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媒介形象分析
——以《中国青年报》的相关报道为例
2023-03-21茹朝东
茹朝东
(作者单位:晋城市城区融媒体中心)
“00后”是新世纪千禧年到2010年间出生的公民,此期间我国二胎政策尚未放开,大多数“00后”为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娇惯宠爱。当前“00后”有部分成长为青年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00后”成长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其成长背景被网络媒介赋予互联网“原住民”等标签,当前大多数“00后”走进高校成为新兴年轻社会群体。网上有关“00后”评价大多为“自私、脆弱”等负面词语,由于“00后”年纪小,其标新立异思想得不到主流价值的认同。新闻媒体是了解现代复杂社会的重要途径,媒介成为理解外界的重要渠道,媒体报道“00后”呈现形象影响社会的认知态度。《中国青年报》是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统计局发布市场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青年报》日报阅读率保持前三名位置,《中国青年报》相比其他媒体更多关注“00后”媒介形象呈现,研究《中国青年报》有关报道对客观评价“00后”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青年报》“00后”媒介形象研究分析
“00后”出生于千禧年后,改革开放与计划生育政策实行期,独特的成长环境决定“00后”具有不同于其前辈的代际特征[1]。“手机控”是大众媒介对“00后”报道中涉及的身份标签。2018年首批“00后”步入成年,新一代“00后”年轻人思想观念行为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行为是对大众媒介提供拟态环境的反映,《中国青年报》以青年读者为主要对象,分析《中国青年报》对“00后”的报道对社会舆论引导具有重要价值。
1.1 研究理论意义
新时代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希望,逐步成为我国主要新生力量的“00后”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00后”开始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媒体见证时代发展的脉搏,《中国青年报》是共青团中央机关报,研究其构建“00后”媒介形象有助于全面认识“00后”群体,为“00后”的健康成长指明正确方向[2]。大众传播媒介表现引导性对受众思想产生很大影响,大众传播媒介显现反射出新闻报道中人事物来自现实生活,研究“00后”媒介形象可以证明刻板印象在大众媒介传播中客观存在,通过对“00后”媒介形象分析可以为有关传播对象媒介形象研究提供理论积累。
“00后”的精神面貌与综合素质影响我国的核心竞争力。研究《中国青年报》呈现“00后”媒介形象基于社会认知与框架理论等,议程设置理论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提出,传媒新闻报道影响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的判断。人们对大部分事物通过先解释后观察认识产生固定的成见,受众通过媒介营造拟态环境认知,对社会群体形象形成刻板印象[3]。20世纪80年代框架理论广泛应用于分析媒介内容。国内对“00后”媒介形象研究较少,影响“00后”媒介形象的完整性,通过权威媒体报道全面深入研究“00后”媒介形象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1.2 研究统计方法
为准确分析《中国青年报》报道呈现“00后”媒介形象,对《中国青年报》有关“00后”报道倾向体裁及“00后”思想状况、社会实践等方面数据统计分析。结合逻辑分析系统研究《中国青年报》中“00后”有关媒介形象,利用统计软件对选取样本数据统计,根据结果总结结论。在《中国青年报》官网中青在线利用高级检索方式搜索2010—2022年有关“00后”标题新闻报道,搜索相关文章739篇,筛除无关无效样本后,对612篇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4]。媒体对群体报道数量体现其关注度,《中国青年报》2010—2015年间对“00后”报道较少,2018年对“00后”报道数量达最高值,共201篇。
