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2023-03-21王启林
王启林
要想正确有效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基石作用,应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切入点,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培养爱国情怀、耕植责任意识,符合课改发展新要求。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理念的落后、方式与模式的单一,缺乏先进性与创新性,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乐趣,使得立德树人流于形式。对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认知规律及兴趣爱好,针对性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增加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乐趣,为学生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夯实基础,培养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及法治观念的青少年。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重要性
(一)适应新课改发展的要求
2016年,我国正式推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新课标教学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是非常重要道德教育课程,教材编写尊重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向小学生普及并教授道德、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由此可知,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适应新课改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层面上,虽然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制订了成熟的教学计划,但是在新课改形势下,仍需针对新要求与新教材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模式及手段,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层面上,教师应根据新课改及新教材要求,从横向与纵向拓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学生层面上,因学生初次接触道德与法治教学,所以既关注教学内容,也关注教学方式。新课改形势下,学生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转变学生地位、尊重学生意见、激发学生兴趣。
(二)实现新课改目标的要求
在小学教育体系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既体现着小学德育,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与良好品格。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指导下,为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掌握法律知识而开设的课程。本门课程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规范自身行为、保护自身权益,自觉成为建设法治国家与推行社会主义法治的遵守者、维护者、践行者。同时,相较于其他课程,此门课程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理念僵化,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我国仍然有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学科专业教师配备不全仍是一个短板,多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执教教师缺乏专业性,或由班主任代替,或未经专业教育、岗前培训,不能深入钻研道德与法治课程,导致教学理念僵化,教学水平低下,不能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多数教师淡化,甚至是忽视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仅在规定课时内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流于程序,未进行拓展、延伸,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低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若教师不能采取多样化、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此课程内容、教学手法缺乏兴趣,上课时非常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进行知识迁移等现象。同时,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低,若不能感受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能主动参与学习、向教师求教,同学合作探究,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程探索不够深入,教学形式单一
根据上文可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素质、能力有待增强,学校极少开展专业的思政培训及教学教研,由此多数教师不能深入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及其教法,难以实现教育目标。教师缺少探究精神,不能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筛选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节奏。同时发现问题,难以给予学生正确有效的指导,不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带领学生学习。同时,教师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学校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重点科目,减少了道德与法治课时量,以理论讲授取代部分实践活动,降低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丰富性,逐渐打击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热情。
(四)教学模式较为落后,课堂互动不足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教学环境、场地有限,再加上教学不能最大限度拓展教学资源,始终将学生置于学习的被动地位上,教学模式单一落后,既让教师产生懈怠心理,也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失去兴趣。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一)学校提高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视程度,强化师资力量的配备
为推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及教育者应擅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个重要工具,积极开展德育与法治教育工作。根据国家教育方针与相关精神,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性。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育,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健康的思想体系和法治观念还未完全形成,非常容易受外界思想、文化影响。此时,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思政教育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校与教师应提高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学校应设置充足课时量,并定期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专业培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深入研究课本教材、总结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现实情况,设计趣味、生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以知识目标为出发点,确定课堂教学重难点,铸就知识的堡垒;以能力目标为落脚点,巧用多种授课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健康的精神品质为教学归属点,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同时,教师应引进现代化教育理念,继承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立足于时代特色探索新教育理念,将民族精神、家国情怀、法治观念等融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例如,进行《正确认识广告》教学时,教师可不拘泥于对教本教材案例、文本插图等的依赖。可先为学生播放具有趣味性的广告,如“M豆”广告,然后提问:你对这个广告有什么印象?广告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分享生活中常见或印象深刻的广告,根据自身理解对广告进行分类。
