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提升中职生思维品质研究

2023-03-19陶国华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致橡树思维能力爱情

陶国华

(福建省柘荣职业技术学校,福建 柘荣 355300)

引言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是人类智力的核心。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它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语言运用,发展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运用多种思维方式丰富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准确传递信息、论述观点、表明态度、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品质。可见语文教学要将思维训练作为一根贯穿始终的红线。但现实与理想往往背道而驰。课堂上,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讲台上,教师们激情四射,高谈阔论;讲台下,却是鸦雀无声、眼神迷茫。热情洋溢的老师,最终只是感动自己,却无法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而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被动思维阻碍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让学生更加厌倦学习。笔者认为要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就要针对中职生的思维特点,寻找提升思维品质的途径。

一、中职生的思维特点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学习信心不足。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意志薄弱的现象。原因在于中职生知识基础较差,有自卑心理。他们往往更热衷于网络游戏,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找成功体验。2.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中职生更倾向于经验主义思维,逻辑推理等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弱。他们缺少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急躁,依赖性强。学习上寄希望于教师的详细讲解,重结果而不注重思考过程,缺乏钻研精神,对问题的探究浅尝辄止。3.动手能力强。中职学生性格好动,不喜欢深奥的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强,注重实践操作。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中职生的认知特点,寻找独特的、更贴近学生实际的训练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学会自主思维。

二、提升中职生思维品质的途径

(一)变“不思考”为“争思考”

巧设悬念——变“不思考”为“争思考”。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是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好奇心点燃学生探索宇宙人生的兴奋感、急切感、新奇感,扣响学生积极思维的大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认知冲突,挑起学生求知的好奇心。

《致橡树》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预习任务单:1.说说你印象最深或最喜欢的爱情故事或诗歌?2.你知道舒婷是谁吗,她的代表作有哪些?3.“黑夜给了我黑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谁写的,他是什么诗歌流派的代表?4.《致橡树》一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是哪一句,为什么?同样的问题,换一种提问方式,巧设悬念,也许效果会不一样。例如问题三,教师设计的用意是想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有何特点?但生硬的提问,学生可能会趣味索然,如果换一种提问方式,以顾城的诗《一代人》中的诗句设疑,虽然是殊途同归,但显然,这种提问方式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好奇心。

(二)变“怕思考”为“乐思考”

合理激趣——变“怕思考”为“乐思考”。信息大爆炸时代,铺天盖地的快餐文化,新鲜刺激的网络游戏,让许多学生无法安静下来去阅读与思考。特别是活泼好动的中职生,更是抵制不了这种浮躁和诱惑。中职语文课堂,需要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启动学生思维的开关,把学生的兴趣从的虚拟的网络世界拉回到现实中来。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借助多媒体、表演、绘画、师生互动、辩论、答记者问等多种手段,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当然这些手段只是辅助,不可滥用泛用,否则哗众取宠,掩盖教育的初衷。

《致橡树》教学中,笔者设计这样的导入:播放周星驰电影《月光宝盒》中的经典片段“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接着用一个微课引出爱情这一主题,最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对爱情一定也有自己的理解,那么请你说说,你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是怎样的?”笔者借助影视作品导入新课,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古代四大经典爱情故事,为接下来学习爱情诗作铺垫。学习始于兴趣,终于坚持,成于热爱。学习如果能让感到快乐,给人满足,人们才愿意去接近,产生积极的“心流体验”。

(三)变“平思考”为“立思考”

实践体验——变“平思考”为“立思考”。杜威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关键人物,他认为“教育即生活”。体验式教育能调动多种感官刺激,让读者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方面达到最强的逼真感,使思维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让学生的思维之路走得更轻松。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设情境,给学生充分的体验机会,让学生沉浸于文本的世界中,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产生情感共鸣,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

《致橡树》教学前,笔者让学生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首爱情诗,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并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展示优秀作品。写诗的目的有两个,首先青春期的孩子,对爱情有懵懂的渴望,写爱情诗,他们的兴趣更浓。其次,学生亲历写诗的过程,必然要去探究诗歌的特点,思考诗歌的写作方法,只有感同身受,才能与作品产生心灵碰撞,从而积极思维,发挥想象联想、创新思维等能力。此外,课文朗读也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一环。朗读是负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朗读中,把文字变成声音,并伴以节奏、韵律、形象、情感,给人美的艺术体验,带人领略课文的无限风光。教师可以通过范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表演式朗诵等多形式,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地感受美、体验美。

