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育农业全产业链打造国际农都
——驻马店市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23-03-21王中亚宋歌李婧瑗
王中亚 宋歌 李婧瑗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4)
引言
乡村产业振兴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结合区域实情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乡村跟上发展步伐[1]。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是保障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2]。推动特色村经济转型,将其建设成为新时期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空间支点,意义重大[3]。近年来,驻马店围绕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全力打造“国际农都”,农业大市阔步迈向农业强市。驻马店以培育农业全产业链打造“国际农都”的实践探索,是因地制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着力点,也是巩固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成果的主抓手。
1 驻马店培育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经验做法
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是国家、省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素有“中原粮仓”“中州油库”“芝麻王国”之称。党的十八大以来,驻马店市坚决扛起历史赋予的如山责任与使命,在培育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方面,亮点频现,成效显著。
1.1 坚持集群聚链
区域农业发展的竞争就是打造农业集群高地的竞争[4]。驻马店牢固树立全产业链思维和大农业观、大食品观,构建链条完整、循环畅通、运转有效的发展格局。在稳定种粮面积和产能基础上,建设优质小麦、花生、白芝麻等优势农产品。抓好正阳花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争创全国“豫东南花生特色产业集群”。打响西平小麦、平舆白芝麻、正阳花生等农业品牌,提升农村特色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统计数据显示,驻马店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710家,重点龙头企业86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近1900亿元,62个农业产业化集群,规模稳居河南省第1。
1.2 坚持开放招链
近年来,我国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提高,“引进来”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走出去”打造国际产业链能力进一步增强,带动国内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调整[5]。驻马店市坚持主要领导带队,发扬“六皮”招商精神,即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踏破脚皮、饿着肚皮、合不上眼皮,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主动上门、跟紧贴近,全力推进“链群招商”“大员招商”,赋能“国际农都”建设。2020年以来,促成了伊利集团乳制品加工、今麦郎食品产业园、玉锋实业集团大健康生物产业园、五得利面粉、克明面业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户。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成为驻马店全面提升开放性经济水平的新引擎,“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1.3 坚持创新强链
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最根本出路。驻马店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提升农村传统特色产业,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目前,驻马店市有院士工作站12家,引进院士13名、博士160名、各类专业人才2000名,充分实现了“引进一个院士,兴盛一个产业”的资源集聚效应。在正阳县首个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不仅有张新友院士的院士工作站,还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从优良种子的培育推广到机械化种收,再到产品深加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花生产业链,实现了价值增值最大化。
1.4 坚持龙头带链
驻马店不断完善招商图谱,把国内外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全部纳入招商图谱,力争招引一批国内外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落户,达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效果。农业强劲发展,加之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吸引和带动国内外众多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来驻马店谋篇布局。徐福记、伊利、鲁花、今麦郎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至沓来,驻马店千百亿级产业集群日益骨壮筋强。十三香调味品、久久农科等一批本地骨干企业也日益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成为驻马店第一大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65%,年产值近1900亿元。
1.5 坚持会展引链
驻马店拥有中国农产品加工投资贸易洽谈会和中国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2个“国字号”发展平台,这两大平台共同成为驻马店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桥头堡。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作为全国目前唯一以农产品加工为主题的“5A”级展会,连续23a在驻马店举办。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第二十三届中国农加工投洽会成功举办,签约重点合作项目182个,总签约额858亿元。“驻马店借力农产品加工会展经济助推大发展”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而中国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是农业农村部批复的我国第1家以农产品加工为主题的国际产业园。截至2021年4月,产业园已经入驻今麦郎、克明面业、徐福记、思念食品等86家企业。
1.6 坚持融合延链
驻马店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持续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正阳县围绕花生“吃干榨净”,研发160多个以花生为食材的佳品,形成了具有正阳特色的“花生宴”,打造花生特色小镇,建成花生广场和花生博物馆等,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花生全产业链。小花生引发“裂变”效应,撬动形成花生食品加工和花生装备制造两大百亿级主导产业集群,休闲度假、花生游乐等新业态应运而生,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增效、农民致富。
2 新形势下驻马店打造“国际农都”面临的问题
驻马店“国际农都”建设开局良好,但是也存在科技创新支撑不足、产业产品层次不高、特色品牌优势不强等问题。高标准推进“国际农都”建设,叫响“国际农都”品牌,任重道远[6]。
2.1 科技创新支撑不足
科技强农、科技赋能是驻马店打造“国际农都”的重要推动力。但由于地区吸引力不足,高端创新要素向驻马店流动存在一定障碍,导致“国际农都”发展缺少高端人才、资金投入、高水平科研成果等创新资源。创新人才不足,大部分农业企业或食品制造企业的研发环节依赖与省内黄淮学院、农科院、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项目合作模式,或是随产业转移而流入的外省籍技术人才,缺乏本地型专业化的技术创新人才、产品研发人员和销售团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创新投入不足,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对工艺创新、产品创新、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的投入较少,大多数处于跟随、模仿阶段,受外部金融环境影响,企业难以得到充足的资金投入研发;数字化应用不足,数字技术在驻马店农业全产业链中的应用还不够充分,如数字大田建设、食品安全全产业链追溯系统、大数据统计监测、生产过程管理信息化等领域还未实现数字技术全覆盖。
2.2 产业产品层次不高
整体上看,驻马店农业产业化具有一定规模,但农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较低,农产品供给还不能完全适应消费升级需求。农业资源转化利用效率偏低,农产品加工业是驻马店第一大主导产业,但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65%,低于全国水平2.5百分点,产业附加值相对偏低;产品层次偏低,与省内食品强市漯河相比,终端产品类型上仍存在一定差距,漯河主要以膨化、烘焙、糖果、饮料等休闲、轻食类产品为主,而驻马店则主要依托农业资源进行初级加工,且产品迭代较慢。
2.3 特色品牌优势不强
