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管控新形势下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探究
2023-03-21韦机灵彭怡菡
韦机灵 彭怡菡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
校园管控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生活行为和社会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及时干预和疏解学生的心理困惑,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营造稳定和谐的校园生活氛围,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心理韧性指的是个人在面临生活困境、生理创伤以及生活重大压力等情况时具备的良好适应能力,即称之为心理韧性[1]。在校园管控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压力普遍增大,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消沉、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互联网发展迅速,传播迅速。人的情绪容易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增加了另类创伤的复发概率。一些曾经有过心理疾病、脾气不好的敏感人群,很容易唤起一些不好的回忆,对目前的生活不满,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增加心理疾病的复发概率。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有研究表明,适度的体育锻炼可明显改善抑郁、焦虑等问题。
本文通过对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800 名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总量与心理韧性的相互关系,探索提高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他们在面对挫折和逆境时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800 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整理文献的理论基础,提出新的论点。
1.2.2 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800 份,回收问卷775 份,回收率为96.88%。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筛选后,最终有效问卷744 份,有效回收率为93.0%。按性别划分其中男生378 人占比50.81%,女生366 人占比49.19%。按民族情况划分其中汉族432 人占比58.06%、壮族291 人,占比39.11%、其他民族21 人,占比2.82%。具体人口统计信息如表1 所示。其次,本样本中,足球、篮球、羽毛球等学校运动队成员93 人,占比12.5%;合唱、舞蹈等学校艺术团成员107 人,占比14.38%。
表1 被测人口统计学信息表
1.2.3 数据统计法
采用美国心理学家Connor 和Davidso 编制后由肖楠等翻译的《心理韧性量表》(CD-RISC 中文版)来收集大学生心理韧性相关信息,该量表分为坚韧度(13 个问题)、力量度(8 个问题)和乐观度(4个问题)三个维度;梁德清等人修订的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来测试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该量表主要包括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和频率三个维度组成的评价。使用SPSS 22.0 软件对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汇总、整理与统计分析,包括方差分析。
1.3 研究工具
1.3.1 心理韧性量表(CD-RISC 中文版)
该量表由Connor 和Davidso 编制,后于2007年由我国学者于肖楠和张建新翻译修订。该量表有25 个调查问题,由坚韧度(13 个问题)、力量度(8个问题)和乐观度(4 个问题)三个维度组成。根据个人情况,最低0 分,最高5 分,得分越高者,其心理韧性水平越优秀。经检验,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5,研究结果可靠。
1.3.2 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
运动量的测试采用梁德清等人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本量表从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频率3 个方面来考察运动量。运动量=强度×时间×频率,根据运动强度、单次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对被试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调查。每题5个选项,根据个人情况最低0 分最高5 分。最终运动等级得分=强度*(时间-1)*频率,总分≤19 分为弱强度运动,20-42 分为中等强度运动,≥43 分为高强度运动。经检验,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1,研究结果可靠。
1.4 数据处理
受试学生匿名填写调查问卷,有效数据用SPSS 22.0 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运动等级高职学生与心理韧性的影响
在校园管控新形势下,比较不同体育锻炼、睡眠行为类型和文学爱好的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差异。
如表2 所示,在校园管控新形势下,体育强度弱与体育强度中与体育强度强的锻炼总量F 值为5.34,P 值均<0.01,因此不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韧性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育锻炼总量越大,心理韧性水平越好。
表2 校园管控新形势下不同运动等级大学生心理韧性描述
2.2 心理韧性与体育锻炼总量相关性分析
如表3 所示。校园管控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与体育锻炼总量呈正相关。
表3 校园管控新形势下不同变量与心理韧性相关分析
2.3 心理韧性水平差异性原因分析
体育锻炼和文艺活动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规律的身体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而缺乏锻炼不仅会导致生理上的疾病,还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本次调查分析的结果可知,在校园管控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总量与心理韧性水平呈正相关,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黄婕研究证明适量的体育锻炼能培养高职学生抗拒挫折、积极乐观的品质[2]。胡启权研究得出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3]。刘晓云研究结论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随着不同的锻炼时间、不同运动量、不同心理体验及满意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效果也不同[4]。
