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价位中药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对比

2023-03-21席小康

今日财富 2023年8期
关键词:销售价格制药药品

席小康

药品属于特殊商品,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因而在药品生产环节,质量控制是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伴随我国医药管理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药品市场化的程度也显著提升,让制药企业的竞争愈发激烈。因此,如何在确保药品质量的基础上,有效控制生产成本,让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从根源处遏制低价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的现象,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对低价位中药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做了调研,提出协调中药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的建议,从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制药企业强化生产成本控制的实践策略,以供参考。

我国在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也导致中药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非常普遍,据相关报道显示,仅复方川贝精片就有约80家制药企业投入生产,使得多数企业不愿意投入技术、人力、资金用于药品生产工艺的革新,更多的是采用低价竞销的方式来占领市场,让企业的经济利润大幅度降低。为有效化解这一问题,有必要对低价位中药的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展开对比,进而针对性探究处理策略。

一、低价位中药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的调研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笔者所在区域的药品市场上流通的30种价格在10元以内的低价位中药,通过现状调查的方式,对中药的颗粒剂、片剂、胶囊剂三种剂型的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展开对比,在综合考虑固定制造费、直接工人费用的基础上,按照胶囊剂每100粒单价、片剂每100片单价、颗粒剂每1000g单价折算,得到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比较结果如下:

样本中的30个中药品种当中(胶囊4种、颗粒5种、片剂21种),有17个生产成本相较于销售价格的高出幅度较大,药品企业经营的目的必然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但是若将企业分摊固定费用以及不盈利生产的极特殊情况排除在外之后,如果这些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就值得特别关注了。首先,对比不同剂型中药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30个样本中的4种胶囊剂生产成本要远远低于销售价格;4种颗粒剂的生产成本则大幅度超过销售价格;13种片剂生产成本略高出销售价格。而且相比于片剂与颗粒剂,中药胶囊剂的价格要相对较高。本次調研所选择的药品样本,均属于市场中常见药,由多个厂家生产,外加国家对于这些药品价格采取了一定的控制手段,使药品利润较低,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也极小,这也使得部分企业为了提高经营利润,维持生产经营,选择调整为简单的改剂型。其次,对比处方药和OTC生产成品与销售价格。62.5%的处方药、54.5%的OTC生产成本明显高出销售价格。

二、协调中药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的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药品的价格并不是越便宜就越好。如果药品的价格比成本低,那么,制药企业为了维持正常运营,通常会选择放弃生产或者扩大规模,但是药品本身可供挖掘的潜力空间非常小。正是因为这种情况,部分制药企业会选择质量不达标的原材料,简化药品生产工艺,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为有效改善上述状况,笔者提出五条建议:

(一)将低价位药品作为抽验对象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药品质量抽查检验工作,确保药品抽样检验工作的质量,为人体用药提供多一重安全保障,我国食品药品监督局发布了《关于印发药品质量抽查检验管理规定的通知》。由于低价药品对低收入群体的医疗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每年定期对低价中药实施国家级药品抽验。国家级药品抽检主要是通过对药品的随机抽样检查,以了解全国低价位药品的质量情况;省、市药品监督抽检需要将侧重点放在监督抽检方面,也就是说在开展药品监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针对疑似有质量问题的药品展开抽检,以确保人民的用药安全。而药品监管部门需要做的是,汇总药品抽查结果,并及时面向公众公布《药品质量公告》。具体的检验方案将由国家药监局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并与全国药品抽样方案一并实施,但在药品检验和质量公告中,应分别列出低价位药品的明细。此外,建议将低价药品的制药企业纳入国家“飞行检查”名单。

(二)加大对替代药品的管理

笔者在实际调研中了解到,诸多低价位中药在市场中存在严重缺货的现象,而替代药品也是非常多,因此部分药品销售单位与人员往往会向消费者推荐价格更高的药品。例如西咪替丁,可以治疗肠胃疾病,100粒一瓶,只卖4元,经过改版后,20粒的价格涨到了42元。这些都是药品销售领域极为常见的现象。当前,我国医药市场的定价策略是“新药新价,旧药老价”,这也使得很多制药企业为增加盈利而绞尽脑汁地研制“新药”。另外,因为我国现阶段的药品名称多样性、新药分类暂时没有得到完善,导致我国的新药申报数量比发达国家要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药产业的发展进程。为进一步促进创新,减少药品审批以及药品注册的工作量,国家药监部门需要针对新药品种受理采取一定的限制手段,重新修订《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的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的第八、九类,在受理此类药品时,应当对制剂的技术含量、效力进行调整,针对未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不能予以受理。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药品分类标准进行深入探讨,以保证药品分类的连续性。

(三)采取差异化管理办法

差异化管理办法主要面向处方药和OTC。考虑到处方药销售需要出具处方凭证,对此可以对处方药销售展开常态化监督,以此来了解处方药每日的最低售价。OTC的购买并没有任何限制,可以针对药品的剂量、规格等合理设定最低售价。由于不同的剂型、规格、包装等因素,导致不同的医院、药房所销售的同类药品价格差异较大。可以参考《药品差比价规则(试行)》,应予计算同类药物因剂量、规格、包装等因素产生的价格差异比率。对此,有关部门可尝试组织有关人员对药品成本展开多维度评估,根据《药品差比价规则(试行)》规定,将不同剂型、规格、包装等因素所产生的价格进行换算,计算出处方药的日最低价和最高价;OTC可以转换成一种基准,例如每100片药品的最低价和最高价。

