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干部引领力的强化研究
2023-03-21杨德友
杨德友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习近平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1]。农村基层干部最熟悉农村,是乡村振兴的骨干和中坚力量[2-3]。农村基层干部承担着在服务中引领民心和汇聚民力,并将党、国家、社会提供的众多资源在乡村建设之中实现最优化配置,促进乡村特别是刚脱贫的乡村从外在“输血”向内在“造血”转变,使乡村最终实现全面振兴的新时代重任。但是农民受到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等影响,产生利益多元化、需求多样化、思想复杂化等问题,这给农村基层干部在整合乡村资源、凝聚人心等方面造成重重困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农村基层干部要想在乡村振兴中真正展现作为、不负重托,必须从各方面加以努力,其中核心则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强化自身的引领力,做一个善引领、能引领、长引领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
1 乡村振兴中发挥农村基层干部引领力的意义
1.1 有助于更好地聚合农民力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农民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但由于农民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其力量从来不会自动实现聚合,缺乏科学引领的农民力量无疑是分散的,无法有效推动实践的发展。近代中国,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压迫奴役下,山河破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在中国共产党未诞生前,尽管农民占据了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但由于得不到科学的引领,农民力量始终难以得到有效聚合,因而,国家和人民的艰危困境始终无法得到改变。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中的“关键少数”,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4]。回望脱贫攻坚波澜壮阔的史诗般历程,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以热血赴使命,舍小家为大家,勇于冲在前、干在先,不惧危难,任劳任怨,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力,以有目共睹的模范行动鼓舞带动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的伟大浪潮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不可阻挡的磅礴伟力,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人间奇迹。
乡村振兴的大幕已经拉开,但目前不仅要面临百年未有新冠疫情等的冲击,本身也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都成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严峻挑战。如果不能实现广大农民最广泛的动员,乡村振兴就无法获得有力推进,就无法持续上新台阶、达新高度。显然,要有效动员广大农民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干部必须自觉做到走在前列[5]。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在广大农民中竖起奋斗的风向标,让广大农民能够看清前进的道路,明晰努力的方向,继而自觉做到使个人的奋斗方向与乡村振兴的大趋势保持高度一致,并乐于在乡村建设之中实现自身价值;才能够有效鼓舞农民,给予广大农民以无穷无尽的榜样力量,使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心。总而言之,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的引领力,能够为广大农民指明奋斗大方向,提供行动精神大动力,有助于更好汇聚广大农民的智慧和力量,进而更有力地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1.2 有助于更有力巩固党执政的农民基础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6]。党的执政地位是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人民的选择,而农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原因之一就在于党领导下的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能够持续引领农村实践发展,不断为农民谋得利益。具体地说,革命时期,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积极引领农民参加和支持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有力推动实现了农民的解放利益;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觉带领农民积极投身农村建设的热潮,率先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探索,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使农民物质文化需要得到了有力满足,物质文化利益得到了充分实现;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又带领广大农民踊跃投身到共创美好生活的时代大潮中,使广大农民获得感不断增强,幸福指数大幅度提高。这些都直接使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信赖不断增强,广大农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努力争取加入党的队伍,党的农民基础得到不断巩固和扩大。
