相识的两人中一方盯着另一方看,会使被看者感到不自在,甚至感到不安。

此外,各个国家在眼神注视时间上长短不同。例如,德国人注视时间长于美国人。在注视方式上,也有交谈中注视和倾听中注视的区别。例如,美国人一边交流一边注视对方,中国人更喜欢倾听时注视对方。

1.5 姿势

身体姿势通常分为站姿、坐姿和走姿三种。各国在身体姿势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差异。

站姿一方面透露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例如,人们通常会昂首挺胸以表现出自己的镇定、自信与活力。另一方面,站姿还可以表明一个人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例如,拥有更高地位的人一般是更随意和放松的站姿,手臂自然下垂;地位较低的人一般是更拘束的站姿,具体表现为十指交叉置于腹部或双手置于裤缝两侧保持对称。

坐姿更多表现一个人的态度。封闭的坐姿普遍表示带有敌意或不感兴趣的态度,比如交叉双腿,双臂交叉于胸部或腹部的坐姿;开放的坐姿通常表示友好和积极的态度,比如身体微微前倾,双腿叉开,小臂撑膝,频频点头的坐姿通常表示自身感到放松,同时对说话者说的话表示赞同和感兴趣。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学生坐姿的差异。中国自古教导“坐如钟,站如松”,学生在课堂上更是要正襟危坐[3]。但西方国家学生坐姿以舒适为主,可倚靠、东倒西歪,不用挺直腰背。

对于走姿,则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反映。例如,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人日常生活中都喜欢快步走,但避免小跑,他们认为小跑有失风度。在各国军队中,走姿更是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在中国,部队尤其是仪仗队对士兵们抬腿的高度有严格的限制,从鞋底到地面必须在25㎝左右,踢腿必须刚劲笔直,步幅距离在75㎝左右;在俄罗斯,士兵们的腿与地面成直角并且高抬下巴;在美国,士兵们总是挺胸迈大步向前行进;在英国,士兵的双腿伸直与否没有严格要求,但其手臂摆动幅度明显比其他国家更大;在朝鲜,士兵走正步是高踢腿且不露胳膊。

2 如何有效运用体态语

2.1 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在体态语方面的特点和偏好

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发布的2023年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报名通知来看,选拔的1600名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岗位涉及22国。本文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出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去向最多的国家或地区,进而为国际中文志愿者和教师解析不同国家在体态语方面的特点和偏好。数据显示,亚洲地区泰国(1000名)、柬埔寨(150名)、韩国(120名)三个国家需要志愿者人数最多,故选该三个国家作为分析对象。欧洲地区以英国(45名)、西班牙(20名)、奥地利(3名)为分析对象;美洲地区以智利(25名)、美国(16名)、哥斯达黎加(8名)为分析对象;非洲地区以埃及(30名)、毛里求斯(25名)为分析对象;大洋洲地区以澳大利亚(8名)为分析对象。

2.1.1 亚洲地区国家

泰国的体态语以开放、友善为主,常见的手势是摊开双手,表示无害或者无可奈何。面部表情常常是微笑,表示友好。此外,鞠躬也是常用的体态语,表示尊敬。柬埔寨的体态语相对保守,多使用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来表达情感。例如,皱眉表示不满,微笑表示友好。手部动作相对较少,常见的手势是握拳放在腰间,表示权威。韩国的体态语通常较为严谨,手势和身体语言丰富。常见的手势有握拳举起并伸出拇指,表示“好”“非常棒”。身体姿势多保持直立,表示尊重和权威。

2.1.2 欧洲地区国家

英国的体态语通常较为矜持,手势相对较少。常见的手势是握紧拳头,轻轻敲击桌面,表示强调或者思考。身体语言多保持直立,表示尊重和权威。西班牙的体态语开放且热情,手势丰富。常见的手势有张开双臂,表示欢迎或者热爱。身体语言多表现放松和愉悦。奥地利的体态语相对保守,身体语言多保持矜持和优雅。常见的手势是轻抚下巴,表示思考或者权威。

2.1.3 美洲地区国家

智利的体态语开放且直接,手势丰富。常见的手势有握拳挥舞,表示兴奋或者决心。身体语言多表现热情和活力。美国的体态语多元且开放,手势丰富且多样化。常见的有摊开双手表示无害或者无可奈何,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或者成功。身体语言多表现自信和积极。哥斯达黎加的体态语相对保守,身体语言多表现矜持和尊重。常见的手势是轻轻拍打头部或背部,表示安慰或者关心。

2.1.4 非洲地区国家

在毛里求斯,人们往往通过直接的眼神接触来表示诚实和真诚,通过轻微的鞠躬来表示尊重和谦虚。而在埃及,学者们普遍认为抚摸鼻子、下巴和头部侧面是表示思考或不确定的常见动作。

2.1.5 大洋洲地区国家

在澳大利亚,尽管直接的眼神接触和开放性的身体动作较为普遍,但人们在表达否定或批评时更倾向于使用直接且明确的肢体语言。例如,快乐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笑容和肢体动作;悲伤时,则会垂头丧气。这种表达方式可能与他们直率、坦诚的性格特点有关。在与他人交流时,他们更关注对方的整体动作和表情,而非细枝末节。这种解读方式可能与他们重视人际关系的文化背景有关。年轻人更倾向于直接、明显的身体语言,而年长者则更注重含蓄、内敛的表达。除此之外,女性在身体语言方面相对更为敏感,而男性则相对粗犷。

2.2 注意在不同场合中的体态语使用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不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还针对不同场景使用非语言交际来对语言交际进行补充、强调、否定、重复、调节或替换。国际中文教师和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应该注意在不同场合中使用恰当的体态语。如下四个场景值得多加注意:

