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
2023-03-20刘昌昊白桦
刘昌昊 白桦
中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体量中最有活力的经营主体,资金补给及时与否关系到企业战略发展。目前,中小微企业融资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在金融监管高压之下,监管检查和业务审计频繁,间接融资渠道的审核也空前严格,而金融企业市场化运作使间接融资的成本也被转嫁给议价能力较差的中小微企业,使中小微企业承受了较大的融资成本。在后疫情时代,中小微企业面临更加困难的处境,虽然有减税免税的政策,但仍满足不了中小微企业资金的需求。
一、引言
中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体量中最有活力的经营主体,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从成立验资到限期认缴,以及专精特新、小微企业的免税导向等众多激励政策都在推动更多主体投入到市场经济中,推动国家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和经济发展的多向度。我国已经从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化,而融资渠道也从银行一家独大到一超多强的多元化融资渠道转化,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流动性和延续性,始终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在后疫情时代,更多的中小微企业面临业态的变革甚至是行业的转型,没有资金的支持无异于陆地行舟,但小微企业自身较小的体量、不规范的融资操作及人员配备都为融资流程增加了阻力。近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在强监管和防范系统化风险的背景下,间接融资渠道的审批风控流程愈发严格,尤其是票据之王恒丰银行和中小微信贷产品创新的先行者包商银行陆续出现问题后,银行对于中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审核标准空前严格,而银行作为中小微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信贷业务无法续作或者新业务的延迟审批,势必会造成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加剧。如何在严峻的后疫情时代为中小微企业延续资金供应,缓解融资困局,防范地区担保圈衍生风险,成为人民银行、银保监和金稳委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后疫情时代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
疫情对生活的影响巨大,改变了很多人工作生活的模式,同时改变了很多行业的传统运行模式,带来了业态的变革和行业的转型,甚至催生了很多新的行业。疫情的持续除了对医疗和健康板块带来了机遇,其他的行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震荡甚至是规模的萎缩。而疫情的持续不稳定为中小微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未知数,中小微企业大多没有国有股份的背景,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后疫情时代异地管控上的不确定对经济恢复的影响是长远的,而且时间越长影响越大。以中小微企业居多的旅游行业为例,2020年属于疫情首年,数据参考性不大,以2021年和2022年為参考。2022年上半年相较2021年上半年,城镇居民国内旅游人次减少16.6%,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次减少35.4%,其中疫情之后较2019年疫情前,旅游人次最多的时间节点为2021年中秋假期,旅游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8.6%,而2022年旅游人次又大幅回落。而大型企业这边,A股上市公司平均销售毛利率从2019年的32.3%下滑至29.4%,虽有下滑但依然展现出大型企业的经营韧性,相较于中小微企业大型企业和国资企业会有更雄厚的资金基础和更广阔的上下游供销网络,抗风险能力会更强。经济整体的不景气使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更加无限放大,依靠信贷资金或资本的外部输血成为很多中小微企业继续活下去必须要考虑的途径。
三、间接融资渠道审核严格化
间接融资渠道目前仍是中小微企业融资的绝对主要渠道,间接融资分为公开债务融资和非公开债务融资,但是公开债务融资所涉及的企业债、短期融资债和公司债都需要企业有较好的资金背景和评定等级,所以目前小微企业的间接融资是以银行信贷业务为主,信托和中介借款为辅。
间接融资渠道中银行信贷渠道则是中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目前在强监管的高压态势之下,频繁的审计检查让银行信贷条线应接不暇,同时银行离职率的居高不下也让银行的核心金融人才迅速流失;而疫情常态化及周边地缘经济的不稳定使部分企业主营业务出现波动甚至停产,进而出现原有银行贷款的欠息逾期,使很多本不富裕的银行抵扣利润、绩效打折,最终造成了现阶段信贷业务审批的空前严格。
商业银行作为中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在过去二十年间始终以自负盈亏作为经营转型的中轴,以利益最大化为导向。银行的盈利导向体现在审批中就是对不稳定的企业主体、没有收益的企业主体拒绝贷款,信贷资金更多投入既稳定又有收益能实现银企双赢的纳税大户和国有企业。
四、中小微企业信用度差、融资管理不专业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2021年底的数据,全国中小微企业达4800万户,数量和规模10年增长2.7倍。数量的增加并不代表质量的增加,一方面,信用是现代企业生存的基础,企业必须讲诚信才能赢得市场。当前不少中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报告真实性差,信用意识淡薄,缺乏信用积累。不少企业在银行的代偿率、不良率持续升高,增加银行贷款风险,致使银行失去贷款信心;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对账务管理和融资管理不重视,账务外包情况普遍,有的企业甚至没有专职的融资专员。而按照银行贷款尽调的流程,中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贷款办理,即使是非常熟练的融资专员配合业务精通的业务经理从资料准备、实地尽调、业务反馈再到审批上会和项下放款,且在业务经理只忙一户的情况下,流程办理最快也需要15天左右的时间。但目前的实际状况是,融资的过程大多卡在了中小微企业自己融资管理的不专业和对金融机构业务流程的不熟悉,导致融资主体或融资材料不合规定。
强监管的高压之下,无论是总行对业务流程程序合规的考核还是股东对业务收益的销售收入归行率、吸存率等成本利润考核都非常严苛,大部分中小微企业平时不重视融资渠道的沟通和维护,在需要资金的时候再上门突然申请,没有专业懂融资的人员配备,导致贷前调查资料提供不全,贷中审批反馈回复过慢,贷后更是放完款就不配合贷后走访和贷后资料收集,更有甚者放款前承诺银行的存款沉淀或其他指标拒不兑现,严重违背契约精神;同时大部分中小微企业管理上不及纳税大户和上市公司,抗风险能力弱,信用意识差,已经被金融机构打上了不良率高、配合度差且收益率低的标签。虽然监管多次要求各地银行增加1000万以下普惠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的投放,但不良率最高的恰是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小微企业。自负盈亏的金融机构如果出现不良贷款,影响的是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自身的工资和绩效,以及金融从业者自己的家庭和职业规划,最终导致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没有动力去推动中小微企业贷款的投放,而依靠监管谈话和行政干涉并不是长久之计。