然而,党的执政地位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依然还会面临各种风险挑战,可以说,“赶考”始终在路上。作为第一个将社会主义变为现实的政党,苏共曾为社会主义和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却在很短时间内就丧失了政权,失去了执政地位,其结局令世人叹息,更引发了人们深刻的反思。究其原因,其中之一无疑在于,作为苏共在农村的直接代表,苏联广大农村基层干部长期以来在事实上执行的是以牺牲农业农村发展为代价换取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因而并没有切实有效地引领好农村的发展,广大农村长期没有取得应有的进步,广大农民生活水平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从而使广大农民对苏共的信任弱化甚至消失,对社会主义本身的优越性和发展前途产生严重质疑,最终苏共执政的农民基础被侵蚀殆尽。面向未来,在新征程上,我们党要想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不断巩固自身执政地位,就必须持续巩固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群众基础。否则,党的执政地位就可能会丢失。这既是对以往农村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亦是群众史观的内在要求。而在乡村振兴新的发展大潮中,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主动担当,充分发挥自身引领力,自觉做党的乡村振兴政策的宣传者、文明乡风的倡导者、创新发展的示范者、共同富裕的推进者等等,无疑将进一步推动广大农民走向全面发展,进而使党在广大农民中的向心力随之得到进一步增强,党执政的农民基础亦将随之得到进一步巩固。
2 乡村振兴中制约农村基层干部引领力的主要因素
2.1 部分干部知识体系不够完善,发展思路创新性不够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发展工作的重大实践创新,将推动广大乡村实现深刻变革,助力亿万农民走向现代化。对于农村基层干部来说,要引领乡村振兴这一崭新实践的发展,则必须要具备科学合理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发展智慧。但从现实来看,客观地讲,部分农村基层干部虽然身体已经踏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但知识体系却还停留于过去,没有跟上实践的步伐,对乡村振兴的认识还很肤浅简单,系统性和深刻性还不够。比如,在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认识方面,一些农村干部还停留在“种几亩地、养几头猪”这种较低水平的认识上,依赖于卖原字号产品,对乡村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知之甚少或是理解不深,习惯于较低水平的产业发展循环,对产业升级、增值增效认识相对欠缺等等。而知识体系的不完善、工作惯性的客观存在等又直接导致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在发展思路上仍然停留于过去脱贫攻坚的层面上,还不能有效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思路有机衔接,一定程度上存在工作思路脱节的情况,甚至出现思想混乱,进而影响了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创新等等。理论上的落后必然导致实践上的失效。如果农村基层干部一味沉迷于过去的老观念、老套路,或是仅仅将与时俱进当成一种口号,而没有切实落实到具体的思想行动之上,就不仅难以发挥出其在乡村振兴中应有的引领力,甚至会贻误时机,损害实践的发展[7]。
2.2 一些干部存在“等靠要”思想,主动作为不够
虽然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从内心深处期待和支持乡村振兴,但从实际工作来看,部分干部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等靠要”思想,有政策指令就会干,没有政策指令就不会干,成了“提线木偶”,主动性尽失,活力全无,“部分地区基层干部甚至出现工作倦怠、‘为官不为’等现象”[8]。究其原因,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权小责重的情况,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很多干部具有投身其中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常常因缺乏事权及相应的资源而受到制约,显得力不从心。比如,在推动发展乡村产业方面,目前农村基层干部经常碰到的用地难、贷款难问题就是事权缺失较为突出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动机和意愿往往会遭受极大的束缚。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各项规章制度的持续出台和不断完善,可以说,权力的笼子愈织愈密,包括农村基层干部在内的广大干部的纪律规矩意识越来越强,这对于广大干部明晰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规范自身行为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有的农村基层干部在相应的理解把握上却走向了极端,认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主张“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等等,这些行为说到底就是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会担当,从根本上属于懒政惰政。显然,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这种工作主动性的缺失,不仅会使农村基层干部做事效率低下,也会使其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畏缩不前,进而会从根本上损害农村基层干部的威信,弱化其引领力。
2.3 个别干部群众工作表里不一、简单粗暴,公信力不够
就生成机制来说,农村基层干部的引领力说到底源自农民对农村基层干部的认同,没有认同就谈不上引领。群众工作是培育和形成认同的最直接和最深厚的土壤。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农民发展需要日益多样化和农村发展环境日趋复杂化的崭新形势,农村基层干部在群众工作中表现如何,关乎农民切身利益,影响着广大农民对其的评价、感情、信任和信心,最终会对其引领力产生深刻影响。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始终心有农民,对农民充满感情,以农民的事为自己的事,坚持将好事、实事做到农民的心坎上,在群众工作上整体表现是好的,亦是富有成效的[9]。但毋庸讳言,个别干部在群众工作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集中表现为群众工作简单粗暴、表里不一。有的干部从内心深处看不起农民,认为农民素质不高,在各种乡村发展问题上不愿向农民征询意见或很少征询意见,遇到农民有不同意见,往往视为“不配合”“唱对台戏”“添乱捣乱”,认为是“刺儿头”,甚至对农民施以威胁恐吓;有的干部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习惯于搞“一言堂” “家长制”,在涉及方案制定、群众补偿等问题上搞代替农民选择的作派;有的干部对群众说一套做一套,比如,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嘴上喊着移风易俗,但在实践中却依然在搞人情攀比、封建迷信等活动,又如在廉政建设方面,嘴上喊着反腐倡廉,但在实际中却往往凭借手中权力在具体事务上优亲厚友、“吃拿卡要”等等。这些行为无疑都背离了党的群众立场,影响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侵蚀了农村基层干部的公信力,使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之间产生隔阂,进而使其引领力遭到严重损害。
