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硅谷银行倒闭看投资要点
2023-03-20陈嘉禾
陈嘉禾
近期突然发生的美国硅谷银行倒闭事件,以其发生之突然、进展之迅速、影响之剧烈,成为金融史上又一次震惊市场的事件。
关于硅谷银行倒闭的前因后果,以及其闪电般传奇的进程,已经多有资料介绍,在此不再赘述。那么,作为投资者,我们从硅谷银行倒闭事件中,可以得到哪些投资启示?
海外市场投资风险巨大
从速度上来说,硅谷银行的倒闭可以说是戏剧性的。就在倒闭前几天,硅谷银行还在庆祝该行连续第5年登上美国专业媒体、福布斯杂志评选的“全美最佳银行榜”。而在硅谷银行的二级市场股东名单上,也可以看到一长串的专业投资机构。
由此可见,硅谷银行倒闭事件如此之快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超出了美国主流财经媒体、投资机构的预料。那么,对于万里之外的中国投资者来说,我们又有多少可能,对这一危机的潜在威胁,做出提前预判呢?
其实,对于不少国内的投资者,甚至连“硅谷银行”这个名字,都是第一次听说。至于在危机发生以后,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我们早知道”的言论,则纯属“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不听也罢。
所以,硅谷银行倒闭给投资者带来的第一个启示,就是海外市场的水非常深,远非并不居住在当地、在当地投资市场既没有经验、也没有信息源和人脉、甚至日常信息都是来自英文转翻中文的二手渠道的国内投资者可以随便涉足。对于这样波谲云诡的市场,国内投资者需要保持十二分的谨慎:宁可不做,不能做错。
金融类企业的风险更难判断
硅谷银行快速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其是一家金融机构。一般来说,相较普通企业,金融机构有3个突出的风险点:高杠杆率、隐蔽性的资产负债表、难以感知的业务。
这三个要点共同构成了金融类企业,包括银行、保险、投资银行(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常见的风险点。而投资者如果要回避这三个风险点,都需要比回避普通企业的风险,付出更多的努力。
首先,金融类企业往往有很高的杠杆率。以总资产除以净资产衡量,5倍杠杆率往往只是起步,10到20倍、甚至更高的杠杆率是行业常态。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甚至有消息称,有的国际金融机构,实际杠杆率达到200倍。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资产端出现一点点的亏损,公司的所有净资产都会赔光。
在因为杠杆而倒闭的金融企业名单上,我们可以看到一长串名字:不凋花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2008年因为全球金融危机而倒下的全球金融机构、2015年内地市场因为用高杠杆借入优先资金而自己投资劣后份额的不少私募基金,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其次,金融类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往往比较隐蔽。在公司管理层有意的授意、或者无心的纵容下,金融类企业可以比较轻松的粉饰自己的资产负债表,比如把负债通过隐藏合同(也叫抽屉协议)拿到表外、把糟糕的资产用买入成本计价、不管市值的亏损,等等。
第三,金融类企业的最大投资障碍,在于投资者比较难以实地调研,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大致感知到企业的真实情况。
对于传统类企业,感知企业的经营状态是比较容易的。比如,我们到处都能看到美的公司的小家电在大卖,周围人也对美的小家电的品质赞不绝口,那么就很容易知道,美的公司确实在小家电领域做得不错。而当我们看到街上有许多比亚迪公司的汽车时,也就很容易知道比亚迪的汽车做得不错。
但是,金融类企业在市场上的“大卖”,往往不代表企业能赚钱,很多时候甚至还是糟糕的开始:销路更好的金融类产品,往往风险更大。
