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党建融入区域基层党建实践机制探究

2023-03-21蒋大年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党组织主体育人

蒋大年 袁 鹏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强大生命机体的基础组件,是党开展工作、服务为民的坚固堡垒和战力基础。虽然隶属不同,但为民为国的初心和使命一致,各尽本职、推进工作、倾力发展、服务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和担当一致,这为学校党建与区域基层党建相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学校党建与区域基层党建融合的价值

区域内基层党建融合是新时期、新阶段区域内基层组织汇聚力量、整合资源、破解难题的内生要求和创新探索。学校党建与区域基层党建融合既是学校紧扣时代脉搏、主动对接社会、转变育人方式、培养未来人才的转型机遇,也是区域内各基层党组织提升治理效能的强力抓手。

(一)学校党建与区域基层党建相融有助于提升参建各方的党建质量,构建党的基层建设新格局,优化党的基层治理新生态

高质量的基层党建,不仅体现在理论精熟、宣传广泛上,更体现在强化执行、推进工作、服务奉献、躬行实践上。但在社会高速发展、改革面临攻坚的大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建效益,需要趟“深水区”、啃“硬骨头”、寻“新突破”,区域内各基层党组织既要能够独立自主,也要寻求协同发力,以更好地提升党建水平。

参与区域基层党建的各方主体,无论是学校党组织还是其他各基层党组织,均可通过参与区域大党建,围绕互助共享目标,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基层治理机制,进而促进自身事业及区域党建工作优质均衡发展,带动基层服务水平和质量提升。这也是区域党建联动的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势所在。

(二)学校党建与区域基层党建相融有助于强化党全面领导、统筹各方的核心地位

发挥基层治理主体效能、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强化基层管理服务的根本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关键在于突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重点在于创新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模式。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及治理需要,区域化党建可以将党组织的引领效能、整合效能充分发挥出来,以服务于区域内组织管理服务和社会建设工作。

加强区域党建融合力,有利于发挥党领导一切、统筹各方的作用,有利于基层党组织高效引领多元力量共同处理区域公共事务、维护区域内各相关主体的公共利益,夯实区域现代化治理基础。

(三)学校党建与区域基层党建相融有助于凝聚社会力量,构筑“三全育人”体系,促进“五育”融合共生,助推教育发展

学校从来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学校培养的人才成长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学校的人才培养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未来人才的培养指向于政治合格、素养丰厚、全面发展、特长突出、个性鲜明,特别强调社会参与与实践创新,这些素养能力既要靠理论指引,更要靠平台实践。将学校党建与区域基层党建相融,借助各界资源,扩大了学校育人的半径和实践的交集,为学生接触社会各行各业、实现理论精进和实践锻炼双效提升创设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构建起了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实际、参与社区服务、参加社会实践、精分职业规划、砥砺心性品格的成长大课堂。以“校内+校外”的实践育人模式拓展了“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教育体系外延;丰富了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共生,促进学生全面多元发展的育人内涵;有利于学校拓展办学路径、创新育人模式、汇集教育合力、提升教育质量;有利于学生丰厚核心素养,强化关键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四)学校党建与区域基层党建相融有助于营建基层治理主体间良性互动网络

区域化党建是“大党建”探索与基层治理体系的创新,关键要把党组织、政府组织、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属地居民等吸纳联结为共建、共享、共进的良性关系网络。一方面,学校本就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另一方面,学校背后关联着万千家庭并由此链接着社会各界,在区域化党建体系中融入教育力量,可以充分发挥教化引领作用,能够有效带动家庭及各关联主体的积极性,延伸区域治理的链条,扩大区域社会治理主体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区域党建的政治引领功能和统筹推进作用有效发挥出来。

(五)学校党建与区域基层党建相融有助于推进区域内社会资源充分整合,发挥最大效益

融合区域大党建,对区域内社会资源进行集约化、条块化、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有机整合,便于统筹推进各基层党组织内外资源优化配置,对消解社会问题、保障群众需求、优化区域治理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党建融入区域基层党建,能够突出“大教育”特色和优势,对接相应着力点,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一方面,学校积极发挥文化优势、学术优势、人才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合理开放共享内部场馆、设施设备等资源,或辐射文化、学术资源,输出人才资源等,可以与区域内其他治理主体互通有无;另一方面,区域内各治理主体具有丰富的学生成长资源和学校本身所不具备的功能和优势,可以打通社会全要素育人堵点,从学校需求和社会资源供给两端发力,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

