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机制及其优化路径

2023-03-21狄思彤季晨阳陈梦琪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14期
关键词:亚文化群体价值观

□狄思彤 季晨阳 陈梦琪/文

当今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青年人是社会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互联网中极具个性和情感表达力的个体。他们在互联网上表达欲望与情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主流文化有着显著不同的充满个性的网络青年亚文化。鉴于网络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分析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生成方式及时代特征,探究网络青年亚文化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传导机制,并探索强化网络青年亚文化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1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生成及其特征

1.1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生成因素

1.1.1 互联网的普及

互联网的普及是网络青年亚文化形成的重要背景,伴随移动互联网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种类、数量和规模出现了现象级的发展态势[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年轻人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和参与互联网世界。这种全球性的信息共享平台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机会,促成了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孕育。

1.1.2 社交媒体的崛起

社交媒体作为互联网的一部分,成为网络青年亚文化形成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介入,年轻人利用微博、抖音等社交软件,建立起自己的虚拟社交网络,分享自己的生活、观点和创意。通过自我表达与表现,青年不同的思想文化进行交融,亚文化的可见度也在不断地提高。某种意义上来说,青年的网络参与“建构”了网络青年亚文化,正是在这参与的过程中,青年自身的主体性也得以彰显[2]。

1.1.3 思想观念的转变

与基本认同主流价值的青年文化不同,青年亚文化往往偏离成人文化的轨道,在“特立独行”与“离经叛道”中与主流文化背道而驰,渐行渐远[3]。文化因多样而精彩,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青年一代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性、前卫性。思想观念的转变,促进了网络亚文化的生成。

1.2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时代特征

1.2.1 主流文化包容下的个性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代表青年人独特个性和审美的亚文化逐渐被主流社会价值包容和吸纳。这种包容使得网络青年亚文化不再被边缘化,而是被融入主流文化的大熔炉中。年轻人通过创意的表达方式,为主流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无论是独特的网络用语、创意的视觉设计,还是丰富的社交活动,都推动了文化整体的发展。网络青年亚文化在主流文化的包容下,在开放多元的环境中,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现自己。在这个融合与包容的时代,网络青年亚文化正引领着文化表达的新潮流,为社会带来更为绚丽的文化画卷。

1.2.2 基于网络平台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通过社交媒体、在线社区以及虚拟现实,年轻人可以自由表达个性、分享兴趣。这种广泛的参与性使得亚文化不再受限于地域,而是在数字空间中蓬勃发展。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崛起离不开网络平台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这种文化现象通过数字技术的推动,不仅让年轻人在虚拟空间中找到归属感,也为社会带来了更为开放、多元的文化风貌。网络平台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成为连接年轻一代的纽带,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文化景观。

1.2.3 文化娱乐性与思想批判精神的相互交融

年轻人通过网络平台将文化元素融入娱乐体验中,同时以独立思考抵抗着传统观念。通过创意的网络视频、梗图、二次创作等形式,年轻人将文化元素巧妙融入轻松愉悦的娱乐场景中。这种文化娱乐性不仅为年轻人提供了轻松愉快的消遣方式,也使文化更具亲和力和传播力。与此同时,青年群体对传统观念的重新定义,也使网络青年亚文化彰显出鲜明的独立化特征。这种对传统观念的批判精神,不仅体现在对传统的质疑上,还表现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2 网络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传导机制

2.1 社会层面:价值性生产——去中心化传播——娱乐化消费

要想以网络青年亚文化正向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首先要求文化供给者有敏锐的洞察力,能精准抓取社会上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痛点问题,向大学生群体传播一些带有强烈价值引导性的内容,促使大学生与传播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进而借助各类文化符号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模式。

网络青年亚文化在互联网中的传播不再一味追求界限清晰的主体和客体,而是积极建构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播场域中话语权被独占的现象,这是自媒体场域区别于传播场域中其他亚场域的最显著特征。[4]”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去中心化传播,可以轻易让大学生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为主动的信息传播者,进而使青年将网络亚文化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大学生群体有着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他们对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直接刺激着亚文化产品市场不断扩大。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物化产品普遍承载着某种固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会使大学生群体在娱乐化消费中不知不觉成为这些价值观念的践行者。各类社会资本因其巨大的利益前景已将亚文化产品进化成完整的产业链,渗透进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固守着这些文化产品所传递的价值理念。