影响人的心理韧性的因素其实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和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个人特质等。而心理学家通常会用风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来概括影响韧性的因素。本文研究对心理韧性水平差异性的原因分析为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逐渐形成坚强的意志力、积极乐观的情感表达和在团体竞技中培养的团队意识,从而促进心理韧性的成长。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正向预测个体的心理韧性和适应性水平,一个人对自己的应对能力越有信心,就越能适应逆境并保持良好的心态。身体健康状况好的个体,心理韧性水平更高。健康状态差的个体,心理韧性水平较低。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帮助个体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从而提高心理韧性水平,更好地应对压力性情境。大学生在经历不同程度的锻炼后,可以对他们的心理韧性、积极参与、自我完善和精神解放产生积极影响,这表明,坚持高总量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帮助他们发掘潜力。在完成一定程度的锻炼后,他们可以对体育有积极的态度,获得超越自我的精神解放感和韧性,这对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顽强意志有很好的效果。
3 结论与建议
3.1 本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体育锻炼的总量对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有直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总量强度大的大学生都比不参加体育锻炼或少锻炼总量中等的大学生在各项维度上都有显著提高,学生可以在运动中体验到快感和成就感,对提高心理韧性,抵抗生活中各方面的压力,尤其是不良情绪的影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体育锻炼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加强体育锻炼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韧性的有效途径,调节大学生的负面情绪,改善人际关系,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具体表现为:(1)缓解压力和焦虑,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压力来源,包括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和就业压力。体育锻炼有助于释放积聚在体内的紧张情绪,促进身体和大脑的放松,从而减少焦虑和压力。运动可以释放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2)增强心理韧性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和恢复力。面对体育锻炼中的困难和挑战,大学生有利于培养毅力、自律、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增强对困难和挫折的适应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3)提高睡眠质量,大学生经常面临上学迟到和睡眠模式不规律等问题,这对睡眠质量有负面影响。体育锻炼有助于调节身体的昼夜节律,提高睡眠质量。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夜间快速入睡,增加深度睡眠,改善睡眠问题,促进身心恢复,增强能量。(4)增强自尊和信心,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心。通过不断挑战和超越自己,在体育运动中取得进步和成就,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提高自尊和信心。同时,体育锻炼也提供了展示个人能力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加强。(5)提高注意力和学习成果,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注意力和集中度。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氧气供应,激活大脑神经元,提高认知能力和学习效果。一些研究表明,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取得更好的学术研究成果。
3.2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的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均有积极影响,并且可提高学生体育成绩、竞技水平及身体素质,可正确认知加深运动强度有利于身心健康[3]。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让学生感受到心理上的刺激。锻炼总量大的大学生,可以消除内心积累的负能量,摆脱负面情绪带来的烦恼。当学生产经历焦虑、紧张等负面生理情绪时,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消除。生理负能量往往是积累的,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有效消除,而人体的血液流变学在体育锻炼下会发生很好的变化,进一步促进大脑中的生化反应,缓解神经肌肉反应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我控制感和满足感,有利于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也有利于精神解放和自律。因此,在校园管控新形势下,大学生应该从这三方面来提升自身的心理韧性水平:(1)将目标分解为具体可行的步骤,以不断实现和增强自我效能感。(2)加强与家人和朋友的沟通,扩大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自己在逆境中的“耐力”。(3)保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进行冥想锻炼,保持身心健康。高校领导也应该正确认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密切关系,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频率纳入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全过程,加大学校体育教育的投入,营造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能力。具体措施有:(1)体育课与心理健康课融合贯通,相辅相成。(2)成立各类体育项目俱乐部,积极组织比赛交流。(3)把体育锻炼总量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文艺体育项目进行考核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