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使人”的深意
——《散步》中三代人的“生命感”

2023-03-21郭杰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江苏省泰州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散步亲情妻子

■ 郭杰(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江苏省泰州市)

莫怀戚的《散步》内容浅显易懂,但内涵却非常丰富,值得师生们在课堂上运用教材“二次开发”的理念字斟句酌地品味。

一、《散步》的教材定位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亲情”,这一主题不会引发学生的陌生感。因为“亲情”本来就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之一。而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由于身心的变化和发展,对于日所常见的亲情有着和小学生不太相同的见解和感悟。他们或亲近、或远离、或感到温暖、或渐渐叛逆,总归会比小学阶段更加细腻地体会日常生活中的亲情流露。这一单元的文章《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世说新语〉二则》,选择了由古到今、由中到外的各类文章,也为学生提供了思辨“亲情”的丰富素材。学生们可以在这些文章中理解亲情的真挚、深厚,甚至是令人动容的瞬间。

从感情抒发的角度看,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深沉悲悯,读来让读者泪如雨下。受文章情感类型和史铁生个人遭遇的影响,在课堂上品析这篇文章,学生一般不会出现太多的笑容,而是沉浸在文章动人的母爱中无法自拔。相比较之下,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莫怀戚的《散步》就显得简单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积极温馨,品词析句时往往让师生们欢笑不止。

二、《散步》的主题探究

当我们仔细地读一读文章、品味其中的内涵,方能觉察意味深长。历来对《散步》一文的主题解读比较多,往往集中在几个关键词上,如“温暖的亲情”“中年人的责任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等。以上对主题的阐述都颇有道理,但是都显得不够深入。

教材“二次开发”的理念要求教者和学生通过对文本进行合理的增删调序,迁移运用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下学习语言的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文字领悟能力等。

笔者认为,对于《散步》一文的主题,无论确定为“亲情”“责任”还是“敬老”,都始终绕不开一个关键词——“生命感”。文中一家三代四口人的内心对“生命”都充盈着明确而深刻的感知,但每个人心中的“生命感”都不尽相同。如果运用教材“二次开发”的理念,通过深度挖掘一处细节,就可以对四个人不同的“生命感”一探究竟。

文章第4自然段描写的是南方初春时节田野中的各种景物,是《散步》一文中景物描写比较集中的一段。其中,“新绿”“嫩芽”“冬水”等具体的景象,汇集在同一幅画面中,不由得在读者眼前展现出早春时节南方田野里涌动着的蓬勃生命力。这样一番景象给读者的内心触动正对应了作者自述般的感慨:“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读至此处,笔者有一点疑问。纵观全文,大部分语句中作者都是以“自述”的语言方式展开叙述;在描述人物行为或内心活动的句式中,通常使用的是人称代词,例如“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又如“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等。为什么偏偏在这句话中作者写到“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按照教材“二次开发”的理念,如果对“使人”一词进行调换,那么在这句话的语境下能否换为和文中其他语句一样的人称代词——“使我”呢?

课堂上,笔者在学生赏析完这句话后,提出了上述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们经过热烈讨论,一致认为:“使我”顾名思义,是“让我”的意思。言下之意,充满生机活力的南方初春田野只让“我”感受到“生命”,并未让除我之外的其他人感受到“生命”。这种推断显然不符合作者的本意以及文中人物的内心感知。

冷冻猪肉、鸡胸肉和鸡皮要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解冻时,解冻温度为20℃左右,室内需通风良好,解冻时间为22h左右。

于是,笔者将上述疑问自然地转换成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文中一家三代四口人,无一例外都能由蓬勃的春景感受到生命?

