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吴镇墨竹艺术特色与师承关系

2023-03-21史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期
关键词:吴镇墨竹画竹

史涛

(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1 吴镇生活时代背景及艺术风格

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沙弥等,生于1280年(南宋灭亡一年后),亡于1354年(元代末年)。虽未生活在宋代,但祖辈均为宋廷效力,且有官至宰相的大官。族谱记载:祖上为周王室之后,高祖为南宋两度拜相的吴潜,曾封崇国公、许国公①;曾祖吴实为宋武将,抗击蒙古军时战死;祖父吴泽为南宋抗金武官,宋亡后“誓不臣元”,于40多岁便卸甲归田从事海运业,祖父对元廷的态度深深影响了吴镇。他自幼随祖父习武,好剑术,又饱读诗书,但从不参与科举入仕做官。后学习易经,且精通易理,常去寺庙与僧人讲经谈佛,与和尚交往甚密,贯通儒释道三教,为后来的文人画创作奠定了基础。在受家族影响及亲眼看见元朝对宋遗民的残暴统治后极为不满,抱着世沐国恩义不仕元的思想,韬光养晦,以诗酒自娱。吴镇秉性耿直孤洁,既不做官又不随俗卖画,以书生气节对抗统治者的血腥镇压,中年以后曾卖卜②(有观点认为吴镇卖卜是因为穷困潦倒,但究其家族中多有高官,祖父、父亲、侄子等连续几代又从事海运业,必定家境殷实,不至于卖卜为生)。

吴镇学画开始于17岁左右,当时举家迁至魏塘与叔父吴森共同生活,叔父家资丰厚,尤其喜欢古画收藏,不惜以千金购买之,因此家藏珍品颇多。往来文人画家不绝,尤与赵孟頫交往深厚,常一同探讨赏画。这些为正在学习书画的吴镇提供了绝好的学习机会。在众多的古画藏品中,吴镇唯钟情于董源、巨然,期间临摹董源、巨然名画颇下功夫,因此吴镇的山水作品颇有董、巨之风。画竹则学习文同、李衎,尤其元贞二年(1296),李衎任嘉兴路总管期间对画竹之法的研究对吴镇影响很大。吴镇青年时期游历山水之间,饱览风光,为绘画创作积累了素材。68岁后专心写墨竹,常与精严寺僧人会友谈佛,自改号“梅沙弥”。70岁时作《墨竹谱》传给佛奴(大多数人认为佛奴是吴镇儿子,但《义门吴氏谱》中并没有相关记载,儿子之说还有待考证),作为学习墨竹的课图稿。吴镇不但擅画还工诗文、书法,每每题跋于画上,诗词常含隐逸之风,洒脱大方,体现真性情;书法则以草书见长,学习怀素又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时人称其“三绝”。

2 吴镇的墨竹风格

目前发现有记载的吴镇绘画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幅为清代方睿颐在《梦园书画录·卷七》中收录的《停骖读碑图》,画于1315年(此年吴镇35岁),但因至今尚未发现画作真迹,其真实性还有待考证。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双桧平远图》(亦称《双松图》)是现存最早的吴镇作品,画于1328年(时年48岁)。从17岁开始学画到48岁,三十多年间关于吴镇的史料记载不论是文字还是图像都寥寥无几,这大概与其选择既不入仕又不卖画的隐逸生活和游戏于笔墨之间的人生态度有很大关系。正如他说的:“我的画要在五百年之后才能遇到知音。”可见主观性情上限制了作品的流传,然而客观方面其绘画风格也是造成资料稀少的原因。吴镇的画风苍茫沉郁、雄厚淋漓,与当时纤柔工细的绘画时代背景格格不入,必然不会为世人看重。后人之所以推崇吴镇的作品是基于文人画的时代背景,如果当时人们能有如此的真知灼见,想必有关吴镇的史料会完整得多。