(四)变“快思考”为“慢思考”

深入探究——变“快思考”为“慢思考”。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思考方式。快思考能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但往往会出现偏见和错觉。慢思考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它比较慢,但对问题的判断比较全面深刻。知识的形成,需要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漫长过程,古代学者提出做学问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其实就是慢思考的过程。

教学中要实现慢思考,需要做到以下五点:一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课堂上教师不应一味求快,要延长提问后的等待,给学生慢慢思考的时间。二是教师点拨为辅,学生自学为主,不要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思考,填鸭式教学对活泼好动的中职生收效甚微。三是问题设计要着眼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1]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难易适中的内容,以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这一点对于学习基础偏差,学习信心不足的中职学生尤为重要。教师问题设计时,可以适当对有难度的问题进行分解,分小步走,由浅入深,将问题逐步落实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四是重视主问题设计。提问是学生进行讨论和不断追问的原动力。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学生的思维要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做连续的活动”[2],只有这样的提问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深刻有效的思维活动中。五是问题设计要有深度,能提出高层次开放性的问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致橡树》教学时,笔者设计两个主问题: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表现怎样的爱情观,作者对这些爱情观持怎样的态度?2.木棉和橡树之间的爱情是一种怎样的爱情?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以竞赛的形式回答问题。学生通过研讨,理解了诗歌通过整体象征的手法,表达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同时,为了将问题探究地更深更透,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文化大革命这个迷乱的时代背景进行思考,深度理解倡导平等独立爱情并非作者个人的心声,而是一代人的心声。主问题设计简单,但内容丰富,不拖沓,将文章的教学重点囊括期中,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概括,分析、归纳,创新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又如在《致橡树》教学的最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教师通过四张图片,展示了当今的四种爱情现象:一是宁可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笑的拜金式的爱情。二是当今高价彩礼的爱情。三是两个年老的清洁工人互相取暖,相濡以沫的爱情。四是两个大学生并肩学习,互相成长的爱情。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热情很浓,通过讨论,即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又陶冶了情操,锻炼了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能力。

(五)变“隐思考”为“显思考”

思维导图——变“隐思考”为“显思考”。思维如水,流动不居,随物赋形。因此我们需要将内在的思维可视化,逐步增强思维训练的可控性与实操性。“思维可视化的实质是将人们的思维过程和结果以某种方式呈现出来,形成能够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外在表现形式,从而促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知识创造与传递[3]。”思维导图是让学生的思维轨迹与成果可视化的有效工具。中职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思维导图对于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理清文章思路,清晰思维过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

《致橡树》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延伸题:请将《致橡树》与席慕蓉《一颗开花的树》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深层理解文本内涵、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但中职生知识基础差,学习信心不足,面对比较阅读往往无从下手。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比较阅读的思考流程:整体感知——对比异同——归纳整合。然后引导学生从诗歌意象、表现手法、诗歌主题等方面进行比较,并用鱼骨型思维导图(如图1),将学生的思考过程呈现出来。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对比分析,知识脉络更清晰,创造性地解决学生思路混乱的问题,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

图1 《致橡树》与《一颗开花的树》对比阅读的思维导图

(六)变“少思考”为“常思考”

习惯养成——变“少思考”为“常思考”。心理测验的创始人比奈认为思维具有可训练性。但思维品质的提升离不开长期有意识的、系统的训练。这就需要我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呢。首先,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要有思维发展目标。教师根据思维目标,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其次,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发展测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思维测评表,对学生的课堂思维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实时掌握学生课堂上的思维动向,及时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5]。以下是笔者对《致橡树》一课设计的思维能力自我测评表(如表1),通过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自测问卷,教师从总体了解本课思维训练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寻找不足,及时做出调整,促成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

表1 学生思维能力自我测评表

结语

教育即思维生长,教育即智慧生成。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而思考则是对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的过程。阅读,让我们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点,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思考,让我们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陶冶情操,形成自己个性化的价值观。阅读和思考是互相促进,互相依存,助力中职生思维品质提升。

猜你喜欢

致橡树思维能力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舒婷《致橡树》(节选)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致橡树
高中语文中《致橡树》文本细读兼论当代意义
平行研究视角下的《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之比较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