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区域支持与实践探索

2023-03-18张贺华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

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区级选题课题

张贺华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

人们对高质量的教育充满希望和期待,而高质量的教育依赖高水平的教师,教师需要持续不断地自我更新促使自身专业发展。“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新课改倡导的重要理念,同时研究型教师也成为近年来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2012年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第59条明确提出,教师要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有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而科研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且需要在研究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一、小学教师科研现状与问题

一线教师有做科研的意愿,但也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和困惑。刘海妹等认为,影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关键因素是科研意识的高低、科研动机是否功利化以及科研经验的丰富性。对此,笔者深有同感,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以及与一线教师的深度接触、访谈中了解到,普遍存在于小学教师科研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研意识上的“薄弱畏难”

一线教师很多对科研望而生畏,认为教师做研究的难度很大,不想尝试,无形中夸大了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的难度。教师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知不足、科研意识不强、功利化倾向等现象,制约着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二)课题选题中的“站位不高”

选题是课题研究的第一步,经过对近五年的区级课题选题进行分析,发现教师研究的课题选题相当一部分较为陈旧,使用老话题、老思路去研究,如,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基于单元整体的学习活动设计、小学英语语用能力与口语练习等。教师沉浸在日常教学中,并以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学科中的重要问题为选题进行研究,对教育改革的方向及文件缺乏梳理和学习。

(三)研究方法上的“不够深入”

教师科研方法的习得主要通过工作之前学校的专业课学习,略微懂得一些基础的研究方法,如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等,但由于实践研究的经验不够丰富,研究方法学习的系统性不够,具体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掌握不熟练,规范性不强,成为制约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一大关键要素。

(四)研究过程中的“缺乏支持”

经过调研发现,很多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显得很“孤独”,缺乏过程性的陪伴与指导,使得教师对过程性资料及证据的积累不及时,一些课题在立项之后被束之高阁,脱离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解决,结题时以“写作能力”作为结题报告的核心突破,使得课题研究徘徊在教师实践之外,脱离教育教学实践,成为教师负担。

二、区域支持策略与实践

(一)提供节点式、精准化的培训及选题指南

1.针对教师需求和节点式任务,开展精准化培训

培训的目的是有效支持和促进教师学习,培训是指“通过正式的、有组织或有指导的方式,获得与工作要求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事实证明,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措施,但培训也不是万能的,教师的科研培训需要根据教师需求,制定培训目标,选择适合的对象及匹配适合的培训内容。

(1)培训对象精准,强化分层分类

科研时间常规任务每年相对固定,如三类课题的申报时间为每年9 月,结题时间为11 月,“闵教杯”三类征文评选活动的时间在每年4 月份启动。所以在每一项任务的时间节点前,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指导,效果较为明显,对各类课题负责人、征文撰写者、学校科研主任等进行精准化分类。

(2)培训内容精准,聚焦任务驱动

根据任务驱动,来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如在开题申报之前对课题申报人进行课题的选题及申报为主题的培训;在征文评选之前,针对每一项征文内容及要求,推出系列化的培训。同时,渗透科研方法、科研规范表达等内容。

(3)培训方式精准,体现示范引领

培训方式直接影响到实际的效果,根据具体的教师需求及规模、内容等,选择合适的方式,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也不是简单的独白式讲座,而是形成一种专业化学习的共同体,通过互动生成,以实际案例来解决教师们的现实问题。

2.指引教师选题方向,提供区域课题选题指南

针对教师选题较为陈旧和老套等问题,结合国家文件精神和上海市相关文件要求,面向闵行区“十四五”教育改革与发展愿景,为了引导教师选好“题”、做好“事”、育好“人”,区域从“课程、教学、评价、队伍、德育、教育管理、学生发展指导、教育信息技术”等领域,制定了区域课题指南,导引教师研究方向。如“教学”领域的课题示例:

①基于“德育第一课堂”的沉浸式教学研究

②基于学科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③导向深度学习的学科工具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④指向真实问题解决的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践

⑤中小学跨学科学习主题设计与实践

⑥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科探究活动设计实践研究

⑦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幼小衔接教学策略研究

⑧支持幼儿有意义学习经历的师幼互动策略研究

⑨新时代学前儿童劳动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⑩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学生作业设计与反馈的实践研究

(二)以相同研究领域为联盟,组建研究共同体

为了改变单一研究的局限,形成研究合力,我们以研究领域划分,相同的项目联合起来组建研究共同体,大家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对课题研究进行深度的推进。以中小学课程联盟为例:

1.研究共同体的组织形式

课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与教育实践相伴共生,共同成长。为了更好地支持学校课程领域的研究,我们组织成立了“课程研究联盟”——由六个课程研究领域的区级重点课题负责人组成,包括闵行区华坪小学、梅陇中心小学、闵行中心小学等六所学校组成的“课程联盟”,是我们建立的“第一个研究共同体”。联盟采取聚散结合、理论实践兼顾的方式运行,根据各联盟校的研究领域邀请该领域专家理论指导,进行集中研修。

2.研究共同体的主题系列

在联盟的课题推进过程中,运用“主题式学术沙龙”形式开展的自主学习和互动研讨。开展的主题分别有“课程升级——为何与何为”“课程优化:基于师生体验度和发展度”“基于课程领导力提升的课程改进行动”“课程的逻辑:学生与学科”“课程品质提升的维度和路径”“课程领导力提升的行动路径”等为主题的沙龙活动。

