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国家鰤鱼产业示范区保护种子资源提升外汇收入

2023-03-21周宇航

今日财富 2023年8期
关键词:鱼苗海南省示范区

周宇航

鰤鱼是日本顶级的刺身食材,与金枪鱼媲美,具有成熟且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南海是鰤鱼重要的产卵地,每年海南省通过自然捕捞将400~600万尾的鱼苗出口日本,创汇2000万美元左右,为地方政府收益颇多外汇。但是,由于养殖设备较为原始、市场的恶劣竞争、养殖技术落后、产业链单一、监管不严格,导致中国宝贵的“种子资源”价格逐年下降,资源流失甚至丧失了定价权。同时,无节制和粗放式的捕捞让自然种群受到严重损失。为了有效提升外汇收入,保护自然生态,突破“掐脖子”技术,需要从单一幼苗养殖,向育种、饲料研发、深加工等产业链延伸,利用海南自贸港立法政策,提出打造国家鰤鱼产业示范区的产业发展构想,以常态化开展国际交易,实现资源的价值放大,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什么是鰤鱼

鰤鱼属于鲈形目鲹科鰤属。它们的眼睛附近有一片黑色斑块儿,且身体表面贯穿着一条黄色带子,这是鰤鱼最突出的外观特征。鰤鱼又被称作平安鱼、黄鰤鱼、黄条鰤、鰤鱼,为肉食性鱼类,成年后以小型鱼、乌贼和甲壳动物作为食物。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在水温20~30℃范围内活动,主要分布在低纬度海域,如我国台湾省和海南省附近的海域,以及日本的一些海域。

鰤鱼作为中型鱼,成年可生长至80cm,重15kg左右。由于鰤鱼身上鱼刺少,宰杀后出肉率可达60%以上,历来是日本料理中刺身上品,品质可比肩蓝鳍金枪鱼,是顶级的刺身食材。目前,日本是鰤鱼的第一大消费国,这主要是由于鰤鱼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相比金枪鱼的分布范围(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大西洋)要小很多,因此,其消费群体较小,市场认知远不及金枪鱼。尤其是在中国,消费者对鰤鱼的认知度较低。

二、中国鰤鱼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鰤鱼的养殖及出口主要集中在海南省

1.中国南海省是鰤鱼的“种子库”

鰤鱼在幼鱼阶段以群游为主,随着尺寸的生长,逐渐独立觅食活动,因此其最佳的捕捞阶段就是其幼鱼(苗)阶段。每年11~12月,鰤鱼在中国海南省近海区域产卵,渔民通过较为原始的方式进行简易捕捞,在海南省每年可捕捞天然幼苗总量约1200~1500万尾。可以说,鰤鱼在南海省产卵,让中国海南省具备了鰤鱼这种宝贵的“种子资源”。

2.年出口创汇千万美元

每年海南省向日本出口鱼苗量为400~600万尾,约占全国出口总量70%,为海南省出口创汇平均1500~2500万美元/年。2018年,海南口岸共出口鰤鱼苗1247吨,货值2213.24万美元;2022年,海南省进出口岸日籍鱼苗运输船52艘次,实现393.76万尾鰤鱼苗出口,出口货物价值约1.063亿元(1586.57万美元)。

(二)海南省的养殖企业情况

1.海南省的养殖企业集中在陵水、萬宁

目前,主要是9家企业在陵水、万宁通过传统木制鱼排开展幼鱼养殖。由于没有先进的网箱养殖设备,受到台风、水温升高带来的病害影响,未能全部实现鱼苗出口的企业会在5月底转移到福建继续养殖并开展销售,导致外汇收益外流至福建。

由于中国尚不掌握成鱼的养殖技术,渔民在捕捞幼鱼后,会由养殖企业和个人将鱼苗养殖到20~30cm左右开始出口,受到饲料、汇率、人工工资等因素影响,出口价格在400~700日元/条之间,其中最大的两家企业每年出口300万尾,其他企业年出口在20~100万尾。

(三)日本在鰤鱼养殖方面技术成熟,并尝试进行育种繁殖

日本的鰤鱼养殖历史始于1927年,在香川县。1954年近畿大学水产研究所开始试验海水网箱养殖,鰤鱼养殖逐渐实现规模化。养殖鰤鱼以捕捞天然种苗养殖为主,但也有少量使用人工种苗养殖的情况。据了解,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尝试进行人工种苗繁育,虽已成功,但其成活率及成鱼的品质远不及自然捕捞。

