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跨时代的对话
——杜甫生平与创作研究

2023-03-21唐若浠

名家名作 2023年31期
关键词:杜甫诗歌

唐若浠

杜甫是中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流传至今的1400 多首,内容涉及广泛,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也揭示了人民的痛苦和疾苦,充满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和同情。杜甫的诗歌,以其深邃的情感、精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赋予诗歌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他的诗歌语言富有节奏感,韵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历史背景的重要窗口。通过阅读杜甫的诗歌,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回到唐朝,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国家的命运,从他的诗歌中感受到他对人民、对国家、对生活的深深热爱和关注。进而与他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感受他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

一、杜甫的生平环境

(一)杜甫的家庭教育与人生经历

杜甫出身官僚世家,自十三世祖杜预至其父杜闲,每一代人都出任了大大小小的官职。杜甫在诗中最为推崇的是杜预和杜审言二人。杜预是西晋名臣,精通战略,在对东吴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世称“杜武库”。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一起并称为“文章四友”。杜甫对杜审言甚为推崇,他曾夸耀祖父是“吾祖诗冠古”,又自豪地表示“诗是吾家事”。杜甫给自己的长子取名“宗文”,次子取名“宗武”,便是要仿效祖先,仕途上要有所作为,文学上要留下不朽诗名,追求仕途与诗名也是杜甫一生的人生轨迹。

盛唐繁荣的经济、稳定的社会使得杜甫能在优渥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受到良好的教育。“奉儒守官”的家庭传统既让他接受了正统儒家文化的教育熏陶,树立了在仕途上要有作为的理想抱负,也塑造了他坚毅仁爱的思想品格。青年时代的杜甫经历了三次壮游,他走过祖国的锦绣河山,见识了祖国的灿烂文化,陶冶了性情,丰富了阅历。十几年裘马轻狂、自由浪漫的漫游生活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5 岁时,杜甫来到长安谋求官职。他满怀雄心壮志,相信自己“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杜甫在仕途上一再碰壁,生活也日益陷入穷困之中。为了求官与生存,他不得不奔走于达官显贵门下,向他们作诗投赠,以求引荐。这样的悲苦屈辱生活被杜甫写进了《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他在诗中写道:“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困留长安的十年,反而使杜甫认识到世态的炎凉、政治的腐朽与民生的凋敝,他的诗歌开始走向社会、走向现实。

(二)唐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环境

杜甫一生恰逢大唐帝国由盛转衰急剧变化的时代。“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世是杜甫的理想社会,青少年时期曾亲眼见证国家强盛富足与百姓安居乐业,使他在最困苦的时期依然坚守着儒家的政治理想,坚信国家与人民终将重新回到国泰民安之时。然而在虚假繁荣的表象之下,各种政治问题、社会矛盾暗流涌动。以玄宗为首的统治集团日益穷兵黩武、骄奢昏聩。佞臣当道,陷害忠良,排除异己,朝政日益腐败黑暗。藩镇割据,拥兵自重,阴谋叛变,大唐终于迎来了蓄谋已久的“渔阳鼙鼓”,至此由盛转衰。然而“国家不幸诗家幸”,黑暗的政治、动荡的时代反而使得杜甫能够远离帝王权贵、深入百姓之间,能够见识到社会的危机与人民的苦难,从而创作出《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传世佳作,造就出一个伟大的诗歌王国。

盛唐经济的富裕、社会的安定、中外交流的频繁带来了思想的交融解放与文化持续高速的发展,唐朝诗歌在此时达到了巅峰。在那个黄金时代,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诗人,王维、高适、岑参、李白……他们的诗歌带着盛唐独有的豪放恢宏、壮大明丽的气质。随着时代由繁盛转向衰乱,热情浪漫的盛唐气息也从诗人的创作中悄然逝去。时代对诗人提出了新的要求,诗歌的主题开始从注重个人理想情怀转向关注社会现实。但是,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没有一人能像杜甫那样深刻地反映出国家的忧患与生民的艰辛,他的诗从个人的困顿推衍到国家与人民的苦难,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与时代巨变、民生疾苦融于一体,他创作《丽人行》揭露上层权贵的荒淫无耻,也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振聋发聩的诗句来展现社会的黑暗不公与人民的饥寒痛苦。