三、《散步》中“生命感”的解析

笔者和学生们一起进一步探究文中的人物,分析他们的家庭处境,按照教材“二次开发”的理念,迁移运用生活实践,联系日常生活场景,最终明确:《散步》一文中的一家三代四口人虽然看到了同样的自然风光,但是他们内心的“生命感”却完全不同。

1.渴求生命的上一代: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整个家庭中“上一代”人的典型代表,文中对母亲这一形象的描述是“老了”“高大”“很瘦”“不算重”等。上述内容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母亲年老体衰的特征。不仅如此,在文中第3自然段中有一句话,也可以间接证明母亲的年老体衰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句话中的“但是”“总算”等词语,可以透露出“我”对春天到来的极度渴盼,加之前文有交代“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可以想象,春天的又一次到来对于“我”而言就意味着“母亲”的生命可能由此得到了长时间的延续。而“又熬过”一词,既可以展现“母亲”身体虚弱之至,也能让读者体会到她在严冬中所经历的痛苦,甚至还可以流露出“我”因“母亲”直至现在还能安然无恙而感到的庆幸。所以,按照单元导语的要求——重视朗读,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教师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重读关键词的方式细细咀嚼这句话所深藏的丰富意蕴。

联系生活实际,从正常完整的中国式家庭结构的角度来看,文中的三代人里还缺少了一个人——“我的父亲”。探究本文的写作背景,笔者发现,“我父亲刚去世。照料了他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掉了生活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母亲处在丧偶综合征中”。

综上所述,笔者和学生们认为,“母亲”处在“丧偶”这一特殊时期,身体和心理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考验:身体特别衰弱、精神极度悲伤。作为儿子的“我”,当然会竭尽全力宽慰“母亲”,或许会经常像文中所言一样,劝慰“母亲”走出家门散散步。一方面,散步可以让母亲呼吸新鲜空气、看看自然风景,以达到调节心情的效果;另一方面,散步或许也能让“母亲”多走动,就像公园中晨练的大爷大妈一样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不管何种原因,“母亲”最终接受了“我”的建议,走出家门。笔者和学生们设身处地地从“母亲”的视角看过去,当“母亲”走在南方初春的田野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满目尽是绿意葱茏,到处涌动着新鲜的生命力。她自然而然会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丈夫和那些没有挺过严冬的老人。

这时候,“母亲”只要环顾四周,就能发现春野萌动的画面中还有亲情的温暖:儿子孝顺、儿媳贤惠、孙子聪颖。此情此景,“母亲”心中因丧失老伴儿而产生的锥心之痛或多或少能得到冲淡,继而生发有关“生命”的感慨。这种生命感,应该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对死亡悲伤、恐惧之情的别移,对自身生命延续的渴望,乃至对未来晚年幸福生活的期盼。这种对“母亲”生命感的探究是符合人性的,也是能够为学生所理解的。

2.感悟生命的这一代:我和妻子

“我”是文中的中心人物,“我和妻子”是中国式家庭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年人的典型代表。不仅如此,从更广阔的社会分工角度看,“我和妻子”也一定是社会上中流砥柱式的“这一代”。

“我”的身上凝聚了不少中国式中年人的优秀品质:孝敬长辈、关爱子女、同理他人、责任感强、身强体壮……

再看“妻子”,作者笔下的她是很一个有意思的人。文中对“妻子”的直接描写共有三处:

第一处是“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第二处是“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第三处是“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空间从不是呆滞的背景板,……也赋予了人们独特的生活氛围和基调。”第一处标明了一家人散步时的空间位置关系:“我和母亲”在前,“妻子和儿子”在后,“妻子和儿子”跟随着“我和母亲”。一家人的空间位置关系很有趣,这样的前后搭配让“儿子”有了独特发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虽然,文中并没有交代这种空间位置关系是谁刻意为之,但是结合第二处对“妻子”的描写,笔者和学生们认为,“妻子”在空间位置关系中所呈现出的“跟随式”的身体语言正暗示她在家庭关系中的性格。

而“儿子”的发现引发了众人的连锁反应,从“我们都笑了”一句中可以窥见家庭成员关系的温馨、和谐。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否融洽虽然不完全由“妻子”决定,但是“妻子”绝对算得上是中国式家庭中最重要的“稳定剂”。

