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关键词句中的关键点

2023-03-21董红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天窗

董红

《天窗》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此,编者在课文中以泡泡提示语“文中两次提到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从中可以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对接,在课后练习中以“在什么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找出相关语句和同学交流,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进行细化。教学时,学生很快就意识到把“小小的天窗”与“唯一的慰藉”联系起来是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重点所在,却不能够理解带来的“慰藉”为什么是“唯一”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找到这个关键语句中的关键点。

一、关键语句中的关键点是什么

本课的关键语句“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学生似乎不难理解:“这时候”是指夏天阵雨来了以后和晚上被大人逼着上床休息时;“小小的”修饰“天窗”就是指在屋顶开的方洞上装的一块玻璃与整间屋子的屋顶比显得十分小;“唯一的”修饰“慰藉”,强调屋子里除天窗外再没有能够带来安慰的东西了;“你”应该指那些被关在黑得像地洞似的屋子里的孩子们。如此看来,理解课文的关键语句好像没有什么问题。其实,这只是单从关键语句的字面上理解的结果。我们仔细研读文本,联系具体语境,就会发现关键语句中的“你”还是很特别。

“你”作为人称不像“我”和“他”可以直接出现在文章表述中,一般只出现在对话中,这时的“你”可以根据对话的情境来确定。《天窗》一文中,开始在介绍乡下人家时出现的“孩子们”“大人们”,还有课文最后出现的“他”,都表明文章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但“孩子们”被关在“黑得像地洞似的”屋里后,在关键语句中突然就变成了第二人称的“你”,而且之后的三个自然段中连续以“你”来直接说事,到了最后一个自然段才恢复第三人称表述。对人称表达敏感的人,读到课文里关键语句中的“你”,一定有突兀和不自然的感觉,也一定会思考这里为什么会这样突然从第三人称变换成了第二人称呢?显然,课文中出现在关键语句中的“你”就属于关键点了。

二、理解关键点“你”到底指什么

学生进入四年级学习,理解和运用第二人称“你”都已经不是困难的事情了,只是他们的理解和运用所关注的都是正常的使用;对于指特殊对象的“你”就关注不够。其实,此前的课文中,已经多次出现“你”指特殊对象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呈现一些表达与词典中“你”的注释:1.当我很快乐的时候,会使劲叫哇叫,所以,如果你在夜晚听见草地里的歌声——你就一定能找到我!2.你看,在太空中生活,是不是很有趣?3.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4.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

《现代汉语词典》中“你”的释义:1.称对方(一个人)。2.泛指任何人(有时实际上指我)。

学生读一读教师呈现的句子,结合词典的释义,能够判断其中的“你”属于第2种解释,即泛指任何人这一特殊对象。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看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想一想,其中的“你”是不是泛指呢?如果是,指谁?如果不是,猜一猜可能指哪一个特殊对象?学生通过联系上文可以知道,课文中的“你”,可以确定不是泛指任何人,至少不包括“大人们”;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你”是特指那些在“夏天阵雨来了时”或“晚上”被“大人们”关进“黑得像地洞似的”屋子里的“孩子们”。很显然,“你”的这种用法超出了词典中的两种释义,既不是指称对方,又不是泛指所有人。那么,这种带有独特意味的解释是不是有道理呢?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将关键语句中的“你”换成“孩子们”,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可以看出两个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而且似乎换成“孩子们”后句子的意思更明白一些。

三、探寻作者为什么要用“你”代替“孩子们”

一般情况下,作者在一篇文章中的人称上需保持一致。在《天窗》中,借着“乡下人”身份第一个出现的是“孩子们”,这一称谓说明课文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是一种比较客观的表达视角。可是,在“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一句中,不仅在非对话中直接出现了第二人称“你”,而且这个句子还是以关键语句出现的,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第一点,从人称表达习惯上说,与这个“你”相对应的,必然还有一个“我”,否则的话,“你”就属于空穴来风,找不到源头,但是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我”,那么,這个“我”在文章中会是谁呢?又在哪里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的表述,先猜一猜可能是谁:“大人们”已经明确地出现在课文中了;“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是“孩子们”;还有就是表述中直接出现第二人称时,有隐藏的作者“我”。之后,我们采用排除法确定“我”是隐藏的作者。在文章中,作者“我”为什么在“这时候”要跳出来,为何偏偏又隐藏起来呢?原来《天窗》是茅盾在1928年以自己童年中印象最深刻的生活感受为题材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这时候”大革命失败的苦闷和压抑正如被关在黑得像地洞似的屋子里一样,作者以“孩子们”的丰富想象力借助“小小的天窗”想象到风雨雷电“猛烈地扫荡了这世界”,想象到“夜的美丽神奇”,因而破除了关在黑得像地洞似的屋子里苦闷和压抑。但这种情感又需要以曲折的方式加以表达,“我”的隐藏就是一种曲折的表达方式。

第二点,用“你”代替“孩子们”带来的想象有什么不一样?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到儿童视角,才能够看出“我”就藏在“你”之中,在儿童的世界里往往有你我不分的情形——“我”就是“你”。如果沿着“孩子们”这一第三人称视角写人物的所思所想和内心活动,就不能直接呈现,需要借助人物语言、动作等进行间接体现,可是被关在“黑得像地洞似的”屋子里孤零零的一个人,即使有动作、神态也看不清楚,能看见的是雨打在玻璃上以及闪电的影子,仅此而已;人称变换成“你”,“我”就及时跟进了,人物就可以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驰骋: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因为在露天里直接感受风雨和雷电,再大的风雨和雷电,与露天这个大自然比,就大不起来了。从小小的天窗看,风雨和雷电就能够把整个天窗都霸占了。因此,作者用“你”代替“孩子们”,不仅使得直接想象变成可能,而且显得更加真切。当这些想象因“你”而生之后,我们便可以“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这种精彩的创造带给人的是美好的享受。这也正是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总之,“你”是《天窗》中一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字,在关键语句中却具有关键点的作用,教师抓住这一关键点引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就能够有效体会文章抒发的思想感情。

猜你喜欢

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天窗
类型学视角下的韩汉第二人称对应情况研究
中国年轻用户在网络聊天环境下第二人称的使用探析——以线上“你”和“您”的使用为例
谈谈英语教学中 第三人称单数及其后面动词的用法
自制新款天窗固定器
基于MoldFlow的汽车天窗注射模浇注系统分析
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能减压
It’s Your Turn, Roger! (I)
迈腾车天窗无法关闭
浅谈韩语第二人称的分类、用法及使用范围
2012款科鲁兹车天窗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