2.2 文化层面:话语竞争——价值博弈——认同再造

主流文化是我国思想文化观念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化。网络青年亚文化集中体现青年群体的逻辑思维与价值体系,就主流文化而言,在思想文化领域处于从属地位,并不断向大学生日常生活蔓延,逐渐占领意识形态主导的话语空间,形成与主流话语之间的竞争。

网络青年亚文化也不断重构着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文化秩序。网络青年亚文化创作主体是多样且复杂的,加之网络的全面普及,我国网络青年亚文化呈现爆发式增长,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得到大量的填补。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低门槛让大学生得以更加轻易地在虚拟空间获得超现实的美好体验。网络青年亚文化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容,也创造了利于对青年价值观进行培养塑造的独特的虚拟环境。这种虚拟环境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变且不稳定。网络青年亚文化很好地契合了青年群体的心理状态,满足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存在感需求。在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既可能趋向于不断巩固主流价值,也可能围绕新的文化符号产生新的价值认同。

2.3 个体层面:寻求本我——接纳他者——融于群体

弗洛伊德指出“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是人类最原始、最本真的欲望。网络青年亚文化正是满足了青年人的这种心理需求,他们在亚文化场域中寻求、释放“本我”。在“逐乐”原则的驱动下,大学生个体意志力会受到网络青年亚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网络亚文化逐渐在大学生个体价值体系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可能会弱化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作用。而过度娱乐化的文化内容渗透,也可能影响大学生个体的主流价值自觉性和敏锐度。

新兴的网络青年亚文化代表了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更多强调的是个人自由、自我支配、个体利益。一方面,网络青年亚文化与传统教育强调的集体主义、团体意识有一定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个体对主流价值的认同感的养成。相互抵牾的多元价值观又容易让大学生缺少价值主轴,阻碍其个体接受正确的认知。但另一方面,亚文化群体具有较强的核心凝聚力,在这种核心凝聚力的引领之下,大学生个体自发融入亚文化群体之中,形成了一个个具有较强自觉性的组织,并且不断壮大,为社会政治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民主基础。

3 强化网络青年亚文化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3.1 夯实主流文化的领导地位

揆诸当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使主流文化成为网络主旋律。与此同时,也应避免简而化之地将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对立。不加区分地排斥和否定青年亚文化可能造成青年群体内部产生政治和社会疏离感。此外,主流文化应以包容的胸怀、以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平等对话中实现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引导。而青年亚文化也应以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为准则,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以新颖的表达形式,诠释主流价值,创新主流文化,不断规整青年人的价值观。

3.2 重塑网络空间的话语权

有学者认为,网络青年亚文化“可以视作由青年网众发展出的一种话语表达体系和价值判断逻辑,是青年对他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和当前的社会矛盾,利用网络虚拟空间的传播优势作出的回应。[5]”由此不难看出,网络青年亚文化并非只是单纯对主流文化的抗拒和异议,而是青年人从自身立场出发,用了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表达见解。因此,主流文化要抓住网络青年亚文化中所关注到的痛点问题,予以及时、客观、公正的回应,提高主流文化的社会信任度,重塑网络空间话语权。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青年人都具备成熟的理性判断能力,他们很多人在是非问题上容易被“带节奏”。对于此,主流媒体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迅速解构错误、虚假的舆论信息,防止舆论的异化,牢牢掌握主流文化对网络空间的话语权。

3.3 构建共治共享的良好网络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决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有害信息、造谣生事的平台。要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调动网民积极性,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治理。[6]”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力度。要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违规违法乱象,维护网民合法权益,促进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其次,要提高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和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整合好优质思政课资源,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最后,要强化各网络主体的道德责任。网络内容的生产者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强化法治意识,传播正确的、积极的、合法的信息。网络内容的接收者需要对良莠不齐的信息进行最基本的判断,需要在网络秩序的合理范围内表达自己的诉求。对于错误的、消极的、违法的信息要进行监督并及时予以举报。网络内容的管理者需要及时对错误的、消极的、违法的网络信息进行警告和处罚,将其社会危害降低至最小。■

引用

[1] 刘东锋,张琪.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梳理与特点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19-21.

[2] 程振红.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思考[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2(4):74-78.

[3] 殷坤.网络青年亚文化“出圈”热潮下的冷思考[J].传媒论坛,2022,5(9):12-14+18.

[4] 荆学民主编.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基础与拓展(第1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204.

[5] 平章起,魏晓冉.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社会冲突、传播及治理[J].中国青年研究,2018(11):35-41.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06.

猜你喜欢

亚文化群体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