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区域产业升级培育的路径探索

2023-03-21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科技合作处张炯袁子尧

区域治理 2023年7期
关键词:铁西区科研院所科技成果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科技合作处 张炯,袁子尧

一、引言

新时期,国家实施新一轮东北全面振兴战略,辽宁省肩负起了引领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全方位创新改革试验的重大使命。辽宁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做好“三篇大文章”为核心,全面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沈阳市正在体系化布局以汽车及零部件、数控机床为代表的5个“老字号”、冶金建材为代表的3个“原字号”、以航空、新材料、高端医疗装备为代表的7个“新字号”以及“网络安全、智能终端制造”为代表的5个“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链。作为“共和国长子”“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的铁西区,再次成焦点。在“十四五”规划中,铁西区明确提出要切实肩负起“东北振兴、铁西先行”的使命担当,把创新作为引领铁西振兴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和水平,以创新催生铁西发展新动能,成为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标杆”,助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取得更大成效。①。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按照习总书记对我院提出“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的要求,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上狠抓落实,取得了多项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原创性科技成果,攻克了我国一系列“卡脖子”核心技术问题。沈阳分院作为中国科学院的派出机构,负责协助院党组领导和指导中国科学院在辽宁省和山东省的研究所有关工作,是连接院机关和研究所的桥梁纽带,区域科技管理和服务的中心。沈阳分院系统院属单位中包含7家研究所和2家公司。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能源科学与化工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控制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

综上所述,沈阳分院系统单位的研究领域与沈阳市铁西区的产业体系和布局高度契合,在院党组的统一部署下,沈阳分院积极与辽宁省科技厅、沈阳市科技局、以及铁西区政府开展合作,推动中科院高水平科研成果在沈阳市铁西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集聚,并探索出一条通过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助力区域产业升级、培育的新路径。本文将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选择、产业升级培育具体举措两个角度阐述科技成果转化对沈阳市铁西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带动情况,以及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区域产业升级培育的模式选择

(一)以平台为抓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我国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体系的过程中,越来越凸显出科技成果转化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我国在新时期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与导向,确立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路径[1]。该路径的核心内容是形成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市场提供创新方向,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方式,形成我国新时期的技术创新体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扶持,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因此,以科研院所技术成果作为主体、政府提供支撑服务、采取市场化运作的组织模式,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和规划布局重点项目、吸纳优秀人才,在项目培育初期给予稳定性支持,直至项目成熟达到产业化阶段,并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规模化、商品化。通过此路径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

(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目标

2020年10月,在“十四五”即将开局之际,沈阳分院携手沈阳市科技局、铁西区经开区,打造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产研院”)。重点围绕航空新材料、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产业领域,聚焦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产业创新技术需求,建设成为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育成、技术服务、人才引进、合作交流、投融资于一体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打造国家级的战略新兴产业科创平台,助推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核心区。中科院沈阳分院、沈阳经开区管委会将共同管理产研院,按照“一基地、一公司”进行组织架构设置,组建国有独资的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产研院的日常管理工作。在产研院的建设过程中,双方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新模式,通过在空间、经费、制度等方面实施的一系列创新举措,有序推进产研院的建设工作,促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三、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区域产业升级培育的创新举措

(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措施

(1)空间保障。产研院位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咽喉”位置,通过盘活开发区闲置厂房存量资源,利用开发区收储远大地块上的M1厂房(48785.49㎡)、小M1厂房(4680㎡)、M5食堂车库(16477.79㎡)三处闲置建筑共计7万余平方米作为承接项目的物理空间。

(2)经费保障。为支持中科院科研项目团队能够在开发区稳定长期持续输出产业化成果,产研院为本地科技服务团队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用于产研院运营及开展相关业务活动。

(3)制度保障。具有完备的制度体系,先后制定了《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章程》《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绩效管理办法》《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运营经费使用办法》《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印章使用管理办法》《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入驻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项目入驻评审办法》《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科(沈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员工考勤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制度,为产研院高效运行做好制度保障。

(二)促进产业升级培育的项目筛选

在引进优秀适用的科技创新成果过程中,沈阳分院根据铁西区做强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优势“老字号”“原字号”,发展生命健康、汽车电子等新兴产业的规划目标,筛选中科院内优秀适用科技成果,选择符合铁西区发展定位的项目入驻,实现提升支柱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填补空白产业的目标,强化补链、强链、延链工作,提升产业链完整度,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沈阳分院围绕培育壮大“新字号”开展成果筛选工作,首批入驻了高端装备运行环境智能保障系统、电液伺服驱动及电机技术、航空/航发复杂钣金精确制造技术、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升华设备、Vc发酵母液回收制有机肥等5个项目。同时,“喜新”亦不“忘旧”,沈阳分院积极在升级改造“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上做示范,以新兴产业为“老字号”“原字号”持续赋能,聚焦信息技术、新材料、环保产业、工业互联网+装备制造业,第二批医用钛合金材料产业化、轻合金纳米功能膜智能制造产业化、新型一体化VOCs气体净化装置产业化、检验医学质谱技术开发、智能五轴加工中心产业化等7个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并完成公司注册,其中2个项目已入驻基地。