吴镇的墨竹作品目前有史可查的最早作品是完成于1338年(58岁)的《高节凌云图》(亦称《竹石图》),最晚的则是创作于1350年(70岁)的《墨竹谱》③。从现存吴镇绘画作品来看,其墨竹作品基本集中于1338年至1350年的12年间。按年龄和学画时间来推算,58岁到70岁正是一个画家艺术成熟期,从吴镇17岁开始学画算起,58岁已经历41年之久,足以形成独立的艺术特色。然而一个艺术家的艺术特色一定是经过漫长的积淀和锤炼逐渐形成的,正如吴镇在《竹谱册》题跋中说自己:“嗜此已五十年矣。”相对于50年来说,12年少之又少,并不能以此来概括其全貌,但由于文献和图像资料的缺失,将近40年间吴镇的作品风格无从考证,我们谨以现有吴镇作品及题跋进行比较推论,尽可能地还原其墨竹艺术风格。

吴镇的墨竹作品虽然存世不多,但内容多样,追求变化。从表现技法上看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严谨工整,落笔稳健,静谧安详,注重竹子客观生长规律;另一种则草书入画,行笔洒脱,如风入竹,仿佛带有主观情绪的宣泄。表现形态上极尽自然生态,将春夏秋冬、风雨雪晴、仰俯斜横表现得恰到好处,并且善于运用墨色变化表现竹的枝叶、节杆,前后虚实,画面层次丰富、疏密有致。绘画技法上五墨齐备,干湿浓淡运用自如,有浓而润、湿而厚的效果。他的墨法得到了元代以后众多大家的推崇。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依旧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吴镇作品中墨色的结构关系。构图上大多采用山水画构图程式,这与其早期学习山水画有很大关系。

吴镇的墨竹作品从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折枝和全景两种类型,《高节凌云图》画幅较大(166厘米×98.1厘米),描绘了自然状态下的竹、石、树、草,属于典型的枯木竹石类作品。竹的画法沿袭文同一路的写实画风,构图上取法李衎、赵孟頫。《高节凌云图》是吴镇现存众多墨竹作品中唯一一幅全景性再现的作品。全景性墨竹画法源自山水画,是墨竹与树、石、草相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画法对画家的综合表现能力要求极高,它不仅是刻画形象,更是多种形象组合表现在画面中的和谐统一。它形成于宋代绘画繁荣的大背景下,处于山水画与花鸟画分离时期,画家大多精通山水画,擅于对树、石进行观察表现,并能将技法巧妙运用到花鸟画中。因注重观察,画风写实,与宋代山水中的坡石背景相得益彰,所以全景性墨竹画法在元代达到最高水平,这种表现形式较设色全景花鸟画更高雅脱俗,在以书入画方面也有更高的要求。但随着元代文人画的出现,画家创作逐渐趋向主观性,缺乏对自然形象的深入观察和系统研究,加之山水画与花鸟画分科,折枝花鸟画兴起,全景性墨竹画法宛如昙花一现就被折枝画取代。吴镇正是处于这一时期,他具备扎实的山水画功底,又受文同、赵孟頫、李衎全景画竹方法的影响,既袭承了宋代山水,又追求写实风格,注重对自然形象的观察感悟。从题跋和落款形式、位置来看,书法在画面中起到的作用被强化,正逐步向文人画转变。《高节凌云图》正是吴镇艺术修养的高度体现,也代表了他墨竹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墨竹谱》是吴镇折枝墨竹的典型代表,全谱20幅画将竹子的不同生长时期、生长环境、天气环境等状态下的特征呈现出来,用墨色浓淡区分竹杆与竹杆、竹杆与竹叶的远近、虚实关系,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用笔以书入画,跌宕起伏,笔断意连。还在构图上大胆创新,图文结合,使书法和绘画在画面中相映生辉,浑然一体。它不仅是吴镇晚年重要墨竹代表作品,还是其一生画竹经验和创作理论的总结。

