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用情让文化领域的会展新闻出新出彩

2023-03-21董云平

新闻传播 2023年3期
关键词:黑龙江日报文博会龙江

董云平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哈尔滨 150010)

说起会展新闻,人们容易联想到会场、展厅、展品、观众(游客),场景无外乎观赏、游览、购买等,但如果拘泥于此,写出来的新闻就容易形同于一个销售展会,只不过展品与文化有关。但事实上,许多文化展会的办展目的却不限于此,其中可待展现和发掘的更有意义的内容,需要我们炼就“慧眼”,去发现,去提炼,去展现;如果可能,最好还能给予人以思索,能够透视行业发展趋势与问题,并为此提供借鉴。

一、提前精心做好案头准备

无论做哪方面的报道,提前做好案头工作,对采访的内容有尽可能多的了解,明确报道内容,报道意图,都会对报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笔者通过多年对文化展会新闻的报道,对此也深有感触。所以在每次采访前,都提前做好准备,了解展会的议程、内容,办展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并提前做好充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报道计划。

当然,仅凭这些,只能做到初步计划,要想最终拿出真实精彩而有深度的展会报道,更重要的是走近新闻,用心用脑去捕捉展会渗透出的内在信息,挖掘深度,探索问题。

比如,在参加黑龙江省第十四届龙江文博会前,黑龙江日报文化部首先根据会议主题、内容作了认真的策划,并翻出前几届龙江文博会的报道认真研究,寻找这届文博会的亮点与不同,为此提前做出了充分而丰富的报道计划,有消息,有特写,有深度,有专题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厚。

在这届文博会上,因为有备而来,笔者很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地采写出了《赏一场高品质的艺术之约》《非遗之花绽放文博盛会》《百余位工艺美术大师荟萃文博数万件艺术精品等君采撷》《当民俗遇上美景——从非遗进景区看文旅融合发展之路》等数量可观而具有可读性的报道。部门的其他记者也出色完成了规定动作,并对策划还有所延展,所以这届文博会的报道受到了读者的好评,赢得了主办方和参展者的赞誉。

试想,如果没有提前的策划,没有对整个文博会的了解,在短短三四天的时间里,能够及时并较好地完成这些具有一定综合性和思考性的报道显然会增加很多的难度。

所以,做好展会前策划,认真研究可发掘的题材,设计新颖的专题,拟出可具操作性的题目,是做好文化展会报道的前提和基础。

然后,有了会前策划,就需要记者在展会现场靠脚力去“跑”新闻,靠观察力去“采”新闻,靠“笔力”去展现新闻。

一个展会,往往“走”一圈至少就得一个小时,在此间,记者一方面需要根据已策划好的主题有的放矢,瞄准目标去采访;一方面还要有“慧眼”,捕捉意外之题,寻找意外的精彩。

二、现场热点用“心”抓取

好的新闻都是用脚步丈量出来的。跑展会,在偌大的展厅里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展品,丰富多彩的活动,炫目热闹的技艺展示……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捕捉到最“新”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特别是热点新闻,需要报道者在“跑”的过程中具有一双慧眼。

而要具有这样一种本领和素质,功夫更在平时。要有对这个领域情况总体的了解,才能发现“新”,才能总结出规律和不足。与此同时,要始终保有一双“孩童”的眼睛和心灵,永远充满好奇与追寻。

比如,笔者在龙江文博会上采写的《抗联文化雕塑作品亮相文博会》。在偌大的展会现场,笔者发现了佳木斯抗联文化雕塑艺术作品展。那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像这样成组成群地展出抗联题材雕塑作品,在全国尚属首次,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因为有着这些背景的了解,让笔者发现并认定这个展览新颖又有政治意义,当即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在黑龙江日报新媒体上发布,随后又在黑龙江日报上发表,引起了很多读者和观众的关注。

说到此,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在展会现场,记者可以根据报道内容打好融媒体“组合拳”。通过现场声光电,记者的介绍讲解,观众的表达,可以让报道充满现场感和代入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这届龙江文博会上,黑龙江日报就打出了全媒体矩阵,新媒体记者和纸媒记者都在第一现场,通过纸笔、手机、相机、摄像机,让这届文博会在云端精彩绽放,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三、文学表达精彩呈现

有了充分的准备和采访,那么在写作上就要下功夫了。会展报道需要根据报道的内容进行表现方式恰如其分的选择,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和技巧,以增加报道的可读性。这就好比从市场选取到了好的食材,那么用什么样的方法烹饪,才能让这些食材最能体现本味,最能呈现出它们的鲜美,这就需要“制作者”的功夫了。