二、杜甫的创作心理

(一)杜甫的政治理想与人生信念

唐朝是一个思想解放、百花齐放的时代,儒、释、道等思想对当时的文人影响颇深。在自由浪漫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杜甫青年时曾于王屋山寻道求长生,遭受现实挫折时也向佛家求慰藉。然而让杜甫牵挂于心的始终是满目疮痍的人间大地而不是云蒸霞蔚的神仙之所,儒家“仁政”“民本”等思想与理念是他坚守一生的初心。

年轻时的杜甫胸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非凡抱负,但现实让他一再碰壁。长安十年的困顿生活,却让他洞察到政治社会的危机,将目光转向陷于苦难的广大人民。“安史之乱”后,饥寒窘迫、颠沛流离的生活没有磨灭他的信念与意志,尽管他经历了“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的悲惨变故,却推己及人,加深了对人民苦难的悲悯。在入蜀的路途中,他艰难跋涉、濒临险境,却作《凤凰台》以诗明志:“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我能剖心出,饮啄慰孤愁。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杜甫在诗中说那高耸险峻的凤凰台上有失去母亲照顾、饥寒交迫的凤凰幼雏。他愿意牺牲性命,剖出心脏当作“竹实”,奉献血液当作“醴泉”,供养这只雏鸟。待它长成,会口衔瑞图,飞入长安“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猷。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艰险苦难没有使杜甫绝望,他依然怀抱着报效国家的热忱,希冀肃宗能够平复叛乱,国泰民安。暮年时的杜甫思家出峡,最终辗转于湘江之上,他强撑病体,写下了生命中最后一篇作品《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在诗中,杜甫用沉重的笔墨书写他半生漂泊流离、穷困潦倒的艰辛,也写出如今贫病交加、自知死期将至的凄苦。但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以天下为念——“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此诗写成后不久,在漂浮于湘江的一叶扁舟里,杜甫结束了他穷困潦倒但伟大不凡的一生。那是代宗大历五年(770 年)的冬天,杜甫59 岁,至死也没有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故乡。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杜甫,一生都怀抱着安邦济民的崇高政治理想,继承了孔、孟“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与坚定。虽然他也会在困苦之际失望苦闷,但是仕途不顺、理想落空、流离漂泊、穷困窘迫不能消尽他心中的壮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没有放弃萦怀天下、心系黎民的人生信念。

(二)杜甫的诗歌主题与风格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深入人心,真实记录了那个民生多艰、社会动荡的时代,广泛而深刻地揭示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以及底层百姓的痛苦和无奈。

杜甫的诗歌风格多姿多彩,有时平淡质朴,有时绮丽华美,有时闲适恬静,有时淡泊高远。其中最主要的风格是杜甫自述并为后世所公认的“沉郁顿挫”。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杜甫诗歌的整体风貌上,他的诗歌情感表达含蓄节制,语言苍劲精练,结构波澜起伏,韵律曲折有力,声调抑扬顿挫,给人以千折百回、凝重苍凉之感。

杜甫的诗歌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当时社会状况的重要历史资料。“诗歌风格是诗人人格的艺术表现,一位伟大的诗人的人格必定具有丰富的内涵”,杜甫深沉的性格、真挚的情感、饱经忧患的人生经历便是形成他“沉郁顿挫”风格的原因之一。此外,杜甫善于将壮阔的意境与精细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将丰富的感情、深远的立意用托物比兴进行一波三折的表达,锤词炼句,写真传神,也都是杜诗“沉郁顿挫”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三、跨时代的对话: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一)杜甫诗歌中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现实意义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义、礼、智、信的基础。《论语》曰:“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从儒家来说,“爱人”应该就是“仁”的核心内涵;从现代意义来说,“爱人”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对于他人的一种人文关怀。