提到吴镇墨竹作品的风格,不得不说他的题跋款式特点。题跋指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前面的为“题”,后面的为“跋”,其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款一般指书画作品上题写的作者的姓名、字、号等。题跋落款在实际题写中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和区分,内容和形式非常多样,由画家根据画面构图和实际需要灵活安排,但它是中国画审美层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吴镇的题跋有两类:一是对画竹的画法心得,二是诗词。值得一提的是,用词题款在历代画家中并不多见,大概词对情感的表达更符合吴镇的心境,同时也体现了吴镇与众不同的性格。吴镇画竹虽然受赵孟頫和李衎影响较大,但在作品落款题跋上完全不同。赵、李二家落款多为字、号等,很少题跋,即使题跋也遵循“字不占画位”的原则。而吴镇的款字较大,且占据画面重要位置,甚至有些大篇幅的题跋,这样的题款形式使书法和绘画在画面布局上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与统一,真正实现了“书画一律”,从这一点上看吴镇无疑是元代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中国画的题跋自元代文人画出现后,诗、书才真正成为画面内容和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诗书画相得益彰是中国画独具的艺术特色,吴镇正是这一款式的推动者。他的题跋在当时具有极高水平,唐宋以来擅长诗词、书法的画家数不胜数,但落款题跋的很少,究其原因并不是画家不擅书,而是当时的审美侧重于书法、绘画单独欣赏,有“字不占画位”的说法。另外,当时的绘画以全景、写实、工细的风格为主,落款字体工整且多藏于“树根石隙”,长段落款必然会使画面不协调。元初依旧沿袭宋代绘画的风格,随着对统治者的不满,大量文人选择隐逸生活,绘画风格逐渐由客观写实转向主观写意,更多抒发画家内心压抑愤懑的情感。这种情况下诗词书法的加入更强化了绘画情感的表达,文人画诗书画结合的形式呼之欲出,然而历代画家,有的擅画却不擅书法,有的擅书写但不擅画,有的书画俱佳却不擅协调合作,有的字画协调但不擅经营构图,有的字画皆佳却不擅长诗词。吴镇恰巧具备上述几种能力,又置身事外,不受世俗影响,能够自由抒发情感,突破式地开创了中国画的款式,有意识地将书法、诗词文章作为绘画构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文人画新形式的引领者。题跋的款式和水平是画家综合能力的体现,从侧面反映出画家在美学构成方面的认识和高度。吴镇题跋最突出的特点是:第一,书法水平高,款式变化丰富。他的题跋多用草书,酣畅淋漓,变化万千。第二,擅于经营位置和布局,书画组合相得益彰,互不抢位,和谐统一。

3 吴镇墨竹风格的形成及师承关系

吴镇的墨竹承文同、李衎一脉,他自己也说画竹是“老子生平学蓟丘,晚年笔法似湖州”。看来吴镇墨竹属湖州画派不假,其风格的形成与“蓟丘”(李衎)和“湖州”(文同)是密不可分的。吴镇认为自己在画竹方面一生都在学习李衎,晚年以后画风才像文同。从三人生活的年代来看:文同生于1018年,卒于1079年;李衎生于1245年,卒于1320年;吴镇生于1280年,卒于1354年。吴镇与李衎相差35岁,且吴镇17岁开始学画时已举家迁至魏塘(今浙江嘉兴)与叔父吴森同住,当时李衎刚刚被任命到嘉兴做官。二人同在嘉兴,并且有相当长的时间活动于江浙一带。吴镇叔父嗜好名画,又与赵孟頫交往甚密,赵孟頫与李衎是至交,李衎很多作品上都有赵孟頫的题跋,并且给予极高评价。赵孟頫于1299年至1309年在杭州任江浙儒学提举十年之久,恰巧李衎《竹谱详录》于1299年开始编写,几经修订后于1307年作序定稿④。以赵孟頫在绘画方面的修养,李衎在成书期间肯定与其有大量交流。赵孟頫对李衎极为欣赏,在与吴森交往中必定谈及李衎,此时正是吴镇学画之初,由赵孟頫引荐向李衎学习墨竹画法的可能性极大。而且吴镇在完作于1348年(68岁)的《墨竹册》题跋中有记,说自己画竹已经50年,证明吴镇至少18岁就开始画墨竹了,李衎很有可能就是吴镇墨竹启蒙老师。虽然吴镇早期墨竹作品已无存世,但在《梅花道人遗墨:竹谱》的题跋中题到李衎的《竹谱详录》,并说其中对竹的介绍及画法“备言其详”。并在后面大量引用其思想,可见李衎对吴镇的影响是很大的。再看吴镇现存最早的墨竹作品《高节凌云图》,不但构图上与赵孟頫、李衎的全景墨竹相似,竹叶的画法和组织也如出一辙,只是在出枝上吴镇较李衎随意,笔法和功力上略逊李、赵。而晚年《墨竹册》《墨竹谱》的笔法更倾向于文人画,虽然在形式和艺术风格上与《高节凌云图》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用笔力度和出枝密度上还是能够看到学习李衎、赵孟頫的痕迹的⑤。