(三)工作成效

首批入驻项目中,“航空/航发复杂钣金高效精确制造技术产业化项目”,成功开发了国际上首台脉动液压成形和高能率冲击液压成形设备,已经为成飞、沈飞、中国航发沈阳黎明公司开发了多款产品,可实现年产30000件航空钣金件规模。“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升华设备开发与产业化项目”技术能力处于国内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研发领域前沿,项目力争建立沈阳首家OLED高纯度材料提纯装备制造基地。Vc发酵母液回收制有机肥技术中Vc-Na纯度99%以上,且技术成本低、工序简单,生产的新型肥料产品普遍增加作物产量5-30%,提高植物维C含量8-140%。可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优质的有机碳肥产品,具有增碳减排、提质增效的显著效果。该产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累计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第二批入驻项目中,“医用钛合金材料产业化项目”是山东魏桥创业集团与中科院金属所推进的重点项目,在高性能医用钛合金板材方面,解决了多项“卡脖子”技术,项目建成后,将填补生物医用材料产业链的空缺,累计可实现产值6000万元。轻合金纳米功能膜智能制造技术突破了传统微弧氧化(PEO)微弧集中放电破坏氧化膜生长的技术瓶颈,实现了轻合金表面耐蚀性和功能性指标(绝缘性、温控特性、生物活性等)的有效兼容。未来将建立在国内首个纳米功能膜智能控制系统,解决纳米功能膜制备中电源大功率可靠性难题;建立纳米功能膜标准生产工艺规范和纳米功能膜智能制造企业标准,解决轻合金纳米功能膜制备工程化应用的瓶颈问题。该项目将实现轻合金纳米陶瓷膜大规模生产制备,并在3C电子、生物医用、汽车、航天航空、国防军工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应用探索和产品试制。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催化净化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该催化剂100,000 Nm3/h大连中远海运涂装尾气、15,000Nm3/h新疆独山子聚烯烃尾气、200,000Nm3/h青岛华世洁涂装尾气等项目上成功应用,且均已稳定运行3年以上。目前,VOCs净化催化剂及工艺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十五个VOCs治理工业项目,年减排2.04万吨VOCs。

产研院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已入驻项目累计销售收入为2347.31万元;累计产值达到了2619.6万元。吸引高层次人才共计33人,其中顶尖人才2人、杰青人才2人、领军人才5人、拔尖人才11人、高级人才13人。项目研发人员共计100人,其中博士或高级职称人员有24人。已入驻项目累计解决就业岗位28个。获批沈阳市2021年“诚信创建示范企业”、2021年沈阳市新型研发机构、沈阳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沈阳市专家工作站等多项荣誉称号。

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区域产业升级培育的问题解析

(一)科技成果的应用场景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在产研院项目筛选过程中,我们发现,科研院所对市场最需要的实用技术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部分技术成果放到市场中没有需求。市场同时也不了解科研院所的各种专利,企业不能准确获取到自己需要的技术成果[3]。实际调研过程中,科研院所的部分科研人员没有充分意识到成果转化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缺乏用市场眼光看待成果转化的本领。对于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的科技成果,由于科研人员无法精准定位成果的应用市场,造成科研成果与实际的市场需求不匹配,无法继续开展中试以及产业化,最终导致科技成果无法转化。同时,科研人员的主要精力在于科学研究,无法完全掌握市场最新的发展动向、热点需求,由此在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形成一道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因此,打造集科技成果信息交流与对接、成果评估、金融投资、创业孵化为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是当下提升科技成果利用率和转化率的重要手段。沈阳分院组织中科院走进铁西区科技对接会,强化科研院所对区域产业布局、企业技术需求的了解。同时,沈阳分院联合铁西区、沈阳经开区围绕新材料、装备制造业等产业领域,组织重点企业走进科研院所开展深入调研对接活动,让企业充分了解中科院科研院所的研究领域、最新成果,为企业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开展此类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双向对接活动,能够有助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技术企业育成体系建设,实现中科院创新资源与沈阳经开区科技创新生态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此外,产研院与辽宁省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签订合作服务委托合同,组建多链融合服务团,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和对接能力,通过多链融合联动模式召开辽宁千企创新行动合作服务签约会议,累计为10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150余次。通过将科研院所技术成果与企业科技创新需求的有效衔接,产研院入驻项目实现了对铁西区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以及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

(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亟待加强

对于科研院所绝大多数成果而言,其在研发阶段的试验规模较小,应用场景不够明确,导致科技成果在研制初期无法获得来自企业的稳定支持,科研院所的优秀科研成果往往来自于国家资金的长期稳定投入。当科研成果具备市场化、产业化条件之后,其成果转化的金额往往超出企业的预期,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4]。对此,政府首先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经费投入,对以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具备开发前景的项目提供稳定支持,同时引导激励社会力量加大科技投入。引导科研院所的创新链与企业的产业链深度融合,针对成果和企业开展点对点跟踪、培育和扶持工作。在资金配置上采用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引导基金、培育基金、产业基金等方式,设立基金群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筛选引进、培育壮大、转化投产”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5]。其次,人才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资源,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原动力。政府对于科技项目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也应该制定健全的政策激励科研人员,最大限度地赋予科研人员的项目自主权和收益分配权,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最后,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中试放大、知识产权归属问题是其中关键环节,而科研院所往往受限于场地限制,导致中试环节效果不佳;或是由于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产生纠纷,影响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因此,各级政府及科技部门还应在场地支持、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制定有针对性的专项政策,保障平台内科技人员创新空间和创效活力。

五、结语

2022年,随着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要保证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形成科技、产业、资金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新时期,要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加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实现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的有效衔接。沈阳分院以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抓手,充分发挥中科院优秀科技成果集聚优势,布局技术对接、政策服务、企业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育等业务板块,形成“五位一体”协同创新服务模式,建立以“产研院+重点企业+产业化项目”为核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通过制度举措创新,探索实践出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区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新路径,做实、做强、做优铁西区实体经济,为沈阳市做好“三篇大文章”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为辽宁省加快建设“数字辽宁、制造强省”注入强劲动力。

注释

①沈阳市铁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猜你喜欢

铁西区科研院所科技成果
读《我需要一个朋友》有感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帮奶奶的鸡减肥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沈阳市铁西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小巷总理”的新故事:记沈阳市铁西区兴工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黄凤珍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