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大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游 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3-03-21张晶敏
张 雪 张晶敏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大连 116081)
一、相关概念概述
(一)研学旅游的内涵界定
目前,学界对于研学旅游的概念没有明确的标准。国内研究者主要采用修学旅行或修学旅游这一术语代之;海外研究者则主要采用教育观光。由于近年来中国教学管理模式正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过渡,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已成为一种对中国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的教育形式和手段[1],引起学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并逐渐兴起,得到推广。
(二)研学旅游的主要类型
1.露营研学
露营研学,是注重在大自然条件下,主动认知、感知、联结自然,进而形成主动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意识与行为的一种科普教育。营地选择主要以标准化的室外拓展营地为基础内容且大多数远离市区,选择更具有自然文化特色和相关联的户外拓展产品的自然环境。除了基本生活所需的餐厅、宿舍、卫生间等一系列基础保障措施,由于其户外特殊性,医务室、诊疗室和紧急情况处理指挥中心也必不可少。
2.科技研学
科技研学提倡大概念科技教育,把学生从教室带入现实生活情境中,改变了他们的学习环境与状态,学生身心合一,焕发出旺盛的活力。科技研学实质上也是借助了当下科技尖端领域的发展模式与发展创新路径,对相关展馆类、科研类以及高新产业园三大板块进行了全新规划。其中展馆类具有实践操作意义,而科研类和高新产业园利用自身内容灵活的特点引领特色性科技产品发展。
3.农旅研学
农旅研学就是利用田园风光、自然资源及环境,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之体验的农业经营活动,增强了学生对农业的认知与喜爱。以农业为主题的相关研学旅游目的地则分为两大板块,一方面是以高效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为基础的研究型创业基地,这部分基地以理论性体验为主,另一方面则是实际的农庄田园的操作性实践基地。
4.文化研学
由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相关文化衍生品,如文化类研学旅游项目也种类繁多。而在文化价值品牌的引领之下,带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红色革命基因旅游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旅游仍旧热度不减。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中国各民族人民世世代代相承的、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传统历史文化形式(如民俗活动、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有关的道具、物品、工艺产品等)和原有的历史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含中国民众长期以来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故事、历史、传说、谣谚;古典音乐、舞蹈、戏曲、杂耍、木偶、皮影艺术以及民俗表演等;广大人民世世代代流传的人生仪式、岁时活动、传统节日庆祝、节日运动与竞赛以及有关生产、生活的其他风俗习惯;关于大自然与宇宙的民俗传统认识与实践;中国传统的手工业技术;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场所等[2]。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二、大连市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游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明显
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南部,三面环海。就国内区域而言,大连靠近京津冀“首都经济圈”,且拥有相对发达的水运以及四通八达的铁道运输系统。值得一提的是,大连在建的新机场将继续改善区域外部交通运输环境,推动大连形成具有客运“双枢纽”优势的东部通道。由此可见,大连市良好的地理环境和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为区域研学文化旅行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非遗旅游资源丰富
作为中国北部知名的文化旅游都市,大连不但有着“艺术之都”的美誉,还保存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历史、人文、园林、建筑等多方面,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还具有很大的历史研究意义。正是这些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奠基了这座古城丰富的文化底蕴[3]。大连市境内有满族、回族、锡伯族、蒙古族、朝鲜族、壮族等55 个少数民族,在长达几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里,大连已成为东北文明与齐鲁文化的重要汇聚点。大连市的民族文学尤其是民族民间文艺源远流长,多姿多彩,涉及各类传说、诗词、乐曲、舞蹈、戏剧、皮影、传统美术、说唱艺术以及各类仪式、民俗、节日活动等,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与生活实践中,创作出一大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大连市已拥有市级以上非遗保护项目192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 项、省级项目26 项、市级项目159 项,建立传承和保护基地52 个,对流传、产生于大连的传统技艺给予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三)研学旅游市场潜力大
学生研学旅游群体所具备的消费潜力是无法估计的,当下教育观念不断革新,家长更愿意将教育资金投入到整体的实践与学习中来,这对于整个旅游服务行业发展将是一个全新的提升机会。大连市也不例外,应紧紧把握研学旅游发展机遇,依托自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游。
三、大连市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研学旅行认识不足
由于对研学旅行认识的不足,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要走出学校,而这也触及学校内部的安全问题。不少学校基于安全责任方面的问题考量,都在减少学校集体的户外活动、挑战性项目。目前,大连研学试点的学校还不能完全将科学发展研学旅行、实践教学项目置于和学校思想教学、课程教学一样的位置。因此研学旅行项目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并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研学旅行中也出现了“只学不旅”的情况。部分学校也担心在旅游项目中没有体现出教学价值,而过于注重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出游。研学旅行开始时,学校教师充分发掘研学旅行项目与学科知识的联系,在任务单上设置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却忽略了学生在项目上的感知与体会,使研学旅行成为学生忙于答题的活动,造成学生积极性低下,影响研学旅行活动的成效[4]。
(二)非遗保护专业人才不足