文同以擅画墨竹著称,主张成竹于胸中而后动笔,不同于宋代职业画家和民间画工风格而自成一家。他对竹子的观察深入且细致,画竹严谨又富有新意。米芾曾评文同画竹是开创了以墨色深浅表现竹叶正反的画法先河。《图画见闻志》说文同:“善画墨竹,富潇洒之姿。”《宣和画谱》称其作品:“托物寓兴,则见于水墨之战。”文同的墨竹在写实的基础上突破了“色”的限制,突出了竹的人格象征,是“外事造化中得心源”的产物,开创了文人画新境界,李衎、赵孟頫、吴镇皆受其影响。然而吴镇和文同生活年代相差200余年,根本没有见面的机会,对其了解只能是来自流传下来的画作(文同传世作品极少)或文字记载,其中不乏苏东坡对文同画竹的描述和评价。吴镇在《竹石轴》题跋中表示:文同、苏轼的真迹在当时就难得一见,他有幸在钱塘鲜于家见到一面,崇拜之意溢于言表。可见吴镇是亲眼见过文同墨竹作品的,并且非常欣赏和推崇。我们在吴镇墨竹作品的题跋里也经常能够见到有关文同的语句,尤其在《墨竹谱》中,不但在开篇大段题录了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还在其后墨竹图中穿插了不少相关跋文,其中不仅包括对文同作品的描述,还有对文同墨竹技法、理论及思想的记录,更有吴镇对文同作品理解后“拟与可笔意”的再创作。但是我们对比文同的《墨竹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吴镇《墨竹谱》中的悬崖纡竹,虽然画的同是“S”形俯而后仰的竹子,但在节杆、出枝和竹叶的组织疏密上迥然不同。那么“笔法似湖州”体现在哪里呢?我们知道李衎画竹出自文同一脉,但在吴镇看来他们的墨竹有本质的区别。李衎画竹更趋于理性,从他的《竹谱详录》中就可以看出他对竹子的研究严谨而系统,从“写生”“写实”的角度去表现自然形象,强调“规矩”和“法度”,与后来的文人画竹有很大不同。文同画竹则更感性,他之所以喜欢画竹是因为喜欢竹的品格。可见画竹对文同来说是“遣兴”之为。客观地讲,从画竹技法和对竹子的研究来说,李衎更成熟更系统;从创作心态和境界来讲,文同的思想引起了更多后世文人画家的共鸣。吴镇所说的“晚年笔法似湖州”应该指的是创作心态和思想上的相似。

尽管吴镇受李衎影响很大,但在技法和系统性方面远远无法为与之相比,而文同在墨竹创作思想和心态方面又达到了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吴镇在学习文、李二人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在晚年形成了诗书画结合的表现形式,为宋代以后的绘画开辟了新的道路。

吴镇一生画竹50余年,其墨竹艺术特色的形成一定是动态发展的,虽然我们已经见不到他从17岁到58岁40余年间的墨竹作品,但经过上述分析能够推断出,吴镇经历了早期学习李衎全景写实严谨的风格,晚年创作思想和心态上追溯文同,以“戏墨”自娱,追求画竹的内在意趣和思想的表达。注重笔法的表现,强调题跋在画面中的占比和经营,使字画结合呈现出最成熟完美的状态,增强了绘画的艺术性、思想性和抒情性,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文人画的发展。

注释

①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4.

②吴静康.吴镇家世再探[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5):07-12.

③台北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故宫书画图录:第四册[M].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1990.

④赵天叶.李衎《竹谱详录》各版本考析[J].美术,2020(3):118-121.

⑤卢勇.吴镇《竹谱图卷》之考辨[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吴镇墨竹画竹
闫正国墨竹欣赏
画竹题诗
上“班”
图说书法
王光先国画作品
江村《吴镇 秋岭归云》
“胸有成竹”
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探究文与可与苏轼的友情空间
吴镇力作沪上夺魁
板桥画竹解肝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