2.2.1 商务会议

在商务会议中,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伙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时,非语言交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志愿者或教师在出席商务会议时,可通过合理运用眼神接触、姿势和手势表达信任、尊重和合作意愿。例如,可以对英美国家的参会人员进行直接的眼神接触和正式的姿势,以传达尊重和权威;可以对日本的参会人员采用鞠躬的方式表示尊重和友好;可以对泰国的参会人员采用双手合十礼以表尊重之意。除此之外,当会议取得成功时,可以鼓掌以表示祝贺,这是国际社会中所共同使用的体态语。

2.2.2 社交聚会

在社交聚会上,人们通过非语言交际来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志愿者或教师在不同的社交场合需要运用礼貌得体的体态语。例如,与新朋友可握手、与老朋友可拥抱、对众人可微笑等,这些体态语都可以表达友好、亲密和喜悦的情感,但具体的体态语运用要根据当地文化和社交礼仪而定,特别是在出席社交聚会时,一定要提前了解该国家或该地区的餐桌礼仪,做足社交礼仪的功课。

2.2.3 旅游交流

当人们前往其他国家旅游时,非语言交际成为重要的沟通方式。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志愿者或教师难免会在所在国家或地区以及周边国家或地区进行旅游交流,而手势、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的使用可以增进与当地人交流,为寻求帮助、了解当地文化和表达感激提供帮助。例如,竖大拇指在新西兰、法国、荷兰等地可请求过路的车免费载一程。

2.2.4 艺术表演

在舞蹈、音乐、戏剧等艺术表演中,非语言交际是关键的传达方式。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志愿者和教师在进行艺术表演或指导学生排练艺术表演节目时,可以多采用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动作来表达情感、故事和意义,与观众进行情感共鸣和沟通,使艺术表演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憨豆先生》就是靠演员丰富的肢体语言和滑稽多变的面部表情来呈现英式幽默[4]。

2.3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体态语

体态语对教学具有辅助作用、替代和暗示作用、反馈作用、学习与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促进对外汉语教师反思的作用[5]。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和教师可以在辅助作用、替代和暗示作用两方面下功夫,与全身反应法、暗示教学法、体演文化教学法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体态语。

2.3.1 体态语在全身反应法教学中的运用

体态语可以应用在对低年龄段汉语初学者的全身反应法教学中。例如,教师在进行五官教学时,说“小眼睛”的时候,把手指指向自己的双眼,说“看老师”的时候,手指指向老师;“小嘴巴”就指向自己的嘴巴,“不说话”就用双手交叉遮住嘴巴。再比如,教师在进行声调练习时,可以使用手掌画横线表示一声,手掌上扬表示二声,手掌下降再上扬表示三声,手掌下降表示四声。又比如,教师可以在给予学生正向肯定的语言“对、很好、非常棒”时,同时做出面带微笑、点头、竖大拇指的体态语[6]。

2.3.2 体态语在暗示法教学中的运用

体态语对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在暗示法教学中加以运用。例如,教师在复习“眼睛”这一词汇时,可以迅速眨眼,把眼睛睁得很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示学生说出该词汇。学生一起说比较乱的时候,用手势告诉学生安静,用手势告知学生回答问题[7]。又比如,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语音、语调等多种暗示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这些无意识因素,激发学生的巨大潜能,实现对言语交际能力的掌握[8]。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合理运用眼神接触,既可以通过对视或多次注视学生以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也可以通过眼神传递教师对学生的期待,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2.3.3 体态语在体演文化教学法中的运用

体态语作为一种非语言性的沟通方式,与体演文化教学法中的身体表达和互动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教师可以在角色扮演中充分运用体态语,增强“阐释(Fact)”环节的表现力以帮助学生“记忆”,从而使学生通过“演练(Act)”获得相关知识。例如,在进行做客文化教学时,学生扮演的主人需要在“朋友”进入家里后,主动邀请其落座。若学生一开始没有反应,不知道做什么、说什么,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交换角色,先进行体演示范,随后再换回角色[9]。在体演示范过程中,教师面带微笑、眼神温和、身体微微前倾、伸手邀请等一系列体态语一定程度上已向学生传达了“客随主便”的中国“做客”文化。又比如,在进行问候语这一行为文化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招手、点头、微笑的体态语和“你好”“谢谢”“不客气”的交际语设计,给学生带来先阐释后演练的体演式课堂。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手势、身体接触、面部表情、眼神交流与姿势五个方面的探讨与实例分析,更清晰地罗列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在交流风格和方式上存在着的一定程度上的差异;通过解析不同国家常见的体态语意义,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正确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以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对于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师和志愿者来说,更应该具备跨文化交际视野,了解、欣赏和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艺术,合理应用非语言进行交际,提高沟通的实效性,并在汉语教学中使用恰当的体态语进行教学,提高课堂质量。■

引用

[1] 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124.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09.

[3] 曹莹.中西方非语言交际之体态语的差异[J].教育教学论坛,2018(1):74-76.

[4] 董海雅.情景喜剧幽默翻译的多元视角[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5] 王添淼.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运用[J].汉语学习,2010(6):98-103.

[6] 王春美.全身反应法在泰国儿童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7] 李爽.教师体态语是线上汉语教学的重要方面[J].汉字文化,2022(14):55-56.

[8] 李云霞.对外汉语口语课堂话语互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9] 宋琦梦.体演文化教学法的线上初级汉语口语教学案例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2023.

猜你喜欢

体态语身体语言手势
身体语言
挑战!神秘手势
V字手势的由来
论审讯中身体语言的运用与利用
胜利的手势
身体语言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
初中英语教师体态语应用建议
初中英语教师体态语应用建议
跨文化交际中教师体态语研究述评
浅谈节目主持人体态语的运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