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听孩子才会说
2023-03-21朱丽英俞丽萍
朱丽英 俞丽萍
关键词:倾听;亲子沟通;门把手法;共情
亲子沟通作为亲子互动的核心机制,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心理发展和社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1]笔者在八年级开设“亲子互助社”班队课程时,常常收到参与课程的家长求助:原本听话懂事的孩子,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变得越来越难以沟通,孩子与父母交流时的冲突日渐增长,顶嘴、沉默、紧闭房门拒绝交流等现象比比皆是。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对亲子关系不佳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孩子们并不是不愿和父母交流,而是反感父母在聆听他们心声时的“回应”。具体表现为:当孩子和父母诉说烦恼时,父母漏听孩子的信息,急于否定孩子的做法,给出自以为是的、孩子早已证明无效的解决方法;当孩子和父母分享成就时,父母片面聆听甚至是误听孩子的分享,把关注点放在了孩子的不足上,批评指责孩子,美其名曰为了孩子更好成长,实则打击孩子信心。可见,亲子沟通中的倾听缺失(漏听、偏听和误听)造成了孩子消极甚至拒绝和父母沟通。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父母倾听的缺失呢?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自古以来都是家长对孩子的殷切期盼。父母过度关注和焦虑初中孩子的学业成绩,对孩子缺乏持久而深入的了解,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会开始忧虑孩子的升学方向、未来就读的高中、大学等,忽视对孩子想法的倾听和揣摩。即使有对孩子抛出想法后回以“不错、很好”等字眼,也只是机械式地言语回应,没有产生共情和有效反馈。在和孩子的交流时,父母自己的思维框架中,更偏爱孩子表达与自己想法一致的发言,对孩子与自己想法相悖的发言缺乏倾听的耐心。
一般的家庭教育观念里,父母意味着权威,而权威代表着掌握主动权和家庭话语权。大多数父母和孩子互动时,会习惯性地对孩子的言行作出评价、对孩子发布命令等。在儿童期,孩子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往往会对父母言听计从。但青春期孩子在概念思维和抽象能力上得到迅速发展,使得他们倾向质疑权威,挑战父母话语霸权。[2]面对孩子的这一挑战,习惯了说一不二的父母不能及时调整自我,抱着“小孩子懂什么”的古板心态,拒绝倾听孩子的肺腑之言。对于背离自己想法的孩子话语,父母通常选择沉默不理、变相忽略或大声斥责方式应对,代之以人生哲理的说教。
“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3]“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4]可见,倾听有助于孩子开放自我、正视弱点,有助于孩子寻找方案、塑造自我。那么如何构建父母和初中孩子沟通的倾听策略呢?
当孩子主动与父母交流他们所遭遇的问题时,父母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感受。比如:“孩子说:‘爸爸/妈妈,我这次数学考得很差,最后一道大题没有做出’”,责备式父母会回应:“给你花这么多钱,你就考这么点分数,有没有用心学啊?”建议式父母会回应:“你是不懂还是时间来不及啊,要是不懂的话,给你报个数学补习班怎么样?”安慰式父母会回应:“不要难过,没关系的,这次没发挥好不要紧,我们下次再努力好了。”类似这种责备式、建议式、安慰式的回应方式,托马斯戈登将其称之为“破坏式”或“非治疗性”回应,它们会让孩子感到内疚或无能,降低孩子的自尊,引起他们的自我防御,激发憎恨,使他们感到不被父母所接纳。[5]心理学家阿黛尔法伯建议家长在孩子愿意主动开口说话时,遵循“不评价、不建议、不说教”的原则,尝试放下自己已有的想法和判断,站在孩子的立场去体会他们,帮助他们面对和接纳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那么父母该怎么接纳孩子的感受呢?
所谓全身关注的倾听就是当孩子述说时,父母能够马上停止手头的工作,转过身来,看着孩子的表情,牢牢对准和盯住孩子的言说和表达。父母表情的专注、眼神的关切会给予孩子更多主动表达、主动展现自我的勇气。相应地,专注聆听的父母能够通过观察孩子的非言语行为,准确地捕捉到孩子言行不一致时真正要表达的情绪和想法。专注聆听的父母,善于聆听孩子的弦外之音,明白孩子话里的言外之意。父母认真倾听的态度,不仅表达了对孩子的尊重,让其有尊严感,而且还能促使孩子在对话中向父母传递更多的信息量。
案例1:妈妈正在做饭,小A主动开口了。
小A:“这周数学我考了93分,你知道我们全校前十的一个同学考了多少吗?”
妈妈:“什么啊?”
小A:“我說,这周数学我考了93分,你知道我们全校前十的一个同学考了多少吗?”
妈妈:“哦,多少啊?”
小A:“80多分。”
妈妈:“你能说说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吗?”
小A:“就是运气!”