比如,有的展会报道内容非常丰富,特别具有视觉冲击力、感染力,就可以选择使用比较文学的表现手法,在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可借助比喻、拟人、排比等合适的修辞手法,让报道具有现场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比如,笔者在龙江文博会上采写的一篇报道:《尽赏中外书画佳作与艺术大师面对面——赴一场高品质的艺术之约》。

报道第三段,笔者这样描述展会现场的一隅:“在油画展区,不时走进观众静静欣赏画作,悄声咨询作品价格。百余幅精美的油画作品,静静悬于墙上,似乎每一幅画都有灵魂,每一幅画都有故事,它们倾注着画家的情感,而似乎又与观众产生了共鸣。”

第四段:“画家马秋欣·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正在全神贯注于他的又一幅心爱之作,春天,正值冰雪消融之际,澄澈的河水在轻雪覆盖的山树间轻盈地跳跃、流淌,似乎都能听到一路的欢歌,……”

此间,笔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语言精练而优美地描述出了展区的艺术氛围,艺术品的精美,观众的喜爱,画家投入的创作,画作中冰雪消融的春的气息……展现出了一幅动静结合、既沉静优雅又灵动浪漫的艺术画面,体现了这个展会的高品质高水准,让读者读来心生向往。

通篇文章,笔者没有面面俱到,没有繁杂的讲述,文章精炼优美,间或在适宜处加以评述,画龙点睛,通篇文章一气呵成,将一个比较高大上的展览非常接地气又非常轻松优美地展现出来,赢得了读者的赞誉。

四、观察思考透视问题

文化展会的报道与其他领域展会的报道作用和功能一样,除了报道展会本身表象的内容,其实可以通过这些表象,带给人思考;或者通过笔者的思考,直接用分析探索性的文章,透视这个领域的问题,或者探索发展趋势,或者总结一些规律,让读者或业内人士不仅看到现场表层的精彩,还能有所启发和思考。

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特别是记者本身能够发现问题,或者提出可资借鉴的参考,这个功夫既在会内,又在会外。会内,就要多看,多想,多了解,多思考。会外,就在于积累,多了解领域的情况、发展变化,做到心中有数,那么自然看到问题就会发现,规律在无形中就总结出来了。

比如,笔者在龙江文博会上采写的《当民俗遇上美景——从非遗进景区看文旅结合发展之路》这篇报道,就带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因为“跑”过多届文博会,所以笔者对参展的许多面孔都很熟悉,对他们所掌握的技艺也较为了解。所以在展会上,通过和他们的诚挚攀谈了解,知道很多非遗企业都面临融合创新的问题。一方面,他们很迫切地希望更好地走入市场,另一方面却面临着拓宽创业渠道、做成有规模的企业,以及和市场对接让产品更创新更有活力的问题。

所以,笔者就从“非遗进景区看文旅结合发展之路”这个小切口切入,用观察的视角来做这篇文章。

而这个主题的由来,既有笔者在参会中的观察,更有对我省近年来非遗状况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展会中,当现象再次呈现时,笔者就可以很好地以展会为由头,提出问题,引发参会者及有关部门的关注,有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提出问题,还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笔者随后采访了省非遗保护中心研究部主任,让其对如何加快我省非遗产品及衍生品市场化发展进程提出建议。

这篇报道发出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很多非遗企业也反响很好,认为报道展现了目前他们发展的困难,而专家的建议,也给予了他们一定的帮助。

文章提出问题,又有专家的建议,探索如何解决问题,这样的报道就是一篇更显新闻价值和有一定深度的展会报道。■

猜你喜欢

黑龙江日报文博会龙江
龙江少年爱冰
地方党报如何做出“叫好又叫座”的好新闻
——从《黑龙江日报》三篇报道浅析纸媒新闻写作的经验
龙江剧《弘治私勘》
勇于担当 主动作为 积极打造龙江人民调解工作升级版
融媒体时代党报深度报道的变与不变——以《黑龙江日报》“龙江科技企业孵化器巡礼”系列分析类深度报道为例
激流勇进
——改革开放初期《黑龙江日报》的新闻改革
我校师生多项创意作品亮相第十一届文博会
宁波文博会春耕忙播种
图读龙江经济
以党报“主流观点”引领正确舆论导向——浅析黑龙江日报三组系列评论的思想性可读性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