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赋能乡村文旅产业对策研究
2023-03-21刘琼
刘 琼
(孝感市委党校,湖北孝感 432000)
引言
文化产业是产业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是乡村产业不可或缺的部分,乡村文旅可以改善人居环境、丰富乡村业态、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实现农村产业绿色转型、绿色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精神,助力区域性的农村产业融合,建设健全乡村现代化产业科学发展体系,近年来,各保险公司充分发挥主业优势,不断开发新产品,持续提高保障水平,大力推进乡村产业创新发展。
一、保险服务乡村文旅的重要价值
(一)保险政策夯实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之基
自乡村振兴系列政策推行以来,各地区积极探索振兴乡村之路,明确了包括文化旅游、环境保护、“一村一品”等方面的乡村发展目标,为乡村区域经济发展指明了风向,同时依托国家政策构建长效机制,依托该机制有效的吸附人力、财力、生态等资源,并运用区域性资源孵化项目,达到基于政策驱动发展乡村文旅产业的目的[1]。对于乡村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中央层面也以制度举措予以推进。
一是农业保险支持产业振兴。为了实现区域性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目标并保障农民收益,我国多部门联动,以助力乡村农业发展为导向,制定农业保险有关规定,将农业保险与特色农产品规模化、优质种植联系在一起,以高水平政策保障推动产业发展。二是保险政策向着乡村旅游的方向倾斜。为了支持乡旅发展我国各部门加强市场监管,关注乡旅发展的风险,在加强监督的同时推行保险金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实践探索,降低了乡旅项目孵化风险,同时可有效保护、利用乡村土地资源,还可依法维护土地所有者的权益,亦可在土地转让、出售等环节助力农户增加收益,继而达到基于保险防控风险的目的,解决了乡村旅游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三是保险服务新模式服务农业发展。我国多个部门提供金融服务,实施以奖代补的手段,调动各地区特色乡旅项目开发的积极性,加大金融服务试点的扶持力度,同时吸引金融机构下沉,占领基层市场,部署乡村地区,赋予金融服务网络延展性,相关服务与农业保险关联在一起,继而建成综合性较强的金融支农系统。
(二)保险产品助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之势
目前,以城市周边景点、乡村旅游为代表的短途旅游在旅游市场呈现蓬勃兴盛之势。当前服务乡村文旅的保险产品主要是以下几类:一是以保证公共安全为主的险种,如旅游景区公众责任险、雇主责任险、农村公路公众责任险、政府救助责任险、公共管理责任保险、承运人安全责任保险等;二是以保证食品安全为主的险种,如农产品食用安全责任保险及附加标签缺陷赔偿责任保险、食品安全责任险、农村饮用水救助责任保险、农村饮用水安全责任保险;三是以规范旅游服务为主的险种,如相关的安全生产责任险、旅行社责任险、商业综合责任保险、团体旅行意外险等;四是保障旅游期间突发性事故损害的险种,如旅行延误保险、住宿旅客意外伤害保险、购物保障保险等。这些险种能有效分散乡村旅游中的风险,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规范旅游服务提供者的经营行为,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市场化、规范化发展。
除了上述传统商业险产品外,各保险公司围绕保障县域支柱产业、发挥地方经济特色,先后成立乡村振兴项目小组,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保险项目落地,促成以“农家乐”为代表的相关食品安全责任保险、雇主责任险、公众责任险的制定。
(三)保险功能提升乡村文旅发展之质
就保险的功能而言,目前主要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等方面。正是随着我国经济体系转型升级以及配套保障机制不断健全,加之国民消费能力提升,乡旅产业得以稳健发展,保险逐渐派生出除风险防范、补偿之外的社会功能,在为乡村旅游打造良好外部环和为经营投资主体营造周密风险防范网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稳定脱贫成效,防范返贫风险,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如为了建立防止返贫和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而推出的“防贫保”保险,涵盖“因病”“因学”“因产业”多重保障,为农村人口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因意外返贫三大风险提供保障。二是扶持农业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在品牌的影响下,更多利于乡旅项目发展的资源涌入农村,在资源总量增多、类型不断丰富的基础上田园景观得以建设与发展,并以田园景观为支点拓宽乡旅项目覆盖的范围。目前,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对地方性特色品牌进行承保,今后将继续围绕“一县一品”打造特色知名品牌。三是保障基础设施,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比如,多地推广的大棚蔬菜保险,极大地提升了农业抗风险能力,保障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四是保障良好生态,以金融扶持助力绿色发展。比如,探索建立了“古树公众责任险”,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探索以金融政策体现和维护生态价值的创新举措。五是完善社会服务,以基层组织建设提升服务质效。各保险机构先后成立了“三农保险服务站”,以标准化、规范化的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产业化程度不高
农业产业化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内在动能,乡村文旅产业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版块,因此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乡旅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为乡旅扎根乡村奠定了基础。单从文旅产业来说,乡村旅游产业本身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都相对较低,目前旅游服务企业主维持正常经营都存在一定困难,更不愿意背负保险支出的经济负担,投保积极性还有待提升。同时,很多地方虽然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源禀赋,但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和整合力度还有待提升,市场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
