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体育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2023-03-21刘翔马晓芳
刘翔 马晓芳
(1.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 2.毕节医学高等专科,贵州 毕节 551700)
随着北京成为“双奥之城”,中国体育事业也乘着奥林匹克的东风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步上新的台阶,从举国体制的体育人才培养,到逐步实现体育人才社会化。竞技体育人才在教育体系贯通培养得到了良好的实践,在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学生运动员,为国争光,争金夺银,取得了“体教融合”的丰硕成果。但“体教融合”在职业院校中的应用和发展依旧受到局限,职业院校的“非体育职业方向”人才培养存在瓶颈,高等职业院校中的体育教学也迫切需要变革。“运动技能+健康意识+职业素养”交互促进的教学理念必须贯彻进职业院校体育课堂之中,才能体现“体教融合”的理念优势,落实“享乐趣,强体魄,健人格,磨意志”的学校体育要求。
1 “体教融合”时代背景
蔡元培提出“健全人格,首在体育。”这表明,体育是育人的一种重要方式。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体教融合工作座谈会上强调[1],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体教融合,以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国外高校在体育教学中都在积极打破常规教学,在“寓教于乐”的理念下,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和运动方式,学生能高效的掌握运动技能,感受运动的快乐,使体育教学逐渐向实用性、人文性和多样性的趋势发展。国外体育教育模式灵活、多样并具有针对性,对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培养体现出了较好的效能,不仅是对学生运动技能的传授,也在传播体育人文精神,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和展现力。
国内高校体育教学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导下,也在对体育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进行改革,推进体育教学思想逐渐向着健康体育、自主学习、人文主义教学等方向转移。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项目开设不全等现象,这正是“体教融合”之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深化体教融合,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的非体育专业教育不需要承担竞技体育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的管理及实施过程中,从指导理念、施行方针到具体实践,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发展限制。“体教融合”理念自近年来提出以来,在国家政策指导方面被反复强调,在普通教育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职业院校中,尚处于“体教结合”的阶段,重视少数人的运动训练竞赛而忽视了全体学生的身体锻炼,比赛越来越多,奖牌越来越多,相形之下青少年体质健康却一直下滑。在这样的理念下,竞技人才的培养与职业教育体系的融合就显得生硬且低效,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在学生、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2.1 学生缺乏动力,学习兴趣淡薄
高职院校学生整体表现出体育学习兴趣淡薄,主动性差;学习动力不足,自主锻炼频率低的问题。体育课堂中,学生往往把体育课当作不得不完成的学分应付敷衍,课堂参与率低,如体育课堂中的自主练习时间往往变成学生们刷手机时间;对于体育课堂外的锻炼活动,也普遍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由于体育课后缺少持续的教学跟进,学生没有锻炼目标,体育健康意识不足,缺乏体育健身理念,导致很多学生长期久坐少动,缺少体育锻炼的动力。即使是面对关乎毕业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学生的重视度依然不足,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合格率也较低,部分学生需要反复补测才能勉强达到及格标准。WHO 的一项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81%的在校青少年的身体活动不足,这带来的是学生体质普遍较差,身体机能不足,学生能够达成基本的身体活动和体育运动表现已成问题,更遑论在竞技体育方面的水平和表现。
2.2 教师理念保守,教学手段落后
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属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公共课,意味着教学面临着学生学习背景各异,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师都有体育专业学习经历,他们系统的专业基础,也因多年在固定环境内熟稔的教学而固步自封,导致许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缺少针对性和灵活性。体育教学课堂千篇一律,教学方式单一,信息化手段运用不娴熟,学校体育教学课程内容选定较为随意,基本由任课教师自主决定。在教学评价方面,也存在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学生只要不挂科即给老师好评,老师为了避免补考增加工作量,或是担心学生评价分数过低影响职称晋升的考核等原因,对学生降低要求,严重影响体育课的质量,让体育课成了人人能过的“水课”。在这样的情况下,拥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能否获得展示平台和成绩,取决于教师及时发现并挖掘体育特长和天赋进而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而绝大部分没有先天运动禀赋的学生就只能不痛不痒地修完体育学分之后远离体育锻炼。