《中国青年报》有关“00后”报道倾向性分析有助于探究“00后”媒介形象本质,反映“00后”正确人生价值观,体现积极向上的面貌归为积极形象类别;反映“00后”过分强调自我个性,体现消极悲观精神面貌归为消极形象。2012—2019年《中国青年报》对“00后”群体报道呈现中立形象的占比39.4%,消极形象占比6.4%;有关“00后”报道多为积极、中立形象,占比为86%。新闻体裁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等,不同体裁为受众传递信息侧重点不同。2014—2017年《中国青年报》对“00后”报道采用通讯体裁最多,占比44%,评论调查报道占比13%,图片新闻体裁仅占5.9%[5]。新闻通讯是最能生动形象反映主体的报道体裁,《中国青年报》采用通讯体裁为公众呈现真实客观的“00后”媒介形象,使其更好地发挥青春力量。评论是对社会发生热点事件评价建议,“00后”从小生活在安逸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教育通常不会采取过于强硬的方法,主流媒体要寻找适合的方法引导“00后”成长。
2 《中国青年报》对“00后”媒体形象的报道总结
大众媒介是公众便捷认识世界的工具,大众媒介呈现象征性现实对公众认识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主流媒体《中国青年报》呈现“00后”形象对社会评价“00后”起到重要作用。议题设置是美国传播学家麦克斯维尔提出的假说性理论,认为报道数量与倾向能通过显著性方式对受众关注议题提供引导[6]。《中国青年报》对“00后”报道议题覆盖范围多元化,涉及结构框架包括群体社会实践、生活消费等多方面。根据统计分析,《中国青年报》对“00后”媒体形象报道的主要特点是消极形象逐年削弱,社会责任感日益凸显,中性积极形象占主导地位。
2.1 《中国青年报》对“00后”媒介形象报道的特点
《中国青年报》对“00后”报道呈现积极形象占主导地位的倾向,体现在生活中懂得感恩,学习上积极探索,思想上具有正义感,价值观方面体现对人生独特理解追求。近年来有关报道基于“00后”角度传递接纳包容的态度,2018年一篇《“00后”没那么好忽悠》的评论文章指出,“00后”是21世纪第一代公民,每代人有不同的成长方式,某时期内每代人遭受前一代人的质疑,作者认为要聆听“00后”内心世界真实想法[7]。文章基于“00后”视角分析“00后”所处环境,体现对“00后”群体充分包容接纳的态度。
《中国青年报》对“00后”群体态度并非全部肯定,有关“00后”媒介形象报道中消极比例呈现下降趋势,消极形象报道体现在“00后”生活学习中过于依赖网络电子设备,缺乏谦逊学习反思态度[8]。类似报道随着“00后”长大占比逐年减少。“00后”在快速发展的移动智能终端时代长大,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发生变化对“00后”带来一定影响,《中国青年报》呼吁家长发挥正面引导功能。《中国青年报》早期有关“00后”消极报道侧重于家庭教育,呼吁广大家长为孩子养成良好媒介使用习惯。《中国青年报》有关“00后”消极形象报道通常围绕时下形成恶劣影响媒介事件评论。时代群体成为社会主力军时会遇到各种挫折困境,最终通过实际行动得到公众认可。《中国青年报》关于“00后”的报道展现很多正面形象,在重大灾难事件中出现“00后”的身影,许多“00后”具有崇高的精神追求,《中国青年报》用公益议题设置凸显“00后”社会责任感,体现在“00后”主动投身公益活动,热心加入社会各领域志愿者服务队行列等方面。
2.2 《中国青年报》呈现“00后”媒介形象的影响
“00后”媒介形象呈现分为积极与消极情况,积极形象过多容易造成高大全群体印象,使受众产生捏造虚假事实的感受;消极形象占主导会导致公众形成负面印象。负面新闻传播速度更快,使受众不自觉寻找更多论据佐证相关信息,媒体构建“00后”形象失准会带来很大的影响。“00后”处于急剧变化时代,价值多元文化环境下成长的“00后”形象在短期内呈现不稳定状态,《中国青年报》对“00后”媒介形象影响具有正负方面的影响。
《中国青年报》对“00后”媒介形象报道正面影响体现在加深群体的自我认同,加强公众理性认识,促进社会良性互动;负面影响包括“00后”形象刻板单一,媒体公信力受到影响。《中国青年报》对“00后”长期关注报道,循序渐进扭转早期“00后”在媒介中产生的刻板印象。“00后”最初进入大众媒体视野中由于单一言论传播导致媒介形象多为负面,网民对“00后”群体关注更早,网络中呈现“00后”形象缺少理性客观。《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关注“00后”正面报道促进公众的理性认识。一些社会形态等因素对群体自我认同产生作用,“00后”早期在网络上被网民贴上负面标签,导致其自我认同认知混乱。《中国青年报》对“00后”报道是公众认识“00后”的重要渠道,通过该报报道加强“00后”的自我认同。
