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口裹足
2023-03-18江亭
文/江亭
典故原文
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战国策》
范雎,字叔,魏国人。他出身贫寒,志向高远,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但在魏国始终无法受到重用。范雎游历至秦国时,想得到秦昭王的召见,他在驿馆等了一年多才等到机会。
秦昭王对隔了很久才召见范雎的事感到抱歉,为了表达诚意,他用非常正式的宾主礼仪接待范雎。不如如此,秦昭王还向范雎深施一礼,目睹此事的人,无不肃然起敬。
秦昭王屏退下人,堂上只剩下他和范雎,他向范雎求教,范雎支支吾吾,似乎不愿开口,秦昭王非常有耐心地再次请求范雎赐教,最后,范雎通过讲述姜子牙如何成为周文王的太师,伍子胥又是为何帮助吴国称霸等事例,表达自己来到秦国起初不得重用,如今面见秦昭王,因互相不够了解所以不敢轻易赐教,但他想要效忠明君的志向从未改变,哪怕因为献言献策而获死罪也在所不惜的决心。
最后范雎说:“臣担心的,是臣有朝一日身死,天下的能人贤士看到臣为国尽忠却获死罪,从此封住了嘴、裹住了脚,不敢再来秦国效力了。如今您既害怕太后的威严,又受奸臣的迷惑,久居深宫,离不开辅臣的把持。这样下去,您将终身受到蒙蔽,无法洞察小人,可能会影响国家的未来,并使自身陷于危险之境,这才是臣真正害怕的。至于那些穷困、屈辱的事,死亡、流亡的忧患,臣从不害怕。如果臣死了而秦国得以大治,那臣比活着更有意义。”
秦昭王被范雎的这番话感动,决心完全信任他。在范雎的建议下,秦昭王削弱了太后和穰侯等人的势力,然后采用“远交近攻”的政治策略,逐步蚕食魏、韩等国,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智慧小语
“杜口裹足”典故出自西汉刘向编订的《战国策》,“杜口”即闭口不言,“裹足”即裹脚,止步不前。该成语本意为闭着嘴不敢说,停住脚不敢走,后常用来比喻有顾虑而不敢接近,远远避开。一般多用作谓语、状语,形容十分害怕。
这则成语告诉我们:游说他人并非易事,如果不清楚对方的心理状况与性格特征,首先,需要学会察言观色,弄清对方想要做什么;其次,反复试探,旁敲侧击,引用真实的案例,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最后,以真诚的态度,取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