近年来,驻马店着力打造自身农产品、食品特色品牌,但区域特征及资源优势仍未得到充分彰显。农产品质量及影响力有待提升,目前西平小麦、平舆白芝麻、正阳花生、泌阳花菇、汝南番茄、确山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产量大,但与高质高量的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对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策划、包装、推介还不够充分,知名度和影响力偏低;自有品牌发展相对滞后,受传统产销模式影响,部分企业主要以代工生产、贴牌生产为主,对利润相对较高的自有品牌的培育、运营、发展重视不够。
2.4 产业融合联动不够
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提升特色农业附加值的主要路径,驻马店在产业融合上仍存在一些问题。纵向产业链联动性偏弱,农业产业链前端农户融入产业链还不够充分,利益联结机制仍不健全,小、散、弱问题突出,大部分企业缺乏优质种植基地支撑,不利于农户融入农业全产业链组织,农业产业链末端精深加工产品占比较小,农业产业链与配套产品链、物流仓储链、营销链存在分割现象;横向产业链融合性偏低,农业“接二连三”、农产品加工业“接一连三”、休闲农业“接二连一”的融合程度不高,农业产业链由“链”到“圈”还存在一些困难,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的结合不够紧密,休闲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链还需进一步发展。
2.5 商业模式创新不活跃
当前,农产品加工、食品制造业创新非常活跃,催生出一系列适应当代消费结构升级需求的各类创新,但驻马店特色农业和食品产业商业模式创新不活跃。合作模式创新步伐缓慢,当前随着快餐、熟食在城市的不断普及,为品牌连锁店、商超等销售终端提供食品半成品、成品等速食产品迎来快速发展期,也是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链向下游延伸的新趋势、新方向,但驻马店现有食品加工业大多还未延伸至熟食、半熟食的供应生产领域;营销模式创新不够开放,市场化水平偏低,部分企业过度依赖线下传统渠道,从业者的互联网经营管理素质跟不上时代要求,缺乏与专业营销公司、营销团队的创新合作模式,产地直播、预售等新型线上销售的影响力、带货能力还不够;新市场拓展缓慢,调研中部分企业依赖固有生产营销模式,缺乏改革动力,难以跟进捕捉最新市场动态。如,有的企业长期以出口业务为主,对国内市场认识不足,受疫情影响才被迫转移开拓国内市场。在国内大循环背景下,随着国内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应是企业关注的重点区域。
3 启示与建议
现代农业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农业产业链是整个乡村振兴中最重要的发展环节[7]。2021年5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驻马店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的探索和实践,为河南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些借鉴与思路。
3.1 对河南省培育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启示
3.1.1 聚焦特色明确定位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是支撑,特色是生命。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实际,走差别竞争、特色取胜之路。河南省各地应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开发特殊地域、特殊品种等专属性特色产品,如发展特色种养、研发特色食品、传承特色技艺、弘扬特色文化等,明确发展定位,塑造特色优势,构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多县一带”的多层级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3.1.2 聚焦优势培育品牌
面对当前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环境的改变,特色产业要做大做强,品牌必须擦亮。要挖掘优势农业资源,选择特色鲜明、品质优良、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区域和产品,扬长避短打造国内知名的特色农业品牌;要将品牌建设贯穿于全产业链条,全面提升特色产业质量效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培育区域公用品牌、优势企业品牌、优质产品品牌,推动“新三品”深度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力,带动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3.1.3 聚焦园区深化融合
产业融合发展,是振兴乡村产业、提升农业竞争力、构筑乡村振兴物质基础的根本路径。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融合发展关联产业。要依托各类园区,通过产业联动、体制机制创新等方式,跨界优化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配置,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各类主体共生的产业生态。
3.1.4 聚焦龙头延伸链条
现代农业要发展壮大,离不开延伸产业链条,深度挖掘附加值。河南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要以工业思维谋划农业,通过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条,健全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要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向前端延伸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深加工、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打造从科技研发、标准化生产、扩大销售、精深加工到品牌创建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3.2 加快推动河南农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3.2.1 推进科技创新与模式创新协同
面对农业农村资源要素组合利用方式的新变化,应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与模式创新,为特色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要以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强化农业科技攻关,完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动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立足优势资源禀赋,推进政府、企业和农户因势利导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围绕组织模式、生产模式、经营模式、商业模式等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走独具特色、切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模式。
3.2.2 推进终端消费产品开发与优质原料基地培育联动
随着高品质农产品消费需求的上升,特色产业要以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促进消费升级和供给升级协调并进。适应消费升级趋势,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深度挖掘市场需求,积极开发新型终端消费产品,拓展应用领域,加速产品换代,满足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同时,引导农业企业与优势特色资源地区合作创建绿色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布局加工产能,带动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和生产加工,促进农产品从基地生产到终端消费连成一体、协同运作,增强供给侧对需求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3.2.3 推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业态融合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慧物流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孕育、催生和丰富了农业新业态。要以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农业产业,探索发展“农业+”多种新兴业态,以业态丰富提升传统产业价值链。在生产环节,发展创意农业、会展农业、工厂化农业等,将农业的边界扩展到更广范围;在营销环节,发展电子商务、直销配送、众筹认购等,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在资源利用环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共赢。
3.2.4 推进落地企业与本地企业融通
引进和培育大企业尤其龙头企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全省上下要加大力度支持引进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落地发展,构建落地企业与本地企业供应链协同、创新链共享、数据链联动、产业链协作的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着力夯实融通载体、完善融通环境,引导落地的龙头企业农工贸一体化、平台化运营,提升本地中小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和协作能力,打造创新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