五、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企业三方共同合力,本文通过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探讨、分析,提出以下建议和思路。
打铁还需自身硬,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本是中小微企业自身的改善:加强诚信建设,增强信用意识,提高自身信用度;开发具有竞争力的项目,守正创新,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提高创新能力和盈利水平;规范财务管理,健全财务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合理性,才能赢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支持,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奠定坚实基础。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最关键举措就是增加中小微企业财务人员融资知识和运作经验的提升,同时给有条件的中小微企业的财务或融资部门配备专业的融资人才,使中小微企业对接金融机构时能够明确诉求、配合高效的同时,提升中小微企业整体的信用意识和配合意识,提高资料准备效率,提升审批反馈的精准度,增加企业对金融机构的贡献度,从根本上推动中小微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实现能够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相较于大企业的发债和上市公司的自主融資,目前中小微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还是银行,银行目前阶段及未来可能会越来越严格的审批流程不可逆转,但银行已经到了数字化转型的必经阶段,简化流程实现线上申请和智能初审已经势在必行。在疫情及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银行网点的业务引流能力逐年削弱,普惠金融业务的开展场所逐步由线下向线上迁移。以工农中建交邮六大行为例,2016年至2022年,国有六大行的营业网点数量减少了3000多家。在减少网点的同时,应增加线上业务申请端口,更需要减少中小微企业融资时的信息差和知识鸿沟。
中小微企业相较于纳税大户和上市公司以及国企,股东背景一般,综合实力较弱,能进行抵押的资产也比较少,更无法找到资产实力雄厚的优质担保企业,银行传统的抵押类贷款和保证类贷款已经无法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融资产品的创新迫在眉睫,2016年后,除国有六大行外,江苏银行和几大股份制银行也陆续推出税贷,通过企业纳税的额度进行匹配,发放信用贷款。金融机构应增加除传统抵押和担保外的新融资担保方式,通过发展融资租赁、信用担保、商业保险等形式,扩大融资担保覆盖面,增加国有背景担保公司的准入和合作,在确保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实现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和银行风险管理的平衡。2022年各金融机构尝试的供应链金融即是传统应收账款质押和保理业务的有效延伸。
金融机构增加产品的同时也应该降低利率,减少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利润指标,早在2019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就明确提出,“工农中建交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要带头,确保今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30%以上、小微企业信贷综合融资成本在去年基础上再降低1个百分点。引导其他金融机构实质性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降低企业融资费用。中央财政继续安排资金,实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年度支持小微企业2000亿元担保贷款、户数10万户以上。各地要尽早实现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担保费率不超过1%、500万元以上不超过1.5%的目标。”截至目前,除各银行陆续降低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外,地方政府部门也颁布不少优惠政策帮扶中小企业,各省级融资担保平台也适当降低融资担保费用和导贷费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负担。
除间接融资渠道外,中小微企业的股权不属于流通股权,也无法在证券市场进行场内融资,而中小微企业短期内实现主板或新三板的上市也并不现实。2021年9月3日国家成立北交所,更多服务于“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企业锁定期较短、转板上市制度完备等优势,为各地方政府引导中小微企业中的“独角兽”们上市提供了新的机遇。目前山东、江苏等地区均通过共建“在地化”服务平台积极与北交所建立合作关系。除了北交所平台外,各地也陆续成立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为本区域内的企业提供股权和债权的融资,成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小微企业股权交易和融资,激活民间资本,加强对中小微企业薄弱环节的支持具有重要作用。
结语: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充满活力的中小微企业主体的助力,现阶段国家支持小微企业的导向不会变,但如何将政策优势转化为资金支持是中小微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目前无论是间接融资渠道和直接融资渠道的金融机构均在进行数字化变革和私域管理,配合国家政策支持创新融资渠道和融资产品,但实现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企业的互利共赢根本在于提高自身信用度,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规范财务管理。关键在于提升中小微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中小微企业提升融资能力必须以专业的融资人才为核心点来抓,中小微企业主应重点关注融资总监等专职对接金融机构的岗位设置,在招聘中吸纳专业人才,不但可以提升中小微企业获取融资渠道和融资产品信息的能力,还会以更好的企业形象和更专业的业务能力与金融机构实现高效对接,进而提升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摆脱融资困境。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