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佤人民唱新歌
——读黄晓萍长篇报告文学《佤山法官鲍卫忠》

2023-03-21王剑冰河南

金沙江文艺 2023年11期
关键词:沧源佤族法官

◎王剑冰(河南)

我最早知道佤族,是一首 《阿佤人民唱新歌》 的歌舞,那充满激情奔放的歌舞,给人无尽的感染无尽的联想,想什么时候能够到他们生活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结识一下那里的人,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但是多少年都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竟然没有想到,多少年后的今天,会有一部 《佤山法官鲍卫忠》 作为媒介,让我实现了这一愿望,我首先认识和了解了佤族人鲍卫忠,并且通过鲍卫忠使我走进了云南省临沧市的沧源佤族自治县,看到佤族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精神追求。

鲍卫忠生前系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的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他扎根边疆基层法院,始终奋斗在执法办案、服务群众的最前沿,24年间,鲍卫忠的足迹踏遍了佤山的村村寨寨,为群众宣传法制,为当事人排忧解难,以理服人,依法办案。在任沧源法院执行局局长期间,该局执行工作总体质效排在临沧市两级法院前列,部分指标多次位列全省法院第一方阵,把自己的全部力量贡献给了边疆法治建设事业和小城的社会稳定,为佤族人民安居乐业、和谐幸福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1年10月23日,鲍卫忠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45岁。鲍卫忠作为佤族的一个代表,充分展现出一代人的价值观和人格力量。

2019年以来,鲍卫忠每年春节期间都深入挂钩村走访慰问,向群众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为让有限的司法救助金帮助到真正需要的人,对每位申请人他都一一审核、认真走访、反复斟酌,尽力为其争取和办理救助手续。把党的关怀真正传递给群众。在他任职期间,累计发放司法救助金9097万元,为61位特困申请人解了燃眉之急。“司法救助快送过去!” 是他2021年10月21日下午发病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佤山法官鲍卫忠》 的书中写道,2015 年8 月,鲍卫忠带头认真梳理2013年以来结案的执行案件,清理出案款未全部执行到位案件41件,未执行到位案款总额300余万元。在鲍卫忠的带领下,执行局自2015年以来办理854件执行案件中,无一起 “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 发生。在决胜“基本解决执行难” 和 “云岭总攻”阶段,他带领干警奔赴一线,使得全县650件 “钉子案”、“骨头案” 全部化解。

作为法院的执行局局长,鲍卫忠处理的基本上都是与老百姓生活和生命相关的事情,从书中提供给我们的信息看出,那些事情多是小事情,但是到了一个个个体身上,却都成了大事情,无论是婚姻案件,还是经济纠纷,都会影响人们的情绪,乃至他们的生活,因此在鲍卫忠这里,就都当成一件件正事大事来抓。鲍卫忠的原则是小案不小看,小案连着大民生,连着边疆的团结和稳定,因此每一个执行案,不论大小,他都善始善终,务必圆满结案。

譬如,有一份正式工作的李某某以感情不和、没有共同语言同赵大妈提出离婚,法院判决李某某每月补偿赵大妈100元生活补助费,十八年来李某某却拒不执行。赵大妈长期得不到生活保障,只好找法院求助。鲍卫忠认真了解了这起案子,为了赵大妈这100元钱的生活费,鲍卫忠和他的同事进了女家进男家,把一桩小案子,当成大事来办,直到事情得到解决。

书中写到鲍卫忠为一个5000元的纠纷案件,一次次带着干警到现场办案,细致地向当事人讲明政策和法理,并联系村组人员同时做工作。说起容易做起来难,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作为一名人民信赖的法官,鲍卫忠以为只要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能够化解矛盾,就尽量不使之升级,以做到大家都满意,而不是结起更大怨恨。就这样,经过六次上门,多方面反复协调,最终化解了当事人双方的矛盾和积怨。

不仅如此,鲍卫忠在办案的过程中,还为身患急病的当事人悄悄垫付案款、为生活困难的被执行人售卖散养土鸡,这些他觉得 “微不足道” 的小事,体现出来的却是把群众放在心上的真心与真情。

我们看到,对于每一件案子的处理,鲍卫忠都从细节上下功夫,掌握案件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然后从情理和法理上对症下药,能够不伤害当事人面子的,就尽量考虑照顾,所以他办理的一起起案件,多是有温度的,让案件的当事人心服口服,愿意解决问题。因为拖着一是法理上说不过去,二是对不住鲍卫忠他们的一番苦心。所以鲍卫忠就像是小城里的和风细雨,看是一点点解决着人们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实则是对佤族小城的稳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鲍卫忠的这种亲民爱民的办案风格是从父亲身上学来的。父亲鲍光明担任沧源法院院长18年,他严格执法,秉公办案,从严治院,从优待警。在他任上,刑事、民事、行政等各种案件,年结案件率均达100%。鲍卫忠小的时候就发现,明明一锤下去了事的案子,父亲却总是宣布休庭十分钟。谨慎的父亲,总是想把法、理、情融入每一个案件,让被损害的社会关系尽快得以修复。

