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写自然直抒胸臆
——论罗铭华山山水画写生
2023-03-21窦靖舒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窦靖舒(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也越发频繁。中国传统山水画写生是古人对现实物象理解、体会、总结的结果。罗铭融贯中西,强调深入观察自然物象,继承传统笔墨表现内涵,注重山水画写生实践。他以西画的创作视角来审视中国传统山水画写生的既定程式,强调传统笔墨与自然物象的创新性结合。他笔下的华山写生作品就是长期实践探索的结晶,紧紧抓住华山内在的精神气质,并以自身独特的艺术感受传递出自己的艺术创作思想和学术追求。罗铭将对华山的自然感受融汇于华山写生创作中,同时也丰富和拓展了新时代山水画笔墨的表现语境。21 世纪的今天,我们要不断继承发扬罗铭长期积累的写生实践经验,借鉴吸收西方绘画艺术表现技法,扎根传统,深入生活。反复锤炼自己的山水画写生技艺,创作出更多符合新时代精神的山水画作品。
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画家以自身情感表露去面对自然界客观事物,传统山水画的写生和当代写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传统山水画写生讲究形神兼备、散点透视。画家把自然环境下激发的创作热情融入主观创作中去,以自然形象为依据,追求主观审美。正如一千多年前,唐代画家张 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人游历于天地山水之间,生活在山水环境之中。写生方法就是“心记山川而取之”。中国传统山水画写生通过对自然界物象的长期观察,进而总结、凝练,它是程式化表现的结果。近代以来,引进学习西方绘画艺术理论,并对传统意义的中国山水画写生表达理念和创作手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样一个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罗铭就敢于打破传统的山水画写生表现程式,以宏观角度对传统中国山水画进行研究反思,并以扎实的西画基本功,立足传统,敢于创新,以崭新的艺术面貌诠释、融会中西山水画写生新格调。他曾说:“应该来肩负一些开拓的任务。呼吁老练的西画家,亦来肩负这个任务,共同发扬祖国的艺术,发扬东方民族的精神,争取在世界上占有位置,保存在人类文化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罗铭在20 世纪写生实践探索当中就努力把传统的笔墨内涵与西方绘画艺术结合起来。他直面现实,面向自然,在现实的环境里面大胆创新,提炼自己内心的实际感受,努力把西方造型技巧、传统笔墨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他的许多写生艺术观点都与时代发展休戚相关,数十年间,他立足西北这块丰厚的文化土壤,确定了自己描绘祖国山河景色的写生目标,并且,在这样目标指引下创作了一大批以华山为题材的山水画写生作品,展示了他传统技法的深厚修养和艺术综合表现能力,为新时期山水画写生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依据。
华山是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境内,距离西安120 公里,南接秦岭山脉,北瞰黄渭。有东、西、南、北、中五峰,自古就有“奇险天下一山”之说。其山势气势磅礴,两侧峻峰林立,壑奇崖秀,景色壮丽。1959 年,罗铭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美术教育,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并成为西安美术学院山水画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华山刚劲雄健的气势深深打动着他,他找到了自己艺术创作的源泉。他曾17 次登临华山进行写生实践,这些作品体现了他几十年在山水画写生道路上的探索、实践与总结,同时标志着罗铭对传统山水画艺术精华的借鉴与继承,以及对传统山水画深入、细致、具体的研究,代表着罗铭深入学习吸收西方绘画艺术营养,摆脱传统山水画写生程式化模式的创作状态,他不断拓展自身的创新视野,作品集中呈现出其自身对华山山水实景的整体把握与理解,标志着当代山水画写生发展的新趋向。自古以来许多画家描绘过华山。相传北宋画家许道宁游华山后,感叹华山雄浑苍秀,壮丽雄伟,并有意于山水画创作的故事。元末明初,医生兼画家的王履于明洪武十六年,经临华山,不畏艰险探寻华山的自然风貌,并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描绘了《华山图册》四十幅。作品整体展现了华山险峻、雄伟、奇秀的气势。他所创作的《华山图册》备受后世画家的推崇。他还为图册撰写了《为华山图序》的文章,文中体现出王履从大自然认识到客观现实写生的山水画创作的观念。