其实,如果把一、二两处联系起来品读,会发现“在外面”一词很值得玩味,颇具“中国特色”。在家庭生活中,“妻子”与“我”单独相处,如果局限在两个人的私密空间中,“妻子”可以显得些许“强势”。但是,“在外面”就不一样了。随着外部空间的扩大,空间里人员的增多,“妻子”对待“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她总是听我的”。

不难看出,“妻子”对“我”有足够尊重、理解和支持,这是传统意义上“贤妻”的形象。而“妻子”对“我”细腻的心态转变也正照应了散步时一家四口的空间位置关系——在外面时,“妻子”总是依顺“我”并且跟随“我”。于是,笔者和学生们可以更进一步理解,“妻子”在面对小路上某处坎坷时,一定会和“我”做出同样的选择——“我蹲下来,……妻子也蹲下来”。

理解了“妻子”的内心世界,再仔细品读“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其中浓厚朴实的情感确实感人至深:贤惠温良的“妻子”和尊老爱幼的“我”,心心相印、共同担负起属于中年人的家庭责任;在面对和“我”同样境遇的时刻,“妻子”不需要多少语言就能够与“我”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和行为上的默契。

笔者有理由相信,心灵相契的夫妻在彼此扶持的人生旅途中,内心的“生命感”应当无甚差别。当“我”和“妻子”看到美好春光,看到美好春光中的“母亲”和“儿子”,一定能从蓬勃的春景中体察出背后的美好生命,也一定能在这美好生命中涌动出珍惜相伴时光、珍惜身边亲人、共担家庭责任的深切感悟。

这样的深入解析不仅让学生们学会通过日常生活去关联语言文字的运用,还让他们深刻理解了中年夫妻彼此尊重、包容、支持的情感,更在他们心底埋下了家庭关系和谐的种子,为学生未来良好的情感发展奠基。

3.享受生命的下一代:我的儿子

众所周知,婚姻、家庭功能对儿童的社会适应及心理健康具有深远影响。本文中的家庭氛围温馨而幸福,一家人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良好的家庭氛围足以让正值幼年的“下一代”——“我的儿子”享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生活简单细碎的美好。

文中有关“我的儿子”的语句共计有四句: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显而易见,“我的儿子”年龄幼小,依赖长辈,机灵可爱,善于观察。他能从散步时家人的空间位置关系找出前后两组人的相似处并且无须避讳地“叫起来”,说明他善于观察总结、敢于表达见解;他虽然“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但颇有主见地认为“小路有意思”,说明他对初春的田野充满无限好奇及儿童本真的探索欲。儿童的天性是崇尚自然,“我的儿子”好奇于自然景物,好奇于初春田野中的池塘、溪流、嫩芽儿、菜花、桑树……本身就说明他内心健康、积极向上。从下一代的角度往上看,父亲、母亲、祖母都是温和善良的典型代表,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该是多么活泼、健康。

限于语言表达能力,“我的儿子”虽然不能自我总结出内心对生命萌动的欣喜之情,但他一定能够切切实实将这种欣喜结于内心,溢于言表。“我的儿子”眼中看到的是初春田野中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心中感知着并享受着的是“生命感”所带来的幸福和美好。

综上所述,笔者和学生们运用教材“二次开发”的理念,通过对本文中“使人”一词的深度挖掘,勾连日常生活场景,探究出一家人内心中完全不同的生命感,也从细微之处印证了“我们”三代四人之家是一个充满温馨、和睦、幸福、美满的家庭。这样的思维训练,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推演、辨析、判断、共情的能力。这些能力,恰恰是在学生学习语文时要重点培养的关键能力。

猜你喜欢

散步亲情妻子
永不凋零的亲情
为何妻子总是忧心忡忡?
散步的收获
散步
道理重要,还是妻子重要?
散步畅想
一起去散步吧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