3 乡村振兴中强化农村基层干部引领力的逻辑进路
3.1 开展学习教育,推动农村基层干部提升自身素质,做到“善引领”
“打铁还需自身硬”。强化农村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力,从根本上需要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自身素质,在这其中,党性修养和工作本领的提高无疑最为基础。具体而言,从心理基础来说,农村基层干部引领力的产生,直接依赖于责任担当意识的驱动,而责任担当意识实际上从根本上反映着一个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状况。就是说,党性修养高,责任担当意识才可能强,也才可能有效形成引领力。以备受瞩目的重庆巫山县下庄村为例,面对出行难问题,以毛相林为代表的村干部之所以能够带领群众七年如一日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天路”,特别是在遭遇人员伤亡等各种挫折和困难时,仍能够保持责任担当意识不衰减,坚定充当风雨来袭时群众充分信赖的主心骨,使群众一次又一次燃起希望、鼓起干劲,展现出强大的引领力,首先是因为其有着极高的党性修养。反之,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出现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愿负责的行为,引领力弱化,说到底是因为私心太重,过于强调个人得失,把个人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上,个人利益成为自身言行的唯一出发点,价值立场出现严重偏差,党性修养严重下滑、弱化。一句话,没有党性修养,农村基层干部的引领力就无从谈起。同时,在乡村振兴中,要持续破解各种不断出现的新的复杂问题,势必要求农村基层干部不断提升自身。如果不努力自我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就无法有力应对农村发展过程中各种复杂的情势,无法打开“三农”工作新局面,自然也就无法切实发挥出引领作用。本领提升显然是强化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引领力的必备要件。
“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10]。“重视学习是我们党推动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11]。锚定乡村振兴,加强学习是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使其能够更加善于发挥引领力的必由之路。要充分利用主题教育等各种形式,引导农村基层干部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章、党规、党纪、党史等,更好强化宗旨观念、坚守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更清楚地懂得我们党从哪里来、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些问题,不断提升党性修养,以更好做到更加自觉地站在党的高度来审视和把握乡村振兴,即立于时代,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是我们致力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发展主动权的重大战略举措;胸怀大局,充分领会到乡村振兴是我们推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环;着眼人民福祉,充分意识到乡村振兴是我们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等等。这有助于充分激发农村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意识,增强其紧迫感和进取精神,提高其斗志,从而在思想上更有力驱动其不断增强乡村振兴引领力。要通过组织参观、交流、培训、考核等引导和促进农村基层干部自觉学习和领会党关于乡村振兴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规范,提升政策水平;顺应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发展为代表的时代潮流,把准社会发展方向,积极拥抱新生事物,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业务的学习,不断拓展知识广度;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具体工作中去,自觉根据农村产业发展、文明风尚培育、生态文明建设等需要,主动选择扛重活、打硬仗,敢于经受各种“风吹浪打”,敢捧“烫手山芋”,敢当“热锅上的蚂蚁”,不断在各种磨砺中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驾驭农村发展复杂局面的能力;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放下架子,主动拜群众为师,虚心向群众求教问策,不断从群众中汲取发展智慧等等,从而保证能够与时俱进地全面提升自身的乡村振兴本领,为强化自身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力进一步筑牢本领之基。总之,农村基层干部只有切实提升自身素质,练好内功,才能做到更加善于引领乡村振兴,也才能更好强化自身引领力。
3.2 简政放权,推动各类资源向农村基层有效下沉,实现“能引领”
农村基层干部的引领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是以一定的社会条件为支撑。离开相应的社会条件,孤立地讲引领力,会沦为空谈。审视乡村振兴新征程上农村基层干部在发挥引领力过程中所碰到的资源短缺问题,在社会财富非常丰富、国力较为雄厚的情况下,显然更多是由社会资源在乡村配置上相对弱化、不足造成的。要破解这一难题,通过简政放权推动各类资源条件切实向农村基层有效下沉,无疑是必然选择。在这其中,尤其要注意以下2点。
