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脑水肿的相关因素策略探讨
2023-03-18周蕊
周蕊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方医院普通内科 江苏连云港 222000)
脑梗死(ACI)是急诊科临床上一种常见病,是一种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诱发的病症,中老年人是本病的高发群体,男女患者比例是1∶1[1]。本病的致残率与死亡率很高,幸存患者的感觉、运动、智力及语言功能也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日常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徒增家庭、社会经济负担。应结合ACI 的病因、发病机制、发病时间等编制治疗方案,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溶栓是治疗急性期ACI 的主要手段,其能够疏通局部堵塞的血管,改善脑部供血状态,减轻症状,通常能取得较好效果。但是临床发现,部分ACI 患者在溶栓治疗后脑组织内水分明显增加,继而发生脑水肿,以致脑体积扩增,颅内压上升,局部神经功能受损,影响溶栓疗效,导致ACI 患者预后不良。因此,为了确保ACI 患者溶栓治疗后的生命安全,现在纳入50 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CI 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 月1 日~2021 月12 月31 日50例ACI 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9 例,女性21 例;年龄51~74 岁,平均(62.12±5.41)岁;发病到溶栓时间0.6~4.4 小时,平均(2.45±0.75)小时。
本课题是在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的。
纳入标准:(1)符合ACI 相关诊断标准,经颅CT/MRI 检查确认,且是单侧脑梗死者;(2)均有溶栓治疗温度明确指征者;(3)发病前4 周内没有外科手术治疗史者;(4)中量表(NIHSS)<16 分者。
排除标准:(1)既往因病导致痴呆、神经功能严重受损者;(2)并发脑外伤、脑出血性疾病者;(3)重要脏器发生器质性病变者;(4)并发症传染病者;(5)妊娠、哺乳期妇女;(6)临床资料不完整或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所有入选者均进行抗凝、吸氧等对症治疗,并加强血糖、血压水平等控制,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生产厂家:江苏正大丰海;国药准字:H20193434)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依达拉奉注射液30 毫克+100 毫升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 次/天。用药24 小时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1.3 基线资料
采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并发症(房颤、高血压、糖尿病),溶栓前NIHSS 评分(总分共计42 分,0-1 分表示正常或趋于正常,>1-4 分、5-15 分分别表示轻度、中度卒中),WBC 计数(抽取患者4 毫升静脉血,每分钟3000 转离心处理10 分钟,分离血清,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WBC 计数),溶栓前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溶栓前血糖水平,吸烟史(有、无),肥胖(是、否)。测量脑梗死面积。
1.4 脑水肿评估
溶栓治疗24 小时后指导患者进行颅CT 检查。ACI 患者脑水肿发生状况,符合其中任何一项即可以诊断为脑水肿:(1)脑沟变得浅显,患侧脑室局部出现轻度受压;(2)脑沟变浅,患侧脑室完全受压;(3)中线位置发生偏移,压迫基底池;(4)中线移位,压迫第三脑室。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的对比
颅CT 发现12 例(24.0%)ACI 患者发生了脑水肿。脑水肿发生组年龄高于未发生组,糖尿病史占比、脑梗死面积、WBC 计数均多于未发生组,溶栓前血糖水平在未发生组之上,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两组患者其他基线资料相近,即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脑水肿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患者基线资料的对比
2.2 多因素分析
把ACI 患者溶栓治疗是否发生脑水肿设为因变量,“是”“否”分别记为1、0。将经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5 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见表2。
表2 溶栓治疗后发生脑水肿的影响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静脉溶栓是国际指南推荐的血管再通疗法,其能恢复ACI 患者的供血、供氧条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较高等诸多优势,治疗ACI 时通常能取得较好效果,能减少病患致残与死亡的风险,有助于优化生存质量。但是临床上一些ACI 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脑组织内水分异常增多,脑体积增大,发生脑水肿。针对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救治,则可能造成脑组织代谢异常及功能失调,造成病情恶化,神经功能严重受损,不利于患者康复。
李宏建[2]在报道中称,ACI 患者溶栓治疗后脑水肿发生率为22.7%。在本次课题研究中,50 例患者经溶栓治疗后24 小时通过颅CT 检查发现有12 例患者发生了脑水肿,脑水肿发生率24.0%,和以上结果较为相似。积极评估造成ACI 患者溶栓治疗后发生脑水肿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升ACI 患者的溶栓治疗效果。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糖尿病史、脑梗死面积、溶栓前血糖、溶栓前NIHSS 评分≥5 分及WBC 计数均可能是ACI 病患溶栓治疗后发生脑水肿的危险因素。P<0.05。
(1)年龄。ACI 患者年龄越大,身体素质越差,抗病能力随之降低,外加血管内壁细胞活性普遍偏低,脑组织内水分含量异常增加,故而静脉溶栓后发生脑水肿并发症的风险更高。鉴于以上状况,临床针对年龄相对较大的ACI 患者可以先进行药物保守治疗,加强药物使用剂量的控制,结合患者身体各项机能恢复状况及时进行康复功能训练干预,以减少脑水肿发生的概率。(2)溶栓前NIHNN 评分。NIHSS是当前国内外临床测评ACI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常用指标,NIHSS 评分越高预示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大,病情越严重,导致脑组织内的血氧供应严重不足、血脑屏障严重受损等,所以溶栓治疗后有更大的概率发生脑水肿。在本次课题研究中,脑水肿发生组NIHSS 评分5-15 分者占比75.00%,未发生组为10.53%,数据差异十分显著。故而临床对ACI 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前要评估其NIHSS,应将NIHSS 评分较高者作为重点监护对象,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治疗方案[3]。(3)溶栓前WBC 计数。出现ACI 以后,因发生缺血性损伤可能会激活体内很多炎症细胞,脑组织缺血区白细胞和内皮紊乱互为影响,脑组织局部缺血后会诱导脑皮质白细胞浸润量显著增多,增加了局部毛细血管被阻塞的风险,损坏血脑屏障,溶栓治疗后出现局部组织再灌注损伤的风险增加,激活血小板,进而发生脑水肿。对于这种情况,溶栓后要密切监测病患WBC 计数水平,加强炎症反应的控制,有助于早期发现与处理脑水肿情况。(4)溶栓前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以致脂质代谢失调,血管内皮受损,发生脑水肿的风险加大;静脉溶栓前患者血糖过高时,可能使机体出现明显的氧化应激反应,释放出诸多细胞因子,降低溶栓疗效,易发生脑水肿。对于糖尿病患者,临床应做好血糖、血脂水平的调控工作,借此方式维持其体内糖脂代谢水平的相对稳定性。(5)脑梗死面积。脑组织梗死面积较大的患者,局部脑血管阻塞现象更为严重,脑缺血位置相对更多,以致胞外基质损伤更为严重,并且脑血管内壁代谢能力减退,进而损害血脑屏障功能,以致脑水肿发生概率增加[4]。临床要编制个体化的静脉溶栓方案,尽可能缩小患者的脑梗死面积,将溶栓后局部脑水肿发生率降到最低。
综上,急诊ACI 患者溶栓治疗后可能会发生脑水肿,影响因素很多,临床应加强监测,以将脑水肿发生率降到最低,尽可能地维护患者身体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