(二)发展模式创新不足
乡村文旅产业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见效慢等特点。当前政府在乡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领头雁”的作用,以财政优先保障的单一资金政策支持模式为主,以政府指导为导向,构建乡旅发展体系,共同解决各地区乡旅产业发展问题,在管理有序、监督到位、权责明确的基础上,相关问题得以高效解决,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传统管理模式在抵御自然灾害、竞争等风险的过程中却显现出了一些不足。
(三)金融支持作用不强
我国乡旅发展需要资金,需要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助力乡旅产业做强做大,保障乡旅产业规模与消费需求一致,并迸发竞争活力。而对于中小规模经营主体,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开展经营、壮大产业存在较大困难。山东、海南、贵州、湖北等地先后出台了区域性金融支持乡村旅游政策,意在解决乡村旅游高速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但当前,金融支持主要体现在把资金投入有补贴、有优惠、有政策支持的示范性、特色性、潜力性项目,如大型乡旅项目、果蔬标准园区建设项目等,针对个体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作用发挥得不明显,地方政府对于乡村旅游的风险处置机制规划尚不完备。
(四)保险功能发挥不力
乡村旅游因其经营主体规模、提供服务内容的特殊性,其对风险防范和处置具有高需求度,因此,要充分发挥保险的优势助推乡旅产业良性发展。首先,经营主体在主观认知上缺乏保险意识,出于成本控制常常忽视这一问题。其次,金融产品的趋利性使其在设计上更多地考虑收益问题,因此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产品保障责任范围往往有限,在实际场景中常常遭遇各种理赔上的纠纷。
三、保险赋能乡村文旅的对策
乡旅核心依赖于区域性特色产业的壮大,产业壮大则需资金赋能。金融赋能乡村文旅产业,重点是平衡其趋利性和普惠性,要把握几个根本问题:一是将乡旅产业发展、项目孵化、景观特色化建设与消费者的期待、需求、个性喜好联系起来;二是服务于农村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力产业
我国政策及专职部门明确提出“增强保险服务乡村振兴功能作用”,明确应当践行应赔尽赔、愿保尽保等原则,在此基础上提供多元服务,增强保险赋能的有效性,从丰富保险种类、扩大保险范围等角度切入高效服务,其核心要义还是以保险服务保障粮食安全和乡村产业。乡村文旅同农村农业产业应当协同推进。尤其是当前“生态采摘游”在乡村旅游当中占据的市场份额不断攀升,为二者协同推进提供了具体思路。保险服务应及时捕捉这一发展动态,在中央明确要求下,做到保险细则全覆盖,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尤其要关注区域性特色农产品种植、销售等方面的保险服务水平,在政策引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支撑,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一是要切实落实中央要求,提升农业的抗风险水平,化解农业生产风险,确保粮食安全,不断增强保险助农的实效性[2]。二是要基于特色农业健全保障体系,以保险机制消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多、风险高、资金规模大等问题对该产业发展产生的冲击,助力地方政府对特色农业的统筹规划,推动区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
(二)深化产品服务创新水平,提质增效
当前乡村文旅在风险管理方面还不健全,经营主体主动投保的意识较低,不利于乡村文旅的长远发展。而保险产品设计上的单一性和理赔程序的烦琐客观上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一是要提升保险产品的针对性。国内相继推出了“乡村旅游类综合保险”“民俗旅游综合保险”产品,以中小经营企业为主要投保对象,在经营活动中为其提供保险服务,助其规避风险,有效维护权益,解决了中小企业尤其是个体户金融政策保障不力的难题[3]。二是要拓宽保险产品惠及面。乡村文旅能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吸纳一部分劳动技能相对较弱、不具备年龄及体能优势的富余劳动力,应当综合考虑这一社会效应,为文旅从业人员提供经营保险、人身保险、养老保险,以全方位的保障更好地服务从业者。三是要畅通赔付渠道,创新赔付程序,尤其是要构建具有高效性的小额赔付机制。
(三)增强乡村多样生态气息,绿色发展
保险服务除了为乡村文旅经营的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提供保障,还应致力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绿色发展。一是要致力生态农业发展,通过保障地方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以保值增信的方式实现权益保护、风险转嫁和侵权补偿,以“地方名片”的打造为支点,凸显区域性农业风采,留住“土”味[4]。二是要避免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风险,通过为相关行业以及公司提供风险评估、投前调研等专业服务,依托环境治理模式助力区域性乡旅产业增强风险应对、转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减少成本,并能在政策的引领下规避风险,守护“田园”。三是助力乡村“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人文内涵的挖掘,以乡旅融入生态建设、公共教育、文化传播、生产制造等领域为导向,壮大乡旅产业并生成新业态,推动乡村文旅产业的设施现代化、体系健全化、产业集约化以及服务优质化发展,进而提升乡村文旅的内涵和品质,避免粗放式经营、自由式发展对乡村环境造成的无序改造和破坏,达到多产业协同联动的目的,最终助力乡旅留住乡村之“魂”[5]。
(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改善民生
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目的是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关键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实现农民受益。我国在脱贫攻坚时实施了诸多的战略决策,相关政策提出:“推动开展防止返贫保险”,在此基础上受政府指引、政策驱动,立足民生领域,加强金融服务,在风险综合性保障机制内降低返贫的风险,以免其因意外、灾害、疾病等原因而返贫。一是要构建“产业帮扶、消费帮扶、就业帮扶”的多层次帮扶体系,将金融保险与特色农业、意外事故等方面关联在一起,着力发挥保险产品的社会功能;二是“政府+保险”保障方式,解决群众因病、因学、因灾造成的返贫致贫问题,提高群众抵御风 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