在2015年前后,当P2P投资品在市场上热火朝天时,我们能通过其受欢迎的程度,就得出P2P公司和小家电热卖的美的公司一样靠谱的结论吗?在2020年底到2021年初,当公募基金销售热火朝天时,其中蕴含的风险,也远大于产品本身的真实价值。
借短投长是金融大忌
从根本原因上来说,硅谷银行爆雷,主要要怪银行自己的经营出了问题。简单来说,硅谷银行做了“借短投长”的操作。
借短投长,又称投资期限不匹配,指的是投资者、基金或者金融机构,在负债端借入短期的资金,却在资产端投资了长期的项目。这样做的短期好处不言而喻:因为短期负债往往很便宜、长期投资往往利率很高,其中的账面利润率也就相当可观。
但是,为什么可观的利润率,能通过简单的借短投长取得呢?这是因为,大多数聪明的金融从业者,会意识到借短投长中蕴含的巨大风险。一旦因为某种原因,导致短期负债需要偿还,同时长期投资又撤不出来,事情立马就变得糟糕了。
在硅谷银行的案例中,银行在负债端有大量的短期存款,而在资产端则投资了大量长期的固定收益类产品。
结果,当美联储加息、市场流动性收紧、存款突然开始流失时,硅谷银行只能被迫以低价卖出长期的资产。而在当前美联储持续加息的大背景下,叠加以市场流动性并不那么充裕,硅谷银行的大甩卖必然只能以便宜的价格执行,亏损到破产也就变成难以避免之事。
借短投长、或者说投资期限不匹配,不仅会出现在银行中。比如股票投资者融入短期资金、买入需要长期才能兑现价值的股票,保险公司发行短期投资产品、投资于长期项目或者股票,或者借款者借入短期经营贷、违规投入房地产,都属于这一类型。
在金融历史上,我们无数次见到,大量的投资者和机构,因为贪图借短投长带来的短期利润,从而最终吃了大亏。
收缩/下行周期的爆雷往往出乎意料
硅谷银行爆雷的根本原因,自然是该银行自己的投资失误。但是,其直接诱因,则是在美联储持续加息之下,长期债券下跌,以及社会面短期资金紧张。
当美联储步入加息周期后,科创企业对现金的渴求上升,硅谷银行的存款不再像往日般增加。同时,长期的投资则大幅跌价。二者合力,危机由此产生。
其實,在硅谷银行危机之前,我在CGTN接受采访时就曾指出,每次美联储大幅加息,总会带来一些问题,只是我不知道问题会出现在哪里而已。
事实上,在金融领域,每当经济或者行业走入收缩、下行周期时,总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事发以前,我们也许无法预测这些问题具体会如何产生,但是可以大致判断,总会有问题出现。
比如,在2022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下行周期中,不少之前市场认为和地产母公司隔离开、分别为独立法人的物业公司,就爆出现金大量被地产母公司使用、从而导致坏账损失的案例。
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物业公司购买了地产母公司发行的债券、理财产品,然后一旦地产母公司陷入流动性危机,物业子公司的钱也拿不回来:两者互为独立法人的结构设计,对这个问题并没能起到足够的帮助。
分散投资极度重要
最后,硅谷银行倒闭给投资者带来的最重要投资启示,在于投资需要适度分散,万万不可以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
在倒闭之前,硅谷银行的规模在全美排到第16大,而且是硅谷地区和创业投资圈里有口皆碑的优秀银行,以其便捷而高效的金融服务受到客户的广泛称赞。不少公司都把自己的主要银行账户、甚至是唯一银行账户,都开在硅谷银行。
尽管由于美联储、美国财政部和FDIC(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迅速反应,硅谷银行储户的所有存款都得到了保全,但是这仍然足以给投资者带来警醒:如果政府没有决心进行如此快速的反应呢?如果事情发生在较小的经济体,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拯救呢?
所以,从硅谷银行的倒闭事件中,投资者一定要认识到一个原则:正所谓“人力有时而穷”,主观的判断永远有出错的可能。
因此,无论是对自己不太确定的、还是哪怕非常确定的投资行为,在投资中保持适度的分散,都极其重要。适度的分散也许会让投资者少赚一些钱,但是一定可以让我们在最大、最意想不到的危机中存活下来。
作者为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