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勘察信息化云平台设计与应用

2023-03-17韩琳琳潘勇占建琴

西部交通科技 2023年11期
关键词:工程勘察互联网+互联网

韩琳琳 潘勇 占建琴

摘要:文章分析了传统勘察作业方式的弊端及原因,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勘察信息化云平台设计思路,并对比分析了勘察模式和信息化模式下6个勘察环节的效率和用时。分析结果表明:在信息化模式下,编录和处理一个常规钻孔用时由50.1 min缩短至15.86 min,勘察的效率和質量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工程勘察;互联网+;信息化

0引言

工程勘察是建设工程的前期和基础性工作,为后续设计、施工提供准确、真实的地质资料,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近年来,勘察工作的纸质化、碎片化、重复低效化,越来越不符合数字化时代的要求[2]。随着我国勘察协会发布《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十四五”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2025年,大型勘察设计行业骨干企业需要基本实现数字化转型,且部分龙头企业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在勘察行业中推进数字化进程,实现信息化勘察管理,势不可挡[4]。

1 传统勘察现存弊端及原因

1.1 传统勘察作业方式存在的弊端

工程勘察过程持续时间短则数周,长则逾年,具有流程复杂、战线漫长、相关方多、工作量大的特点[5]。传统勘察信息化程度低,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生产需求,编录人员现场采用“纸+笔+手机拍照”的形式进行现场编录,回到内业,再将数据录入到相关勘察软件中[6]。现场资料多,工作量重复,不同项目之间数据不能通用,需要人工对项目进行统计,无法完成质量与进度的同步管理[7]。总的来说,存在以下四大弊端:

(1)操作方式原始:外业编录采用“纸+笔+手机拍照”的形式,现场需要填写大量的编录表,重复低效,技术含量低,样式参差不齐;部分编录人员书写不规范,笔迹难以辨认,加大了后期数据处理的难度。

(2)数据流转缓慢:外业纸质化编录数据,内业还需要数字化录入相关勘察软件,内外业脱节,数据流转缓慢,协同性差,时间花费多。且技术层、管理层难以进行及时指导和有效监管。

(3)数据核查低效:编录现场,钻孔深度深,编录工作量大,岩芯照片多,忙乱之中,照片错拍漏拍时有发生,原位测试深度、取样深度、岩性分层深度时常错乱,而纸质版数据的错误常常不能在勘察现场被及时发现;数据的错误流入下游工序时已经呈现指数级增长,加大了数据核查、纠偏的难度。

(4)数据管理混乱:纸质版数据无法存储,需要将纸质版数据转化为电子化数据,再重新进行统计整理。因此,无法及时地进行勘察进度管理、勘察过程的真实性监管,同时勘察的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也无法得到保障。

1.2 原因分析

勘察工作主要分为外业阶段和内业阶段。对内外业勘察流程进行梳理核查发现,影响勘察效率低下的原因有4大方面:人为因素(劳务管理调动能力差)、专业技能(编录员经验不足、钻探工人技能水平低、布孔方案调整)、信息化程度低(内外业脱节)和成果整理(办公软件应用不熟练)。再对4大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发现主要影响因素为勘察信息化程度低,主要原因为内外业脱节,数据需要重复书写、录入、统计,协同性差,费时费力。

为了更好地分析勘察信息化程度低的原因,将勘察工作的基本流程划分为现场编录、样签填写、岩芯拍照、照片存档、数据统计、录入理正软件6个环节,继续分析不同环节的用时,选出用时多的主要环节进行改进。本文选取了5个典型的项目,对传统勘察工作用时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勘察工作量为:钻孔深度为30 m,现场编录1份,样签填写5张,岩芯拍照7张,照片命名存档7张,数据统计10项(含样品个数、原位测试、钻孔进尺、工程进度、地层岩性、钻孔水位等),数据录入理正软件1份。

