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与思考
——以沪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质量的初步认识》为例
2023-03-18上海市安亭师范附属小学
马 吉 上海市安亭师范附属小学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中简称“双减”),在这项文件中鲜明地提出了要求全社会范围内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轻负担的愿望与要求,明确指出:“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长久以来所面临的沉重学业负担问题已经引起国家机关的高度关注,更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舆论浪潮。在对此项文件的深度研讨过程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国家对于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问题的高度关注、对于维护学生休息权利的深度重视以及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这项文件体现了国家及时回应社会普遍期望,更为减轻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负担提供了极具指导性的措施。
随着“双减”工作的落地,我们在实施国家课程标准,提高基础课程质量、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应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优化作业设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必然要求,单元整合教学是教学策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作业设计时尝试了基于单元整体视角的作业设计,深入探究高品质作业,实现减负增效。下面笔者以沪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质量的初步认识》为例,谈谈对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一、梳理单元内容,制定作业目标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广大教师与学生都认为作业存在的目的是教师为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所使用的必要工具。作业依旧以四百余年前夸美纽斯提出的对于已有知识或技能的反复“练习”以及凯洛夫于《教育学》中所做定义的形象存在。从目前不断深化的课程改革以及日益深入的教育学研究立场来看,这样一种针对“作业”这一概念的守旧观念已然落后于时代。这种观念应加以转变,作业的本质应该是开展的学习活动,作业的目标是为了达成学习目标。因此,设计一份优质的单元作业的前提是把握整个单元的内容,围绕单元的重难点设计合理的作业,保持单元作业目标与单元学习目标一致。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质量的初步认识》课时数为5 课时,主要内容是:轻与重和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尽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用手掂物体的重量、看到挂在橡皮筋上的物体下坠致使橡皮筋被拉长、两手提起重物并保持身体的平衡等行为而对质量产生了一些模糊的经验与感受,但是整个单元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质量的有关概念。因此,有必要以比较的方式作为核心手段,通过设计诸如直接、间接、任意单位间等多种比较方式,以实现向学生展示针对某种量进行量化过程的目的,从而实现对这一概念的学习与引导,并使其得以感受到量化方法的魅力。本单元具体内容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通过研读课标,解析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已有经验水平,同时立足于本单元学习目标,以此为基础进行单元作业目标的制定,并将其加以呈现(见表1)。
表1
二、依托目标理论,构建设计框架
“双减”政策对于分层化、弹性化、个性化的作业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同时在最新一版的课程标准中也对这类作业的设置提出了要求:要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确定课程目标,同时课程目标要集中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指出,“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作业设计的层次性,突出作业实施的开放性、趣味性、自主性”,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可以考虑以下三种类型:指向对课堂教学补充的基础巩固类、指向对学生差异分层的综合运用类、指向对学生素养提升的实践活动类。
“基础巩固类”作业指向记忆、理解、应用三方面的练习,以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目标为基点,进行辐射式发散,立足全面性的视角针对作业的目标、内容以及形式展开设计,关注学生基础的知识、能力、思想、方法等方面的训练,并以大部分学生作为指向对象,为教师实现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准确把握、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共性问题实现及时的掌握、围绕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展开针对性的辅导,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于教学策略的改进与完善,最终达成打好学生基础的目的。
“综合运用类”作业主要是综合考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思维品质训练、关键能力发展等目标进行设计,注重问题探究和综合学习,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以满足学生的特长发展,丰富学习体验。
“实践活动类”作业在内容上从推动学生实践与运用能力的目标角度入手,通过对于获取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反馈的关注,立足项目作业的形式实现对于学生的作业设计。通常来说,这类作业需要学生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在学生的完成过程中着重体现对于学生的成果展示与激励性评价,从而实现学生解决问题、开展创新以及实践运用等方面能力的提升。
基础巩固类、综合运用类、实践活动类三类作业并不一定指向固定且唯一的学生对象。能力相对一般的学生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基础巩固类作业,在完成基础巩固类作业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综合运用类、实践活动类作业,以实现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转变。这样的设计是依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得以呈现的,通过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具有一定难度但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加以解决的问题,推动学生的良好发展。
三、围绕作业目标,确定作业内容
在进行作业内容的选择时,不但要做到合理利用教材,充分利用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更要实现对于教学目标的境脉化分析,在明晰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内容基础上,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出发,开展恰当的作业设计,从而达成检测与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除此之外,教材的课后习题以及上海空中课堂优秀教学资源同样可为作业内容的确定提供良好的参考。
四、聚焦核心素养,凸显作业成效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作业始终以点燃学生学习欲望为目的。立足于新课程理念的科学指导,一方面需要实现对于学生四基的夯实,通过科学的方法、在充分把握现实情况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精心设计,不断丰富作业内涵;另一方面也需要推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让分层作业的设计凸显成效,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发展。
(一)夯实四基,培养能力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观察、讨论并判断几个量的轻重,形象感知物体的轻重,通过运用直接经验的方式,让学生逐渐对质量单位产生直观的认识,并进一步把握单位之间的换算与进率关系,在动手操作、实践探索活动中推动学生质量观念的形成。所以,在进行本单元的作业设计时需要以基础达标和能力提升为核心内容,凸显数学本质。让学生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对于各知识点的串联,同时完成对整个单元结构的并联,以此满足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升的要求。
(二)以动启思,丰富内涵
根据作业属性分析表对基础巩固类、综合运用类、实践活动类三类作业内容进行分析,要避免机械反复的技能操练,在匹配作业目标的同时精简题目数量、丰富作业形式,题目难度适宜,层次清晰,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另外,在设计动手操作类型的作业时,可以通过开展“做天平秤”“运用天平秤比轻重”和“小小采购员”等活动,将学生长久以来积累的实践生活经验与知识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手脑结合、自主探索的精神,并发掘其主动探索知识的学习热情。在动静结合之中把握知识的本质,丰富单元知识。
(三)深度拓展,发展素养
综合运用类作业本身带有十分明显的课后探究拓展类型的特征。因此,立足于这一特征,可以通过审视与判断作业难度以及学生差异的方式,针对作业内容进行分层化处理,将应用逻辑推理能力加以比较等内容设置为第一层,将建立学生量感与引导学生获得进行轻重比较的能力的内容设置为第二层。第三层为综合运用,初步掌握质量的加法性,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一来,就会引导部分学生进行自主深度思考,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形成反思,从而提高知识在其脑海中的活力,进而实现对学生拓展能力的发展以及以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践行。除此之外,分层化设计也可以充分尊重与把握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而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层次发展。
“双减”政策的核心是减负提质,基于单元整体的作业设计是让“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基于单元作业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发展需要,通过深度钻研教材、精准聚焦目标、巧妙设计活动、科学合理实施等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探索作业优化改革的方式,确保教育教学目标有效达成,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真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