后来,鲍卫忠通过严格的考试和政审,如愿成为沧源县的一名法官后,父亲很高兴,但是他高兴的同时说出的一句话,让鲍卫忠一生都记在心里:“鲍家后继有人了,不过,你可不能让我这个当爹的失望。”

父亲的处事风格在鲍卫忠身上显现出来,鲍卫忠没有让父亲失望,他成了他的影子,带有着他的使命和责任。因为他看到,儿子鲍卫忠同样能够做到,让那些冤家苦主们黑着脸进家,红着脸走人。

这部长篇报告文学 《佤山法官鲍卫忠》 的作者黄晓萍,是云南省楚雄州文联退休干部、著名作家,她的文字总是带有鲜活的激情,让人感到接地气。从书中的展现来看,黄晓萍在接受任务后积极主动,认真采访和书写,她首先是自己被感动,而后将感动的文字交给读者。

黄晓萍接到鲍卫忠的先进事迹和各种案件材料后,她找了一张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地图贴在写字台前,把鲍卫忠的典型执法案件标上地名。她说,从所标地图来看,太有地域特点:背景全是山,前山后山左山右山,执法村寨多是在群山包抄中,比弹丸都小。它们全长在或者发生在荒草野岭如太古,这还不是难事,难就难在鲍卫忠同志是位执行局长,他手下的兵将不够一桌,执行的案件我粗略算了一下,大约三天内执行了结一件案子,还有经常性的法治宣传和挂包帮等等工作。

当然,由于题材本身的缘故,黄晓萍还是感到了棘手,她说,鲍卫忠同志的事迹令我感动,下笔却难,所有案件都在执行中,也就是司法实现公平正义的 “最后一公里”,缺少悬念、侦探、模拟、推理,文章写出来难以引起读者的兴奋和兴趣,难免正经八百显得古板。但是她知难而进,还是深入进去,将那些缺少文学性的文件和材料,尽可能地以文学来展现。在走访鲍卫忠的同事和家人的过程中,她以一位女性作家的特有之心,采写出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体现出当代作家的生命情怀。

书中描写鲍卫忠与母亲和妻子、孩子的感情时,尤为细致动人。其中特别写到了鲍卫忠的爱妻周红,这个乡中心小学的老师,始终是鲍卫忠的坚实后盾,她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家里的重担一个人挑,从不叫苦,也没有埋怨。鲍卫忠不幸归去后,她强忍悲痛,无怨无悔地挑起全家的重担,以坚强的毅力让年幼的儿子不失亲情,让年老的婆母度过丧子之痛。

其中有一个细节,是妻子周红一直开着丈夫的手机,想念丈夫了就会往丈夫的手机上发个短信。不仅是如此,周红让丈夫的手机开着,会时常听到手机铃声响起,她会感到丈夫还在工作。来电话的多是当事人,她听着当事人焦急的求助声,便会说:“他出差了,手机没带去,我给你们办公室的电话,他们会认真处理,电话号码是……” 实际上,妻子周红还在做着丈夫的工作,她了解丈夫,理解丈夫。如果死能复生,对于周红对于沧源的百姓,该是多么大的福音。然而鲍卫忠毕竟是远去了,这已经成为一个铁的事实。周红在痛苦中慢慢接受。这些细节让我们依然看到了鲍卫忠的影响,看到一个家庭的长期形成的稳定与和谐,看到共同的担当和责任。

鲍卫忠留在笔记本中写有的一句话:“人生苦短,清心寡欲,爱恨随意,余生安好。” 这句话显现出他的质朴本真的生命原色,在基层岗位上,他不追求大红大紫,不贪图奢华享乐,只为踏踏实实,明明白白地做人做事。

归于平凡,其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情怀。我们看到,鲍卫忠的先进事迹,感染着每一位同事,他们提起来都是热泪盈眶。法官当如他,人民公仆当如他。他们记住了鲍卫忠常说的那句话:“我们办理的不只是案件,还有边疆的和谐稳定、阿佤山的民族团结。”

《佤山法官鲍卫忠》 这部书,可以说已经成为政法战线的一部必读图书。在我们当前树立政治品格,牢记服务宗旨,讲求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以坚定的行动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时候,《佤山法官鲍卫忠》的出版发行,显得非常及时。

读完这部书,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应该像鲍卫忠同志学习,更好地将鲍卫忠没有做完的事业做下去,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当事人的愁事和难事,让每一个案件都有人性化温度,不忘坚守公平正义的初心,践行司法为民的情怀,把温暖送到每一个当事人的心里,使得所在一城安定、安稳,人民安心、安逸。

还是回到开头的话题,我觉得《佤山法官鲍卫忠》,就是一部为阿佤人谱写的新歌,它唱出了佤族人的自豪和骄傲,唱出了沧源佤族人民的心声,有了更多鲍卫忠这样的佤族人的好榜样,才会有整个佤族小城的和谐安定的生活。

猜你喜欢

沧源佤族法官
法官如此裁判
法官如此裁判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做“德法兼修”的好法官
试论沧源崖画与佤文化的传承
沧源佤山实现“航空梦”
沧源翁丁山地佤寨的空间布局及形态分析
当法官当不忘初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佤族地区基督教的调适及发展之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