妈妈:“就是,考得好别太骄傲,你看那个考前十的同学肯定是自以为很厉害大意了。”
小A:沉默。
边烧饭边对话的小A妈妈没能看到孩子的说话表情,使得她忽略了孩子说话时的语气,她一开始没听清孩子的话,影响了孩子表述的积极性。在孩子重复话语后,她又仅听到孩子言语的表面意思——年级前十考得比我差,秉持着为孩子好的想法,妈妈在对话最后使出了杀手锏——用年级前十同学的成绩警示孩子骄傲自满的后果,导致小A关闭亲子沟通的心门。在“亲子互助社”其他家长的提醒下,妈妈意识到了自己对话中的不足,在征得孩子同意后,她重新演绎了本次对话。
小A和妈妈相向而坐,妈妈专注地看着孩子。
小A:“这周数学我考了93分,你知道我们全校前十的一个同学考了多少吗?”
妈妈:“多少啊?”
小A:“80多分。”
妈妈:“哇,儿子,这次进步很大啊,超过第一名啦!”
小A:“嘿嘿,我也没想到。”
妈妈:“是没想到还是有啥秘诀啊?”
小A:“就上周数学老师跟我聊了下,说我潜力很大,让我接下去每天去问他一道题,我就老老实实照做了,没想到效果这么好!”
调整后的对话情境里,妈妈通过孩子的表情和动作,感受到了孩子的喜悦之情,听出了孩子希望得到表扬的画外音,妈妈顺势用惊讶的语气表达了对孩子的赞扬,引导孩子进一步开放自己的内心,主动总结数学取得进步的原因,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总结经验。
很多家长在和孩子交流时,经常犯“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地在做事”的错误,这样的行为通常会让有倾诉欲望的孩子感到气馁、伤心、愤怒,拒绝再与父母主动交流。全神贯注倾听的态度会让孩子感到他与父母的对话是被重视的、尊重的,父母愿意分担他的困难,珍惜跟他交流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父母当下做的工作或者事情确实非常重要,可以跟孩子说:“抱歉,我现在很忙,某个时间点我再跟你交流好嘛?”
很多父母反应,自己和孩子交流时,不知以什么样的方式鼓励孩子说得更多。托马斯戈登认为聆听孩子感到困扰的问题时,最具建设性的策略是采用“门把手法”。所谓门把手法,是指父母不带任何想法、判断或情绪,邀请和鼓励孩子分享他自己的想法、判断或情绪的沟通方法。[6]简单的“门把手法”可以是不带任何意见的回答,如:“哦,嗯,是吗?”等简短的回答,也可以是邀请孩子说得更多的句子,比如说:“是吧?可以给我讲讲吗?”“我想听哦,我想知道你的看法”等传达对孩子感受的接纳和尊重的提问。
案例2:小B:“气死了,今天年级前20名的杨**竟然来问我‘你的成绩为什么那么好?’他是年级前20的啊!”
妈妈:“他为什么这么做啊!”
小B:“谁知道啊,就想嘲讽我,在我面前得瑟呗!”
妈妈:“谁叫你成绩没有别人好呢,实力不如人,有些气就得受着。我跟你说,这世界就是这样,实力决定一切。这个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提高英语和语文成绩,争取期中考试追上他,用实力让人无话可说。”
小B:“哎呀,你烦死了,懒得理你!”
案例2中,小B主动跟妈妈说起对杨同学行为的不满,意在宣泄自己的愤怒情绪,获得妈妈的支持。妈妈的“为什么”提问给他增加了难题。因为这需要他在气愤的心情下去分析小杨行为的原因。而在后续的倾听中,妈妈依然没有听出孩子的感受,选择说教和激励孩子努力学习的方式,引起了小B的反感。妈妈在学习倾听策略课程后,运用“门把手法”重新聆听了孩子的倾诉。
小B:“气死了,今天年级前20名的杨**竟然来问我‘你的成绩为什么那么好?’他是年级前20的啊!”
妈妈:“哦,然后呢?”
小B:“他的表情很奇怪,笑得很诡异。”
妈妈:沉默看着孩子。
小B:“我觉得他在嘲笑我,在我面前得瑟,我气得感觉自己的太阳穴都突起来了!”
妈妈:“嗯,我想知道生气的你有什么想法?”
小B:“我恨不得揍他一下!”
妈妈:“后来呢?”