(四)中国鰤鱼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1.苗种资源逐渐枯竭

由于日本对鰤鱼育苗的大量需求,数量庞大且不正规的捕捞队伍出现,导致过度捕捞,资源自然种群的有序繁衍面临威胁,由于捕捞设备的落后,导致苗种在捕捞过程中成活率下降,造成经济流失和生态破坏。

2.恶性竞争导致定价权逐渐流失

鉴于海南省对鰤鱼苗种的无序肆意捕捞,加上各捕捞企业、养殖企业的恶性竞争,使日本企业从中获利,2001年每尾收购价为1.2~2美元,2002年每尾收购价为1~1.5美元,2021年每尾收购价则为0.8~1美元,惨烈的价格战使得行业利润日益减少。导致该珍贵资源的定价权逐渐流失。收购价格已完全在日本企业的控制之下,亟需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重新掌握资源定价权。

3.缺乏成品鱼养殖技术,产业链亟待延伸

目前,鰤鱼鱼苗的成长周期较长,鱼苗成长为可食用的成鱼约需2年左右时间,国内鰤鱼产业产值高度集中在鰤鱼育苗出口方面,日本企业以约400~700日元/尾进口苗种,而养殖的成品鱼价格可增至7000日元/尾,出现“单斤鱼肉贵过单尾鱼苗”的不匹配现象。

我国未能深度挖掘该产业的产能,未形成从育苗育种、养殖、加工到物流贸易的完整产业链条,造成产业停留在低端状态,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难以获得产业溢价和发展。

4.育苗育种技术亟需突破

日本已实现了鰤鱼人工幼苗的培育,期望获得更具有价格优势的鰤鱼来源。虽然尚未完全攻破受精卵和幼苗存活率低,实现大规模量产的难关,但在未来很可能成为我国鰤鱼鱼苗出口的阻力,成为“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因此,我国仍需要未雨绸缪,积极地进行技术的研发,提升综合竞争力。

5.无正规养殖海域,限制产业发展

目前,海南省养殖用海拍卖数量少、限制多、申请难,同时,养殖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均通过申请6个月的临时用海开展幼鱼养殖,而实际的养殖天数远超6个月,导致海水养殖的合法合规性面临巨大风险,加剧了养殖企业关于大规模投入的担忧,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严重限制了整体产业规模化的良性发展。

6.养殖设备简陋,一旦水温升高或受到海浪影响,需要转移养殖地点

海南省属于台风高发区,尤其在夏季,海水养殖面临较大的自然灾害风险,同时,由于水温升高,普通的木排不能符合鰤鱼幼苗的养殖需求,私人养殖户不得不在6月份后转移至北方(福建等地)进行接力养殖。

三、打造中国鰤鱼融合产业示范区的发展机遇

(一)海南省具有打造鰤鱼产业园的政策机遇

2018年,国家宣布海南将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未来海南将是“境内关外”,而海南省的鰤鱼交易一直是以“临时许可”,让外籍渔船到达指定海域开展鱼苗贸易。在2025年正式封关运作之前,利用海南自贸港的试点政策,可以通过鰤鱼的国际交易打造试点典范。

海南自贸港建设以“3+1”即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高效农业为主导产业发展定位,渔业养殖是海南省热带高效农业的重要支撑。

(二)技术支撑

近年来,中国的海洋养殖装备制造发展突飞猛进,除了中集来福士出口挪威的三文鱼养殖网箱以外,“耕海1号”“闵投1号”“普盛海洋牧场1号”“深蓝1号”等智能渔业养殖装备相继在山东、福建、海南等投入使用,并对三文鱼进行了成功养殖,中国已经有了养殖装备的技术基础和应用实践。

(三)市场机遇

南海区域品种的鰤鱼,除了最具有品质比肩日本顶级黄鰤鱼的潜力,同时,若可以规模化养殖,覆盖现有金枪鱼的市场,则其发展潜力非常大。

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金枪鱼海洋捕捞产量达到5.5万吨;2020年,中国的一家企业——中鲁远洋,其捕捞生产范围已覆盖大西洋、印度洋和中西太平洋的广袤深海,年捕捞能力从每年1.5万吨提升至4万吨以上,金枪鱼围网年捕捞量可达到3.5万吨,其中80%是出口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南非等国家,只有20%在国内市场销售。金枪鱼世界性的消费习惯和广阔的消费人群为鰤鱼产业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打造中国鰤鱼融合示范区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鰤鱼融合示范区开发构想