二、学校党建与区域基层党建融合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党建工作根本在基层,重点在服务。随着各基层单位加入区域治理共同体进程的不断加快,基层党建互助合作关系也开始逐步建立。但是,与现代区域治理高质量、高标准要求及快速发展的形势相较,与人民群众对基层服务的期许对比,学校党建融入区域基层党建还存在诸多的困境和难题。

(一)区域内各参建主体间存在较大类属差别和行业壁垒,协同合力难度较大

学校与区域内各基层党组织隶属关系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工作重心各异、工作方法有别,且层级高低不同、规模大小不一,存在较大的行业、专业壁垒和体制、机制类属差别;同时,基层社会治理主体众多,利益诉求多元、资源管理纷杂,导致区域各治理主体党组织之间联动性不强,“形聚而神散”,互动针对性较弱,难以精准发力。

(二)区域治理主体间权责不清,共商共建共享共治机制不健全,党建融合效率低下

就目前情况而言,一方面,区域内各级政府部门、学校、企业、团体等和辖区党员、群众在协同共建过程中的权利义务责任界定不明确,一些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另一方面,区域内党建融合缺乏刚性制度和更多可资借鉴的成功模式,大多处于探索阶段。牵头引领、指导支持、协同保障、参与配合、融合共进等治理运转流程及模式尚未形成,党建融合机制相对松散,对各主体行为的约束力、激励性不足。同时,构建区域治理共同体的理念尚未得到深度理解和普遍认同,区域间联合工作的理念和方式较为传统,各主体间的联合活动开展难、进度慢、效果差,甚至出现“牵头单位热情推,参与部门冷跟随”的现象。

(三)区域治理主体参与“大党建”内生动力不足,党建融合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

现代基层治理离不开强有力的党建引领和支持,需要广泛的区域资源和力量合力共推。目前来看,虽然区域内各治理主体存在一定融合互动的形式,但一方面长期以来受封闭观念影响,另一方面区域治理主体间利益契合度、目标趋近度未能精准对应,导致活动式、联谊式等浅表化互动项目开展较多,而基于实际重要事项、重点任务需要,将社会治理重点服务项目融入本单位工作重点来开展的频度严重不足,力度不够,持续性不强。

三、学校党建融入区域基层党建实践机制及提升路径

学校党建与区域基层党建相融合,要以党建统领为基石,以服务、引领发展为目标,要统一思想,明确理念,坚定共识;要有愿景,有规划,有制度,有保障;要深耕典型,创新模式,形成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提升。

(一)树立全域党建理念,聚力于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高效发挥

区域党建工作构成主体多、要素多,把学校等各区域主体“小系统”融入区域共治“大系统”,要树立整体和部分的辩证法思维,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打破行政、专业、行业等壁垒,增强“邻里家园”意识,形成协作共进局面。要明确学校党建是区域“大党建”的“子系统”,一方面要求“子系统”坚强有力、运转有效,大系统才能突出整体效应;另一方面要求“子系统”切实打破局部观念限制,自觉履行党建共同责任和社会责任,积极融入基层“大党建”大家庭,利用系统优化方法,推动学校党建与区域内各治理主体党建从相对隔绝走向相融共生。

(二)突显资源整合效应,合力打造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党建“红色阵地”及基层治理平台

强化基层治理需要对域内各类资源进行高度集约和有机整合,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发挥其最大功效。参与区域党建融合的学校及各单位要通过全域深度调研,精准掌握各党组织现状、发展问题及群众需求,就区域内党建服务、政策宣传、志愿活动、信息采报、人资管理、治安防范、法律咨询、隐患排查、心理疏导、矛盾化解、社会综治等方面建立需求清单,从场地、硬件、软件、文化、学术、技能、政策、法规、制度、人才等方面列出资源清单,统筹协调,对标认领,充分盘活有形资源,不断挖掘隐形资源,发挥各基层党组织优势,合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助力区域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快速发展。