小B:“我克制了,坐在位置上抄佛经,让自己冷静,不去管别人,嘴巴长在别人身上。”
在新的对话中,妈妈对于孩子的愤怒表达选择了不带情绪地“哦,然后呢”的简短回应,鼓励孩子继续说出事件的具体经过以及其对杨同学怪异行为的看法。妈妈用“门把手”句子让孩子说出了他处理愤怒情绪的做法。相比前段对话中妈妈的长篇大论,“门把手法”的聆听方式,得到了小B的认可。据小B说,后面几次与妈妈的交流中,感觉心情特别好。
“门把手法”会让孩子在和父母交流时感受到鼓励和支持,同时也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接纳和尊重。它向孩子传达了“我尊重你以及你的想法和情绪”“我希望更多地了解你”的回应,让孩子备受鼓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需要注意地是,在运用“门把手法”时,父母要注意自己聆听的态度:真诚而认真。
积极倾听是指倾听者要努力获取说话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信息。在孩子传达这两种信息后,家长就可以主动地表达自己对孩子感受的理解。这会让孩子意识到其正在经历的感受,体会自己的状况,开始着手帮助自己。反馈孩子感受的具体方法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描述感受的词,来表达你对孩子的理解。描述个体需要得到满足的词有:高兴、愉快、幸福、陶醉、欣慰、自信、感动、甜蜜等;描述个体需要不被满足的词有:害怕、担心、焦虑、着急、紧张、心神不宁、忧伤、灰心、绝望、愤怒、烦恼、厌烦、困惑、震惊、尴尬、惭愧、嫉妒、内疚等。[7]第二步,用一句话表达你理解孩子的感受。具体的句式可以是:引用孩子最有代表性、最敏感、最重要的词语,加上描述感受的词。这样的共情式反馈会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3:小C:“爸爸,班主任老师找我谈话说,我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中了,另一只就看自己努力了。”
爸爸:“那你就好好努力吧!期中考试怎么样?”
小C:“我自己还是满意的。”
爸爸:“你的确是有进步,最近两周学习的劲头很好,但是不能偏科,要不总分会影响太多。”
小C:“是的,科学没考好,因为审题粗心了,好几个题目我是会做的。”
爸爸:“那說明咱们的基础不扎实,把错误的地方总结好,避免再次出错,中考前的考试都是检查自己弱点的机会。”
小C:无语。
案例3中,笔者询问了小C主动和爸爸交流的目的,是想要跟爸爸分享老师的鼓励和表扬。但是爸爸没有反馈孩子的感受,轻描淡写地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同时急于了解自己想要知道的事情,让女儿倾述的欲望大大降低。而在后面的对话里,爸爸对孩子的建议让孩子听来有批评的意味,让其逐渐关闭和爸爸交流的心门。笔者和小C爸爸交流了反馈孩子感受的方法后,爸爸和小C的对话变成了这样:
小C:“爸爸,班主任老师找我谈话说,我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中了,另一只就看自己努力了。”
爸爸:“老师看到你期中考试的进步,激励你继续努力,你很开心啊!”
小C:“那是,我这次比入学考试进步了100多名!”
爸爸:“哇,真是令人开心的事情,爸爸为你的进步感到骄傲!”
小C::“嘻嘻!不过我这次科学没考好,因为审题粗心了,好几个题目我是会做的。”
爸爸:“会做的因为审题粗心失分确实挺可惜的。”
小C:“是啊,本来我可以考得更高。下次这个问题我要好好重视了。我们老师说让我平常练习的时候速度慢一点,尤其读题要圈划关键词,不能不看题就下笔,我觉得后面我可以试一试。”
从改进后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爸爸听出孩子获得表扬的愉快感受,通过共情式反馈,让孩子感受到了爸爸的赞扬和激励。在此基础上,爸爸没有提出任何问题和建议,孩子就自发地对期中考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依靠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反馈孩子的感受。首先要求家长真诚地接纳孩子的感受,这种态度的形成需要家长持之以恒的练习。其次要求家长信任孩子有处理自己情绪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孩子视为一个拥有自己生活和身份的独立个体。很多家长在回应孩子感受时担心:错误理解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不愿再和他们交流。阿黛尔法伯认为,我们不可能要求自己每次都对他人的感受做出准确的判断。[8]只要家长有尝试接纳和回应孩子感受的行为,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努力,孩子就会在对话中帮助家长纠正回应的感受。需要注意的是,回应孩子感受时,不要迎合孩子对事件的负面评价,只需要接纳孩子对负面评价的感受即可。
在“亲子互助社”的班队课堂上,笔者指导家长们相互练习以上三种聆听策略,鼓励家长们在亲子互动中去运用它们,并将对话以作业的方式提交。从参与“亲子互助社”課堂的41位家长作业结果上看,17位家长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倾听策略改善和孩子的沟通,13位家长可以在指导后的二次乃至多次作业中生涩地使用这些策略。实践表明,父母熟练运用倾听策略与之交流的孩子,对父母有较高的评价。倾听,虽说是一个简单的行为,但实际上它是一种观念和习惯;它的养成需要父母放下身段,在亲子交流的实践中逐步习得。我们不必成为完美的父母,但可以成为“会听”的父母,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感受、话外之音,定能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参考文献:
[1]魏俊彪,孙红亮,张云.大学生亲子沟通类型与价值观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9(1).
[2][美]丹尼尔·西格尔.青春期大脑风暴:青少年时如何思考与行动[M].黄珏苹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3]李振涛.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
[4][7][美]马歇尔·卢森博格.非暴力沟通[M].阮胤华译.华夏出版社,2018.
[5][6][美]托马斯·戈登.父母效能训练[M].琼林译.中国发展出版,2020.
[8][美]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会说[M].安燕玲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永兴学校初中部 朱丽英 俞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