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智慧课堂”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03-21武小龙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武小龙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智慧教育离不开智慧课堂,智慧课堂已成为实现智慧教育的主要标志。很多学者就智慧课堂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对智慧课堂的认识和理解越来越深入。如何让智慧课堂从试用、使用走向创新与常态使用,成为智慧课堂的关键所在。
一、智慧课堂概述
对于“智慧课堂”的概念,国内并没有完全统一的解释,刘邦奇认为智慧课堂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应用的智能、高效课堂。简言之,智慧课堂可以实现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之间的反馈互动三个关键环节的一体化。以课前、课中和课后为一体,教师“先教后导再思”,课前阶段突出“个性预习预设”,课中以引导和突破难点为主,课后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夯实知识。实现精准教学和对学生个性化指导。
二、智慧课堂发展中的三类问题
智慧课堂作为教育与技术融合创新发展的一种重要课堂组织形式,可以通过变革教学模式,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教学互动、测评体系,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一)目标定位不清楚,发展思路无头绪
迄今为止,在广大校长及教师中对智慧课堂还存在种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有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不强,把智慧课堂看作一种教学时尚,外出参观考察发现其他兄弟学校在建设,体验过几次公开课就开始引入本校,不清楚实施智慧课堂的目标是什么,认识不到智慧课堂优化教学模式的目的所在。少数教师对智慧课堂的目的是要指向教学流程的重构认识不明晰,对教学实施、智慧课堂与核心素养融合发展等问题没有系统梳理。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不能从学校实际出发,照搬现成模式,必然会造成“建而不用、用而不深”的局面。
(二)内涵实质了解不足
智慧课堂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产生的一种新形态。通过利用智能化平台、技术化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智慧课堂不是简单地将智能技术应用于课堂,而是要实现科学的融合。传统的教学重在教师的讲授,对“知识本位”与“学科本位”比较看重,在智慧课堂的使用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教师只是把平时上课的PPT拷贝到教师智能平台进行授课,这反映出教师对智慧课堂的认识仍然不到位,对智慧技术的掌握还不熟练。
(三)教学方法不明确
智慧课堂并非要取代教师,而是要优化和重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与定位,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生态。以市面上常见的智慧课堂为例,只有部分公司的产品做到了一个生态的闭环或者预留了接口,而有的公司产品比较单一,很容易出现接口不好对接或者对接不上的问题。另外涉及到家校协作的问题,个别家长对智慧课堂的认知不足。
三、智慧课堂推进实施策略
(一)规划先行,顶层设计整体部署
智慧课堂的建设一定要有一个全盘规划。要坚持立足课堂,由点到面,并注重做好形势研判,稳步推进。对智慧课堂要从平台架构、部署方式、资源数量与质量、教学支持、数据管理等维度综合分析,进行比较。以西北师大附中为例,自2020年9月份在2023届高一年级全面推行智慧课堂以来,学校利用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智学网等平台,为教学活动监测、数据获取提供了便捷手段。经过近两年的运行,附中智慧课堂初步形成“235”模式。该模式将课堂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教育教学精准化、自主学习个性化、互动交流立体化、过程评价数据化、协同管理一体化的完整学习生态闭环。
(二)提升观念,注重师生信息素养
技术不会取代教师,但技术会淘汰那些完全不运用技术的自我封闭群体。智慧课堂的发展与应用,离不开教师及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支持。信息素养作为信息社会的一种基本能力,是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师生明确,不是每个学科都必须要用智慧课堂,不是每节课都要用智慧课堂。智慧课堂需要教师能够熟练地掌握智慧课堂教学技术,也需要教师对智慧技术有深层的理解,更需要教师把智慧技术和学科课程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形成智慧型骨干教师团队,进而由少到多、由点及面,辐射更多教师掌握智慧课堂教学技术。
(三)流程再造,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智慧课堂的建设不是喊口号,每个学科都需要提炼出各自的教学模式。传统课堂通常是教师先讲授内容,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知识,通过练习获得知识迁移,课后作业则在于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提升。智慧课堂则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大数据加工与知识建构,提供给教师方便快捷的操作指南与教学引导,给全体师生创设一种有利于协作交流的课堂环境,形成教有所依、学有条理、导有所据、测有数据、管有标准的一个完整学习生态闭环。
(四)融合共生,形成学习生态
智慧课堂的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有助于教师对学情的整体把控和学校对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掌握,处于安全考虑,学生平板中的APP应用都是经过审核的,不允许学生下载或者安装未经审核的应用,因此,学校要开发符合学校特色的APP应用,帮助学生依据个性化学习特征,设计学习过程,实现更加个性化的泛在学习。截至目前,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师使用智慧课堂备课次数、云平台资源引用次数、授课时长、给学生课前预习资源推送次数、课后布置作业次数、学生课前预习学习次数、预习时长、互动参与人次等数据都有可视化的比较,学校教学管理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育人质量提升路径不断加固拓宽。
(五)机制保障,全方位支持
学校的硬件基础、网络带宽、核心交换机的承载能力等,都将成为影响智慧课堂的重要因素。学校既要保障技术要全方位支持、又不能认为技术万能,避免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学校要从建立运行机制、优化管理服务和落实安全保障等方面着手,统筹规划、多层联动,综合利用专业公司提供的服务,打造多方协同育人的环境。如可以成立校长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以技术应用为抓手,边探索,边总结,通过构建考核激励及评价机制,有序推动智慧课堂的开展与应用。
在智慧课堂建设中,我们要看到技术对于教育教学促进的慢性特征。智慧课堂可以让技术解决常规教学中的难题,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智能支撑环境和教学资源,减少教师大量的、重复性的教学工作,把重心放到教学质量提升上来。如何避免智慧课堂建设中的弯路,加快技术应用的普及还面临着一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