在联盟推进过程中,和课题负责人一起寻找学校课程的升级“处”和研究“点”,从文本课程中寻找课程空间,从课程实施中捕捉证据,从师生体验中探求课程方向等,从全面理解课程内涵、基于学生的课程变革、从研究学生中来的课程需求、回归育人根本的课程目标、适应学生兴趣的课程内容、形态多元的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探索。

3.研究共同体的活动形式

“课程研究联盟”通过专家讲座、学校讨论分享,学校逐步明晰如何以科研、课题的形式来研究课程,科学研究不同于工作推进,有一定的逻辑和设计,如何应用工具,如何采集证据,都是至关重要的。“课程研究联盟”最后的设计是引导教师学会研究,探究课程研究的行动路径,可以说实践让课程更丰富,研究让课程更科学。

(三)夯实课题推进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强化管理机制

向过程要质量,严格做实、做好各级各类课题(国家级、市级、区级)推进的每个环节,重视课题的申报及撰写指导、开题论证、中期论证,夯实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1.关注课题的“前”设计和培育,让研究从实践中萌生和发展

在课题申报前,要和学校及教师找到其具体的发展点和研究点,给学校和教师的选题提供建议,课题研究一定要和教育教学相结合,解决实践中的“真问题”,做“真研究”,课题研究成为解决教师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抓手和途径,边教学、边实践、边研究,这样科研才能不成为教师的额外负担。

各级各类课题都经过较长时间的前期设计及孕育,让研究前置,是我们实践过程中非常关注的环节,会使得研究的推进有根基,科研的作用充分凸显。

2.形成各层级课题论证会观摩机制,提供教师现场学习机会

国家级、市级等高级别课题开题或中期论证会,会邀请同级别或者较低级别其他学校的课题在研者参加,进行现场观摩、深度感知。同年立项区级重点课题的负责人,可以参加同年立项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市级课题)的开题论证会,为区级课题的进一步深化及升级研究提供参考和学习的机会;区级一般课题负责人,可以参加相同领域市级课题、区级重点课题的开题或中期论证会。

课题负责人在观摩中可以学习到直接经验,避免走弯路,明确课题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及质量要求,为课题的进一步细化研究及发展性研究打好基础。

3.明确各级各类课题管理者的职责,提高过程性监控和管理

对国家级、市级及区级重点课题,由区域科研员直接统筹规划,区级一般课题及教师个人的青年课题、小课题,委托学校科研室进行管理和组织论证,确保对每一个课题、每一位课题负责人都有明确的管理依据及专业支持。区域科研员、学校科研室主任做好教师科研的领路人、伴随者。

(四)搭建成果推广平台,让研究看得见

成果的提炼及推广是教师科研的“最后一公里”,普遍重视程度不高,难以激发教师科研的内生动力,要为她们搭建成果推广的平台,让研究成果辐射推广,营造氛围,产生内驱力。

1.以区级科研成果推广活动为抓手,进行区域辐射推广

以课题研究成果为依托,以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等为系列内容,在区域范围内为教师搭建科研推广平台,区域组织小学教师参加教育教学成果推广会。选择有研究特色或者研究深度的成熟型研究成果进行区域内的辐射推广,根据具体主题和设计,有相同领域选题的老师和学校的科研负责人参加,同一研究领域的老师会看到、了解到同行的研究和取得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对自己的研究具有信心,另外一方面看到别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复性的研究。

2.借助区域学术节等重大活动,开设学校专场

闵行区每两年一届的大规模教育学术节已经举办四届,学术节中专设有科研专场以及科研学校专场,每一届活动中学校借助此平台,组织好科研学校专场的活动,展示、推广教师的优秀科研成果。

在学校科研专场活动中,教师的参与度非常高,如第四届教育学术节中,江川路小学以“阅读与表达”为主题的学校专场活动,安排有阅读领域课题的负责人参加。学校围绕近几年关于“阅读与表达”十几项系列成果,展示了教师群体科研的样态和成效,是教师群体科研力的集中展现,同时辐射到全区小学科研主任及同领域课题负责人,相互借鉴,产生共鸣。

3.学校内部组织成果分享会,盘活资源并固化研究成果

科研功夫在日常,鼓励并宣传学校层面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成果分享会,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闵行区田园第二外语实验小学的学校成果分享会,以龙头课题为引领,衍生学校系列课题成果,支持学校的办学特色,活化了学校教师科研的氛围,使得研究成果、研究过程可视化,激发了教师深入研究的热情和信心。

三、反思与困惑

科研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如何将教师教学与科研建立紧密联系,将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广泛运用并推广?如何发挥教师的科研内驱力,让研究持续“发声”?让小学教师逐渐成为有学术习惯、学术思维、学术生活及学术追求的教育者?

当教师真正确立起自己是研究者的信念和意识,站在更高的视野,在教学中践行研究,形成边实践边研究的专业成长范式,教师的专业性才能彻底确立,教育质量和水平才能从本质上提升。

猜你喜欢

区级选题课题
天津市总多项举措推动“区级工会加强年”工作落地
保定市首家县区级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莲池区揭牌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推进报台网深度融合 做强区级融媒体中心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县区级社情民意调查方法初探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