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血栓介入溶栓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2023-03-18梅钰
梅钰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周围血管科 陕西西安 710061)
引言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变化,而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这也导致临床治疗中胃肠疾病的发病率逐渐提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都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和威胁。其中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是比较严重的肠胃疾病,在临床中发病率并不高,但是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该疾病在当前的临床治疗中的发病率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该病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患病后的死亡率60%~80%,是死亡率较高的一种肠道类型疾病。该疾病发病的速度比较缓慢,在机体中的主要表现症状为动脉硬化和动脉壁粥样变性等,通常发病位置为肠系膜上的动脉开口处。但是肠管受涉范围比较广泛,且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特征和症状,因此非常容易导致误诊的现象出现[1]。本文对影响肠系膜上动脉血栓介入溶栓预后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探讨了相应护理措施,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是本次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式,分析对象为本院在2019 年2 月~2021 年2 月的80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患者,男性49 例,女性31 例;年龄58~79 岁,平均(64.49±4.89)岁。
经本院伦理委员会知情并同意后,开展肠系膜上动脉血栓介入溶栓预后因素相关研究。
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均不包含合并恶性肿瘤以及严重心、肝、肺等功能障碍和凝血功能存在障碍以及药物过敏和严重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1.2 方法
80 例患者在治疗时均采取相同的治疗措施,即介入溶栓治疗。在治疗时需要引导患者采取合理的体位接受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麻醉后,为患者进行股动脉穿刺;穿刺成功后,对患者采用透视引导,将管道插入肠系膜上动脉并进行造影,医务人员通过造影情况了解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当前的具体病情,并为患者取栓。同时为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治疗时间为3 天,在治疗期间要求对患者的病情密切的关注,并记录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如患者在这一过程中有腹膜炎体征出现,需要为患者采取手术的方式及时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死亡组和治愈组的相关指标以及影响因素。本次研究的主要对比内容分别有性别、平均年龄、病程、有无便血、是否有心血管并发症以及栓塞位置等等。
1.4 统计学处理
为了提升研究的准确性,统计学处理是非常必要的步骤之一。本次研究采用的是统计学软件SPSS 22.0 来进行数据处理,在进行分析处理后,会对计量和计数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分别是±标准差和n(%);其次对数据进行检验,会采用t 和χ2进行。经对比后,组间差异较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则视为P<0.05。
2 结果
对死亡组和治愈组的一般资料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发现,在性别、年龄、是否出现便血、心血管并发症的对比中,并不存在比较明显的症状,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程情况后发现,治愈组患者的病程在6 小时以上的患者比例明显更少,同时死亡组栓塞位置位于近段的患者更多,P<0.05。见表1。
表1 死亡组和治愈组一般资料对比
3 讨论
3.1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患者在患病期间,长期受到疾病影响,导致患者的心理状态不佳,甚至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不仅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沟通的过程中重点讲解肠系动脉血栓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成功案例,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从而降低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焦虑情绪,使患者可以主动配合治疗,提升治疗依从性。
(2)一般护理。在患者治疗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由此了解患者的实际心理状态和健康史等情况,询问患者病史后了解患者在发病时的主要表现症状,以及腹痛的主要发生部位和性质等,从而为患者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3)疼痛的观察与护理。在护理期间,需要对患者疼痛部位、性质和时间进行密切的观察和记录,并观察患者的胃部疼痛是否呈现持续性的趋势。如患者有持续性的症状,则说明有极大可能发生肠坏死和肠穿孔的现象,马上将患者的症状告知医师,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腹痛并未出现明显缓解,患者可以为患者采取镇痛药物来缓解其疼痛感,并为患者定期进行水电解质的平衡[2]。
3.2 术后护理
(1)生命体征观察。在患者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心脏、肾脏、肝脏功能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充分的观察和监测,并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记录,观察患者的体温、血压以及各项症状是否存在较大的变化。应及时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原因进行分析和判断,并及时给予有效的处理方式。
(2)呼吸道护理。在手术期间,如果手术采取的是全麻气管插管方式,会增加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同时术后镇静剂的使用也会导致患者咳嗽反射减弱,从而导致患者手术后发生感染的概率直线上升。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为患者采取有效的呼吸道护理,保证患者在护理期间呼吸道的通畅,定期对患者呼吸道内分泌物和异物进行清除。同时护理护理人员还需要帮助患者定期进行翻身和叩背,由此来降低肺感染的发生概率。
(3)腹部体征观察。患者在手术后难免会由于手术影响,导致穿刺口持续疼痛,疼痛感也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但是疼痛感会在3 天左右逐渐减轻。在这期间,如果患者的疼痛感并未减轻甚至加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腹部疼痛部位、性质进行观察,并观察其病情变化。同时,在护理期间患者如果抵抗力下降,就可能导致其穿刺口出现感染,全身发热,严重威胁到生命健康。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对患者的相关腹部穴位进行按摩,促进患者肠道蠕动[3]。
(4)功能锻炼。患者手术后需要长期卧床,在这期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同时在卧床期间,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变得缓慢,最终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出现。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引导患者多运动,也可以为患者进行一些被动按摩。首先让患者在床上平躺或坐立,然后告知患者将大腿放松并伸直,告知患者将脚尖往上钩,在疼痛程度可以忍受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勾起脚尖,并保持5 秒到10 秒[4]。然后将脚尖往下压,同样是在身体可承受最大程度的疼痛感上尽可能地往下压。在训练期间,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将其强度增加,在运动的同时尽量以不让患者感受到劳累为准。
在当前临床上,上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是一项死亡率较高的疾病类型,一旦出现肠系膜上动脉血栓,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介入溶栓治疗是针对该疾病主要的治疗方式,不仅疗效比较显著,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疾病有着比较快的发病速度,且病程非常的危重。小肠对缺血和缺氧的耐受时间为6 小时,如果超过了这个耐受的范围,则会导致患者的小肠超出其缺血缺氧的耐受极限,最终患者的肠管会出现不可逆的坏死。及时发现,早期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肠管坏死率[5]。同时,采取早期介入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腹腔炎症恶化情况,降低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概率,从而将术后死亡率显著降低。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和患者的死亡概率。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不断提升其护理水平,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缓解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疼痛感,让患者舒适度更高,同时消除患者在护理期间的负性情绪,提升患者的护理依从性,这些都是可以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本文研究发现,病程、栓塞位置均和患者的预后有直接关联,在临床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和治疗方法来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的康复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