建议利用海南自贸港政策为支撑,利用“单独立法”权,在海南省万宁至陵水一带选择遮蔽水域和临近陆地港口腹地区域,建立以国际鰤鱼交易的“中国·鰤鱼产业融合示范区”,以深远海绿色生态养殖示范为基础,开展幼鱼培育、育种、成品加工、饲料研发等,目的是引领中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融合示范区主要包含两部分,第一,海域部分。选择一块区域潮流畅通,水质优良,温度适中,海面宽阔,水体交换条件好的水域,其水深条件可满足深水网箱的投放,地方政府协调海关、边检(移民局)将特定水域作为全国鰤鱼产业发展示范区的养殖区域和外籍渔船的指定交易区域,开展常态化的鰤鱼国际贸易。第二,在陆地部分。毗邻养殖水域,申请产业园用地,配套建设专用的养殖工船停靠码头,建立鰤鱼精深加工区、水产品交易结算中心、冷链物流中心、育苗育种中心和饲料研发中心,实现鲜活、冰鲜、冷冻产品交易及境外财务结算,开展鱼苗和成品鱼出口贸易;引入国际先进的冷链物流体系,利用自贸港优势,实现对国内外渔获运输;联合国内知名院所,开展育苗育种研究,摆脱鱼苗获取从自然捕捞的依赖,通过人工繁殖提升鱼苗产量,同时通过选育优质鱼种,提升成鱼和出口鱼苗品质;根据鰤鱼生长周期及特点,开展特定饲料研发,合理压缩成品鱼养殖周期,提升鱼肉品质,最终带动鰤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二)示范区设立的意义

第一,打造中国鰤鱼示范区,增加地方税收和外汇收入。通过投资先进的网箱设备和正规的养殖水域,避免了因水温升高、台风来袭而转移养殖场地,有效降低养殖成本。同时,配套打造海上养殖示范区和陆地产业园,实现从鱼苗出口延伸到成品鱼养殖、深加工、冷链物流、饲料研发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从鱼苗出口单一产业向全产业链延伸,增加地方外汇创收。

第二,划定唯一的合法养殖水域,提升养殖水平。通过审批规范养殖海域,作为唯一合法的养殖区域,不仅可以整体规范养殖标准,而且可取缔违规占用自然海域开展高污染养殖,提升整体的自然环境。

第三,控制交易端,夺回定价权。将养殖水域的其中一部分,作为对外出口的指定海域,真正控制“出口渠道”,政府会同行业协会各司其职,才有机会夺回出口定价权。协会可通过制定捕捞配额,征询年度鱼苗收购及成苗出口价格,向政府统一报批。可以从鱼苗的捕捞和出口的量、价两端进行限制,作为政府相关监管部门的依据,避免国内养殖户竞相压价,无序竞争,从而夺回定价权,增加地方的外汇收入。

第四,目前,鰤鱼主要依靠自然打捞,并且仅停留在从鱼苗养殖到幼鱼的阶段,因此,亟待解决成鱼养殖和人工繁殖的问题,突破“卡脖子”技术,保护万宁鰤鱼自然种群数量,有效保护中国鰤鱼宝贵的“种子资源”。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即开展了鱼苗的繁育,但至今仍未能实现规模化,鱼苗繁育的周期长、风险高,因此,通过设立示范区,有效提升鰤鱼的出口收入,让具有科技能力和資金的企业更有意愿开展科研投入,再加上政府给予一些配套补贴或激励机制,以实现鱼苗的成品养殖和鱼苗繁育。

第五,海南省一直在致力于解决渔民的转产转业问题,通过设立示范区,可尝试“企业+省级协会+合作社”等形式让渔民转产转业,在企业引入过程中明确企业需承担引导渔民转产就业的责任,让本地渔民参与鰤鱼养殖,同步开展建设国家级游钓型海洋牧场,打造休闲渔业经济,带动海南渔民从捕捞作业向养殖工人、休闲渔业服务人员转型,提升渔民收益,充分共享海洋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

结语:

鰤鱼作为媲美金枪鱼的经济性鱼类,其在日本已经具有了非常普及的消费市场,但是,国内的市场消费潜力完全处于萌芽阶段,具有十分庞大的想象空间。中国海南省具有良好的种业资源,亟须通过产业升级实现从简单的捕捞出口向成鱼养殖加工、饲料研发、育苗育种等全产业链延伸,以提升地方外汇收入。同时,政府应该意识到,海南省具有自贸港建设先行先试的独特优势,通过设立产业示范区不仅将带来经济效益,更将为渔民转产转业提供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鱼苗海南省示范区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惨!海南再现死鱼事件,石斑鱼养户亏上百万,刚投放鱼苗几乎全军覆没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海南省肿瘤医院
鱼苗养殖中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是海南省还是海南岛?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
海南省农垦设计院
谨防购买鱼苗计数中的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