杜甫的“仁爱”首先体现在对于他的亲人上。他与妻子伉俪情深,流亡穷苦的岁月中,他们始终相濡以沫。杜甫只身困于长安时,无比思念远在鄜州羌村的妻子,他在《月夜》中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与家人分离时,他格外惦念几个孩子,在得知家人无恙时,欣喜地写下“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杜甫一直挂念离散于各方的弟妹“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处”“团圆思弟妹,行坐白头吟”,字字句句都写出了手足情深。

杜甫的“仁爱”还见于朋友之间,他与李白、高适、岑参、郑虔等都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写下了许多怀念友人的诗作。在杜甫33 岁、李白44 岁时,唐代文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在洛阳相遇。他们结伴漫游,过着呼鹰逐兔、裘马轻狂的生活,自在而浪漫。两人分别之后,无论是在长安的书斋还是秦州的客舍,杜甫一直思念着这位挚友。杜甫刚到秦州时,便惊闻李白堕水而死,此后三日,他都在梦里与故友相逢,梦醒之时,写下了感人至深的《梦李白》。

杜甫将“仁爱”扩大到天下苍生。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述自己的潦倒遭遇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又推己及人想到天下寒士也在遭受同样的苦难,于是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甚至表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仁爱精神的根源是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与使命。杜甫的精神影响鼓舞着后世之人,王安石将杜甫引为人生楷模,见杜甫画像时“再拜泗涕流”,宗泽临终前还在吟诵杜甫的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每至国家存亡之际,杜甫胸怀天下的精神都鼓舞着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而斗争。

(二)杜甫诗歌中的艺术价值和时代影响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的艺术成就虽在生前没有受到应有的赞誉,然而“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中晚唐后,他的价值终于被人发现,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出万丈光芒。杜甫的诗歌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他们从各自的性格爱好出发学习与研究杜甫的诗歌风格、语言艺术、创作态度、思想内涵。例如韩愈学习杜甫精巧的艺术构思和以议论为诗、以文为诗的创作手法,从而形成瑰丽奇绝的艺术风格。到宋代,杜甫被推崇为“诗圣”,江西诗派则将杜甫尊为一祖三宗中的“一祖”,黄庭坚说“杜子美一生穷饿,作诗数千篇,与日月争光”。他大力提倡学习杜诗,对杜甫造句、炼字、构思、用典都细心研究揣摩,并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有效的借鉴。

闻一多先生曾经强调杜甫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他称杜甫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这一评价凸显了杜甫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然而,杜甫的影响远超越了中国的国界,他的诗歌作品在日本、朝鲜等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崇高的赞誉。韩国杜甫研究专家李丙畴曾指出:“当朝鲜实行科举制度的时候,有百分之四十的题目出自杜诗。因此,那些不熟悉杜诗的人很难有机会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这显示了杜甫的诗歌的深远影响力,对当地的文化和学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外,美国的著名诗人肯尼斯·鲁克斯罗斯也高度赞扬了杜甫的才华,他认为杜甫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人”。这个评价再次强调了杜甫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他的诗歌作品被全球各地的读者所欣赏和推崇。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作品不仅在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才华和贡献得到全球各地的读者和专业学者所认可和尊重。

杜甫的影响不局限于文学范围,而是广泛地渗入社会的各个领域。这种影响既有对有形的文化形态的学习借鉴,又有对无形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的潜移默化。杜甫胸怀天下的人生信念、深沉博大的仁爱精神影响着后世一代又一代文人及有志之士。正如钱来苏所说:“他在颠沛流亡、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甚至要穷死饿死的时候,还总是念念不忘国家。他的诗总是唤起朝野的人们尽快地把胡寇逐出中国去。”

时代在更迭改变,杜甫的诗歌却在不同的时代中被赋予新的意义,不断被重新认识与解读。在时间长河中,杜甫以其伟大的诗歌作品和永恒的艺术价值被世世代代永远铭记。

猜你喜欢

杜甫诗歌
绝 句
杜甫的一生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杜甫改诗
诗歌岛·八面来风
杜甫与五柳鱼
诗歌论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