如以广告宣传方式为标准进行划分,可分为互联网广告、电视广告等。以广告对象为标准进行划分,分为旅游广告、产品广告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分享对广告的看法及感受,然后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隐蔽广告,探寻广告的意义。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一则广告,与同学一起分享,教师做评价订正。这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模式,摆正教师课堂“导”的主导地位,学生课堂“学”的主体地位,以此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
此外,学校既要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队伍结构,聘请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专家开展授课技能及学科知识培训,也要通过岗前拓展培训、岗位考核等,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认知并拓展学生的思政视野。
(二)关注学生心理,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发展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应根据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制定教育目标,进行教育理论探索。教育者应认识到,道德与身体潜能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潜力,既具备内在发展趋势,也具备内在发展动力,由内而外地影响人类成长与发展。
由此可知,只有在尊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探索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教学手段,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工作时,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接受能力进行教学设计,应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发展缺乏稳定性,发展速度、效果不同,虽然教师不能顾及全部学生,但是可根据“顾全大局,逐一击破”原则,在坚持学生中心地位的前提下,由点及面、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如今《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绘本,能提高小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降低教学难度,也能调动学生兴趣、拓展教学资源。为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运用绘本教学法,通过说明式叙事与讲述式叙事,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连贯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绘本并将其插入课前、课中环节,以此补充正文,发挥辅助教学作用。
如进行《小猴学种植》时,教师可插入《咪咪学本领》,让学生理解小猴子失败不仅是因为不了解种植知识,还因为缺少耐心与韧性,以此鼓励学生制订学习目标并坚持学习,避免“小猴子”的失败。
综上,只有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针对性开展教学工作,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让学生做出正确判断与决定。
(三)科学设计教学目标与内容,营造自由、平等的教学环境
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保证教学方向正确。教师应先制订三维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到知识的全面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德育目标的统一性,也要照顾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例如,进行《我参与我奉献》教学时,教师拟定三维目标:
(1)学生应了解公益的重要性。
(2)学生应理解服务社会的平等性,小善良能形成大爱。
(3)学生应树立责任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坚持“有效”“有序”“有情”“有趣”,既要有序推进教学工作,也要调动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课前,教师先举例子:某企业领导向学校捐赠学习材料及工具,是否是公益?同学们筹集善款,为贫困山区的儿童购买学习材料及工具,是否是公益?学生思考与回答后,能初步了解“公益”的含义。课中,教师设计“志愿者”小游戏,先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关于志愿者的各类资料、视频等,让学生了解“志愿者”这一概念,即在没有报酬的条件下,付出相关时间与精力,承担社会责任、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的群体与个人。随后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志愿者,设计志愿者活动,如公益捐款、看望孤寡老人、访问儿童福利院等;一组扮演评委,制定志愿活动评估标准。教师总结归纳,评价学生的表现,然后提问:在校园与生活中,你们能做什么?让学生寻找力所能及的善举,如帮腿伤的同学打饭、鼓励后进生勤学等,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之成长为有责任、有爱心、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营造开放、平等、自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适当引导优秀学生,重点关注普通学生,为沉默寡言或性格羞涩的学生提供发言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与包容,进而健康成长。
(四)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入生活化元素
1.角色扮演法
根据上文可知,教师想要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引进并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其中,角色扮演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利用抽象、单调的理论知识构建立体的角色情景,让学生在扮演角色、分析角色内心以及讲述台词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明白何为对错,进行自我约束与限制。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应适当指导,帮助学生编制剧本、丰富背景、拓展角色,力求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同时还要给予学生鼓励,纠正学生错误。
例如,进行《这样好吗》教学时,一部分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扮演角色,一部分学生充当评委,判定角色行为是否正确并表达观点,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与表现能力,又能强化学生思维,让其能明辨是非。
2.故事讲解法
小学生理解能有限,面对抽象的知识,常常存困惑、不解等心态。教师可采用故事讲解法,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将学生带入到真实情景中,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与自身经验判断,通过分享自身故事增强教学参与感。
例如,进行《合理消费》教学时,教师先为学生讲一个小故事:美美过生日时,妈妈让美美自己挑礼物。美美看中了国外进口洋娃娃,价格非常昂贵。美美的理由是,看见同学有一个,自己必须有。然后让学生判断美美的做法是否正确,分析故事中不合理之处。教师再为学生讲一个故事:明明想要学习画画,希望用零花钱买一套彩笔,爸爸想要买最多色彩的彩笔但是却被明明拒绝了,明明的理由是:自己刚学习画画,不需要太多颜色的彩笔,只需要满足基础画画要求就可以。然后让学生判断明明的做法是否正确,分析故事中值得学习之处。教师选择同年龄的人物故事,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对消费形成正确认识。
(五)引入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非常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由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优化教学环境,通过为学生展示图片,播放短视频、电影或动画片,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体验。
例如,进行《做遵规守法的公民》教学时,教师可为学生展示交通事故图片或播放交通事故警示片等,引导学生总结产生交通事故的原因。然后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怎样做才能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的经验、做法。如红绿灯颜色、行人过马路规则以及如何保障自身安全等,让学生正确理解交通规则,进行自我约束,自我保护。
四、结语
综上,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对培养学生养成高尚的德育情操、形成正确的三观、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公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此,在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教育者管理者应提高对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均衡专业学科师资,定期组织开展好道德与法治科专业知识技能培训,提升学科执教者的专业素养。课程执行教师应研读课标、教材,提高认识,关注学生心理,科学设计,精心施教,营造自由、平等的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多元化,做到寓教于乐,真正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学生灵魂品质的导向作用,切实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