(四)对低价位药品实施鼓励政策

为从根源处协调好药品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不协调的问题,相关部门可以着重对常用药品、低价位药品的成本展开调查,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延展此类药品的生存空间,在合理范围内提高限价,并且明确最低限价,确保生产此类药品的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若是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倒挂的药品品种,政府部门需要指定信用等级较高的制药企业进行定点生产,并且为其设置专项补贴资金,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基础上,鼓励制药企业采用简化包装以减少成本。与此同时,为保证药品价格的透明性,医药工商企业、保险机构、消费者等均需要积极参与到药品价格制定环节,建立价格听证制度,邀请制药企业、药品经销商、物价局、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行业专家等协同科学制定药品价格。

三、制药企业强化生产成本控制的实践策略

2021年我国医药工业实现了营业收入超3.3亿元人民币的目标,增长速度创近5年新高。但是受到外部环境以及市场因素影响,在短期内对医药工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为确保医药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实现生产与效益的协同增长,有必要加大成本控制力度,将各类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控制到最低。

(一)合理控制药品研发费用

新产品的研发对于提高制药企业核心能力至关重要,而研发成本的投入体现着企业的成长能力,所以要合理控制研发成本,并根据制药行业的研发投入标准,基于上一年度的研发支出,采取生产成本预算方法,对研发成本进行全过程管控,即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制药企业可以根据研发费用的科目明细,制定详细的差异分析表格;将研发支出和预先设定的支出范围展开比较,主要包括节省差额和超额支出差额,一旦发生超额支出问题,要即刻查找问题所在,从而有效地降低研发费用。

(二)提高成本控制信息化水平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为进一步增强研发成本与生产成本的控制水平,制药企业需要积极引进信息技术,促使成本控制的时效性与可靠性得到大幅度提升。对此,制药企业需要尽快搭建ERP信息系统,用于支撑成本控制工作。依托该系统广泛收集各类生产信息,这样既可以有效提升成本控制的透明度,而且也便于相关人员及时掌握生产信息,避免人工传递速度慢、内容容易出错的缺点。同时,ERP信息系统中设有库存管理模块,能够有效地解决相关的材料需求,减少由于原材料的过度使用而带来的不必要浪费,并且将每月存货控制目标录入到管理模块中,对存货的执行展开系统性分析,并将动态的结果反馈给成本控制部门,这样就能及时发现库存执行阶段出现的问题,大大地提高材料的利用率,达到控制材料成本的目的。

(三)健全生产成本控制方案

第一,采用先进采购方式。在信息化背景下,制药企业需要对原材料采购方式进行革新,不再局限于过去的现场采购,转而依托平台进行线上采购,打造MRP规模采购、JIT采购模式,促使原材料采购速度得到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利用EOQ模型对采购成本加以控制,此种模型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采购频率,特别是在近年来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的情况下,通过对采购频率的控制,有利于降低采购环节的其他成本支出,顺利达成既定成本控制目标。

第二,建立供应商档案。原料供应商是制药企业的生产成本控制环节不可忽视的要素,所以必须在众多供应商中进行优选。一方面,制药企业要定期更新供应商信息,因为市场环境始终是处于变化状态的,一些原有的材料供应商的材料质量已经不再符合企业生产需求,而且信誉等级也会有所变化,所以亟待从供应材料规格、价格、地址、信誉等级等方面,全面建立供应商档案。另一方面,针对供应商信用等级建立综合评分机制,设置细致的评分指标,在每一次交易完成后,就交易過程与结果对供应商进行评分,根据信用等级确定下一年度的合作对象,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避免过多的临时合作增加采购成本。

(四)适度提升预防成本

药品成本控制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基于宏观视角来看,大概可以分为显性与隐性成本两种,若是从药品生产成本的支出范围来说,涉及多种形式。所以,对质量成本的构成要素实时控制,也同样可以作为成本控制的手段,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适度提升预防成本。所谓预防成本,其实就是前期投入成本,用于预防药品生产质量问题,因为质量成本的各个构成要素存在相关性,当预防成本增加时,诸如鉴定成本、故障成本等其他成本自然会有所下降,预防成本增加也侧面说明药品生产质量控制的能力提升。虽然前期在预防成本方面的投入较大,但是随着生产进度的推进,进入后期阶段质量成本会逐步减少,这样便能达到控制药品生产总成本的目的。需要强调的一点是,预防成本并非越高越好,关键是要制药企业根据现有质量成本构成、成本控制需求合理选择成本要素的构成比例,以此为依据有序推进成本控制工作。

结语:

为让患者吃上质量好、价格便宜的中成药品,国家需要根据现阶段低价位中药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对比的实际情况出发,尽快出台低价药品目录以及低价药配套政策,对药品质量实施统一管理。制药企业在实际生产环节,也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实施成本控制,避免生产成本与中标价格严重“倒挂”。

猜你喜欢

销售价格制药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70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下跌城市增多
三生制药集团
三生制药集团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4月份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12.3%零售额同比微降
销售价格受产出率影响下订单农业的定价模型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