此外,体育不同于其他理论学科,强调“理实一体”,是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的一门学科,体育教育也因此受限于一定的场地、环境以及设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平台和工具也逐渐涌现,与之相矛盾的,是依然停留在原地的体育教师们——固守落后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中心,不注重学生自主的课堂参与和体验;自封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受限于面授展示,不与时俱进学习新技术,常常因天气或器械限制而影响教学效果甚至耽误教学进度,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体验。而在学生方面来说,部分学生受益于发达的互联网信息,通过相关互联网信息的影响逐渐增强了体育锻炼意识,比如利用APP 跑步的学生不断增多,学生跟着自媒体等方式锻炼,出现“刘耕宏现象”等。教师的保守落后与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生间,是对于体育学习的新理念、新手段的需求,与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之间的博弈。
2.3 目标导向不明,教学管理不严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职业青年离不开体育教育,体育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进行全面深化融合,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教学目标及条件。当前职业学校发展目标与体育相关性薄弱,需从制度层面到执行层面将“体教融合”落实,实现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体系在理念、目标、路径以及措施等多方面的融合[2],真正体现“体教融合”对于新时代职业青年的效用。从学教学管理上来看,教学管理松散,重专业技能,轻公共基础课程导致教学管理不严格,呈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任务达成和人才培养成效。在教学中做到“教学,勤练,常赛”,深化教学“三教改革”,才能使体育运动目标效能推动职业素养达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 依托“体教融合”的高职体育教学创新路径
3.1 优化顶层设计,落实五育并举
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职业院校要深化认识体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夯实学校体育工作基础,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方向规划中,明确“体教融合”的理念优势,着力构建符合职业院校校情的学校体育规划,着眼于“运动技能+职业素养”相结合。多措并举制定相关政策,实施“三教改革”,落实教学机制和教学模式动态调整方式,强化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将学校竞技体育与体育教学,以及职业素养三维交互,通过体育教学为抓手,落实五育并举。
体育教学工作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积极实行“三教改革”在体育课堂中实现“教会”的目标;积极拓展体育社团、运动俱乐部、体育项目训练队伍的建设,使学生“勤练”有平台;利用竞赛资源,打造“班+系+校”三级赛事品牌,达到“常赛”促进体育发展,完善学校运动队梯队建设。课堂体育教学之外,在课堂后的培训和竞赛活动也要重视,高标准地组织学校活动,包括各类项目和各级活动,规范体育赛事的组织。通过班、系、学校三级联动,组织相关校内体育竞赛活动,形成完善的学校体育人才选拔体系。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区域性体育赛事,帮助学生在突出领域获得更大发展,在更高的平台上表达自己,并利用自身擅长的项目开展终身体育锻炼。通过“教会、勤练、常赛”的举措,“体教融合”的理念融合,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3.2 完善统筹管理,协同政策保障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从学校层面着力构建面向全体师生的专业教学保障与体育工作开展的制度体系,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与体育工作协同联动。在常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运动技巧,通过课外社团活动等平台实践,利用“班+系+校”三级赛事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同时有效挖掘优秀的体育竞技人才,加强学校人才储备,提升学校体育竞技水平。学校统筹部署学校体育竞技工作,在政策范围内倾斜有体育特长学生录取工作,鼓励高水平运动就读,畅通入学途径。入学后的培养方式灵活,个性化授课,在质量不减,要求不降的前提下培养职业教育人才,处理好学训矛盾。同时建立奖励机制,对校内外体育竞赛获奖的师生给与对应的荣誉,从而激发师生提高体育竞技水平的积极性。