其一,权力下放不是无原则的盲目下放,首先要确保供需真正适配。在职责同构体制之下,我国农村基层干部的权力主要源自于上级政府的授权,呈现出一种典型的授权体制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上级政府对事权和责任的分配具有决定权,而农村基层干部作为接权方在整个权力处置进程中则基本上没有话语权,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实际需求状况很容易被忽略,由此导致权力下放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权力供需错配问题。也就是,需要的权力没有被下放,不需要的权力反倒被下放下来。这不但无助于解决制约农村基层干部引领力的资源短缺问题,反而会给其带来更多负担和困扰,更加不利于其发挥自身引领力。显然,确保权力下放供需适配是保障农村基层干部在发挥引领力过程中有效获得资源加持的首要前提。因此,在乡村振兴中面向农村基层干部的权力下放,应积极超越简单的等级观念和完全自上而下的单向逻辑,努力增进上级和农村基层干部的互动,通过构建双向沟通协商机制等,合理赋予农村基层干部以适宜的话语权,使其客观诉求能够得到充分表达和关注,从而使权力供需真正适配。这对从源头上保障好强化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引领力所需的资金、土地等各种必要资源,促进其最大化地发挥效用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要积极促进农村基层干部对下放的权力做好有机承接。面向农村基层干部的放权改革不但要注重抓好权力下放数量的问题,更要注重解决好权力下放有效性的问题[12]。如果农村基层干部对下放的权力无法实现有效承接,权力就难以切实落地,就会陷入空转状态,相应的社会资源和条件就无法有效沉到基层,更难以发挥出其在提升农村基层干部引领力中的作用。农村基层干部对下放的权力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承接住、承接好的。从乡村振兴具体实践来看,农村基层干部在接权过程中时常会遭遇必要配套不足、自身工作负担过重导致精力不够等问题,这些都成为制约权力承接实效的不利因素。对此,要有针对性地强化人员、岗位、设施等相关配置,及时完善相关配套;要大刀阔斧地向客观上仍然存在的挤占农村基层干部精力的“文山会海”、过度的“考核”、泛滥的“打卡”等顽瘴痼疾开刀,使其从中解放出来,从而确保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能够真正顺利完整地承接好、行使好下放的各项权力,能够更有效地获得更多资源保障,进而能够在乡村振兴中更有力地发挥引领力。
3.3 加强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确保“长引领”
乡村振兴关乎国家长远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而对于农村基层干部来说,引领乡村振兴贵在可持续。制度固根本、管长远。持续完善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是不断强化和长久保持农村基层干部引领力的必然要求。
其一,将引领力因素放在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中更为重要的位置。一般而言,官员基于其政治人的特定身份总把职务晋升作为一种目标期待[13]。干部选拔是广大干部普遍关注的极为重要的事项,自然也牵动着每一个农村基层干部的神经。依据何种标准来选拔任用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基层干部就会按照何种标准来要求自己、开展实践。一方面,将引领力进一步具体化,更加科学细化为选拔任用机制可以量化的具体指标,增强其可操作性,减少人为主观性,以便于透明公平公正地进行考核,使考核结果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另一方面,增加引领力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中的权重,这样能引起农村基层干部的长期重视,使其能主动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总之,只有在农村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上更加突出鼓励增强引领力的价值取向,让更多在乡村振兴中愿意和能够发挥引领力的干部充分涌现出来,并得到切实的认可和提拔,而不是既流汗又流泪,才能真正使农村基层干部乐于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力。
其二,要完善容错机制。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乡村众多,乡情乡风民风差异性大,这些都决定了各地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难以统一采用完全一致的模式,必须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农村基层干部运用党和国家所提供的各种资源,积极努力开展各种乡村振兴探索,但受主观视野的限制、自然不可抗拒灾害的影响、社会不可预料因素的冲击,所努力的结果与预期的目标很难完全一致,甚至可能会失败,无法将各种资源完全造福于民。如果深入追究其责任,将会导致许多干部尽管想有一番大作为,但为了保全自己,最终不敢放手去作为。容错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农村基层干部想干事、敢干事提供一个制度性保障,鼓励其在合法合理的范围之内,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有地方特色的农村现代化崭新之路,实现乡村振兴、农民致富。因此,必须积极完善容错机制,特别是要进一步明确这一机制的标准和细则,以帮助农村基层干部摆脱想引领乡村振兴却又担心出差错的心理纠葛,努力解除其后顾之忧[14]。这样无疑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释放农村基层干部的活力,更有效地激发其内在的创造力,从而更有力地提升其对乡村振兴的引领水平。
其三,要强化追责机制。容许农村基层干部在引领乡村振兴的探索中试错,并不等于其可以打着引领乡村振兴的幌子胡干乱干,二者有着明确的界限,性质完全不同。要更有力督促和鞭策农村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中正确发挥引领和表率作用,必须进一步强化追责机制。一方面,明责才能追责,必须更加科学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职责清单。要进一步优化乡村治理体系职责配置机制,确保每个机构和岗位职责明确、工作量饱满,职责权利相统一[15]。明确的职责范围,能够使农村基层干部自觉主动规范自身行为,坚持人民至上的行为价值取向,立足于岗位在实践中履职尽责,进而同心同向共同构筑起磅礴的引领大合力。而一旦出现不作为、胡作为、乱作为等行为时,则会转化为追责惩治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要坚持责任终身制,追责无期限、无死角。乡村振兴是一项较为长期的复杂工程,有些问题短时间内不会暴露,但是会逐渐产生一系列直接或者间接问题。农村基层干部追责终身制,作为一种事后惩罚机制,通过以罚警醒、以罚纠偏,能够形成巨大的长效威慑力,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干部谨慎用权,按程序办事,从整体上和长远上考虑问题,科学决策,坚决贯彻落实,相互监督,从而确保党和国家所提供的资源能够切实为农民所共享。简而言之,只有将职责清单制的确定性同责任终身制的严肃性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协同、相互配合,才能更有力发挥追责机制的强大效用,更好地鞭策农村基层干部积极合理发挥引领力。
总之,乡村振兴要走深走实、不断取得实效,离不开农村基层干部的引领力。对新形势下影响农村基层干部引领力的问题,既不能无视,也不能过分夸大,而要始终秉持客观理性的态度,敢于迎难而上,努力在发展中予以解决。这样才能使农村基层干部的引领力得到持续强化,更好地保障乡村振兴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