罗铭面对华山的奇险雄秀,以饱满的艺术创作激情及敏锐的观察力,追求华山审美精神。他用心感受华山春、夏、秋、冬四季生命的异动,并认真分析华山山体自然发展的成因和地质面貌,用心体悟笔墨技法表现语言。这也正契合了王履“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的艺术创作观点。原陕西省国画院院长苗重安先生回忆说:“比如画西岳华山图,他就好像乘坐直升机去观察表现一样。凌空驾驭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景观内容,任其选择、取舍、组装、夸张,面对实景按艺术规律去决定主次、虚实、开合、呼应关系。在表现手法上罗老师又以他特有的笔墨语言,短锋狼毫,破笔皴擦。在树石结构基础上更重视用感觉去表现。”传统中国山水画写生就是掌握自然的规律,去认真客观地观察与表现对象。罗铭华山系列写生作品就是以西画的观察视角对物象全面观察、分析、强调自身主观感受的产物,体验传统山水画构图形式与笔墨语言深层表现特质,透射出新时代情绪意识的表达。
一、线性塑造刚柔相济
线条是传统中国山水画用来塑造形体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传统画家对线条的理解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们讲究线条之间构成规律及表现内涵,强调线的内在情感表达。线在运用过程中主要工具是毛笔。传统山水画用笔的关键技巧是笔法,基础笔法包含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基本动作。绘画过程中用笔又可表现为:中锋、偏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方笔、圆笔等。通过手、腕的动作控制着蘸了墨水的毛笔左右、进退在宣纸上活动运行,就能刻画出不同效果的高质量墨线。古代山水画家线条的特点就是其艺术作品个性的集中流露,也能体现出作品的风格特征。王履描写华山用线就简单明快、疏密有序、粗犷沉浑,体现了南宋画家马远、夏圭的用笔、用线风格。罗铭在表现华山用线技巧方面,就破锋勾画,线条刚硬,沉着厚重,通过用线表现华山骨骼纹理,线条构成了有机的整体,不但表现山形结构,还表现出华山内在精神张力。罗铭曾说:“山有山的骨骼脉理,你们要仔细观察,画山要先解决它的形体,然后是纹理,再者就染出远近空间。难,但不要听得太复杂,不外是快慢、粗细、顿挫这些。”1978年作品《太华山图》,罗铭就用坚挺的线条对华山西峰山体进行刻画,在表现山峰整体造型的过程中,通过线条的疏密、聚散、主次表现出山体的走势节奏。用线条勾勒、转折、顿挫,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充分发挥自己主观意识,把华山山体形态通过线条进行深入塑造,体现了他用线表现形体的创造能力。另外,他在处理画面房舍和围栏过程中,以西画写实技巧进行提炼、概括。线条勾勒丰富厚重,结构关系明确,房顶线条排列聚散曲直,富有变化,整体统一。画面前景树木层次用线反复勾勒,前后关系清晰。《太华山图》能够体现罗铭在写生过程中,如何用线精心描绘自然界山石、树木、房舍的技法。我们看到,罗铭的线条应用是放在现实自然环境中,是用当代创作意识进行思考的,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线条的继承、应用与发扬。
二、笔墨留痕更富韵致
人们观赏一幅山水画作品常说“水墨淋漓”,这里讲的就是中国传统山水画里的笔墨。传统笔墨的韵味、虚实、变化始终是评价中国山水画内在审美核心要素,它也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特点的综合体现,它能传递出山水画精神的纯粹与释然。传统意义的“墨”被认为具有“五色”。用浓、淡、干、湿之墨,使烘、染、破、积诸法在一方纸上尽显劲健、柔婉、飞纵、凝重之神韵。丰富的笔墨变化已经超越到无限伸展的艺术表现空间了。笔墨也成为当代山水画与艺术创新变革的文化焦点。罗铭山水画写生的用墨技法上溯宋元,同时学习石涛、黄宾虹等人。但是,他又有针对性、改革性和创新性。他对用墨的阐释已经趋向更高的艺术审美境界,并在写生过程中能充分展示其独特的优美技巧。晚唐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这样说:“夫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吾唐代。”他指出了笔墨对山水画的重要性。宋代韩拙也在《山水纯全集》中谈道:“握管而潜万象,挥毫而扫千里。故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罗铭学习传统善于用笔墨,且笔力苍劲雄健。在华山写生过程中,他恣意挥洒浓淡、焦湿,并运用笔墨将山石块面与点线结合得疏密有致。画面上呈现出优美、悦动的节奏,体现出他个性和激情的完美融合。他强调笔墨是自身的修养和功夫,通常用焦墨皴擦就能表现出复杂的山势形体,体现出他对笔墨与写生之间的理解与把握。
在传统的笔墨理论指引与实践下,罗铭在山水画写生实践中尽情地发挥中国画笔墨特长,探索中国画笔墨语言、法则、规律。原陕西省国画院院长苗重安说:“罗老师在笔墨运用上以苍劲、挺拔体现出简洁明快,爽朗,从而创造出富有新意和节奏感的形象艺术。以自我感受,有感而发……”