《中国青年报》对“00后”报道呈现倾向性容易塑造片面化群体印象,使主流媒体公信力下降。脸谱是描述性格特征的方式,刻板印象是通过媒介选择区分社会个体,媒体通常对报道对象议题倾向自然客观,由于各种现实因素影响,媒介再现新闻报道人物不能绝对符合社会真理,《中国青年报》呈现“00后”脸谱化形象影响其公信力。《中国青年报》“00后”报道中60%以上集中于学生群体,忽略其他“00后”群体的情况,导致其他“00后”群体集体失声。社会上存在留守儿童等“00后”,《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应关注“00后”群体。媒介技术革命扩大社会公共传播范围,现代社会中人们可以借助网络了解时事新闻,大众传媒的报道使公众对世界产生有限的认识,媒介提供信息形成公众对社区的看法,受众习惯于将真实形象与媒介形象混淆。媒介呈现“00后”形象过于单一,导致社会对“00后”形象产生偏见。
3 《中国青年报》中“00后”媒介形象呈现反思
《中国青年报》对“00后”报道大体为中立立场,同时存在正面宣传痕迹。由于《中国青年报》肩负意识形态宣传引导重任,呈现“00后”媒介形象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青年报》对“00后”报道呈现媒介形象主要原因包括报道范围狭窄、报道对象集中等。现代技术发展使媒介存在形态达到新的水平,主流媒体应转变报道思路观念,及时通过符合受众习惯的报道模式,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呈现真实的“00后”群体形象。
时代的发展使得“90后”在社会进步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媒体对“00后”新青年形象报道可以体现大众心中的认知。《中国青年报》有关“00后”报道新闻框架主题以教育学习与兴趣爱好为主,新闻框架机制主要是群像化报道,新闻框架方向以积极赞扬报道为主。“00后”新闻框架机制分为群像化、故事化与标签化等类型,群像化指报道结构通过记叙法报道新闻,数据化指以统计数据作为强化论述方式,权威化体现为报道引用政府机构调查数据。框架机制使用类别区分依据新闻报道内容占比。框架方向指新闻报道中表达态度,《中国青年报》对“00后”报道采取多层次方式,对“00后”发展进行跟踪研究,有效树立“00后”正面形象。《中国青年报》对“00后”报道呈现多元媒介形象,表现为社会消防方面喜爱娱乐,职业技能方面有待进步,社会形象法律意识淡薄。《中国青年报》媒体对“00后”报道存在一些空白,呈现“00后”媒介形象存在局限性。
《中国青年报》“00后”报道中60%以上集中于在校学生群体,忽略群体的情况。学生是学校接受教育群体,受到学校家长管制把关,部分“00后”在偏远山区,其面临生活学习等情况并未涉及,新闻记者主要是城市居民,选择“00后”为报道主体更多关注城市居民。“00后”社会群体中大学生市民不能代表所有群体,主流媒体要全方位立体化报道“00后”真实状况。《中国青年报》对“00后”报道领域集中于学习生活等方面,通常容易将某个体突出特征归纳为“00后”整体特征。随着网络的发展,数据挖掘成为新闻报道的方式,媒体对“00后”报道时使用网络收集信息根据手头资源筛选采访对象,导致缩小报道“00后”的范围。由于共青团中央机关报受众主体为青年,指出问题更多为了正面影响年轻人,体现主流媒体的责任使命。公众习惯以质疑态度对待新生群体,曾经的“90后”进入公众视野同样贴上非主流等标签,但“90后”并未对国家社会发展形成严重影响,随着大众媒体对“00后”报道增加,使得“00后”消极形象逐渐减少。
4 结语
本文以共青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为研究对象,选取有关“00后”新闻报道样本,分析发现关于“00后”媒介形象特点体现为消极报道比重逐年减少,报道呈现积极形象占主导地位,利用公益议题凸显“00后”社会责任感,努力构建纯粹向上的“00后”媒介形象。《中国青年报》对“00后”报道呈现倾向性,利用大量有关“00后”报道思想状况、公益活动等正面报道,为公众留下积极阳光有责任感的“00后”印象,促进其在社会上良性互动。通过报道反映“00后”群体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监督,由于我国社会体制等因素,传播中存在报道领域过于狭窄等问题,导致“00后”形象构建不够全面客观。笔者建议大众媒体构建社会群体形象把控好客观性与公正性关系,注意从各方面收集信息慎重选择典型人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