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项目玩一节课
——小学数学微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与反思
2023-03-18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团小学
张 伟 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团小学
前言:与传统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学习方式相比,微型化项目课堂学习真正做到了一个项目让学生“玩”一节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围绕项目本身,而微型项目的内核则是数学重点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可以始终针对重点知识以项目实践的方式不断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微型项目式学习方式更加契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数学思维方法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一个项目玩一节课”理念的指导下,加强对小学数学微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与反思,不断总结相关的经验,更好地发挥微项目学习的作用价值,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水平,促进学生未来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微项目化学习概念
微项目化学习概念源自夏雪梅博士《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一书,具体是指在带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内容包装成一个微型学习项目,以引导学生参与项目的方式,完成知识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主张“一个项目玩一节课”,即将一个微型化学习项目贯穿整节课堂,让学生采用项目参与、实践探究的方式,完成对数学知识的习得。不同于其他教学方式,微型化项目学习具有以下几点鲜明的特征:(1)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一个项目玩一节课”中,所谓的“一节课”,是将相关数学知识点包装成一个微型项目,并以此为依据,完成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整个过程分为了三个时间段,分别是课前、课中与课后,且空间不限,除了在教室内,在家或者其他地方也能够进行微型项目化学习。(2)突破了课时内容的限制。为了确保项目的微型化,一般在实际应用时,往往会选择一个知识点或者素材为核心进行探究,强调的是学生通过项目实践自主完成数学知识的习得。在整个项目实践过程中,将会对数学知识内容进行重构,相较于以往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教学,成功突破了课时内容的限制,学生从中可以学习到更多知识内容,且所学的知识内容更加完整化、系统化。(3)非常关注项目成果。在整个微型化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非常注重最终项目成果的实现,要求学生将自己在项目探究学习中的收获以实物、研究性报告、作业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真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并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从中有所收获与成长。
二、小学数学微项目化学习实践价值
(一)完成教学环节重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微项目化学习模式下,能够以数学重点知识内容为核心,创造富有挑战性的项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项目探究过程,始终将学习精力放在重点数学知识内容探究过程,既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问题解决的能力。例如,在开展《平均数的应用》教学时,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平均数的意义有所认识,并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因此针对本次教学,传统教学模式多是先让学生观察例题,采用做题的形式,总结步幅测量距离的方法,再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针对平均数应用学习转变成了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忽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显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述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只会算,缺乏对平均数应用的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项目化学习,完成传统教学模式环节重构,将平均数应用分为以下三个项目活动环节。第一个环节,教师可以选择“如何用脚步测算教学楼一端A 到另一端B 的距离?”作为项目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平均步幅的概念。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快速得出计算距离的方法,即“步幅×步数”。而“一步有多长”是指步幅。然而不同的人步幅大小有所差异,而且同一个人的每一步的距离也可能有差异,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学生会想到求步幅的平均数来达到测算目标。随后进入第二个环节,教师可以选择“如何测算一个人的平均步幅”为项目环节任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通过画图、设计测算方案,研究对比不同的测算方法,解决了平均步幅计算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情境演示,理解步幅也可以多走几次,求平均值。最终可以得出“平均步幅=距离÷步数”,提升步幅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最后,进入第三个项目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实际测算平均步幅与平均步数这两个量,并求出实际距离。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项目环节任务探索成果,带着身上这把“尺”去测算学校各建筑物之间的距离、面积等,绘制出一张学校的平面图。学以致用,让学生完整体验用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实践能力。
(二)组织开展真实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数学概念本身是一项抽象的事物,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实际认知理解较为困难。因此在开展微项目化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场“真实项目”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例如,在开展“吨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操场组织一次“称重”活动。准备好称重工具,然后要求不同班级的学生各准备1 kg重的沙袋进行称重。首先,让学生体验1 kg 的沙袋的重量,随后再让学生分别体验称重20k g、50 kg、100 kg、1 000 kg 的沙袋重量。由于本次项目体验活动组织了不同班级的学生,因此可以完成上述称重体验内容。体验50 kg 沙袋时,需要6个学生才能将其抬起。在体验100 kg 沙袋中,请了10个学生也没有抬起。面对堆成小山似的1 000 kg 沙袋,学生对“吨”有了具象化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吨”这一概念。本次项目体验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具象化的形式加以呈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加量感,这对学生数学概念的认识有非常大的意义。