罗铭的华山写生创作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中国山水画传统笔墨韵味与底蕴。明代莫是龙在《画说》里谈道:“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罗铭进行写生创作时,以笔墨理论为引领,熟练使用传统的笔墨技法,为画面整体营造了较强的艺术效果。如1960 年作品《华山苍龙岭》 《华山五里关》,笔墨在画面中发挥运用是显而易见的。画面中笔墨的呈现是随意的、打散的,树木的笔墨点染错落有致,大块带有写意意趣的墨色大小混点在山体上,相互叠压,适时出现,巧妙布局淡墨远山,远近呼应。画面实中见虚,笔墨苍润浑厚、富有变化,展现出笔墨韵味独特的山水空间。罗铭善于用浓淡相间的墨色来表现山头相互之间的前后关系,并用焦墨、浓墨皴擦出整个山体的轮廓造型,为了突出远处山峰隐约可见的造型,他善于用淡墨进行层层渲染,体现出远山时隐时现的朦胧之感。罗铭干、湿、浓、淡笔墨技法组合的尝试使用,体现出他更趋成熟的综合笔墨表现理念。
三、画面经营对景造境
传统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法则有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南齐谢赫就在《古画品录·序》六法中就提到“经营位置”,并成为传统山水画创作中的美学法则。罗铭在山水画写生创作过程当中,就以自己主观认识对客观景物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梳理、巧妙组合、整理概括。抓住要反映的主要物象,将杂乱无序的东西进行取舍,达到画面变化、均衡与统一。华山山体奇崛,整体山石结构纵横交错,山势高耸入云,画家很难观察到整体山势及全貌。罗铭多次对华山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他采取移动式观察方法,对山石的远近、高低、细节与整体,加以主观的选择概括,表现出来的山石结构整体、紧凑。从他华山写生构图经营方面来看,他也不受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的束缚。他立足华山本体面貌,取长补短,营造、重组,去芜存菁,画面组织严谨,反映出罗铭对自然景观造化的真实感受。罗铭以真实鲜活的生活体验,抓住华山的主体景物,合理安排构图,并形神兼备地表现其本质物象。他笔下的华山形成独特又协调的整体,传递出高度概括的华山艺术形象。他完成了创作情感与创新体悟的整体升华。如1980 年作品《华山宏图》,整体构图空间感和节奏感掌控十足,华山西峰主体突出,蜿蜒的道路顺着山势向远处延伸,实实虚虚,主峰形成一股中心发散的恢宏气势,感觉在环视一切。近处的松树与远处的山峰对比强烈,更加衬托出山峰的雄伟。罗铭的这幅作品中,主体与局部之间关系分明,体现出了画面局部服从整体的掌控技巧,画面布局构图十分考究独到,透射出华山雄浑壮阔的气势。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程征先生曾评价:“西洋画讲定点写生,中国画讲面面观,他画景物时总是要从四面八方,上下左右全面观察,先立意,再下笔。在构图章法上,运用中国画阴阳相生相克的辩证原理,总结出一套‘上实下虚,下实上虚,左实右虚,右实左虚’的布白程式。”1987年创作的《西岳华山图》,整体画面构图空间呈“S 形”展开,仿佛一条即将升腾的巨龙。整个山体自下而上进行画面贯通,云与山体之间有多处留白,并利用留空进行山体的有机分割,使整个山体在画面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前景的高大树木向右边倾斜,与山体形成强烈的呼应关系,增强了画面整体的气势与力量,使观者感觉到远处主峰的无限深远与广阔。这种构图布局方法体现了罗铭对华山的经历感悟和仔细观察的结果。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在《李可染画论》中说:“写生,是对客观事物再认识的深化过程。……写生并不是说任何东西都可以入画。写生的内容,应当有选择。境界比较好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有刻划价值的,才可以入画,并不是看到什么就画什么。”罗铭在华山系列写生过程中,面向现实,师法自然,通过不断地深入生活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去描绘华山的博大细微,他凭借对笔墨元素的纯熟驾驭,立足传统笔墨价值取向,将笔墨的精、气、神融入自己的写生作品中。并把自己扎实的西方绘画技巧与中国山水画技法进行完美融合,打破传统山水画程式表现语言,并对传统山水画的写生程式进行大胆创新改造,突破传统物象造型、笔墨表现形式,重视以新的景物形体造型和传统笔墨完美统一,不断强化画面的构图视觉空间语言,积极营造宽广的视觉艺术表现空间,形成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的新的画面构成元素。他积极做传统写生形式变革的开拓者,并创造出反映新时代华山精神文化风貌的艺术作品。
总结罗铭华山写生创作的宝贵经验,我们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艺术创作视野,用当代的审美眼光去发现自然山水中所蕴含的独特美感,借鉴西方艺术造型形式,深入挖掘传统笔墨表现规律,不断深入生活进行写生尝试。继承、吸收、完善罗铭宝贵的山水画写生财富,以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精神开拓出新时代的山水画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