根据师资规划,选派体育教师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及教学技能培训,增强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能力;设立专兼职体育教学岗位,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到校任教。在晋升机制及实际激励方面,鼓励体育教师发展专项能力和注重学生运动员选材与培养。基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一方面要严格体育教师的考核标准,狠抓责任落实;另一方面要引导灵活体育教学内容方式,鼓励教学创新,制定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有机统一的体育管理和训练,满足学生不同体育特长和兴趣需要,实现“体教融合”的全方位深度发展。
3.3 匹配职业需求,制定体教方案
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及教学重点进行教学,让体育教学和竞技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表现,而且积极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运动表现,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职业院校开设的各专业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特色性,还有许多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工作场景与身体活动和使用密切相关,针对他们的专业特色和未来的职业需求,针对性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还对提升学生就业率以及就业满意度有积极作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的特色需求,强化相适应的体育专项,同时进行就业宣传和指导,以“体教融合”为契机,培养学识丰富,技能扎实,身心健康的职业人才。比如对于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选择体育舞蹈、健美操等幼教职业使用率高、使用价值大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授课,而对养老保健专业的学生,教授传统导引、健身气功等丰富保养技能的传统体育项目,在达成学生体育素质发展的同时,拓展学生的就业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个性化教学方案的实施在培养和带领学生参与相关体育项目竞技活动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的深层次理解,提升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丰富学生的专业实践经验,实现“体教融合”的目标融合。
3.4 培育品牌项目,树立特色品牌
不同的职业院校由于发展历史及学校资源的差异,在专业建设和体育运动项目发展方面也应关注相适应的特色优势。在运动项目的普及与推广的过程中,除了要结合职业院校不同的专业特色,也要关注不同院校之间的优势,主动倾斜资源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高水平运动队,采用局部突破性思维打造学校的“体校融合”的名片。
各个学校合理地基于开设专业的职业特点、专业需求、文化特点、硬件设施、学生发展需要等因素,整合资源,形成一到两项具有其职业特色或有传统优势的运动项目培育发展[3],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进行梯队建设,体育文化传承打造,实现“一系一品”到“一校多品”。比如有的学校不具备完善的体育设备,但却坐落于高原山区,拥有大量本地适应山区气候和地形的学生,可以利用学生有氧代谢能力强等特点,尝试发展中长跑、越野等项目;有传统医学领域专业学校,学生具有相对扎实的传统医学和传统文化功底,对于发展健身气功、传统导引等要求形神兼备的体育项目就具有显著的优势。结合学校的特色条件和资源,着力打造特色运动项目,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的运动队,不仅可以实现“体教融合”的路径融合,也是提升学校质量发展的有效突破口。
4 小结与展望
尽管“体教融合”在我国已经经历从“体教配合”到“体教结合”再到“体教融合”的发展历程,“体教融合”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运用依然不足,成效依然不显著。高等职业院校的传统体育教学面临着学生兴趣不足、教师教学落后、教学管理成效不佳等问题。职业院校应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遵循“以赛促健康,以赛促发展”的改革目标,不断改革和完善现有体育教学和培养模式,加快体教融合进度。进一步发挥“体教融合”的优势,高等职业院校在理念上首先要优化顶层设计,落实五育并举,在夯实学校体育基本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班+系+校”三级赛事体系,分层进行学生选拔和培养,实现体教理念融合。在目标方面,关注专业特点,畅通高水平运动员入学途径,定制化进行体育教学内容和方式,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体育竞技人才培养的目标融合。同时也要注重校别特色,结合自身优势,以“一系一品,一校多品”为目标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名片,实现体教路径融合;激励提升教师教学理念及能力,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创新机制,强化“体教融合”的政策保障与协同化组织,以充分发挥和激发学校资源力量,为“体教融合”的发展提供空间和条件保障,形成体教措施融合。基于职业院校特色的体教融合发展,是体教融合在教育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对于推动职业院校学生职业发展和体育锻炼相互促进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