通过统计可以发现,在6个环节中,数据统计和录入理正软件费时最多,约为13 min。传统模式下勘察工作多采用纸笔记录、人工手动干预等较原始办法进行,普遍存在重复工作量多、单位工作耗时长、页面整洁性差、成果标准各异、操作过程复杂的弊端,勘察环节比较分散,系统性和整体性较弱。

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亟须研发一套基于“互联网+”的勘察信息化系统,提高勘察信息化程度,能够实现野外编录无纸化,地层信息标准化,岩芯照片上传同步化,项目管理信息化等功能,实现传统勘察技术全过程化管理、信息化存储。

2 信息化云平台的设计

为了更好地研发系统,重新梳理勘察的阶段,将其分为前期准备、外业勘察、内业整理等3个大阶段(见图1),细分三大阶段的详细流程,拟定信息化的系统框架。

基于“互联网+”研发一套勘察信息化云平台,包括手机APP端和电脑WEB端。勘察信息化云平台基本框架如图2所示,包括4个方面:数据库/接口、业务层、展示层和安全体系,实现外业信息化采集数据(数据库),自动同步上传到电脑端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业务层),最后在电脑WEB端和手机APP端展示相关成果(展示层),进而实现勘察全过程信息化、数字化。同时,安全体系可以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该系统包括18个功能模块104项具体功能,涵盖了勘察的内外业工作流程,将传统勘察的“纸+笔”模式转化为了“手机+电脑”的电子化模式。功能模块见表2。

3 信息化云平台的应用

为了凸显勘察信息化云平台的使用效果,本文对影响勘察效率低下的6个环节进行了对比,结果如下:

3.1 外业编录

传统模式:编录员手持编录表,对照岩芯用铅笔逐行纸质编录,需要对岩芯进行详细描述,包括岩性、颜色、状态、结构等,书写内容多,编录样式参差不齐,且编录表易遗失或污损。

信息化模式:可以根据区域地质或初步勘察等地质资料,创建拟建项目的标准地层,在野外直接调用标准地层修改分层深度,即可完成外业编录,若现场岩芯与标准地层内容不符,可对标准地层进行修改。采用手机APP端可以完成电子化外业编录,编录内容实时同步上传至电脑端,生成规范、标准的电子编录表。

3.2 样签填写

传统模式:现场人员用铅笔填写大量样签,用封口胶粘贴到样品,样签易污损,难以辨认,编写样式参差不齐,且技术人员稍不留神信息填写错误导致后期核查费时。

信息化模式:手机APP录入取样信息后,每个样品生成唯一的二維码。手机蓝牙连接便携打印机,利用APP打印样签,直接粘贴到样品上,样签自动生成、批量打印、粘贴便利且样签内容标准化,后期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随时查看样品的动态。

3.3 岩芯拍照

传统模式:拍照需要提前制作实体岩芯牌并运输至现场,每拍一张照片都得擦改实体岩芯牌并妥善摆放,需要工人协助。拍照时由于角度问题,易导致岩芯照片变形,尤其是整孔岩芯照,变形严重。

信息化模式:能够快速自定义电子岩芯牌,节能环保,岩芯牌内容格式标准化,岩芯拍照辅助框拍出照片更美观。系统具有岩芯拼接功能,能够将分箱岩芯照片自动化拼接,无需再拍整孔岩芯照,且会将岩性分层深度添加到整箱岩芯中,辅助技术人员检查岩芯分层情况。

3.4 照片存档

传统模式:需要在手机众多照片中找到所需要的照片并将其复制到电脑,然后逐一打开照片再命名,最后创建文件夹将照片分类放置,重复性高、技术含量低、耗时长,易出错。

信息化模式:照片自动智能化命名、分类,手机拍照后自动上传至电脑端,只需要在电脑端按需下载项目照片即可,操作耗时短,且下载后的照片已经自动命名。

3.5 数据统计

传统模式:根据现场编录数据,建立Excel表格或录入理正软件,手动统计项目的相关信息。

信息化模式:外业采集的数据经过后台数据分析,自动进行数据统计,直接在手机APP端或电脑WEB端查看即可。

3.6 录入理正软件

传统模式:需对照现场编录表,逐个录入钻孔的相关地质信息,每个钻孔录入时间为5~20 min不等,由于太多重复性无脑操作,使技术人员更易疲惫,易导致录入数据和原始记录不一致,增加后续的复核更正工作量。