目前,大连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人才匮乏,这已经成为非遗保护中不可忽略的现象,虽然成立了非遗保护小组,但流于形式,人才的缺乏和现有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的匮乏,制约了保护工作全面、深入地开展,导致工作效率和质量得不到保证。负责非遗保护管理工作的专门技术人员不足,非物质文化保护管理工作不易开展,无法实现专业性、精细化的保护目标。从全国各地的现状来看,保护工作项目也千差万别。一些地区虽然有粗略的登记保护,但缺乏系统的保护。而大连的研学旅游从业人员也缺少专业培训和非遗有关知识,阻碍了非遗文化与研学旅游的结合。
(三)缺乏优质的非遗研学旅游品牌
大连的非遗研学旅游资源,是相当丰富而且具有独特性的。但是,现有旅游市场上售卖的旅游商品仍然以观光商品居多,游览行程的安排以二日游居多,其中一天的时间基本上都花费在路上,目的地的主要游览项目还是旅顺博物馆游览和购物等。人们来去匆匆,重游频率较少,与非遗传承人缺乏沟通交流的时间,因此很难进一步了解地方的非遗文化内涵,又或者存在可能对当地非遗文化造成误读误解的情况。体验经济时代,这显然无法适应高层次人文体验、充满个性的旅游群体的多元需要,不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非遗文化和研学旅游教育未完全融合
2016 年,教育部等11 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针对研学旅行,提出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健全经费筹措机制、建立安全责任体系五项主要任务,从而推动研学旅行快速高质量发展。大连积极响应号召,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研学旅游产品,同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大连非遗资源丰富,却未能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非遗和研学旅游教育的融合度不高,且层次不够深入。普兰店传统手工布艺技艺、庄河皮影戏、东北大鼓、剪纸等一批级别较高的非遗项目与研学旅游教育融合较好,但更多的非遗项目仍未能找到与研学旅游教育的契合点,造成很多优秀的非遗传统技艺和民俗的流失。其次,大连的非遗文化研学旅游开发模式单一。非遗资源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挖掘,缺乏彰显大连特色的研学旅游文创产品和纪念品,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四、大连市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游的对策
(一)加强对研学旅游的认识
大连市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游,要加强学生对研学旅游的了解。“互联网+”时期,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在诸多途径中,新媒体无疑是备受学生欢迎的一个传播媒介。在活动推广的过程中,大连市要注重充分发挥朋友圈、微博、抖音等各类新兴媒介的积极作用,并利用这些新兴媒介推广学生研学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功能,使学生广泛地了解,从而增强学生对研学旅游活动的认知度,并通过对学生在研学旅游活动过程中“主人翁意识”的培养,通过发现、亲近大自然,切实发挥学生在研学旅游活动的主体作用。
另外,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和全国各类学校,也应当充分考虑研学旅游对拓宽学校知识面、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素养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并借助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对研学旅游活动的宣传和支持,逐步建立“政府积极引导、学校认真组织、学生自愿参与”的研学旅游活动制度,进一步发挥研学旅游的重要作用。
(二)扩大招收非遗保护人才
非遗的保护与继承,以及人才的培养是重点。非遗和研学的结合工作能否有效进行,重点在于人才储备是否充足。大连市应完善对非遗研学人才的吸引、培训、教育的制度,以增加非遗保护人才人数,保证非遗保护的有效落实。另外,针对非遗研究与研学两大领域的工作者,相关部门也要强化人才教学和培养,进一步规范有关职业资格认定考核的制度,并大量招收非遗人员,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准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通过积极采取措施,对非遗传承者开展有关非遗领域的人文精神培养工作,加强其对自身所掌握技术的了解与技术升华,并创新其传承方式,增强其职业认同感,使其更加熟悉非遗有关的法律制度与政策。创新利用媒介宣传、介绍非遗文化的方式。积极打造非遗文化线上宣传和线下展示、观光、娱乐的新途径,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三)树立优质非遗研学品牌
大连市作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城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的进程中,应该大力整合非遗研学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研发单位协作、互动,常态化举办特色文娱活动,打造具有巨大吸引力和显著吸引力的非遗研学品牌。利用非遗研学优势资源和品牌,开辟中小学生国际非遗研学旅游的新领域,打开研学旅游市场[5]。大连应该促进研学旅游发展的一体化、系列化、数字化、品牌化,从而更好地为整个辽宁经济圈带来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游产品。
(四)加强沉浸式、体验式非遗研学旅行课程开发
大连要加大力度开发沉浸型、体验式研学旅行课程,依靠高品质的非遗资源,融合创造空间载体的研究场地(馆)资源、具有优秀师资能力的非遗传承人,打造相关的研学旅行手册及标准化的非遗研学教材。此外,大连的非遗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工作必须统筹考虑,分阶段和重点发展,开发利用优秀的非遗资源,建设两三个有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非遗研学目的地。通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等技术手段介绍非遗文化,让游客沉浸体验感受研学旅行课程场景。
(五)依托非遗文化,融合研学旅游教育
大连要推动传统非遗艺术走入现代文化,走文旅、文创产业一体化发展之路。要结合传统景点和民宿,因地制宜建立传统非遗文化体验点,举办传统非遗研学项目和体验课程,使传统非遗文化得到传播;要鼓励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参与传统非遗手工艺的展览、培训、传承、发展、推广等服务平台的搭建,推动文创产业向传统非遗技术方向发展,进一步延长传统非遗产品的产业链。另外,利用现代高等教育制度培养非遗传承人才。要在大学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贯通式培训计划中,设置传统非遗专业。采取补贴旅游等手段,帮助非遗“进社区”“进校园”,带动人们购物、感受非遗产品与技术,最大可能地拓宽市场空间,给非遗的保护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与内在动力。
五、结语
文旅融合背景下,本文选取了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一种价值禀赋优越的研学旅游开发资源,与青少年研学旅游联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研学旅游活动的融合是旅游市场的发展需要,开创了全新的活动形式。同时研学旅游活动也可以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传承群体规模,把内在文化内涵传承给全体中小学生,从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