(三)挖掘知识内在联系,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通常将相关的知识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其分布在不同学段,供学生逐步认知学习。这种螺旋上升的知识分配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认知压力,但也会导致学生由于对数学知识认知不够深刻,从而在解题中出现各种错误。例如,关于“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这一知识点,包括了整数相加减、小数相加减、分数相加减不同知识内容,这些知识内容分布在小、中、高学段,导致“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这一整体知识点较为割裂,学生难以深入领悟掌握,不利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项目微型化学习模式下,教师可以挖掘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融会贯通,实现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在这一思维模式下,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知识点运用思维作为“针线”将其串联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开展“异分数相加减”这一知识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在项目微型化模式下,尝试打通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明白本次项目微型化教学的重点,即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需要先将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然后才能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下一道计算问题然后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比如有的学生将上述转化为小数进行计算,其中是0.2,二者相加为0.9,转化为分数答案就是。有的学生选择了“画格子”计算方法,最终将整合到相同的十个方格之中,最终得到了答案有的学生在选择通分、化简后依然是最后,教师可以将得出正确答案的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在黑板上进行展示,最后由学生总结出规律,即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先转化相同的计数单位,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在不同的计算方法下,学生深入认识到了小数、分数以及整数之间相加减之间的差异与相同之处,透过复杂的数字形式,认识到了数与数相加减的本质,即计数单位相同,这对学生形成完整的加减法知识理念以及高阶思维的培养均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
三、小学数学微项目化学习实践过程
(一)任务驱动
一个成功的任务驱动是微型化项目展开的良好开端。因此还需要教师合理地选择任务素材,带领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方式,参与到微型项目过程中来。在素材选择时,教师应注意课堂时间有限,应精选其中一个素材作为任务驱动内容,为后续的项目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开展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时,关于平行四边形探究,教材中通常会提供如下两种方案,一是“数格子”,二是“裁剪纸张”。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下,教师只能带领学生玩转上述一个素材。
(二)实践探究
在具体进行微型化项目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画格子作为任务,为学生发放提前准备好的格子纸张,让学生在纸张上画出大小不一的平行四边形,然后数格子(格子长宽各1 cm),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了能够凑整,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透明方格纸进行比对,在头脑中移成长方形,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后,教师可以先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高数据,引导学生快速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只要知道底和高的数据就能移成长方形,然后快速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这恰恰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整个探究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主要扮演的是引导者角色,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参与微型化项目学习的快乐,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知识探索能力,这对学生数学知识实践应用能力提升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成果展示
学生通过上述“数格子”项目探索实践,已经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基于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来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想法与探究成果。由其他学生与教师共同点评,学生也可以及时进行补充,通过这一成果的展示,能够进一步巩固加深学生对自己探究学习成果的认知与理解程度,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变得更加自信,感受到更多数学项目实践学习的乐趣。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进行成果展示的过程中,无论学生成果展示准确还是错误,教师都不应中途打断,而要耐心听完学生的想法,避免打击学生的成果展示热情。
(四)持续评价
在完成学生成果展示后,做好持续评价也非常关键。持续评价是“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综合体,即在学生参与整个微型化项目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都需要注重做好相应的评价。在进行过程性评价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以积极正向的内容为主,从而在学生探究过程遇到困难时,能够给予学生自信心与克服困难的勇气,鼓励学生不断进行深入探究。在进行结果评价时,教师应注重实事求是,一方面,指出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的可取之处,给予必要的夸奖与鼓励;另一方面,还可以要求其他学生指出成果展示中的不足之处,然后引导其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其通过过程性评价在知识学习方面更进一步。总而言之,上述整个微型化项目实践过程中,整堂课借助了数格子一个项目。项目开展遵循了由易到难的原则,先通过数方格完成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再通过无方格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在数的过程中感受数形转化的思想,领悟到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不仅完成了面积公式的推导,同时对矩形面积计算知识也进行了充分的利用。这一基于面积公式推导的数方格活动,对学生而言难度不大,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不断深入探究,综合自己的理解与发现,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本质与规律,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提升。
总而言之,微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学习方式,遵循了“一个项目玩一节课”的理念,充分契合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凸显了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提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提高对微项目化学习的重视,认识到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价值,比如能够完成课堂教学内容重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不同学科课程内容整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挖掘知识内在联系,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并立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层面,加强对微项目化学习应用实践反思,从而推动小学数学教育事业实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