信息化模式:在电脑WEB端可一键下载编录数据,直接导入理正或华宁软件,无论几十、几百或几千个钻孔,整个操作不过一两分钟,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且数据与原始编录数据一致,减少了后期复核的工作量。

对比勘察的6个重要环节,对传统模式和信息化模式下的用时进行统计(见图3)。由图3可知:传统模式下,对一个30 m的钻孔进行勘察,用时为50.1 min,而信息化模式下,用时仅15.86 min,时间缩短了2/3,效率提高了近70%,尤其是费时比较长的数据统计和录入理正软件两个环节。由于提高了工程勘察的信息化,打通了内外业的信息化通道,实现了数据协同共享,大大缩短了这两个环节的用时,从源头上变革了勘察技术的工作习惯,大幅提高了勘察的工作效率和勘察质量。

总的来说,勘察信息化技术具有以下五大优点:(1)程序化与标准化,流程合一,高效便捷,成果标准美观;(2)及时性与协同性,实现技术指导同步,内外业协同;(3)高效性与整体性,能够对项目进度整体进行把控,使项目提质增效;(4)智能性与预警性,及时发现外业采集数据中的错漏碰缺,避免流入下游环节;(5)溯源性与透视性,能够预防造假,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从平台研发至今,已经在多达398个项目中进行了推广应用,涵盖了公路勘察、市政勘察、水运勘察、房建勘察、地铁勘察等8大勘察领域,涉及钻孔48 058个,累计进尺达到93万m。信息化云平台的推广应用,从根本上改善了传统勘察各环节工作效能低、数据共享性差、资料利用低、管理难度大等弊病,提高了勘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节约了人力物力,有效缩短了勘察工作周期,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4 结语

(1)传统勘察存在操作方式原始、数据流转缓慢、数据核查低效和数据管理混乱等特点,导致其工作流程复杂、工作环节耗时多、成果标准各异,效率低下。

(2)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互联网+”理论,研发了一套勘察信息化云平台,该平台具有18个功能模块,涵盖了勘察外业、内业所有流程,具有程序化与标准化、及时性与协同性、高效性与整体性、智能性与预警性和溯源性与透视性等特点。

(3)对传统模式和信息化模式下勘察环节进行详细对比发现,信息化模式下勘察时间由50.1 min缩短至15.86 min,大大地缩减了勘察用时,显著提高了勘察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曹 洋,张宜华,樊 焜,等.重庆市工程勘察外业信息化采集与监管系统研究应用[J].重庆建筑,2021,20(3):27-29.

[2]乌青松,谭 坦,姜大伟,等.广西工程勘察信息化及质量监管探索和实践[J].工程技术研究,2022,7(1):155-156.

[3]刘玉康.规范化高效率的工程勘察野外编录系统研发,[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22.

[4]潘荣建,刘 富,唐正辉.勘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西部交通科技,2021(10):206-208.

[5]占建琴,何廷全,潘 勇,高速公路勘察信息化云平台的实现与优化[J].西部交通科技,2022(5):173-175.

[6]占建琴,李世明,鱼安卿.城市岩土大数据平台研发及道路工程勘察应用[J].西部交通科技,2022(3):167-171.

[7]唐正辉,李世明,潘荣建.钻孔数据标准化关键问题研究[J],中国勘察设计,2021(11):99-101.

作者简介:韩琳琳(1988—),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设计、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猜你喜欢

工程勘察互联网+互联网
试论工程物探技术在高速公路工程勘查中的应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浅谈近海港口工程勘察施工
软土地区工程地质精细化勘察体系初探
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的应用