作为文化资源、智慧资源、人才资源的富集区,学校也要依托优势,在政策宣讲、党员教育、科普宣传、知识传播、文化推广、文明创建、禁毒防艾、疫情防控、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不断拓展区域服务领域,助力区域文化建设,提升区域发展品味。

(三)建立区域“大党建”常态化联动机制,构建全域统筹治理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促进区域党建融合推进,打好基层党建的主动战、联动战,需要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为有效推进学校与区域党建融合工作,打造区域统筹、各方联动、协同推进的基层党建共同体,确保联动工作系统化、常态化,可以推动学校与区域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组建“基层党建联盟”,打造基层党建“单位内循环为主体、区域间循环为桥梁、内外循环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根据具体事务和实际情况,创建“1+1”单点映射、“1+N”“N+N”多点映射等党建共同体;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区域党建大工委委员在资源、诉求及项目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协力构建诉求征集、问题汇总、难题化解、智慧服务的互动平台;实现组织联建、活动共举、资源融通、队伍联育、基层共治、品牌联创,最终指向问题解决、工作推动。

(四)坚持党建统领,服务发展,联动创新学校及区域党组织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党建形式,进一步增强各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推进区域内基层党组织融合建设发展,不仅需要资源融通共享,更需要思想认识、合作模式的规范统一,这一过程中必须坚持党建统领,服务发展。

“三会一课”制度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前期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学校等区域内各治理主体开展组织活动,要加强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围绕共同党建主题、区域服务共同目标等构建“多元党建平台”,推进“征集意愿——提出议题——会议讨论——组织实施——结果反馈”等流程机制。

各区域主体开展党建活动可以走出部门范围,开展跨单位、跨行业、跨领域的脱贫攻坚、帮扶助困、社区服务、为民办实事等活动,力求在活动中团结带领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共同营造区域基层党建工作的良好环境,共同服务于区域发展大局及民生福祉。

四、学校党建融入区域基层党建工作原则

学校党建与区域基层党建相融合,不能跟风而动,随波逐流;不能简单粗暴,强行“组合”。而应在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其重要意义、内在要求和客观实际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审慎实施,系统推进;要依法合规,尊重规律,坚持原则。

(一)坚持权责明确,权利与义务统一

区域化党建涉及范围广泛,成员单位复杂。系统提升学校等区域范围内治理主体联动治理效果,要在处理好学校与区域各级政府部门及驻区单位“点与点”“点与面”的关系基础上联动共治,要严格界定各基层党组织及成员单位的权利与义务,制定党建联动融合相关规章制度,细化事务推进工作流程,避免拈轻怕重、敷衍塞责等现象。

(二)坚持求同存异,单位愿景与共建目标统一

区域内各基层党组织及单位在具体事项上的利益诉求及发展希冀并不相同,区域党建融合要竭力实现单位发展愿景与区域共建目标相契合,以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推进力。

为确保区域化党建总体方向无偏差、整体目标能顺利实现,在协作共建中,要注重分工而不离心、补台而不拆台,既要在权责上分得清,也要在细节上合得拢、在疏漏中补得齐。只有存异求同、倾力为公,才能坦诚相交、协力共谋,使区域党建融合产生“1+1>2”的效果。

(三)坚持优势特色互补,主体功能与延伸功能统一

区域内各基层党组织及单位均有自身的功能定位,优势不同、特色各异。作为学校,发挥育人功能是本职所在,而维护和发展区域公共利益则是学校等区域内单位的延伸功能。

为充分保证学校主体功能的发挥,需要在推动区域党建融合工作中坚持适度原则,把握好服务区域社会的“度”,在不折腾、不干扰学校自身功能发挥,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助力基层治理服务。

(四)坚持因地制宜,形式与内容统一

推动学校党建融入区域大党建,出发点在凝聚服务力量,落脚点在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区域化党建融合重在发挥资源优势,既要有“形”,也要有“型”,要切切实实联动开展工作,寻求真问题,研讨实对策,解决大困难,避免为融合而融合,陷入形式主义;同时,学校党建融入基层“大党建”平台,需要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坚持做到基于学校实际和区域实际情况联动发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作硬性融合,不作虚假融合。

猜你喜欢

党组织主体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清华党组织公开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